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227阅读
  • 0回复

[原创]从胡寅《修录谱系》、《碑记坟墓》手迹说起——兼论胡安国世系中的若干“悬疑”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一宾
 

发帖
1116
铜币
1181
威望
983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0-05-19
作者:江苏  胡恒俊

   从胡氏宗亲网获悉,安徽天长石梁胡氏始迁祖胡福,明洪武间“由毗陵(常州)携宋代胡安国、胡寅建的谱来天长”的消息,公元2012413日,我们徐州、睢宁(江苏)、泗县、灵璧(安徽)胡氏宗亲联谊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等一行,专程赶赴安徽天长市。
   所谓“毗陵”, 即今江苏常州市。毗陵,系西汉时所置县,治所即今江苏常州市。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置毗陵郡,治所在丹徒县——今江苏镇江市东南丹徒镇;永嘉五年(公元311年)改名晋陵郡。隋大业初,改常州为毗陵郡,治所在晋陵县——今江苏常州市。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复名常州。也就是说,“毗陵”,只是唐武德三年以前的古名,其后一直名为“常州”。
   在天长市胡金萱宗亲家,我们见到由金萱宗亲主编的天长市《安定裔石梁胡氏宗谱》。展开首卷,赫然映入眼帘的,竟是宋代周惇颐、朱熹、岳飞、胡寅、陈康伯、蔡元定、文天祥以及明、清两代多位名家为胡氏家谱留下的墨宝手迹(老谱原件已被捐赠上海图书馆)。震撼、惊叹之余,细读其中胡寅《修录谱系》和《碑记坟墓》手迹,顿觉豁然开朗:困扰学界和众多宗亲的一些历史“悬疑”问题,终于云开雾散,真相大白!
   为方便论述,先将胡寅的这两幅手迹,复制如下:
    
  




   上述二文,断句如下:
《修录谱系》

   所贵乎“世族”者,以其祖宗德业之盛,子孙生聚之众也。然盛而弗传,犹弗盛也;众而弗亲,犹弗众也,恶得谓“世族”乎?欲“传”且“亲”,惟修谱系。“谱系”一修,则文献足征,“盛”乃可传;名分攸叙,“众”乃可亲。我组肇迹诸冯,泽衍安定,拓业武夷,分宗南渡。祖宗既盛,子孙益众。虽世有谱牒以载其美,而所以“世”济之者,则在后之人耳。凡我子孙,于先代世系,不用缎娟,必用坚白好纸,每三十年一修,六十年再修,庶无遗忘之失。
                      
《碑记坟墓》

   坟墓者,祖宗体魄所安,孝子慈孙所世守而不失者。然而,岁月云迈,世事靡常,一失修理,下同荒陇。至于世远人亡、时移物换,或有垦为田地、掘为沟池者,可胜叹哉?嘱我子孙:时兴水源木本之思,于祖宗坟墓,树以碑石,勒其上曰“某世某祖之墓”,则世代虽远,碑石永存,平毁之患可免。
绍兴八年十月立冬之吉,二十一世元元孙、翰林
学士兼纂修国史、前青宫保傅寅,熏沐顿首谨识

    
   细细研读,参阅谱内其他手迹,不难发现:
   其一,胡寅亲自参与了家谱的续修工作。此前,学界普遍认为:胡安国父子在世之时,没有修过家谱。而此手迹恰恰说明:胡寅的《修录谱系》和《碑记坟墓》,既是为续修、补录家谱而写,又是对后世子孙的告诫——对如何续修、补录家谱,守护好祖宗坟墓,提出了具体要求,留下了厚重的嘱托。
