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469阅读
  • 1回复

北魏历史上第一个货真价实的皇太后——胡充华胡太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0-05-31
来源:腾讯网

    胡充华,北魏宣武帝元恪的妃子,本名胡仙真,“充华”为后宫妃子的等级,所以后人称她为胡充华。胡充华是其父母老来得女,所以对其十分宠爱,她本人也是出落的很是标致。
子贵母死

    本文章之所以称之为北魏历史上第一个货真价实的太后,是关于北魏一个很不成文的政治规则“子贵母死”,即皇子一旦被立为储君,为防止其母亲在其即位后干预朝政,所以在这位皇子立为皇储之时,也是他母亲被赐死之日。虽说这是一条不成文的规则,但也是由当时的政治因素所形成。
    当时,拓跋君长的妻族或母族往往会控制拓跋部内大事,由于北族妇女没有礼教束缚和对其用权的制约,所以她们要直接把握朝政也比较容易。道武帝拓跋珪即位,即赖于母后及舅族的干预和支持,但到这时,这一传统已经成为北魏由部落联盟向帝国转轨的负担。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道武帝先用战争手段强制离散母族贺兰部、妻族独孤部、祖母族慕容部等大部落,统一代北,再后来他先后逼死自己的母亲贺兰太后,赐死太子母刘皇后。道武开始,“子贵母死”开始成为易代之际的惯例。“子贵母死”目的为防母后干政。汉武帝杀钩弋夫人,就是因为欲立钩弋之子为太子(即后来的昭帝),子少母壮,“恐女主颛恣乱国家”。
    所以,北魏从道武帝拓跋珪到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皇太后都不是皇帝的亲生母亲。等到北魏宣武帝元恪继位后,因为他特别信奉佛教,所以这一制度被废除。等到元恪的儿子元诩(即后来的北魏孝明帝)被立为太子时,其母亲胡氏没有被杀死。事实证明,“子贵母死”虽说有悖伦理,但在当时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其一直存在是有一定的政治基础的。
    所以,她儿子元诩继位后,她以亲生母亲成为太后,成为北魏历史上第一个货真价实的皇太后。
遁入空门,成为宠妃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很有名的尼姑,一个是武则天,一个就是本文所说的胡充华。
    据史书所记,胡充华“武艺高强,好射箭,爱登山”,成年后选择皈依佛门。那她又是怎么有机会接触到当时的皇帝元恪的呢?这得益于她的姑姑,她的姑姑是当时北魏一位德高望重的神尼,元恪信奉佛教,所以胡氏在姑姑的引荐下,姑侄俩经常到宫中讲佛。胡氏不仅长得好看,人也很机灵,而且伶牙俐齿的。自古男人都爱美人,更何况是一位如此机灵的美人,所以宣武帝元恪宣武帝元恪破例下诏封其为世妇,随侍左右,而且,元恪也很宠爱她。
生得太子,大幸未死

    胡氏来到元恪后宫的时候,那条“子贵母死”的规则还在,但是她不惧怕。当时元恪长子元昌(506年—508年,据说是被当时的皇后高英害死)已经夭折了,所以元恪实则没有皇子,后宫中的妃子都不希望自己第一胎为皇子,唯独胡氏不这么想。她倒是希望自己生个皇子,然后被立为太子,哪怕将来被赐死,也值了。怀着这种荣耀和牺牲精神,她的心愿很快就达成了,510年,胡氏真的为元恪生下了一个皇子,即后来的北魏孝明帝元诩。此时,元恪已经27岁了,在那个时代,已经可以称之为老男人了,老来得子,使他对胡充华更加宠幸了。之后,元恪公然废除了老祖宗顶下的“家法”,在将胡氏的儿子元诩立为太子之后,废除了“子贵母死”这一传承了100多年的“家法”。
母以子贵,两度临朝

