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153阅读
  • 2回复

[网络转载]“三皇五帝”之传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7-03-08
来源:网络


    1、先说盘古
    《通鉴外纪》引《御览事物纪原》(原为徐整《三五历记》之文)曰:“天地浑沌职子,盘古氏生其中,万八千岁,天下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又引任虻《述异记》之文曰:“生物如于盘古,天地万物之祖也。其也,头为五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先儒说盘古,泣为江河,气为风,声为雷,目瞳为电,喜为晴,怒为阴。泰汉间俗说,盘古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
    2、次说三皇
    盘古与三皇是属于我们的神话时代。古人认为盘古是开天辟地之人,是象征宇宙的开端。至于三皇,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与唐司马贞所补之《三皇本纪》,以天皇、地皇、人皇(又作泰皇)为三皇。这个天、地、人三皇是个笼统的概念,给它具体化后,则出现了几种意见。
    根据《风俗通》,以伏羲、女娲、神农为三皇; 根据《尚书大传》与《白虎通》,以燧人、伏羲、神农(又称炎帝)为三皇; 根据孔安国《尚书序》则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还有一种意见认为三皇是伏羲、神农、共工;也有意见认为三皇是伏羲、神农、祝融。这几种意见中,伏羲、神农为大家所公认,其余几位则看法不一。女娲因其补天,拯救了人类,其功不可没;燧人钻木取火,让人饱尝熟食美味,可谓恩重泰山;祝融“绝地通天”,能分人神之界,其功盖千秋;而共工一怒之下,撞断天柱,使天地日月骤变,实在是神通广大。此四位都算得上造世的英雄,其功夫难分高下,谁能占据三皇之一的位置,很难定论。
    燧人氏钻木取火,是代表火与火食的发现;
    有巢氏是代表巢居时代,伏羲氏是代表渔猎时代;
    神家氏一称炎氏,初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后都有于曲阜(今山东曲阜),是居住在淮水北方一片邱陵地带,最早从事农耕的一介氏族,是代表农业时代。
    所谓伏羲女娲都有是蛇身人首,这是原始社会的一种“图腾”观念。  
    3、再说五帝
    到了五帝,便进入了“传疑时代”。五帝的故事,也都是上古的传说,虽非信史,但比较接近真实。当太史令司马迁著《史记》便以《五帝本纪》开端,《五帝本纪》中又以黄帝为开端,于是一般概念,也都以”黄帝时代“为中华历史的开端。史载黄代神农氏而兴,黄帝姓公孙名叫轩辕,联兵和尤大战于浦鹿之野,将尤捉信杀死。于是诸侯共尊轩辕为天子,称为黄帝。之下 都有于有熊(即叶辕丘)娶西陵地方的女子嫘祖为妻。
    黄帝时代的文化情形,根据《世本》、《易传》、《路史》、《吕氏春秋》和汉人许多引述,把很多的制作发明都有定在黄帝时代,归纳这些传说有:
    (1)仓颉沮诵造文子;
    (2)大挠作甲子;
    (3)隶首作数;
    (4)伶伦造律吕;
    (5)宁封为陶正;
    (6)赤将为木正;
    (7)掸作弓夷牟作矢;
    (8)伯余作衣裳;
    (9)共鼓货狄刳木为舟,剡木为楫;
    (10)邑夷作车以行四方服牛乘马;
    (11)广宫室;
    (12)垂衣裳;
    (13)造货币;
    (14)嫘祖教民养蚕治丝。
    这些传说当然不可全信,更不能确某事某物是某人所发明,也不可能这许多事物都集中在这一时代而突然出现,其中许多应当是 年演进而来的。但我们可以根据这些传说,可以相信,在4600年前我们的祖先可能已经有了干支纪时,有了房屋与衣裳,有了交通工具,有了木器与陶器,有了弓矢干戈,有了货币与交易,也有蚕丝与文子了。黄帝为什么叫黄帝呢?史称黄帝有土德之瑞,故称黄,故可知黄帝两面三刀字一定和黄河黄土层与黄色人种都有关系,黄帝是我们的祖先。
    五帝也有不同看法。其一称五帝为炎帝、黄帝、颛顼、太昊、少昊;其二称五帝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这其中的炎、黄二帝已被大家公认,其余几位有待考证。颛顼是黄帝次子昌意的儿子,帝喾是黄帝和长子玄嚣的孙子,而帝尧则是黄帝孙子的孙子。他们都是黄帝派生出来的,似乎应该只占据五帝之一。舜是因尧禅让继位,与黄帝无血亲,应占一席之地。
    黄帝之后,著名的天子有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是为五帝,五帝中最重要的是唐尧和虞舜,不过《史记·五帝本纪》里世系,说诸帝都有是黄帝的后裔,这不足信。帝尧就是帝挚,尧为陶唐氏,故称唐尧,唐尧 定在来阳(今山西临汾)。尧 能团结家族,爱护百姓,能得一般诸侯部族的共同拥戴。尧命羲和观察天象,根据日月星辰的转移,订立历法,以366天为一年,并置闰月。虞舜据说他的先居于虞,故号有虞氏虞腕自己生在姚墟的地方,故又姓姚。
    尧年老,便让位于舜,叫舜代行天子之事。又过了8年,帝尧去世,舜避位,让尧子丹朱,可是诸侯不朝丹朱,而乾舜,舜知自己为众望所归,就即位于蒲坂(今山西永济)。帝舜即位之后,首先是设官分职。用禹作司空,主治水,掌管内政;用弃做后稷,掌管农业;用契做司徒,掌管教职工化,宣扬五伦之教,这五伦之教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无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又用皋陶做士,掌管司法与军事,制定五刑;用垂做区工,掌声管工程兴建;用益做虞,治理山泽,掌管渔猎;用伯夷做秩宗,掌管礼仪祀;用夔做典乐,掌管诗歌音乐;用龙做纳言,传达诏命,接待宾客。一共九种官职,而禹兼百揆总揽一切。在地方上,则有四岳十二牧。百官第三年考绩一次,于是庶政皆兴,四夷咸服。这时最大的事业,是禹治水成功,并大破南方的苗人。舜以禹有功国爱,便着禹代摄行政事,到南方去巡游,走到中途,死于苍梧之野。舜死后禹让们给舜子商均,但诸侯不朝商均而朝禹,于是禹即天子位。
    这段传说的人名、地名与若干故事,都有疑义,难于尽信。但我们可以根据这些传说,可以相信,一是在唐虞时代,我们有了更进一步的国家组织,所谓诸侯万国就是那个时代的氏族部落,岳牧就是那些氏族部落的领袖;二是在唐虞时代,已经发明了一年366天的历法,并且知道以闰月调剂差数;三是在唐虞时代,已经有了分门别类各有专司的中央官吏。
    我们是黄帝的子孙。黄帝时代是我国历史文化的开端,再过400年,到了唐虞时代,是我国民族政治教化的开端。从这个文化政教的中心,往外一步步的扩展,一代代的发扬,一脉相承,一直发展到今天我们这个庞大的中华民族。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7-03-08
【三皇五帝】简介