   其二,胡寅续修之前,家中已有老谱。胡寅曾对家中老谱的失而复得,作过记载:胡安国在逃难途中,发现族谱不见了,以为是仓促间丢失,事后复见,才知被老仆收藏、送回。此次续修,使用的老谱,无论是安国公收藏的,还是老家收藏的,总归是“有本可依”。否则,胡寅既不能言“虽世有谱牒以载其美”,更不能标注自己是“二十一世元元孙”。
   其三,胡寅以“世族”自居,必以老谱为据。从胡寅《修录谱系》中“欲‘传’且‘亲’,惟修谱系。‘谱系’一修,则文献足征”看,“老谱”不仅显示胡寅家族是“世族”,而且,其世系,有“文献足征”。文献者,诸朝历代之正史、方志也。能载入正史、方志者,绝非等闲之辈,若非地位显赫、名垂青史,必为功勋卓著、才能过人、德操彪炳千秋者。只有历朝历代都能名垂青史的家族,才堪称“世族”。
   其四,胡寅族系,从远祖至宗祖,几大关键迁徙、转折点,交代得非常肯定、清楚。“我祖肇迹诸冯,泽衍安定,拓业武夷,分宗南渡。祖宗既盛,子孙益众。”其中“肇迹诸冯”,直指舜帝为远祖,意即“我族是古代帝王‘舜’帝的后裔”。此“肇迹”,用“迹”,表明的是“舜帝生于诸冯”,“典”出孟子关于舜帝“生于诸冯”之说,坚决、肯定地摒弃了其他的相关推测;若用“基”,就只能是“始祖”满公“肇基宛丘”。跳过尽人皆知的“满公”,胡寅直书“泽衍安定”,标明了郡望、堂号。“分宗南渡”,表明南渡之时,各大宗、系分别迁徙,而胡寅之祖,则辗转“拓业武夷”,子孙众多。而为使“世族”之世系,宗、支分别明白,繁衍记叙清楚,胡寅谆谆嘱咐子孙,对于世族谱系,要代代坚持续修、补录,而且务必用好的印刷材质,以利保存:“虽世有谱牒以载其美,而所以‘世’济之者,则在后之人耳。凡我子孙,于先代世系,不用缎娟,必用坚白好纸,每三十年一修,六十年再修,庶无遗忘之失。
   其五,明确“安定胡氏”,乃舜帝之胄。当今之世,对于汉族“胡氏”的起源,虽然基调是承认并沿袭春秋战国以来“舜帝后裔妫满被封于陈,谥号胡公,子孙以谥为姓”的定论,但是,也曾出现“胡曹后裔”、“以白头翁鸟为图腾的东夷族人的后裔”等说法。这些望文生义的貌似“博学”、“穷通古今”之说,其实,既忽略了历史上中华姓氏的发源、衍变的内在逻辑,又无史实人物、世系传承为依据。而胡寅“我祖肇迹诸冯,泽衍安定”之说,叙述得何等明确、肯定,简直不容置辩,其家学渊源之博大、历史学识之精深,可见一斑。所谓“家学渊源”,1999年版《辞海》介绍胡安国说:“南宋经学家。字康侯。建宁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绍圣进士。任太学博士、给事中、中书舍人兼侍讲、宝文阁直学士。卒谥文定。长于春秋学……撰《春秋传》三十卷,往往借用《春秋》史事,寄寓南渡后对时势的感怀,议论政治。明初宗法程(颐)、朱(熹),以安国之学私淑程颐,因定此书为科举取士的教科书。另撰《资治通鉴举要补遗》等。”而研究《春秋》,并为之作传,还为《资治通鉴》举要、补遗,没有广博、深厚的历史知识,作为前提和基础,根本不可能。胡安国逝世之后,胡寅兄弟、子侄,都以诵习、讲授《春秋传》为己任,熟悉历史掌故,是必修课之一。用“肈迹”和“泽衍”,精确地记述了舜帝生于诸冯(今山东诸城西南),泽被、繁衍出安定胡氏的历史传承脉络。至此,其他无据之说,均可休矣。