    元诩长到6岁的时候,即515年,元恪病逝,元诩继位。按照宫里的规定,当时元恪的皇后高英被尊为皇太后,胡氏虽为元诩生母,但也只能尊其为皇太妃。这也只是称呼上的差别,幼帝继位,真正掌权的还是他的生母胡氏。女人天生的妒忌,使得高英迫切得想害死胡氏,然而,事与愿违,胡氏搞掉了高英,成为了皇太后。
    她在后宫唯一的威胁解决了,皇帝年幼,她便临朝听政。大臣们称之为陛下,但胡氏没有自称为朕,胡氏也借此机会,将她的母族封官进爵。
    在胡氏执政的13年里,每日临朝批阅朝臣奏章,对重大案件亲自裁决,亲自考核地方官员,一时之间,朝纲肃政,北魏国库充盈。原本一个不输于武则天的女人,可是在掌握了至高无上的权力之后,却逐渐走上了下坡路。
崇佛误国,面首害政

    到胡氏执政后期,她成迷于佛事当中,大兴佛事。洛阳的龙门山、伊阙山的石窟寺都是她建的。但是广建佛塔寺庙,本就是一件劳命伤财的事情,政治也极易出现腐败。她大肆挥霍,不顾当时全国连年发生自然灾害,竞强迫预征6年赋税。残酷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终于引发了大规模的反抗,北魏的统治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据记载,当时,全国庙院激增至3万余所,僧尼多达200余万人。仅洛阳一地,寺院竟有1367所,自佛法传人中原,塔庙之盛,未之有也。
    并且,同其他所有年轻寡居的有需求又控制不住自己的女人一样,胡氏也耐不住寂寞,与人私通,培养男宠。私生活荒淫无节制。
    清河王元怿,元恪异母弟,按辈分来算,是胡氏的小叔子。胡氏见其容貌俊美,便于其私通,还将朝政大权委托于他。她又私蓄面首,深恋一男子杨白华,与之宴饮玩乐不休。
    除此之外,晚年的胡氏生活也相当奢侈,极爱饮宴游乐,高兴之余,常常赏赐亲信大量财物。出游随从多达数百人,为了取乐,传令手下大开府库,命王公、嫔妃、公主们随意攫取,结果,大量绢帛散入私家。胡太后豪奢无度,流风所及,达官贵人竞奢夸富。高阳王元雍有男仆6000人,妓女500个,一餐饭花费数万钱。河间王元琛与元雍比富,用银槽喂马,用西域所产玛瑙碗、水晶盅、赤玉壶宴饮宾客。
杀子夺权,惨遭浸猪笼

    随着孝明帝元诩的年长,也逐渐明白,母亲这样做,无疑是将北魏王朝推向覆灭之路。他决定要从母亲手里夺回本就属于他的北魏王朝,此时的胡氏又做了一件让元诩忍无可忍的事情,当时元诩的潘嫔生了一个女儿,而胡氏却对外宣称是皇子,并且大赦天下。元诩密诏命镇守晋阳的大将尔朱荣,率兵南下进兵洛阳,以胁迫胡太后交权。不料消息泄漏,胡太后竟与亲信将自己的亲生儿子毒死,然后向天下宣布由之前潘嫔诞下的“皇子”继位,后被人识破,又向天下宣布由年仅三岁的临洮王之子元钊(元恪三弟元愉的孙子)继位。消息传出,天下震惊,朝野愤慨。尔朱荣乘机兴兵作乱,南下攻陷洛阳。胡太后见大势已去,便自行削发为尼,再入佛寺。尔朱荣兵入洛阳,将胡太后和幼主皇帝沉入黄河溺死,又将文武大臣2000余人尽数杀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河阴之变”。事变过后不久,北魏王朝便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所以说,北魏走向衰败,和胡氏有一定关系,当然,历史都是胜利者所书写,我们不排除胡氏被抹黑。她的悲剧,实则是一个朝代的悲剧,在男尊女卑的旧社会里,女人的结局无疑是最惨的。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20-06-02
【相关阅读】“河阴之变”惊天下
“河阴之变”惊天下
——《元略墓志》解读
来源:洛阳日报(2018年7月20日)  图文:王化昆

