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976阅读
  • 0回复

时代的弄潮儿——胡景瑊家族的百年传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一宾
 

发帖
1117
铜币
1182
威望
984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8-06-23
时代的弄潮儿——胡景瑊家族的百年传承
文/胡济(系胡景瑊三子)

    温州地区从满清王朝走向共和国的百年近代史(从1851到1950年)中,温州市首任市长胡景瑊家族的四代人中接连出现了5位杰出人物。他们是我们的外高祖父陈虬、曾祖父胡润之、外曾祖父姚养吾、祖母姚平子、父亲胡景瑊。他们用自己的理论与实践为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客观规律──以全球化的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探路;因而,他们的主观意图与活动被纳入了温州近代百年史的客观阐释,对温州近代史的客观演进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本文人物关系图如下(制图:李翼然)

1

       外高袓陈虬(字志三,号蛰庐),1851年出生于浙江省瑞安城内一个以军功起家的家庭。陈虬的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探讨着“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为此,他先后在理伦与实践上尝试过“经世变法救国”“维新变法救国”“中医实业救国”“空想社会主义救国”,并且在每个方面都做出了创发性的贡献。
胡景瑊的外曾祖父陈虬遗像

       陈虬一生膝下无子,仅有两位千金,于是由二哥国桢的第三子陈冶夫(熔)继嗣。他将长女陈顺姑嫁与自己的得意门生、医学上的主要助手胡润之。胡润之和陈顺姑是胡景瑊的袓父母,陈虬是胡景瑊的外曾祖父。
  1872年,陈虬与好友许启畴等人创办为地方上贫民百姓中的读书人提供免费借阅书籍的图书馆——心兰书社,开中国近代公共图书馆先河。
  1881年,陈虬等人创建求志社,力求在社内人人平等、公正、公平,进行了一次空想社会主义性质的尝试,陈虬也因此成为我国最早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之一。
  1885年,陈虬创建利济医院,同时开设利济医院学堂,招收学徒,培训医士。利济医院与利济医学堂的创建,开启了我国第一所中医院与中医学校,比以前公认的我国最早的中医学校——1915年丁甘仁在上海建立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还要早30年。以陈虬为首,以利济医院、利济学堂为中心,医疗卫生、医学教育、医学编辑出版并举,开创了温州医学文化和医药事业的崭新局面,也成为中国医学史和医学教育史上的闪光篇章。

利济医学堂博物馆

  陈虬创办的《利济学堂报》开创了浙南首张近代报纸,不仅如此,学报还是我国学校办报的开端,也是我国最早的医学杂志,比以前贾得道所撰《中国医学史略》中提到最早的中国医学杂志——1908年在上海发行的《医学世界》早了11年。
  1890年,他向山东巡抚张曜提出维新变法的条陈八事,首提设置议院,走在了时代前沿。
  1893年10月,陈虬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问世一一《治平通议》八卷本镌刻付印,由此,他成为早期维新派人士的一面旗帜。
  1895年春,陈虬赴京会试,在等待放榜期间,传来甲午战败的消息,钦差大臣李鸿章与日本于4月17日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他当即参加了康有为和梁启超发动的“公车上书”运动。 1898年3月,陈虬参加会试至京师。在京师期间,参加了康有为创立的保国会,并为首倡导、组织浙籍人士成立保国会的浙江分会——保浙会。

① 陈虬集
② 利济学堂报

  戊戌变法失败后,他四面楚歌,倍遭攻击,被迫颠沛流离。陈虬于1904年1月1日逝世,终年53岁。
2

  陈虬去世后,留下了“变法救国”“中医实业救国”“空想社会主义救国”三大未竟的事业。我们家族中先后有其后裔继承了他的事业。其中,继承陈虬“中医实业救国”事业的是他的女婿胡润之;继承陈虬“变法救国”事业的是胡润之的亲家姚养吾;继承陈虬“空想社会主义救国”事业的是胡润之的儿媳妇姚平子。
  胡润之:陈虬“中医实业救国”事业的继承者
  胡鑫,字润之(1874年——1928年)。胡润之青少年时入学利济医学堂,先跟陈虬的首传弟子、利济医院协办陈葆善学医。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医术日益精进。陈虬见他品学兼优,做事认真负责,事业有成,遂将长女陈顺姑许配给他。于是,他成为陈虬的女婿。此后,胡润之直接师承陈虬,陈虬将毕生的中医学问全都传授给他。由于胡润之常年在陈虬身边学习、工作、生活,耳濡目染,深得陈虬的医学精髓,遂成为家族中继承陈虬“中医实业救国”的传人。
陈顺姑与曾孙合影