   其六,胡寅自言“二十一世元元孙”,其宗祖是谁?打开天长《安定裔石梁胡氏宗谱》,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蘭省尚书”四个大字,每个字各占一页,题词者落款为“晦菴”。晦菴者,朱熹也。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菴。作为学问大家,朱熹为何题了这样四个一般人不懂的字?其实,这四个字,既饱含着朱熹对胡安国、胡寅父子以师视之的敬重之情,对胡氏家族世系的充分了解,又深藏着通过化典,暗示此一家谱之宗祖的官职、地位的良苦用心。所谓“蘭省”,即“蘭台”,典出唐《除郑郎同平章事制》:“谏垣蘭省,常推讜正之风”(笔者注:郑郎、讜,即清华派始祖胡学在868年,唐“懿宗咸通九年,登郑从讜榜进士”之郑从谠)。蘭台,本为汉代宫内藏书之处,以御史中丞掌之,后世因称御史台为兰台。东汉时,班固为兰台令史,受诏撰史,后世又称史官为兰台。而“尚书”,本来是中国古代尧、舜、禹诸帝典谟、训诰之文,集结成的书,因是上古之书(实为世界最古之史书),“尚”者,上也,故称“尚书”,又称“书经”(注:有“今文”——秦汉时之文字,和“古文”——秦代以前的“蝌蚪文”之别。《古文尚书》系西汉初年发现于孔子家的墙壁之中,汉代孔安国、孔颖达曾分别为之作传、疏)。秦时,以“尚书”为官名——少府遣吏四人,在殿中主发文书,谓之尚书。汉置尚书令、尚书仆射,督尚书曹郎理事。隋唐均置尚书省,以左右仆射分管六部。
   那么,胡寅(1093~1156年)既然自称“二十一世元元孙”,其家族的一世宗祖,按平均每代25年计算,前推500年左右,在公元593~643年间,有谁担任过御史中丞、殿中丞、左右仆射之类的官职呢?——只有胡学颜!胡学颜,生于隋开皇十四年(公元594年),卒于唐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寿63岁。唐贞观甲午(公元634年)进士。《世界胡氏通谱》首卷第104~111页《胡氏历代世系表》:“五十二世,绩公之子,学颜……累官殿中丞”,与第56~66页以西汉大中大夫胡城(城的籀体字,)为一世祖的《安定胡氏世系表》中列为二十六世的胡学颜的介绍,完全相同;后者依次至四十七世,恰恰是胡寅。——胡寅,正是胡学颜的二十一世孙。而文天祥1271年撰《安定胡氏世系谱》则说“绩生御史中丞学颜”。数文互相印证,胡寅此一家谱的一世宗祖,是胡学颜,明白无疑。而且,胡安国研究历史,著《春秋传》、《资治通鉴举要补遗》等;胡寅也身为“翰林学士兼纂修国史”,堪称“史官”。朱熹题“蘭省尚书”四个字,确是用心而为。
   第七,胡寅参与续修的《胡氏家谱》,其学颜公至胡寅的世系,既然与如皋《安定胡氏世系表》一致,其世系应为:1、学颜;2、卿;3、鈺;4、衡;5、绅;6、九皋;7、都典;8、静;9、本端;10、幽贞;11、询;12、禹谟;13、韫;14、修己、克己、恭己;15、讷,谦,谔;16、(讷子)瑗,(谔子)玙、瑅;17、(瑅子)敬、敏;18、(敏子)容(注:有的写为“客”,故以“字来宾”配之。而胡寅在《斐然集》中却言“曾祖容”。以“容”为“客”,应是传抄之误);19、罕、突;20、(罕子)耸、从、渊;21、(渊子)安国、安正、安天(又名安吉);22、(安国子)寅、宏、宁。——自胡学颜至胡寅,胡寅为第二十二世,然以“裔孙”计,故胡寅自称“二十一世元元孙”。