    三皇五帝,是中国在夏朝以前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现在看来,他们都是部落首领,由于实力强大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领导者。基本上无论是按照神话传说,还是史书的记载,都认为三皇所处的年代早于五帝的年代。但是不同史家对“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义,三皇就有五种说法。
    ㈠燧人→伏羲→神农;㈡伏羲→女娲→神农;㈢伏羲→祝融→神农;㈣伏羲→神农→共工;㈤伏羲→神农→黄帝
    最后一种说法由于《尚书》的影响力而得到推广,伏羲、神农、黄帝成为中国最古的三位帝王。此外,汉朝的纬书中称三皇为天皇、地皇、人皇,是三位天神。后来在道教中又将三皇分初、中、后三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则人面蛇身或龙身;后三皇中的后天皇人首蛇身即伏羲,后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娲,后人皇牛首人身即神农。关于三皇大部分的意见是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其说法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盘古氏——就是我们都熟知的盘古开天辟地故事的主人公,传说天地是由盘古用斧开的,这一故事到了北魏,经郦道元传入北方。从此,盘古由流传于南方少数民族的神话,而发展成为传说中的中华民族共同的老祖宗。


    有巢氏——有巢氏的传说在先秦古籍已有记载。他是传说中发明巢居的人。这一传说反映了我国原始时代由穴居而进入巢居的情况。上古穴居,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教之构木为巢,以避群群害,食草木实,号大巢氏或称有巢氏, 有天下百余年,或云百余代。(参见《朝非子·五蠹篇》与《庄子·盗跖篇》)