  胡润之在毕生的医学实践中继承陈虬的“中医实业救国”思想的最大贡献是:积极协助陈虬完成了《利济元经》医著。《利济元经》是陈虬最重要的医学著作之一。由于陈虬从事的社会活动、医学研究教学等重任在肩,分身乏术,他把编著《利济元经》一书的任务交付给自己的得意门生、女婿胡润之来完成。胡润之接受任务后,全力以赴地完成这本医著。他全面认真地吸取陈虬在长期的行医治病与医学教学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对其中的医疗案例概括分类,与陈虬和自己在医学上的研究总结综合起来撰写,并且紧紧抓住陈虬一贯善于博釆百家之长,然后融会贯通,自成一家的特质,将古代承传下来的众多医书进行分析梳理,作为借鉴和参考。胡润之经过多年的精心撰写,终于编著了《利济元经》。
  陈虬逝世后,胡润之主持温州利济医院工作,秉承陈虬利世济民的精神,兢兢业业,治病救人,扬名温州医界。他虽说颇有名望,却从不懈怠。胡润之对于治病,决不人云亦云,而是面对每一位病人的具体病症,非得要寻根究底,把病理研究得一清二楚,弄清病症的前因后果,才对症下药。因此,他在温州行医三十年,因医术高超,成为闻名遐迩的“胡一帖”,意指只要胡润之所开药方一帖在手,即药到病除。
  1923年秋,温州工商界蔡冠夫、陈子明等有识之士鉴于当时贫困者求医难的实情,牵头组织永嘉普安施医施药局,其宗旨为“不为富人设,只为贫人计”,即向贫困人员敞开医院大门。创办伊始,牵头组织者关于主持医药局的医学业务主管人选颇费思量:这人必须具备大学问,是位富有影响力、感召力的德高望重的医界翘楚才行,这才有利于扩大医药局的知名度与吸引力,同时,这人还必须志存高远,行医不为谋钱财,因为普安施医施药局面向贫困群体,无利可图。最终,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在温州城内极富盛名的胡润之,盛邀他出任医务股主任,主管医疗业务。胡润之见普安局的宗旨与陈虬所倡导的“利世济民”的精神相符合,有益于“中医实业救国”的旨趣,便欣然同意。永嘉普安施医施药局只收病员挂号费每人铜钱五枚,后改为纸币五分,看病给药均不收费。胡润之担任医务股主任一职,定期坐诊,虽任务繁重,却分文不取。这自然深受广大病者欢迎。普安局在胡润之等人的主持下,疗效显著,声誉日隆,最多时日诊治病员达五百余人。普安局凡有关医学治疗方面的事项及问题,都在胡润之的指导下予以妥善处理与解决。
  胡润之谨遵师训,以身作则。他在对古往今来的医学名著进行深入细致的学习、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医学实践,撰写出具有相当高学术价值的《医林述古》《论医家古三学之流》《论医学古三学之原》《六淫皆从风化论》《论小儿中暑痉厥不宜骤开心窍》等医学专著,大大提高了以陈虬为代表的“利济医学派”的学术水准。
  胡润之厘清了中医学的源流。他在《论医学古三学之原》一文中指出: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世上万物的生长,对人类既具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圣人对其扬利去害,致使百姓能够健康成长,得以善终。据此,“不毕其数何能贵其生?故于毕数之道,开三学之原焉。”这就是说,人能够善终才能“贵其生”,而要寻找到善终之道,就需要寻根探源,而这源头即是“古三学”。胡润之在《论医学古三学之流》一文中,探寻了“古三学”发展的脉络。
由于“中医实业救国”的理想,一再碰壁,胡润之看不到前途而心灰意冷,经常借酒浇愁,有病也不治疗,于1928年在悲愤忧虑中去世,终年54岁。
  姚养吾:陈虬“变法救国”事业的继承者
  在我们家族中,由于陈虬的女儿陈顺姑嫁给胡润之,胡润之陈顺姑的儿子胡同颕娶了姚养吾的女儿姚平子,双方遂成为亲家。姚养吾之所以成为本家族中的陈虬“变法救国”事业的继承者,是因为他在“辛亥革命”前响应陈虬倡导的“教育救国”活动;“辛亥革命中”,他参加反清的“光复会”,并组织温州的“光复义勇军”而实现“温州光复”;随后,他又直接参与了孙中山、蔡锷发起的“讨袁护国”运动,姚养吾成为名副其实的陈虬“变法救国”事业的继承者。
  姚养吾,名广福,字泽夫,号养吾,1862年出生于温州城内一户士绅家庭。