《元略墓志》(局部)

    元略的墓志,于1919年出土于河南洛阳城北安驾沟村北半里处,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元略死于“河阴之变”,与他同时遇难的皇族很多,这些人的墓志陆续出土,寥寥数语,还原了“河阴之变”。
1、谦谦君子人人敬

    元略(公元485年至公元528年),字俊兴,是北魏恭宗景穆皇帝曾孙、中山献武王元英第四子。
    《元略墓志》说他“才华出众,声名远扬”,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说他“博洽群书,好道不倦”。《魏书》卷十九下《元熙传》对其也有所记载,元英深感自己所立世子元熙非保家之主,常欲废之而立元略,元略坚决不接受,可见元略是个谦谦君子。当时权臣于忠执政,元熙为于忠女婿,故元熙、元略兄弟颇受重用,又受清河王元怿青睐。元略历任员外郎、羽林监、通直散骑常侍、冠军将军、给事黄门侍郎。
    正光元年(公元520年),元乂(yì)、刘腾发动政变,胁迫孝明帝,幽禁胡太后,杀害元怿,元略被罢黜为怀朔镇副将。元略还未来得及到怀朔镇赴任,其长兄相州刺史、中山王元熙就在任职地邺城(今河南安阳)起兵勤王,但很快即兵败被执,兄弟中只有元略逃脱,其余皆被杀。这正应了其父元英的担忧。
    元略逃亡、藏匿一段时间后,到了南朝梁国。这一经历在《元略墓志》中有详细记载。
    在梁朝,武帝萧衍对元略极尽礼敬。《洛阳伽蓝记》记载:元略到达南梁,武帝久闻其名,对他非常敬重,封他为中山王,食邑一千户,官任宣城太守。他“为政清肃,甚有治声”,朝野上下对他都十分敬畏。
    孝昌元年(公元525年),南梁豫章王萧综归降北魏,其长史江革等及将士五千余人皆被擒,北魏孝明帝愿以元略交换上述人等。江革是梁国著名大将,但梁武帝对元略说:“我宁可失去江革,也不能没有你。”元略以家难后白骨未收等理由说服梁武帝,武帝才同意元略北还。临行之时,武帝为他设宴送别,并赐金银百斤,《洛阳伽蓝记》更说赐钱500万、金200斤、银500斤,以及锦绣宝玩之物。文武百官江上送别,作五言诗相赠者百余人。武帝派右卫徐确率百余人一路护送元略至洛阳。
    而北魏方面,孝明帝赏赐其绢、布各1000匹,任命他为侍中,封义阳王,又诏令宗室人员、文武百官及元略亲朋好友到京郊隆重迎接,再赏赐帛3000匹、宅院一区、粟5000石、奴婢30人。另外,在元略逃亡过程中帮助过他的人都得到提拔,元略逃亡所经过之处,只要谁为他提供过一餐一宿,都得到赏赐。千古以来,受敌对双方礼遇至此者,恐唯此一人。
    北魏孝明帝后又改封元略为东平王,拜车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领左卫将军,依然为侍中,领国子祭酒,迁大将军、尚书令。
    尔朱荣是元略的姑夫,而元略对尔朱荣素来轻蔑,故尔朱荣对元略怀恨在心。后尔朱荣带兵入洛阳,元略遇害于“河阴之变”,终年43岁。
2、“河阴之变”话始末