   第八,正是胡寅亲自参与续修家谱,才收录到岳飞等大家的题词。胡寅所作《修录谱系》、《碑记坟墓》二文,落款是“绍兴八年十月立冬之吉”,即公元1138年,正值大宋偏安南迁的第十一年,也是胡寅之父胡安国的逝世之年。胡安国(1074~1138)逝世于四月十三日,寿六十五岁。胡寅也已46岁。此时,安国之孙,已有大原、大端(胡寅《斐然集·先公行状》:“(公)殁五年之后,始生大经、大常、大本、大壮、大时……”)。《修录谱系》和《碑记坟墓》,显系家谱续修工程告竣之后所作。从安国公逝世,到续修工程告竣,仅仅半年时间,说明此次续修,应是安国公生前就已进行了。安国公逝世之后,前往吊唁的,除了奉皇帝之命的大臣,还有许多安国公的生前好友、学生、弟子。岳飞等名家墨宝,应该是此时留下或受邀而作的。
   从安徽天长《安定裔石梁胡氏宗谱》中名家手迹看,其墨宝的来龙去脉,应是:
        1、谱名“胡氏家谱”,落款“茂叔周惇颐题”。周惇(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精于《易》学,是宋代道学创始人。卒谥“元”。主要著作有《太极图说》和《通书》等,被后人合编为《周子全书》。是作家鲁迅(周树人)的先祖;周恩来是其二十一世孙。胡安国出生于周惇颐逝世的第二年。此一题字,当是胡安国家1073年前的老谱中原有的,被胡寅保留下来。——由此看,天长始迁祖胡福“由毗陵(常州)携宋代胡安国、胡寅建的谱来天长”之说,即使口口相传,亦绝非虚妄。
        2、朱熹题词:“蘭省尚书”;落款是“晦菴”。朱熹(1130~1200),号晦菴,绍兴十八年(1148年)进士,宋代道学家代表人物之一(世称“程朱学派”、“程朱理学”),卒谥“文”。胡安国去世之时,朱熹年仅八岁,不可能为胡寅所续之谱题词,应是为胡寅、胡宏、胡宁兄弟的后人再续之谱,题写的。朱熹虽然未能亲受安国之学,却师从于胡宪。因胡宪“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于凡太师安国公之家传,伯师致堂(胡寅)、五峰(胡宏)公之家教,更互演义……”,而将自己视为胡安国父子的学生。其“奉钦命”至文定祠《祭胡文定公文》,亦有“而况前为吾辈之老师,在朝为大学士,予心之所向”等语。朱熹为胡氏族谱作序,更有“予盖后进门下,不敢僭妄,特寻谱之源,述谱之流”等言 ,可见对安定堂胡氏族系,了解很深。
        3、岳飞《题胡氏族谱引》:岳飞(1103~1142),人尽皆知的抗金名将,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挥师北伐,连克蔡州、郑州、洛阳等地,却被高宗、秦桧十二道金牌召回,次年(1142年)又被以“莫须有”罪名杀害。孝宗时追谥“武穆”,宁宗时追封“鄂王”。此一墨宝,应是其北伐之前三年(1138年),受邀而作。内容如下;
   余见胡家旧族,语及先世,则懵然罔觉。於戏,此谱学不讲之弊也!且豺獭皆知报本,人灵于物者,不知祖宗之所自出,支派之所由分,亲疏之所以别,昭穆之所以序,豺獭之不如也!胡氏谱牒,历千百世,以嗣以续,如眎诸掌,其子孙之贤,可知矣。余嘉其克绍先志,僭为之引。
——岳飞书
    
  
      

   此一手迹,胡氏宗亲网总版主胡南山,转发给成都岳飞后裔岳林。岳林回复说:“适近日休假,翻阅了最早收录先王遗迹的《岳忠武王文集》后得知,先祖题天长胡氏的族谱序,与《文集》中的‘与通判学士’牒之书风极为近似。观此谱序,颇有几分苏体之韵,此正应证我岳氏三世祖岳珂言‘王之书,法苏体’之言。综上所述,应初步断定此谱序应为先祖岳飞之手迹。先祖岳飞此手迹应为初次发现……此谱序也是我胡、岳两族世代友好的历史见证。吾辈后氏(世)理当将此友谊传承和发扬。”
   岳林先生从“书风”上,“初步断定”是岳飞手迹。而从“文风”看,其大气磅礴之胸襟、宏阔雄辩之叙述,透辟深邃之辨析、言简意赅之学力,又岂有二致!