  姚养吾自“戊戌变法”失败后,眼见满清王朝失去了最后一次自我救赎、涅槃重生的机会,忧心如焚,另辟蹊径地寻找救国之路。当时国内不少与他具有同样想法的仁人志士,都发现中国历经洋务运动、变法维新运动、戊戌变法,以及刚失败的义和团运动,国家积贫积弱的面貌一直得不到改变,而与中国洋务运动几乎同时起步的日本明治维新却能获得成功,于是他们把目光投向东洋日本,国内掀起赴日留学高潮,姚养吾也卷入其中。
  1901年,他实现了去日本留学的愿望,考入东京弘文学院速成师范科求学。当时,东京弘文学院聚集了一批中华民族的精英,在姚养吾就读该校时,文化伟人鲁迅、辛亥革命领导人黄兴等著名人物都同期就读该校。就读日本师范教育,使他有机会接触近代教育的方式方法、所包含的内容、以及教学流程等,这使他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1903年初,他结束了日本留学生涯,带着全新的知识和全新的观念,返回阔别两年的故乡温州。一回到温州,他便将教育救国的志向付诸行动,开办公益学校,以推广普及全民教育,提高大众的文化知识水平。公益学校开办后,他身兼数职,既是管理者又是教员,总务后勤样样操心操劳。由于经营公益学校时经济出现巨额亏损,他向温州当局求助,说明开办公益学校利国利民,但他的吁请如同泥牛入海杳无音讯。在万般无奈下,他怀着极其遗憾的心情关闭了公益学校。开办公益学校的失败,对他教育救国的理想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陷入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境,他对清王朝彻底绝望了。
  1904年冬,他来到上海,义无反顾地参加了由蔡元培、章太炎、陶成章领导的光复会。姚养吾认为光复会旨在推翻满清王朝,振兴中华,正是自己的志向,仿佛一下找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救国之路,心胸顿时豁然开朗。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此时,正在宁波的黄颂英当即赶回温州,与姚养吾共谋温州起义事宜。他们当即分头串连,召集反清志士,共谋起义大事。11月5日省城杭州光复的消息传来,姚、黄、陈等极其振奋,觉得温州举行起义的时机已经成熟,时不我待,应立即举事。6日,姚、黄当机立断,前往警察署,向警员郑玉甫临时借枪十二支。姚、黄即将义勇军分班上街巡逻,控制局势,并向民众宣传革命道理。7日凌晨,道员、知府等地方官员见状赶紧潜逃离境。7日晨,姚、黄等人发现当地政府官员已经夜遁,但拥有重兵的防营统领梅占魁仍不出来表态。姚、黄等人前往防营,与梅开诚布公地展开对话,决定由梅占魁出面成立临时军政分府兼任警备总司令,梅这才应允起义,派兵发哨,出示安民。梅占魁在旧知府衙署前宣布温州独立,由此温州光复。11月19日,徐定超从杭州回到温州,出任温州军政分府都督。不久,温处各县纷纷响应,均先后宣布独立。
  温州光复不久,姚养吾与靠投机革命而握有温州大权的梅占魁统领两不相能,便以赴省观光为名,离开了温州。随后,姚养吾应广西友人之邀,于民国元年赴广西桂林,由孙中山先生亲自任命为两广军火制造局的代办。
  当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复辟帝制,激起全国人民的普遍反对。蔡锷在云南率先起兵反袁,他从心底里佩服其所具有的浩然正气与超人胆略。他获悉蔡锷率领的护国军缺乏军械,就利用职务之便,想方设法打通关节,将大批上好军械支援蔡锷的护国军。对此,蔡锷对姚养吾雪中送炭的义举心存感激,赠予匾额相谢。在举国上下的反对声中,袁世凯被迫下台。
  1922年,姚养吾逝世,享年60岁,安葬于温州阳岙祖坟。
  姚平子:陈虬“空想社会主义救国”事业的继承者
  在我们的家族史上,继承陈虬“空想社会主义救国”事业的是姚养吾的女儿、胡润之的儿媳妇姚平子。不过,姚平子与其先祖陈虬相比,已超越空想社会主义而接受了科学社会主义。
  1897年姚平子生于温州市区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她从杭州女子师范学校讲习所毕业后,回温受聘于温州军政分府都督徐定超夫人胡德淑创办的“女子学馆”任教。1914年,姚平子出任“女子学馆”校长。
姚平子

