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344阅读
  • 0回复

[宗亲提供]重教之风胡湾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5
来源:芜湖美丽乡村(2017年11月14日)
    很多人可能知道我们芜湖县有个叫“教授村”的美丽乡村点——胡湾,甚至有人传说,那个地方的风水特别的好,所以才人才辈出,更有传奇的说法,只要带要考试的孩子去哪里走一走,都会沾到灵气,能让孩子考试超常发挥。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去“教授村”看一看,相信看完您就会破解这里人才辈出、比屋而封的原因。
    芜湖县陶辛镇白沙圩宣潭胡氏,原籍皖南祁门县金嶺,始祖于元末明初举家迁来宣潭定居,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宣潭胡氏,世代务农,勤苦营生,经过二百多年的艰辛努力,人口兴旺,家境渐好,于明朝万历年间兴建胡氏宗祠。
    胡氏宗祠属古徽派建筑式样,前后两进,两边厢房,中间天井,祠内有戏台,木柱及匾额上或刻吉祥飞禽走兽,或刻英雄忠良人物,栩栩如生,美丽壮观。后进楼顶正梁挂着长匾,上书胡氏堂名“敦叙堂”三个大字。
    数百年间,农耕为生,文风未开。直至19世纪末,清代同治、光绪年间才有11人入县学,后继有5人授监生、6人授贡生,此时族中文化才缓缓敞开。接着于清末有6个胡氏子弟从安徽理化专科学堂和安徽优级师范学堂毕业。
    清朝末年,朝廷提出了“废科举,办新学”的新政,族中三位先哲胡宗谬、胡宗琚、胡朝熙审时度势,深知开发胡氏文化新风的时机已到,率先倡导胡氏办洋学堂,学习西方文化,造就人才。胡氏于1909年创办了芜湖县第一所洋学堂----两斋小学。两斋小学开一、三和二、四两个复式班,开设新课程,从三年级就开英语课。聘请族中知识青年担任教师,招收本族男女适龄儿童免费上学读书。学校所有开支由公堂祭田田租支出。该校后来改名为“绵化小学”,意在胡氏教化,千载绵延。
    民国年间,胡氏创办“芜湖私立白连中学”,白连乡乡政府送来“教育建国”长匾与“敦叙堂”并列悬挂,意在鼓励胡氏锲而不舍,努力办好教育事业,为国家培养人才。
    胡族为了鼓励族人重视子女教育,规定凡外出进城就读中学、大学的族内学生,每年每人补助稻谷二十石(老秤)。这个鼓励措施大大激励了族人送子女上学的积极性。尤其在日本人投降后,国家太平,生活安定,进城上学的胡族青少年人数大增,这时胡族补贴学生上学的财力甚感不足。
    抗战结束,毛主席的学生胡功琛回到胡湾老家与胡功泮(光禄)、宗槐(荫亭)等,同在族办学校工作。学校增开高级班。
    1945年8月,日寇投降,普天同庆天下太平。这年阴历年,胡族在外地工作人员及避难在外地的人,几乎全部赶回家来团聚,欢度太平年。
    胡族世代务农,居所偏远、交通闭塞,仅有农田,别无资源可利用。当时最有基础 的公益事业就是办学,送子弟读书成才。可是资金甚有困难。于是族人借过年人员聚集的机会纷纷议论支助学生上学的难题。族人胡全夑(安徽理化学堂毕业),性格刚直,族中信誉较高,是他首先提出族办初中,请外地老师到胡湾来教书,兼收他姓学生,收取学费,扩大学校资金来源。他的主张得到了族人的一致赞同。胡朝惠先生,时任安徽省教育厅督学,专管皖南教育事业。他极力支持家乡办中学,有关向上级申报手续、争取政府支助办学资金,帮助聘请教师等,由他办理。胡豁咸夫妇及钧昇、汉昇和所有在外工作的胡族人员为家乡办学募集资金和聘请教师等方面都予以积极关注。当即决定胡朝冕任校长,胡功琛任教导主任。在乡老教师胡光禄、胡荫亭及族内知青宗灿、宗斤、光特、翠文、其锦等都委以教学工作或职员。