   由于岳飞1142年被害,此一手迹,应是1138年就被胡寅收录于《胡氏家谱》;明初胡福迁入天长时,所“携宋代胡安国、胡寅建的谱”中原有的。
   4、陈康伯《序》:陈康伯(1097~1165),字长卿。北宋宣和(1119~1124)进士,历任吏部尚书、参知政事、右相、左相、观文殿大学士、左相兼枢密使。著有《文恭集》。此序落款为“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九月之吉,金紫光禄大夫、左仆射同平章事兼枢密院使、信国公,颍川陈康伯拜撰”。绍兴三十二年,距胡安国、胡寅所建之谱成书,已经二十四年,当是为又续之谱而作。且陈、胡同祖,陈康伯对胡氏之得姓,尤其了然。其文宏阔,是胡氏谱序之中,难得一见的佳作:
   粤稽胡氏之先,始出自周武王封舜后胡公满于陈,子孙以谥为姓。则自三代以来,其为名世也远矣;皎然翘然,天下知有胡氏也!秦汉之时,裂而复合,合而复涣,其间四布而不可继矣。传之唐之太宗,奏天下谱牒,退新门、进旧望,左膏粱、右寒畯,合一百九十三姓,千六百五十一家,而胡氏亦与首称焉。今乃关内侯质公,为奕世之祖(笔者注:“奕”,重、累。“奕世”,一代接一代。王夫之《宋论·真宗》:“而永保令名于奕世矣”),自宋时南迁,子孙散处四方。有迁杭州琴川者(笔者注:琴川,即今江苏常熟市的别称),有徙婺州睦州者,有徙三衢歙州者,有居广信抚州者,有居福州建宁者,有迁姑苏云间者,有居建康毗陵者,有居丹阳广德者,皆出浙江钱塘之派也(笔者注:钱塘,秦置钱唐县,治所在今浙江杭州市西灵隐山下;东汉改名钱塘县,迁至今杭州市。南朝陈祯明元年——587年,置钱唐郡,治所在钱塘县;隋开皇中废。此处非确指,而是泛称胡氏自宋时南迁,以杭州为中心,多处播迁)。历传至我皇宋,父子德业焕然为世名宦,遂为天下右族氏也。而又有谱牒以贻后人,世臣乔木之家,而咸莫与之京。嗟夫!士之名世也有二,人品与家世而已。人品不足,而家世犹足以振之。人品与家世,而无忝于所生。胡氏子孙,并皆有之,此其所以为名世也。此胡氏之谱所由作也。谨序。
   “今乃关内侯质公为奕世之祖”,是言门阀制度、姓氏郡望之说,始于魏晋而胡氏“安定”之郡望,“安定”之堂号,源于魏晋时魏之关内侯胡质,及其子魏平春侯、历任“安定”等三郡守、晋太康元年(280年)逝世于安定的胡威。
   “士之名世”,“人品与家世而已”,不愧宰相之论!
    5、蔡元定《题胡氏族谱》:蔡元定(1135~1198),宋建州建阳(今属福建)人,世称“西山先生”。幼从其父蔡发学,长以朱熹为师。卒谥“文节”。博览群书,著有《皇极经世》等。其文曰:
   山必祖于昆仑之脉,千壑万岫皆其支也。水必祖于“天一”之精,千汇万川皆其派也。人必祖于有生之源,千子万孙皆其胄也。今披阅胡氏谱牒,统宗衍派,绵无纪极,家藏珍玩,不翅(啻)天球矣,非善继述而何?!