  1916年,她与留日学者胡同颖结婚。胡同颕的父亲胡润之(鑫)是近代著名维新改良思想家、中医大师陈虬的得意门生、女婿。同年,“女子学馆”扩展为本城第一所高等女子小学,人称“第一女高”,姚平子任校长。1923年,她的丈夫胡同颖在上海感染伤寒去世,当时她正怀着四子,丈夫英年早逝,令她悲痛欲绝,但是,她并没有就此消沉。
  1924年12月温州成立了最早的共产党组织——直属中共中央的中共温州独立支部,胡识因任首任书记。温独支成立之初,胡识英根据上级党组织指示开始筹备组织“国民会议温州女界促成会”。1925年元旦,“女促会”假座女子师范讲习所礼堂召开成立大会,通过告民众书,并推举胡识因、姚平子、庄竞秋等七人为组织委员会委员。
  在大革命的洪流中,她经受了革命的洗礼与考验,在政治上迅速地成熟起来。1925年,姚平子参加共产党,成为中共温州独立支部成员。同年6月,永嘉县妇女协会成立,姚平子当选委员。
  1926年9月,党组织派她与庄竞秋去定海小学任教,以此为掩护,直接参与、领导组建中共定海独立支部。姚平子和庄竞秋与当地中共党员金维映一起积极发展党员,在革命工作全面开展的基础上,组建了中共定海独立支部。“定独支”的成立,为定海的党的建设和革命工作的深入推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军阀背信弃义,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反革命政变。姚平子以“第一女高”校长作掩护,家庭又是名门,共产党员的身份没有暴露,“四·一二”政变后,她转入地下活动。
  同年7月,姚平子被推举为“旧温属联合县立图书馆”馆长。姚平子在任职期间,着手按杜定友《世界图书分类法》对馆内现存图书进行分类整理,所有平装书亦开始作图书卡片目录,并对馆内藏书3615部26580册,进行整理分类。 1928年,姚平子获悉永嘉县政府擅将图书馆在永嘉县前京、后京一带养馆的府学涂田划归当地豪强吴宗乐所有。她感到“忝任馆长,不能不据理力争”,维护了图书馆的利益。
  1929年,根据形势需要,党组织指示姚平子辞去温州图书馆馆长一职,另有任务。她不计较个人的名利得失,自觉服从党的指派。1930年1月,姚平子从图书馆离任,与庄竞秋再次去定海小学任教,秘密建立党的地下交通站,以方便浙南红军大规模暴动后与上海的党组织联系。后胡识因和庄竞秋出任红十三军驻沪联络员,而姚平子则坚守在定海小学。1931年,红十三军在强敌的不断围剿下,终于寡不敌众,暴动失败,她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在万般无奈下,她始从定海回温,在省立十中附属小学任教。
  1933年至1938年7月,姚平子在上海市民立女中教书。1936年1月,其长子胡景瑊因响应北平“一二·九”运动,领导温州学生开展抗日救亡,被国民党当局开除学籍,驱逐出境。胡景瑊到上海投奔母亲,姚平子对他的抗日救亡活动充分理解,介绍他到胡愈之先生主编《月报》担任资料员和编辑,同时积极支持他参加全国学联活动。翌年,根据当时抗日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她又鼓励胡景瑊返回温州参加革命。
  1938年8月,胡识因时任永嘉县岩头小学校长,特聘姚平子为教导主任。她们在师生中广泛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把学校办得有声有色。
  姚平子生有四子,在她的言传身教下,除次子胡景镠在抗战初期战乱中失踪外,其余三子均先后参加中国共产党。长子胡景瑊是解放后温州市首任市长,四子胡景琛(燊)于1938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40年在楠溪峰岭村召开村民抗日大会后,遭暗藏的敌人杀害,壮烈牺牲,时年仅18岁。三子胡景濓,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是我空军最早的飞行员、教练员之一,参加开国大典空军地勤保障工作。

