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4552阅读
  • 2回复

[网络转载]军旅歌唱家胡宝善:盼儿子胡军子承父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6-09-11
新民晚报 王成
胡松华、胡宝善兄弟与胡军全家福
    这位先生,胡军的爸爸,胡松华的哥哥。经常听人这样介绍,77岁的著名男中音歌唱家胡宝善早已习惯。其实,早在上世纪70年代,他就以一曲《我爱这蓝色的海洋》红遍大江南北。一家之中出了两位事业有成的男人,在他们成功的身后,又是谁在为他们撑起这一片天呢?
爸爸胡宝善与妈妈王亦满
    二个一把我娘骗到手
    “……我妈当时比我爸有名多了,她当时是话剧演员和电影演员,周恩来和王震都认识,却被我爸用一支舞、一枝花和80块钱骗到手了,一骗就是骗一辈子,走上一条幸福不归路……”2012年11月3日是胡宝善、王亦满夫妇的五十周年金婚纪念日,他们的儿子胡军为父母办了一场温馨欢乐的金婚家宴。胡宝善前阵子因疾病生命曾一度垂危,如今老人家已康复,经历过风雨后,这次的金婚家宴对于胡家来讲可谓意义不凡。
    1950年,胡宝善未满15岁参军入伍,因嗓音出众而得到学习深造的机会。根据中保两国协定,保加利亚著名声乐教育家契尔金教授应邀来我国“传经送宝”,胡宝善有幸被列为候选学员。不出所料,契尔金教授不仅将胡宝善带去了上海,而且,结束授课后又为其争取到留学名额。从此,胡宝善一边继续师从契尔金,一边接受声乐专家布伦巴罗夫的指教,声乐艺术深得真传,日渐精进。保加利亚实行5分制,胡宝善毕业成绩竟然得了6分。
    当年,刚从保加利亚学成回国的胡宝善英俊倜傥,加上又有“海归”的光环,博学多识,所以堪称“高帅富”。而当年主动要求调往北大荒艺术团工作的王亦满,做梦也没想到,就是一次来京演出4天的话剧《北大荒人》,对她一生竟然有着非凡的意义。正是那次演出之旅,她和胡宝善得以相识,后又经胡宝善的大姐牵线搭桥,两人喜结连理。回忆那次演出后的舞会上,在女孩面前一向腼腆少言的胡宝善,竟然破例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勇敢,他主动上前邀请朴实美丽的女孩王亦满跳舞,而且两人一见如故,似乎有说不完的话。
    王亦满曾是一名出色的话剧演员,在事业上也曾一度辉煌。年轻时还曾是体育健将,打过篮球和手球,还带领过手球队远赴北京夺得亚军。但婚后,为了哺育儿女成才,促成丈夫的事业,她舍弃了自己的追求,倾心相夫教子,承揽了全部家务。胡宝善除了唱歌、带学生,就是喜欢玩古董、写字画画、养鸟喂鱼。他的战友常羡慕地对他说:老胡这辈子是真幸福啊!因为老伴把他当作“老宝贝”来疼,而且还特别惯着他。
    而最让胡宝善感恩的,还是妻子王亦满对他患糖尿病后长达34年的精心照料。王亦满知道这种病,光靠药物治疗是不够的,关键是日常饮食的合理搭配。她买回厚厚一摞关于糖尿病康复的健康书籍,潜心细读,并为丈夫制定了严格的菜谱,比如早饭——牛奶、鸡蛋、白薯或榴莲、柚子;中饭——荞麦面;晚饭——蔬菜、豆腐和少量肉食。从营养到食量,荤素搭配,菜品丰富,一点都不曾放松,而胡宝善也从来都乖乖地执行。
    每年中秋节,细心的王亦满都会提前做好豆沙馅儿的“王氏”纯手工原创月饼,作为老伴的“御用”月饼,端到他面前。正因为有了妻子三十多年如一日的精心照顾和细致入微的精神关爱,胡宝善的病情才得到最大程度的控制,就连医生都对王亦满的这份坚持赞不绝口。什么冬虫夏草、人参海参,价值再怎么不菲,都不过是穿肠之物,恩爱才是最好的养生和保健。