    祝融氏——传说中的古帝,以火施化,号赤帝,后人尊为火神。


    燧人氏——燧人氏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火的发明者,有说法他为三皇之一。《韩非子·五蠹篇》有记载:“民食果蓏蚌蛤,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上观星象,下察五木,钻燧取火,炮生为熟,养人利性,避臭云恶,遂天之意,有天下百余代,八万年,或云12000年,曰燧人氏。燧人在伏羲前,始王天下。”皇甫谧《帝王世纪》曰:“燧人氏没,伏羲氏代之。”(参见《朝非子·五蠹篇》,《尸子君治篇》)


    伏羲氏——伏羲氏又称伏牺或包牺氏。蛇身人首,风姓,都于陈,结绳而网罟,以畋以渔。制以俪皮嫁娶之礼,始作八卦,以龙纪官,故为龙师而龙名。在位110年,或云116年。他对人民的贡献是很大的。“包牺氏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他还发明“结绳为网以渔”,造福于民。


    女娲氏——伏羲氏没,女娲氏代立,号女帝,是为女年年皇。亦风姓,蛇身人首。女娲的名字最早出自屈原的《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意思是:女娲的身体,是谁造出来的。传说女娲炼七彩石补天,并造就了人类。这是母系社会神话的反映。
    女娲娘娘,凤姓,生于成纪,一说她的名字为 风里希(可能是凤里牺)。传说中人类始祖,人类为她和其兄伏羲的后代。又传说她以黄土造人,炼五色石补天,折鳖足撑四极,平洪水杀猛兽,人类始得以安居。  
    传说她是人首蛇身,在中国神话中,她用泥土创造了人类,后来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仗,共工被祝融打败了,他气得用头去撞西方的世界支柱不周山,导致天塌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间。女娲不忍人类受灾,于是炼出五色石补好天空。
    除此之外,女娲还创造了瑟这样乐器。另外,女娲在死后,她的肠化作了十个神人,到了西方的大荒广粟之野守护去了。一说女娲后来升天,由白螭和腾蛇保护著去了天宫。神话中说伏羲和女娲是兄妹,同时也是夫妻。在中国的图腾上更有女娲和伏羲交合的图像。在中国南部的苗族等民族尊其为大神,并建有庙宇供奉。


    神农氏——神农氏(有說為神農後人)是传说中的炎帝。长于姜水,故为姜姓,人身牛首。在位120年,都于陈,传八世。因以火德王,故稱炎帝,是中國傳說時代(或稱上古時代),約公元前三、四千年,今陝西、湖北一帶姜氏族部落的共主,出生於烈山(今湖北省厲山鎮),所以炎帝之後又稱烈山氏。炎帝是中国的太阳神,又说他是农业之神,教民耕种,他还是医药之神,相传就是神农尝百草,创医学。传说神农死于试尝的毒草药。神农尝百草,教人医疗,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一说神农氏即炎帝,与黄帝为兄弟。传说神农氏的样貌很奇特,身材瘦削,身体除四肢和脑袋外,都是透明的,因此内脏清晰可见。神农氏尝尽百草,只要药草是有毒的,服下后他的内脏就会呈现黑色,因此甚么药草对于人体哪一个部位有影响就可以轻易地知道了。后来,由于神农氏服得太多种毒药,积毒太深,终于身亡。