   大气!朱熹弟子!可惜不见落款,不知作于何时。
   6、文天祥《题安国公和寅公像》:文天祥(1236~1283),南宋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号文山,宝佑四年(1256年)进士第一。恭帝德佑元年(1275年)率兵万人勤王,自赣州入卫临安;次年——端宗景炎元年,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因与主和的左相陈宜中意见相左,而率兵在福建、广东一带坚持抗元,1278年被俘,坚拒诱降,后被囚大都(今北京)三年,从容就义。
   文天祥1271年曾为如皋《安定胡氏世系谱》作序,比胡寅1138年续修之谱晚33年。其中自胡学颜至胡瑗、胡瑅、胡玙兄弟辈,共十六世,叙述正确;却在“舜举”之后,用“宗愈、安国、寅、宁、宏、惠,皆居仁之裔也”作为结论,显然错误。文天祥之所以疏于对胡安国系的叙述,只能说明,南宋末年,如皋系在请文天祥作序时,对胡谔迁至崇安之后的情况,还不甚了解。文天祥此次《题安国公和寅公像》,当在1271年之后,1275年之前,至迟不晚于1278年,看到胡寅的后代新续之谱时,有感而发。其文曰:
  世以谱传,而不能以像传;能并以传者,必先世勋业著于当时,道德鸣于奕世,乃能留其像耳。胡氏《谱》、像,灿然并传,蔚然可观,将传千万世而不朽。子孙瞻先人之像,读先人之谱,而不兴仰止之思者,非夫也。——吉州文山文天祥跋
   7、焦竤“万历四十三年乙卯(1615年)仲秋”为天长胡氏再续之谱作的《序》:焦竤(1540~1620),江宁(今南京市)人,号漪园,又号澹园,官至翰林院修撰,明代著名思想家。序曰:
   “余阅胡氏谱,而得宋陈颍川《序》,奇爱之。何古隽之甚也!亦谓非胡氏谱,不能有此序!胡之为世也,远不必详,盖自汉晋以下,钜姓可指胡为著。即宋亦欧、苏二氏以谱重,况元历无存焉者矣……大凡盖载于天地间者,必养其未尽凿之元气,而后血脉可常舒,精神可久注,如胡氏谱是也……”。落款为“赐进士及第、儒林郎、前翰林院修撰、直国史馆东宫讲官、琅琊焦竤撰”。
   8、李自蕃万历乙卯(1615年)隶体书之《序》:身为“天长县事、四川达州举人”,李自蕃此《序》作于焦竤之后,虽自认“凡余所欲言者,焦已言之,况闳博如殿撰,其序自足以不朽,又乌(毋)庸鄙人赘语乎”,然其记述天长“胡福所携”原谱已经残缺的原因,颇为可信:“然年久,字多蠹蚀,即《序》,亦存落相半,几不能卒读……而谱中载寅公后启录数则……顾窃惟寅公高风亮节,实与世父安国公并昭史册。乃二公像实列于谱,洵足为家乘之光。考寅公卒于秦相未没以前,而陈《序》称绍兴三十二年,则谱为寅公以后所修可知……惜……中间将二百年无继而修之者,欲希如旧谱之剥落,亦不可得……”
   9、鉄保,清满洲正黄旗人。发现有众多名家题词之《胡氏家谱》,即嘱令弟子持归胡氏者。乾隆进士,历任漕运总督、两江总督等。曾充任八旗通志馆总裁。善书法,与刘墉、翁方纲齐名。其题签云:
   胡氏为石梁旧族,其谱系,订“蘭省尚书”,卷首俱赵宋名贤留题。余于门人程禹山行箧中,得观一遍。纸色墨色,斑爤可爱,洵数百年物也。为涂数语,嘱禹山持归胡氏子孙。其珍惜之,数百年后,当更有继余把玩与叹息者也。


   尤其难得的是,除了署名“嘉庆辛酉(1801年)正月上元后二日,督漕使者鉄保,识于淮阴”,还郑重地用了“督漕使者”和“鉄保之印”,以示负责(见上图)。
   至此,宋、明、清三代名家题、序之来龙去脉,已经十分了然。而能得以保存至今者,所有胡氏,无论今人,还是后人,都应永远钦敬、感激识其价值的大书法家——鉄保!
   而且,谱中保留历代名家原《序》、题之手迹,既能让后人得以一睹其原貌的风采,又可令千百年之后,无疑其是否经过添加、涂改,有无错漏、笔误,何等独到、自豪,何等远见卓识!在印刷术刚刚起步,材料、设备远不如今的宋、明诸代,这些手迹能够印刷、保存得如此之好,何等难得!“不用缎娟,必用坚白好纸,每三十年一修,六十年再修”之嘱,又是何等厚重!