    2010年胡军主演的作品《金婚风雨情》取得了收视和口碑的双丰收。然而在电视剧拍摄期间,他的父母在现实中切实经历了一回“金婚风雨情”。父亲病危,胡军从拍戏现场匆匆赶到医院,那时医生已发病危通知。胡军赶到时,在父亲耳边大喊:“爸,千万不要走,门口有一帮人在等你,你一定要挺过来。”王亦满在儿女们面前没有掉一滴眼泪,待回家取来了老伴的军装,却待在厕所里很久都没有出来。可能是胡军的话,也可能是坚强的求生意志,胡宝善奇迹般地清醒过来了。
胡宝善在文革时演唱《我爱这蓝色的海洋》的舞台照,身着当时海军军装
    三天三夜颠出名歌
    “我爱这蓝色的海洋,祖国的海疆壮丽宽广……”这支歌,让词曲作者和首唱者胡宝善的名字走进千家万户。在样板戏一统天下的1973年,歌曲流动的旋律,犹如荒漠甘泉般沁人心脾。也是在那时,胡宝善“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的红旗挂两边”的英武形象,赫然张挂在天安门东侧王府井南口。
    1971年,为了欢迎金日成和西哈努克亲王,周总理指示,让三军文艺战士排一台歌舞晚会。一个月后,晚会排好了,那个年代大家表演的节目都非常火爆,都是慷慨激昂、充满战斗精神的进行曲。总理审查完节目后说:“同志们,大海也有平静的时候呀,为什么就不能唱点抒情的歌曲呢?”总理的一番话对胡宝善的启发非常大,他决心一定要写首部队的抒情歌曲。
    1972年,胡宝善随团出海拉练,从南平到汕头,三天三夜都在船上。“我们坐的是从国民党手里缴获过来的393舰,条件很差,非常颠簸,在狂风险浪中只能躺在甲板上,稍微一动就要吐,只好靠战士们照顾我们。
    战士们也要承受颠簸,他们也在吐,但在军舰上依然要坚持操作、军训、值勤。我想我们拉练几天就走了,可这些战士要在舰上服役好几年,我们的水兵真是太可爱了,这令我很感动”。在船上,胡宝善有感而发,写下了《我守卫在海防线上》,词很顺利地写好了,“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中,风浪很大但军舰在很有规律的节奏中行驶。我马上产生了用圆舞曲写这首歌的念头,于是脑子里一下蹦出来开头的那个七连音,曲子也很快完成。于是,在船上的三天里,就完成了这首歌曲。”
    回到北京后,胡宝善对歌曲进行了整理,开始只有两段词,因海军还有航空兵,后来王川流又加了一段词,所以是现在的三段词了,歌名也被改成《我爱这蓝色的海洋》。后来送交上级审查,“文革”时期,对于这类创作有很多限制,胡宝善心里七上八下。“当时的审查是在凌晨两三点钟,半夜被叫起来去唱,困得不行,唱完了就等结果。后来到四五点钟,天快亮的时候结果下来了,上面给的评价是‘三好’:创作好、演唱好、形象好,这才一块石头落了地。”
    审查通过后当天晚上,解放军歌曲编辑部就给胡宝善打来电话,要马上发表这首歌,胡宝善回忆说:“当时要的特别急,于是我就在电话这边唱,那边的同志记谱,后来对了一遍没什么差错,就这样发表出来了。”
    如今已经退休的胡宝善还经常会被邀请出来演唱,这两年有一次晚会上还和儿子胡军一起唱起这首歌。尽管已是近80岁的老人,但胡宝善唱起这首歌仍然有一股冲动和激情。他说,无论到什么时候,自己仍然感受到作为一名水兵的光荣。
胡宝善、胡军父子同台演唱