    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是传说远古时代姜姓部落的首领,又称赤帝、烈山氏,一说即炎帝(或炎帝的子孙)。相传其母名任姒,一日游华山,看见一条神龙,身体马上有反应,回来就生下炎帝。炎帝生于烈山石室,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炎帝少而聪颖,三天能说话,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穑之事。他一生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教百姓耕作,百姓得以丰食足衣;为了让百姓不受病疾之苦,他尝遍了各种药材,以致自己一日中七十次毒。他又作乐器,让百姓懂得礼仪,为后世所称道。其族人最初的活动地域在今陕西的南部,后来沿黄河向东发展,与黄帝发生冲突。在阪泉之战中,炎帝被黄帝战败,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合并,组成华夏族,所以今日中国人自称为「炎黄后代」。  
    历史传说中,炎帝是一位伟大的人物,是他开发了华夏的原始农业,是农耕文化的创始人。传说他创造木制耒耜,教民耕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传说他遍尝百草,为人医病,是华夏中草药的第一位发现者和利用者。不仅如此,还传说他利用火为人类造福,制造乐器,倡导物质交换……总之,炎帝在历史传说中是与农、工、商、医、文等各领域的发明创造分不开的一位神祉,因而一直受到历朝历代的炎黄子孙的无比敬仰和祭祀。  
    为什么称炎帝?一说中央为黄色,黄帝是正称;南方为赤色,因而炎帝别称赤帝。但此说有一缺陷,炎帝发祥地应该在北方渭河流域,与黄帝区域差不多,后来才向南发展,不应当在到达南方才号炎帝。
    《帝王世纪》说:“有圣德。以炎德王,故号炎帝。”炎德是什么?《左传·昭公十七年》:“炎帝氏以火记,故为火师而火名。”原来他改造了伏羲计时的方法,发明了以火纪时的火历,尊奉太阳神,所以尊称为炎。我认为可能也指善用火的氏族。炎帝即赤帝,是日神之子,即火神。
    炎帝又号“高辛氏”,“高辛”这一称号的涵义,过去未有确解。据人解说,“辛”即“薪”的本字,辛在甲骨文像形为以斧斤析木之形(朱芳圃《殷周文字释丛》)。有辛(薪)则能有火,所以高辛氏其实初义应该是火神之别号。
    共工氏——中国上古传说中人物。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共工氏是神农氏以后,又一个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人。他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关于他的传说,几乎全与水有关,最有名的故事是:共工怒触不周山。一说共工部落活动区域在今河南辉县。
    对于“三皇五帝”的定义,不同史家有不同的定义。三皇有五说,五帝也有五说。关于“五帝”大部分的意见是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这个说法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⑴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⑵宓戏(伏羲)→神农→黄帝→尧→舜
    ⑶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
    ⑷少昊→颛顼→帝喾→尧→舜
    ⑸黄帝→少昊→颛顼→喾→尧


    黄帝——中国古史传说时期最早的宗祖神,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黄帝为少典之子,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相传黄帝时期有许多创造和发明,如养蚕、舟车、文字、音律、算数、医学等。黄帝娶西陵氏之女为妻,名嫘祖。黄帝生有二十五个儿子,得姓者十四人,共十二姓。黄帝死后葬于桥山(在今日陕西省黄陵县)。
    华夏族形成后被公认为全族的始祖。上古时期约在姬水一带(即东起渭水西迄湟水之间今陕甘青地境的古齐家文化区域)形成的较为先进的黄帝族,即由这位杰出的始祖而得名。黄帝族和住在姜水(在今陕西岐山、武功附近注入渭水)一带的姜姓炎帝族世代互通婚姻。后黄帝族后裔中的一支进入今山西南部,创造了夏文化,遂称夏族。夏族进入中原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代。再传就是也生息在陕西境内的姬姓的周族。周族推翻商王朝,建立了周王朝,为了追念远祖黄帝族,就用自己的姓来追呼它。
    《国语·晋语》及《世本》和《大戴礼记》中的《帝系》,都说黄帝是少典之子。《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姓公孙,名曰轩辕”,其国号为“有熊”。崔述《补上古考信录》指出,“公孙”是公之孙,上古时无此称;“轩辕”是指黄帝居轩辕之丘,依所居以为号,非黄帝名;“有熊”不见于传、记,不合《帝系》原意。崔述的批评是对的,但既是神话,亦不需深究其是非。值得注意的是,《易·系辞》、《世本·作篇》等各种文献都盛称黄帝时期有许多发明创造。属于生产技术方面的,有穿井、作杵臼、作弓矢、服牛乘马、作驾、作舟等;属于物质生活方面的,有制衣裳、旃冕、扉履等;精神文化方面则有作甲子、占日月、算数、调历、造律吕、笙竽、医药、文字等。其中当然有不少是黄帝以后的发明创造,但也反映了黄帝族获得的辉煌成就。
    文献中记载的有关黄帝的主要故事,有与蚩尤的涿鹿之战及对北方荤粥族的斗争,还讹传过一个与赤帝的阪泉之战。《战国策·秦策》记苏秦把“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与尧伐□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夏,武王伐纣并称,表明这是黄帝一生中主要的战绩。据《山海经》记载,黄帝与蚩尤曾战于冀州之野,以应龙、女魃杀蚩尤。而《逸周书·尝麦篇》则载杀蚩尤于中冀。此所谓中冀、冀州,当均指涿鹿所在。夏族与蚩尤之争还反映在《尚书·吕刑》中,这一由来已久的历史传说,当有史实为背景。《五帝本纪》说黄帝“北逐荤粥”,这是他在进入冀州后,为保居住领域的安宁所采取的必要行动。
    黄帝与赤帝阪泉之战,可能是涿鹿之战在传说中的分化。梁玉绳《史记质疑》指出:“阪泉之战即涿鹿之战,是轩辕勤王之师,而非有两事,故《逸周书·史记解》称蚩尤曰阪泉氏,斯为确证。”按《水经·□水注》云:“涿水出涿鹿山……又东北与阪泉合……《魏土地记》曰:“下洛城东南六十里有涿鹿城,城东一里有阪泉,泉上有黄帝祠。”是阪泉与涿鹿实即一地,而蚩尤又有阪泉氏之称,可证阪泉之战即涿鹿之战。
    黄帝族经过夏、周两代与其他各族的冲突、交往与融合,到战国时期形成了统一的华夏族。《世本》及《大戴礼记》的《帝系》将各族的宗神和祖先编排成黄帝一系的分支,构成了完整的血缘世系。从此人们总把黄帝与炎帝并举,来表示华夏族从炎、黄开始已有源远流长的历史。