姚平子与四个儿子合影(从左到右依次为三子景濂、长子景瑊、姚平子、四子胡景琛(燊)、次子胡景镠)

  1940年春,姚平子四子胡景琛在永嘉惨遭敌人暗杀,家人深恐她精神上承受不了,没有告知。次年冬,她从上海回温州,得知四子已于一年多前牺牲,这一意外噩耗使她难以接受,爱子如命的她不几天就病倒了。党组织同意胡景瑊秘密探母,但护送他的小船抵达温州后,终因形势恶劣,小船无法靠岸,不得不返回,母子未得一见。年底,姚平子病逝,年仅44岁。
3

  本家族的集大成者是姚平子的儿子、我们的父亲胡景瑊。胡景瑊之所以成为这个家族“为中国现代化探路”的集大成者,是因为他所投身的社会主义事业,在本质上也体现了一种工业文明的现代性价值。
  胡景瑊于1917年4月(阴历润二月十六日)出生在温州市区一个世代医家。

胡景瑊

  1935年春,胡景瑊担任温州中学学生自治会学术股长,负责编写校刊《明天》。同年5月,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学组织起“野火读书会”。“野火读书会”作为学生自发组织,传播了革命思想,团结了一批进步学生,为温州一二·九学生抗日救亡运动,作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
  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然而,这一抗日救亡运动却遭到国民党政府的镇压。北平学联迅速寄来快邮代电,胡景瑊获悉后积极行动起来,发动同学响应北平学生救亡运动。12月17日,温州学生救国联合会正式成立。会上通过抗日救国宣言,然后由胡景瑊率领学生上街游行示威,并向国民党公署专员许蟠云进行交涉。从次日起,胡景瑊等人将宣传队分成更多的精干小队,深入到码头、作坊、近郊进行活动。
  1936年1月10日,因为参加爱国学生活动,胡景瑊、张可仙、马骅三位同学被温州中学校长张镐开除学籍。次日一早,校长还带领便衣特务到校,将胡景瑊和张可仙逮捕,驱逐出境。
  1936年1月,胡景瑊被迫前往上海,投奔在沪任教的母亲姚平子。胡景瑊在上海期间,参加了1936年春全国学联的筹备与成立,这次经历对他的人生产生了有益的影响,使他的政治视野更为开阔。
  1937年8月下旬,胡景瑊回到温州,立即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之中,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参与组建永嘉战时青年服务团。同年9月,胡景瑊经黄先河、孙绍奎介绍参加共产党。10月间战青团干事会充实扩充,推选胡今虚(非党成员)为总干事,胡景瑊为副总干事。战青团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发展,到了1938年夏,团员发展到8500多人,连各群众团体的成员在内,共7万多人。
  1942年2月,中共浙江省委机关被国民党特务破坏,省委书记刘英被捕,形势进一步恶化,白色恐怖笼罩浙南。此时,浙南特委作出重大的组织调整,将当时永嘉瓯江以北部分(俗称西楠溪)划出,成立瓯北县委,胡景瑊任县委书记。
  抗日战争时期,永嘉沦陷三次。1944年永乐第三次沦陷,国民党不放一抢,闻风而逃。一时间国民党的军政机关部队,一齐麋集到共产党活动的地区来了,使胡景瑊所率领的瓯北共产党活动日益受到挤压,处境再度恶化。
  1945年3月2日,瓯北反共地头蛇潘善藏带了一个中队和溪口警察所警察,袭击中共瓯北县委所在地屿北。面对顽固派的猖狂进攻,胡景瑊当即决定迎头痛击,打出我党的威风来,指挥屿北民兵奋起还击,顽敌狼狈逃窜。他决定乘势公开亮出抗日大旗,进行抗日游击战争。