    “硬汉”爸妈的教子经
    胡军的父亲胡宝善对军队特别有感情,儿子一出生就给他起名为“军”。小时候,父亲胡宝善和大伯胡松华练声,他就在一旁静静地听。胡军天生有一副好嗓音,父亲特别希望他能子承父业,所以让他从小练声。在海军大院长大的胡军,小时候比较淘气,因此没少挨父亲的打。虽然父亲严格的教育并没有使得胡军对唱歌产生兴趣,但却培养出了他对于艺术的喜爱与执著。
    胡家共有3个子女,两个女儿一个儿子,胡军是老二。这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家庭,生活中规行矩步,就连孩子在饭桌上也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长辈不拿筷子,孩子不许提前吃饭;夹菜只能夹摆在自己面前的菜,不能随手在菜盘子中胡乱拨动;碗里不能剩饭,饭粒不能掉在桌子上……否则就会被父亲用筷子“提点一下”了。“到现在胡军吃饭从来不剩饭粒,这都是家庭从小对他的教育。”
    母亲王亦满说,“胡军见到以前上幼儿园的老师,隔着老远就会跟老师打招呼;有一次,一位卖报的老人在路上认出了他,老人特别高兴地问长问短,他也非常热情地表示感谢。”许多人都说,做艺人要先学会做人,“做人一定要诚实”,胡宝善、王亦满就是这么教育孩子的。
    “我们两个都是老师家庭教育出来的,所以对孩子的教育比较严格”,王亦满说,“胡军小的时候,他奶奶和我们住在一起,每次家里炖鸡,宝善都会先把鸡腿夹给老人吃。一次胡军偷偷问我,妈妈,为什么爸爸总是先把好吃的给奶奶吃?我就趁这个机会给他讲了孝顺老人的道理。其实,这就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时机。”
    因为父母的言传身教,胡家的孩子都对父母非常孝顺,记得胡军初中二年级的时候,爸爸胡宝善得了糖尿病,听别人说吃蛇能治这个病,胡军请人帮忙抓了好多蛇,向妈妈要了两个袖套,把蛇装进去再把两边的口一扎,就放到课桌底下。“老师和同学看到蛇有些害怕,只有胡军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回家后就自己动手把蛇都宰了,切成一段一段的,我都不敢宰蛇,他这个初二的孩子为了爸爸有这么大的勇气。”王亦满说:“后来我把这蛇烹制好给宝善吃了,虽然吃蛇治糖尿病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是孩子有这样的一份心总是好的。”
    当年,胡宝善和王亦满结婚的时候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仪式,只是把两张单人床往中间一并,就拼成了这个家庭最重要的家具;对于胡军的婚礼,两位老人也是不主张大操大办,只是请来两家的亲戚一起吃了顿饭。
    胡宝善说:“我们一直主张生活简朴,对孩子从小教育也是如此。”当年胡军考上中戏之后要住校,每个月家里就给50元生活费,“家里生活并不困难,但是不能让孩子养成大手大脚的习惯。”没多久,家里就接到老师的“抗议”电话:胡军的生活费只有50元,是不是太少了?原来,胡军一直在学校吃着简单的伙食,到月底没什么钱了就吃一碗盖浇饭,再不行就到小饭馆“赊”来吃。后来,胡宝善每月给胡军增加30元生活费。因为心疼儿子,王亦满还偷偷地告诉他:你要月底实在没钱了,就来告诉妈妈,我再给你20元钱,一定要吃饱肚子!