    颛顼——相传是黄帝子昌意的后裔,居帝邱(今河南省濮阳东南),号高阳氏。颛顼曾命重任南正之官,掌管祭祀天神;命黎任火正(一作北正)之官,掌管民事。颛顼又进行了一次重要的宗教改革。被黄帝征服的九黎族,到颛顼时,仍信奉巫教,杂拜鬼神。颛顼禁绝巫教,强令他们顺从黄帝族的教化,促进了族与族之间的融合。
    颛顼,姓姬,号高阳氏。传说活到98岁,在位78年。葬于东郡濮阳顿丘城外广阳里(今河南省濮阳县西南)。死后又化为半人半鱼的“鱼妇”。他幼年曾去叔父的“少昊之国”游玩,10岁时就帮助治理国政。20岁时当了首领。当时,被黄帝征服的九黎族依然敬奉他们的巫教,崇拜鬼神。颛顼袭位后,下令禁绝巫教,要九黎族遵从黄帝族的教化。他又重视人事治理,努力发展农业。
    颛顼曾命重任南正之官,掌管祭祀天神;命黎任火正(一作北正)之官,掌管民事。颛顼又进行了一次重要的宗教改革。被黄帝征服的九黎族,到颛顼时,仍信奉巫教,杂拜鬼神。颛顼禁绝巫教,强令他们顺从黄帝族的教化,促进了族与族之间的融合。传说楚王为其后裔,屈原在《离骚》中自称为帝颛顼之后,屈原与楚王为同族。
    4月19日(农历三月十八),是传说中的人文始祖颛顼帝的生日。
    史载,颛顼帝本姓姬,是轩辕黄帝的孙子,颛顼20岁即位,都帝丘,在位78年,是一位有文治之功的帝王。在位期间创制九州,使中国首次有了版图界线;建立统治机构,定婚姻,制嫁娶,研究男女有别,长幼有序;针对巫术盛行之风,下令民间禁绝巫教;改革甲历,定下四季和二十四节气,后人推戴他为“历宗”等。帝喾是颛顼的族侄,15岁帮助颛顼治理天下,30岁登帝位,其在位期间严以律己,是一位万民诚服的帝王。二帝死后均葬于河南省内黄县城南30公里的梁庄乡三杨庄西北土山村。


    帝喾——中国上古历史的五帝之一,姬姓,名俊,号高辛氏,黄帝长子玄嚣之孙,颛顼是其伯父
    帝喾十五而佐颛顼,封于有辛(今河南商丘),实住帝丘(今濮阳),三十得颛顼帝位,都于亳(今河南偃师县西南),在位七十年,享寿百岁。葬于濮阳顿丘城南台阴野之秋山。许多古文献认为帝俊就是帝喾。《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载帝俊有中容、晏龙、黑齿、季厘等子族,“生十日”,“生月十有二”。  
    传说帝喾元妃姜原生弃,即后稷,为周之始祖;次妃简狄生契,为商之始祖;次妃庆都生放勋;次妃常仪生挚。帝挚承喾的帝位,九年后禅让给放勋,也就是帝尧。孔子认为帝喾“博施厚利,不于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仁以威,惠而信,以顺天地之义。知民所急,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抚教万民而诲利之,历日月之生朔而迎送之,明鬼神之义而敬事之。其色也和,其德也重,其动也时,其服也哀”。曹植作《帝喾赞》颂曰:“祖自轩辕,玄嚣之裔,生言其名。木德治世。抚宁天地,神圣灵宾,教讫四海,明并日明。”