    武泰元年(公元528年)二月,胡太后长期控制政权,毒死亲生儿子北魏孝明帝元诩,将刚出生的女孩谎称皇子,立为皇帝,几天后,见局势稳定,又改立3岁的元钊为帝。驻扎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市)的尔朱荣素有政治野心,他以替孝明帝报仇为借口,率大军直奔洛阳。
    四月十一日,大军行进到河阳(今河南孟州市)时,尔朱荣遣亲信进洛阳,将声望很高的彭城王元勰第三子元子攸接到河阳立为皇帝,是为北魏孝庄帝,改元建义。胡太后调集大军阻击尔朱荣,被尔朱荣轻松打败,大军顺利渡过黄河,直逼洛阳。胡太后见势不妙,遂到永宁寺出家为尼,企图逃脱祸难。
    十二日,尔朱荣下令将胡太后及幼主元钊沉于滔滔黄河。考虑到自己在朝廷根基尚浅,怕今后不好控制大局,想以诛杀来立威,四月十三日,尔朱荣借口祭天,将北魏王公大臣集合至河阴陶渚(今河南孟津县东),令铁骑包围,纵兵屠杀。据《北史》《魏书》记载遇害者1300多人,《资治通鉴》记载遇害者有2000多人,史称“河阴之变”。3 墓志所载遇难者
    目前死于“河阴之变”者有35人的墓志已被发现,其中有6位王爷,分别是广平王元悌、常山郡王元昭、任城王元彝、东平王元略、始平王元子正(尔朱荣所立孝庄帝的胞弟)、赵郡王元毓。其余者除五六个外姓人外,皆为元姓皇族人员。
    死于“河阴之变”者,多数在当年埋葬。由于当时正值尔朱荣当权,故很多墓志对死因讳莫如深。《元瞻墓志》“薨于位”,《李略墓志》“卒于官”,《元宥墓志》“薨于庐”,《唐耀墓志》《元均之墓志》“薨于洛阳”,《陆绍墓志》“卒于京廛”,《元显墓志》《元昉墓志》《元毓墓志》《王诵墓志》《元子永墓志》“薨于京师”,《元诞墓志》“奄卒于世”,《元湛墓志》“薨”……仅从字面上看不出他们是死于“河阴之变”,只有看其卒日,才能推断他们都是在兵变中遇难的。
    《元维墓志》“河梁之下,非命卒世”,《元玩墓志》《元愔墓志》《元悛墓志》“卒于河梁之南”,《元昂墓志》《元悌墓志》“薨于河梁之西”,《元子正墓志》《杨暐墓志》“薨于河阴”,《元略墓志》“薨于洛阳之北邙”,《元端墓志》“卒于邙山”,《元昭墓志》“薨于河阴之野”……这些墓志透露出卒地,再根据卒日,当知他们也是此事件的遇难者。
    《元馗墓志》“薨于河阴銮驾之右”,《元谭墓志》“龙飞之会,横离大祸”,《元谳墓志》“龙飞之会,横祸奄及”,《元钦墓志》“遇害于北邙之阴”,则进一步暴露了事情的真相。
    《王导墓志》“为乱兵所害,薨于河阴”,《元道隆墓志》“奉迎乘舆,道遇乱兵……卒于北邙行次”,《元周安墓志》“遇此乱兵,枉离祸酷”,《元诞业墓志》“姦正未分,蘍莸同行,俱烬原火……卒于北邙行所”,《杨济墓志》“时大将军翼扶神器,主上龙飞,亦既济河,百官奉迎,次于邙北,人情未安,而义众抽戈。武泰元年四月十三日,卒于行阵”,《元彝墓志》“奉迎銮跸于河渚,忽逢乱兵暴起,玉石同焚”,则完全明确了死因。
    然而这些墓志对此次有预谋的大屠杀,也最多敢称是乱兵所为,《杨济墓志》甚至还称其为“义众”,并对尔朱荣出兵行为大加赞赏。《元略墓志》也说:“大将军荣远举义旗……中兴魏道。”可见当时及此后一段时间内,京师士庶对尔朱荣及其部众的胆怯程度,恐怖气氛一直笼罩在洛阳上空。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