胡军、卢芳贤夫妇与一双儿女
    现在胡军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有了一对可爱的儿女。但是只要不拍戏,每个星期他都会接父母到家里看看孙子、孙女;逢年过节、父母生日都不会忘了举办家庭聚会。胡宝善说:“现在我们对其他方面都不操心了,最关注的就是他的事业。胡军每次有新的作品,都会问我们,‘爸爸妈妈看了吗?我演得怎么样?’”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6-09-11
胡松华、胡宝善:耄耋歌者手足情深
北京广播电视报 记者 夯石
春晚胡家齐上阵,共唱经典拜大年(自左:胡军、胡宝善、胡松华、张曼茹)

  过去,经常听人这样介绍,他是胡松华的弟弟;后来别人这样介绍他,这是胡军的爸爸。如今已80岁高龄的胡宝善早已习惯了一辈子当绿叶,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事业上。2005年10月1日的“中国电影百年红歌会”,胡宝善和胡军父子俩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同台演唱他的成名作《我爱这蓝色的海洋》。2011年,录制这首名曲的二重唱版,胡军主唱,胡宝善“护航”,父子演绎出艺坛一段佳话。
  多年前,笔者随中国影协组织的演出团赴云南省文山慰问,期间与胡宝善老师多有接触,深感这是一位宽厚、亲和的长者。有一次演出团临出发前,在酒店大堂,笔者发现胡宝善老师显得很着急,一问才知是忘记带包了,而房间门卡又在包里,笔者帮忙找来服务员上楼打开房间……这本是一件举手之劳的小事,但胡宝善老师第二天见到我还连声道谢。
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中胡松华演唱《赞歌》
  有个大歌唱家哥哥,又有个影帝儿子,而自己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就曾一曲成名,照片甚至挂到了王府井大街,可胡宝善老师却朴实、谦逊至极,谈到自己那首家喻户晓的成名曲《我爱这蓝色的海洋》,胡宝善回忆说:“在样板戏一统天下的1973年,《我爱这蓝色的海洋》如同一泓甘泉‘划开’了荒漠。1971年,周总理曾要求三军文艺战士把歌舞搞上去。当时我们正在排一台晚会,准备迎接金日成首相和西哈努克亲王。总理看完晚会后说:‘同志们哪,大海也有平静的时候呀!你们为什么就不能唱点抒情的歌曲呢?’总理的话对我的启发非常大,不久我们出海拉练,当时风浪很大,军舰在很有规律的节奏中行驶。我马上产生了用圆舞曲写这首歌的念头,表现海军战士在艰苦生活中的乐观主义精神。当我在激情之下很快完成了创作、第一次演唱这首歌时,没想到会引起广大指战员和群众的热烈欢迎,很快就广为传唱。”
胡宝善旧照

  “我爱这蓝色的海洋,祖国的海疆壮丽宽广……”这首歌曾让胡宝善名扬四海,就如同“从草原来到天安门广场,高举金杯把赞歌唱……”成就了兄长胡松华一样。至今仍有许多人不知道,男高音歌唱家胡松华和男中音歌唱家胡宝善,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他们的父亲胡裕徵是一代国医,且嗜书画如命,胡宝善老师回忆说:“父亲是位中医,但兴趣广泛,不仅爱好传统的书画,还爱好西洋音乐,会弹琴,母亲虽然是家庭主妇,但嗓子特别好,所以,在家庭熏陶下,我和哥哥胡松华从小练就了一笔好字。”望子成龙的父亲更是在胡松华六七岁时便为他请了风格一中一西的两位画师,中国画法是赵梦珠先生教,西画老师兼英语教员是胡松华的义父毓远先生。胡松华在两位老师的指导下,中小学时期就获得不少奖项……胡宝善回忆说:“1949年,哥哥从华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前身)毕业后调到华北大学第三部文工团,等于是拿着画笔参加了文艺工作。后来他随部队参加了解放大西南的战斗,在那里接触到了许多少数民族民歌,为他日后的民歌创作和演唱打下了基础。我是1950年参军的,在公安部队宣传队唱歌、拉大提琴。上世纪50年代,苏联专家和保加利亚专家来中国讲学,部队派我去学习,保加利亚专家发现了我的声乐天赋,点名要我和施鸿鄂等五名学生随他赴保加利亚继续深造。”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6-09-11
胡宝善和胡松华原来是胡军父辈 曝其显赫的家世背景
胡宝善、胡松华和胡军
  作为国内一线演员,胡军总是给人一种硬汉爷们的形象,其实胡军出身显赫,在节目中胡军首曝其显赫的家世背景。