    帝尧——名放勋,又称陶唐氏,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帝喾有两个儿子—挚和放勋;帝喾死后传位于挚,就是帝挚;帝挚不善,而让位于放勋,也就是尧。
    尧在位时,他的仁德使百姓爱戴,万国敬服。尧的都城在山西南部。《尚书·尧典》记载:尧命羲氏、和氏观察天象,授时于百姓;委派禹的父亲鲧治水,可惜不成功;尧认为自己的儿子丹朱暴虐凶恶,没有传位给丹朱;后来因为舜的德行而传位与他。帝尧,中国历史上传说的古帝王之一。始见于《楚辞·天问》、《国语》、《左传》等书。尧、舜禅让,是流传很广的故事。《山海经》神话中有“帝尧”之名,但在古帝世系中却没有,说明他在最早的神话传说中地位不高。但在儒、墨两家文籍中,尧是古代的圣王,儒家对他尤其推崇。《论语·泰伯》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尚书》还专门编撰了一篇《尧典》来颂扬他的政绩和德行,以及传位与舜“光被四表”的盛业。但《竹书纪年》等书则说“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  
    在战国末年编成的古帝世系《帝系》篇里,尧被编为黄帝曾孙帝喾的第三子。《世本》还说“帝尧为陶唐氏”,但《吕氏春秋·古乐》历叙古帝,陶唐氏位在黄帝前,而尧则在黄帝后第三位,可知二者原非一人。《史记》沿用《世本》的说法,史籍中遂称尧为“唐尧”,与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名号一致,成了战国后期流传下来的“二帝三王”历史系统中的唐帝。另外,在《五帝德》中,尧又被编为古代“五帝”之一(见三皇五帝)。传说时期的“帝”字指上帝,“帝某”常指某一天神。恩格斯指出“每个氏族都起源于一个神”。帝尧就是这样一个氏族、部落的宗祖神,但也有可能为该部落一个杰出首领神化而成。就尧、舜传说故事来看,当时应属父系家长制氏族部落联盟的盛期濒临解体前的时期。  
    尧、舜只是军事民主制中部落联盟的军事首长,而不是帝王。尧帝,姓尹祁,号放勋。因封于唐,故称“唐尧”,由于他德高望重,人民倾心于帝尧。他严肃恭谨,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团结族人,使邦族之间团结如一家,和睦相处。尧为人简朴,吃粗米饭,喝野菜汤。自然得到人民的爱戴。 尧到年老时,由四岳十二牧推举部落联盟军事首长继承人,大家一致推荐了舜。尧帝把自己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又对他进行了长期的考察,最后才放心的禅让。
    尧,传说中部落联盟首领。又称陶唐氏,名放勋,史称唐尧。原居今河北唐县,后徙居太原。任部落联盟首领后再迁至今山西临汾。相传曾设天文官,观察日月星辰变化以制定历法、区分时令,用鲧治水。尧被视为典范的仁君,勤俭朴素,办事公正,喝野菜汤,穿麻布衣,住茅草房。尧重用贤臣,使其发挥特长,制定历法,安排农业生产。


    帝舜——是中国古代传说中三皇五帝之一。舜是否有其人史学家们争论不清。一般认为舜的时代中华文明开始进入农耕的时代,并是道德观的开始。传说舜受尧传位,自己则传位于禹。作家柏杨的观点认为:舜得王位并非由尧禅让,而是篡权,“除四凶,举十六相”培养自己的羽翼,架空尧的权力。而后由禹重蹈覆辙,所谓"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实际情况可能是被禹流放死于途中,因为中国的上古时代江南地区仍属蛮荒之地,舜已是高龄的老人,到蛮荒之地"巡狩"不符合逻辑。以下引用周时的一些关于舜的记载:
    孟子: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
    墨子: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滨,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
    管子:舜非严刑罚,重禁令,而民归之矣。
    司马迁史记中说: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又说: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


    昊——亦作少嗥。五帝之一,黄帝之子。少昊陵,山东省曲阜市城东。少昊,昊又作皞、皓、顥,又稱青陽氏、金天氏、窮桑氏、雲陽氏,或稱朱宣。古五帝之一,相傳姓己,名摰(亦作質),為黃帝之子,生於窮桑(今山東省曲阜北),是古代東夷族首領。傳說他能繼承太昊的德行,故稱少昊或小昊。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离线胡强云

发帖
832
铜币
848
威望
73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7-03-09
“三皇五帝”之传疑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