    宣潭胡氏创办中学,竭尽全部公堂田租,资金仍差额甚大,于是采取募捐的办法解决这一难题,除向族人募捐以外,还向他姓氏族求援。当时白沙圩和十连圩同是一个白连乡,十连圩是新四军地下党控制地区,强日增是该地区的领导人。胡族向十连圩募捐,他提出:要兼收十连圩青少年入学,以乡名定校名为“白连中学”。胡族同意十连地下党提出的要求。十连圩对胡族办中学给予了较大的财力支持。最后定校名为“芜湖私立白连中学”,胡族子弟仍然免费就读中小学。
    “芜湖私立白连中学”的创办,不仅解决了胡族子弟外出上学的困难,而且有力地激发了周边宣城、南陵、繁昌农村的文化氛围,农民纷纷送子女到胡湾来上学读书。此时是胡族办学的鼎盛时期,师生员工最多时达到六百人左右。
    截至1949年芜湖解放,宣潭胡氏族办免费洋学堂整整四十年。由于办学早、办得好,胡族在芜湖县农村教育领域鳌占六个第一:
    第一所农村免费洋学堂——两斋小学
    第一所农村中学——芜湖私立白连中学
    第一个毛主席的学生——广州农民革命运动讲习所第二期学员胡功琛
    第一个香港大学毕业生——留洋生胡朝畦(稼胎)
    第一个女教授——胡鸣秋(仲瑾)
    第一个女子留美学生——胡鸣波
    胡氏宗祠经过四百多年的风雨沧桑,现今尚属完整,但是她的经历很不一般。
    历代各氏族兴建祠堂,是当作族中议事、宣申宗法、节日祭祖、存放供物的地方,而且保护倍加,出入严肃。但是胡氏打破封建旧俗,宗祠自竣成之后,至今一直用作办学育后,造就人才。
    虽然胡氏宗祠建造美丽庄重,是办学育人的好场所,但在几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曾几遭厄运:
    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起义军来到胡湾,将胡氏宗祠和胡湾村民居一炬烧尽,村庄夷为平地,数十人被杀,生者逃亡。时至光绪十五年,胡氏经过一段恢复期后,生活安定,财力好转,由族裔宗国领首,重修胡氏宗祠,即现今的宗祠。
    重修的胡氏宗祠,抗战期间又险被日寇烧毁。一日,一队日军从湾沚出发,目的是来胡湾烧毁胡氏宗祠,时任湾沚区区长的胡族后裔胡耀庭知讯后,立即快马赶回家来向日军解释,祠内办的是学校,供儿童上学读书的地方,无碍皇军,日军才作罢休,宗祠免遭劫难。
    解放后,胡氏宗祠仍作为办学校舍,供教书育人。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红卫兵”扫“四旧”家家遭殃,胡氏宗祠也不例外,又险遭灭顶之灾。“红卫兵”将所有木刻浮雕打砸殆尽,且将宗祠内能锯下的木料,能拆下的屏风板壁,洗劫一空,拿去做“语录牌”和“宝书台”致使宗祠屋漏、墙歪,濒于倒塌。当时的公社领导为了寻找建房材料,亦曾打胡氏宗祠的主意,将其拆除取材。经族人大力反对,及一些有识之士向领导力谏保护胡湾教育基地,才未下手。
    后胡氏宗祠一直未进行大的修缮,族人惧宗祠危及倒塌,族中长辈宗泮、宗廪为首,以族人自筹、向有关部门和亲戚朋友募集资金的方式筹集资金,于二〇〇〇年六月进行继光绪十五年重修后的第一次维修。
    芜湖县政协委员会调查研究胡族始终不渝地用宗祠办学育人的教育史,特地编写了《芜湖胡湾教授村》一书,以示鼓励和表彰。县文物管理所下拨专款于二〇〇九年秋开始对胡氏宗祠进行了较大面积的维修,歪斜梁柱、缺损行条、朽蚀行条、腐烂柱脚等,进行了全面的补修,并彻底的翻新了小瓦屋顶,保存了宗祠徽派建筑的原样。胡氏宗祠,今遇盛世,重焕青春,仍俨然屹立在胡湾自然村之东。
    供稿:奚治国  信息提供:胡德鹏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