  胡军爸爸是胡宝善,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妈妈叫王亦满,著名表演艺术家;伯父名气更大,胡松华,男高音歌唱家,曾在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担任独唱,事迹载入《世界名人录》。

  受音乐熏陶长大的胡军 ,却没有选择唱歌这条路,因为从小就抗拒音乐,听到长辈们练声就觉得是噪音想躲出去。在母亲的建议下,胡军以意大利歌曲《我的太阳》考入中戏,并因为长得高被选为中戏第一届表演班的班长,当时同班同学还有徐帆、陈小艺、何冰、江珊等。
  对于那首《我爱这蓝色的海洋》,胡宝善有说不完的情结:”1971年,周总理曾要求三军文艺战士要把歌舞搞上去,当时我们排一台晚会,准备迎接金日成首相和西哈努克亲王。当总理看完晚会后,他说:’同志们哪,大海也有平静的时候呀!你们为什么就不能唱点抒情的歌曲呢?’总理的一番话对我的启发非常大,我决心一定要写首部队的抒情歌曲。
  正好1972年我出海拉练从南平到汕头,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中,风浪很大,军舰在很有规律的节奏中行驶。我马上产生了用圆舞曲写这首歌的念头,表现海军战士在艰苦生活中的乐观主义情绪。在一股激情之下很快完成了创作,当我第一次演唱时,没想到会引起海军广大指战员热烈欢迎和肯定,并很快被广为传唱。甚至有外国的海员写信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说非常爱听这首歌。
  胡宝善有一个非常幸福的家庭,夫人王亦满原是北京空军文工团话剧演员。他们有二女一子,皆事业有成。因主演《蓝宇》、加盟《天龙八部》而人气急升的演员胡军就是他们的儿子

  2011年大年初一,在北京电视台春节晚会上,年近八旬的著名歌唱家胡松华登台倾情演唱经典老歌《赞歌》,当唱道“英雄的祖国屹立在东方”时,满头银发的胡松华夫人、著名舞蹈家张曼如走上舞台,用一如当年那般矫健的舞姿,为胡松华伴舞,他们身后的背景屏幕里,播放着当年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两人的演出画面。接下来,感人的一幕出现了,并将晚会推向g.c:全场观众不约而同地起立,向这对老艺术家的演出报以热烈的掌声,有些观众的眼里已是热泪盈眶……

  在胡松华的家中,悬挂着一张巨幅照片,一位年轻的姑娘身穿宝石蓝色蒙古袍正在旋转起舞,这就是1964年拍摄《东方红》时张曼如为《赞歌》伴舞的剧照。时光流转四十七年后,胡松华夫妇再度合作演绎《赞歌》,这对文艺夫妻“艺术生命常青”的精神怎不令人感动?很少有人知道,这对以蒙古族歌舞闻名的夫妇其实都是满族人,妻子张曼如是葫芦岛籍舞蹈家,在舞蹈艺术道路上已经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历程。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是在周恩来总理的倡导和策划下诞生的,周恩来对《东方红》的排演倾注了大量心血。参与《东方红》的编导和演出。
  胡松华(1931年2月~ )男高音歌唱家。北京人。1949年毕业于华北大学,任华北大学第三文工团演员。1952年入中央民族歌舞团任独唱演员。1962~1965年任该团艺术委员会副主席,兼合唱队长。1964年在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任独唱,任音乐影片《阿诗玛》中男主角全部唱段。1965年任歌剧《阿依古丽》男主角。1972年任中央乐团独唱演员。他擅长的曲目有《赞歌》、《塔吉克牧人之歌》、《上去高山望平川》、《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等。
  胡宝善(1935年6月-)海政歌舞团男中音歌唱家。满族。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演员。1950年参加部队文艺工作至今。北京市人。自幼爱好舒柏特的歌曲,曾从师于蔡静仪教授学习声乐和听过梅德维捷夫的课,1958年去保加利亚随契尔金教授学习声乐,五十年代末赴保加利亚索菲亚音乐院攻读研究生,从师世界著名声乐教授布伦巴罗夫的指导。1961年以六分的优异成绩毕业(保加利亚为五分制)。
  胡宝善音质纯净润厚,吐字真切,音域宽广;声乐功底扎实,表演生致力,具有艺术感染力。他创作并演唱的歌曲《我爱这蓝色的海洋》等,深受广大听众的欢迎,流传至今。这首歌被总政评为向全军推荐歌曲,并荣获广东省《百歌颂中华》优秀歌曲奖。国务院为了表彰胡宝善同志为发展我国文艺事业所做出的贡献,特发政府津贴证书。胡宝善的业余爱好是书法及绘画。在声乐教学方面,也培养了许多能担负独唱或扮演主要角色的学生。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