胡景瑊戎装英姿

  虹桥起义与屿北反击的胜利,使永乐两县的形势顿时改观,浙南特委十分重视瓯江以北的武装斗争,3月下旬决定成立永乐(瓯北)中心县委和永乐人民抗日游击自卫总队,胡景瑊任书记兼政委。此后,整个形势开始改观,共产党在瓯江以北,不仅拥有了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而且各地民兵也发展迅速,根据地各个村落都有了民兵组织。在此期间,胡景瑊所领导的县委所在地屿北地区粉碎了顽军的五次进犯。
  共同为革命事业奋斗的胡景瑊与陈玉华于1943年10月经特委批准,结为夫妻。当时,胡为瓯北县委书记,陈为县委秘书。陈玉华出身大户人家,家庭富裕,可她却是热血青年,尚在豆蔻年华就抛家出走,献身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她16岁参加革命,次年加入共产党。在艰苦斗争的岁月里,职业革命者成婚居无定所,经济条件极其拮据困难,而他们不计较物质生活,凭着纯真的爱情与志同道合,就幸福地走在一起了,这一走就是一辈子。
胡景瑊陈玉华夫妇

  解放战争时期,胡景瑊担任特委宣传部长。1948年11月,经中共中央华东局和中共闽浙赣区党委批准,将浙南特委改称浙南地委,同时批准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浙南游击纵队司令部和政治部。11月25日,纵队部于瑞安板寮村正式宣告成立,胡景瑊任政治部主任。
  1949年初,浙南地下党决定: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温州。当时,国民党第八区专员叶芳自知没有前途,急待寻找出路。龙跃认为,应该争取叶芳起义。4月20日,我百万雄师渡过长江,挥师南进。4月30日,浙南地委和纵队部决定,在加紧做好军事进攻温州工作的同时,通知叶芳即派代表前来谈判起义事宜,争取和平解放温州。
  5月1日,国共双方来到景德寺进行和平谈判。浙南游击纵队首席全权代表胡景瑊主持会议。当夜,商定5月6日夜叶芳率部起义。5月4日,第二次国共和平谈判仍在景德寺进行,达成12条协议,由双方代表签字。对胡景瑊在和平谈判中的出色表现,龙跃给予高度评价,称他“坚持了党的原则,掌握党的政策,发挥杰出的政治才华。”
温州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摄影纪念

  5月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第二十一军挺进浙南,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浙南游击纵队会师温州。6月2日,以二十一军政委康志强为主任的温州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胡景瑊为军管会委员兼文教部部长。7月,他任浙江第五地委(温州地委)常委。同月,浙江省委与军区为加强对温州的领导,以便发展工商业,发挥城市应有作用,决定将原永嘉县划分两个部分,瓯江北岸为永嘉县,南岸为温州市,成为浙江三个直辖市之一。8月26日,成立中共温州市委,他为委员兼宣传部部长,同日,温州市人民政府成立,胡景瑊为首任市长。从此,胡景瑊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伟大事业,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胡景瑊陈玉华育有六子两女,父母常告诫子女,自已的人生道路要靠自己走。十年动乱期间,父母双双受到错误对待,兄弟姐妹大多下乡支边。子女身处逆境,自强不息,被耽误读大学的人,在“文革”后都上了夜大、电大,各具有一技之长,尤其是次子胡建成了复旦大学的博士、省委党校的教授,出了十来本著作。

胡景瑊全家合影

  综上所述,我们这个家族从陈虬诞生的1851年到胡景瑊任温州解放后的首位市长于1950年调离止,前后正好100年。平心而论,我们家族四代人中的5位优秀代表,并非天生就卓尔不群,他们也与普通人一样,曾在平凡的岁月里过着寻常生活,然而,他们所树立的远大志向与崇高的人生目标,没有在平凡的岁月里被寻常的生活所淹没,而是有意识地走在时代潮流的前面,一旦历史发生重大转折时,他们就能迎着艰难险阻奋勇前进,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脱颖而出,成为时代的佼佼者。今天,当我们与先人在历史的长河中相向而行时,可以更容易地感知他们,触摸到他们跳动的脉搏,聆听到他们发自内心的召唤,真切地获悉他们的所作所为为何能够成为表率。
(作者系胡景瑊三子)

资讯来源:温州人杂志,文/胡济(系胡景瑊三子)

欢迎关注:胡氏资讯(zhhusw)微信公众平台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