   第九,胡学颜与魏征,是“甥”与“舅”的关系,而绝非大错特错的“外孙”与“外公”关系。此前,众说纷纭。《如皋谱》云;胡绩“继配魏氏,即(魏)征女,生子一:学颜”。《世界胡氏通谱·胡氏历代世系表》,亦云胡绩“继配魏氏,即征女,生子一:学颜”。而魏征亲撰《胡氏世谱序》,却说:“予卧病谢政,而宅相胡学颜抱世谱一帙以告予……”。“宅相”者,甥也!典出《晋书·魏舒传》:“舒少孤,为外家宁氏所养。宁氏起宅,相宅者云:‘当出贵甥。’舒曰:‘当为外氏成此宅相’。”后因称甥曰“宅相”。同为魏氏,晚于魏舒,又是饱学之人,帝以“三鉴”之一盛赞之的魏征(《新唐书·魏征传》:魏征逝世之后,“帝临朝叹曰:‘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征已逝,一鉴亡矣!’”),岂能不懂“宅相”之义,而乱称胡学颜为“宅相”?“甥”与“外孙”,相去太远!不能不辨别清楚,任其“人云亦云”!何况,魏征(580~643)唐贞观十六年(643年)卧病作此序,不久即于当年逝世;而胡学颜则于十三年后的唐显庆元年(656年)去世,“寿六十二”;魏征出生于580年,胡学颜出生于隋开皇十四年(594年),魏征只比胡学颜大十四岁!毫无疑问,胡学颜是魏征之“甥”!
   出现错误的原因,笔者宁愿相信,是古谱被蠹蚀、霉变之后,“征之姊(姐)”的“姊”或“姐”字,缺失了右半边,只剩左半边“女”字;亦或不知魏征与胡学颜年龄,而不是“文化素养”所致。
   第十、安定堂世系,汉代以后的部分,自汉至胡寅,已十分清楚。其中,结合唐、宋时魏征、陈康伯、朱熹、文天祥等大学问家的《序》、《论》,从西汉胡城()至唐代胡学颜的世系,可定位为:1、城(,籀体“城”字);2、钦;3、建;4、孝先;5、沂、浩;6、宽;7、冕、昹;8、徵;9、昌宗、昌裔、昌胤;10、勇行、敏行;11、崇德、好德;12、达、遵征、遵叟;13、质、广、奋、烈(龙川系)、歧14、威、罴、壹、15、奕、来降、忠;16、世爵;17、国珍;18、麟祥、凤祥;19、履素、履约、履坦、元吉;20、鼎;21、承仁、安仁;22、韶;23、戬、谐;24、觊;25、绩;26、学颜。
   第十一、目前的《安定裔石梁胡氏宗谱》,仅以胡福为天长安定堂胡氏的一世祖,胡福以上世系,概无留存。建议天长的宗亲,从常州等地安定堂的老谱中,去查找胡寅至胡福的世系,予以补充、完善,然后往上追朔,理出一套完整的安定堂世系。
   第十二、胡寅以后,福建“建宁府崇安县”安定堂家谱,宋、明、清三代,都有续修,其中一部支谱续修于“宽永元年”。该支宗亲胡云汉,为“寻找流落到徐州东部的一支”,曾于咸丰元年(1851年)三月,自京“赴任”前返回崇安老家的途中,到江苏睢宁访问。七月,胡云汉“赴任”之前,令胞弟胡云鹏,以“建宁府崇安县文定祠”为地址,给睢宁县胡春堂(字公跻)致信说,查核“宽永元年(1624年)重修家谱”中的世系之后,确认迁入江苏睢宁的一支,南宋至明初的世系中有记载:“实如叔言……此一脉所传……久散得合,标本得全”,并将“谱内五世祖分支,查明、抄录,带至”睢宁。
   所谓“宽永元年”,是日本水尾天皇年号,即公元1624年,相当于中国明朝(1368~1644)末年熹宗天启四年甲子。此前八年(1616年),中国北方,后金(清)正逐步扩张南下;而南方,日本贼寇(史称“倭寇”)则袭扰、盘踞在中国福建沿海一带。也许承印此一重修家谱的商家,是日本人,竟至使用了日本年号。
   从胡云汉、胡云鹏兄弟探访、带信至今,转眼一百六十年过去,不知这部老谱尚在否?我们热诚期望:福建武夷山市“文定祠”所在地的宗亲们,能找出这部老谱,并与我们联系。
   同时,期盼福建、浙江、江苏、湖南等地知情的宗亲,与我们建立联络、提供信息。
欢迎关注:胡氏资讯(zhhusw)微信公众平台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