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555阅读
  • 0回复

[网络转载]韶关西联镇下胡村南胡氏祠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6-09-21
来源:韶关日报.韶关新闻网 文:记者 许张龙 通讯员 林卓伟  摄影:记者 吴梦雁
宗祠外景
宗祠为三进式布局
梁上的雕花图腾古色古香
    “欣赏一座古祠,犹如穿越一段历史的长廊;会晤一座古祠,犹如聆听一位苍老明世的长者心声。”记得,曾有人这样描述古祠堂。
  自周时的宗祠起,祠堂作为讲究祖先庇佑的中国人奉祀先人的重要场所和凝聚家族力量的象征,星罗棋布地遍及城乡各地。然而,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祠堂在北方地区几乎已经消失殆尽,但在南方它却得以存留。
  在韶关,古祠堂数量众多,它承载着迁徙繁衍文化、宗族文化、礼仪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美学文化等等,是古生态文化的“活化石”,也是一个家族永远抹不去的“乡愁”。
  近日,记者走进下胡村南胡氏祠堂,观赏其独具一格的造型,聆听其漫长悠久的故事……
  祠堂文化 记录兴衰
  每一座宗祠,都是一部浓缩的家族史。宗祠记录着一个家族的血脉延续,凝结着无数族人的深深眷恋。同时,祠堂里的牌匾、陈设、族谱、对联、修祠碑记等,也记录着一个家族的荣辱兴衰。
  西联镇的下胡村,坐落在北江之畔,风景非常优美,下胡村南胡氏祠堂就坐落在这个古村里。之所以称这座祠堂为“下胡村南胡氏祠堂”,一者是因为这座祠堂因为几经破坏修复,当年挂在大门上方的牌匾已经不见踪影,名称已经无从考证;二者是因为与村里北面的另一座胡氏祠堂区分开来。
  关于下胡村南胡氏祠堂的文字资料,今天能找到的并不算太多,而其具体建设年代,在文献资料里也只记载是清代所建,具体于清代哪个时期却无从考证,但从其门楼左侧墙上镶有一块道光十五年的禁令牌,可以看出,它应该属于清代早期建筑。
  而下胡村胡氏的由来,却在族谱里有清晰的记载。“家谱记载下胡村的胡氏一脉是自宋朝1279年从江西信丰樟树镇迁徙而来,至今已经有730年的历史。”下胡村村民胡斯君自从出生以来就生活在村子里,他早几年曾在村委会工作,就曾参与过胡氏一族资料的修订,因此,对自己家族的由来非常清晰。
  由于迁徙时间较早,他们也与同期迁来的其他家族一样被后来者统称为“本城人”,而他们所说的话也被叫做“本城话”。至今胡斯君还会说一些“本城话”,虽然难懂,但确实有古语之风。
  “韶关确实有自己的‘本城话’,俗称‘虱话’,后来由于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在韶关越聚越多,大部分人都讲普通话或者粤语、客家话等等,这种艰涩难懂的‘本城话’就逐渐没落了,现在只有少数人还能说这种方言。”与记者一起同行的武江区文新局的邓国军如是说。
  时光流逝,经历了700多年的更替,在下胡村也许已经有不少更为古老的祠堂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而建于清代早期的下胡村南胡氏祠堂却被很好的保存了下来,它的存在,无疑是留给胡氏子孙的一块瑰宝。
  一座建筑 守望根基
  祠堂,犹如一扇历史之窗,透过它,你可以看到一个宗族强大的生命力、原创力和再生力。人们守护宗祠,守护的不仅是一座座建筑物,更是守望着故乡,守望着根。
  下胡村南胡氏祠堂与其他古村的祠堂不同,它是建造在一片密集的民宅之中,第一次过来的人,一不小心便会错过这个几乎已经和周围的平房融为一体的下胡村南胡氏祠堂。据悉,下胡村南胡氏祠堂是村里目前尚存的祠堂中最大的一座,祠堂建筑面积460.35平方米,宽10.5米,深23米。
  祠堂坐东北向西南,院落并不宽敞,为长方形,由两边侧门可进入院子,祠堂的照壁在大门的正前方,也许是后人用地紧张原因,或者是当地的一种风俗,照壁也成为了一座民宅的一面墙;而祠堂大门的上方空空荡荡,牌匾已不知去向,粗大的门柱在岁月的流逝中已经斑驳。但只需留心去看,还是不难发现这里曾经的气派:大门上方有两个凸起的木桩,懂一点的人就知道,这就是“门当户对”里的“门当”与“户对”,以前讲究的老宅子大门上才有这些东西。
  走进大门,墙壁是老旧的灰白,燃放完的鞭炮洒满地面,墙壁上的大红对联,表示这里没多久之前曾举办过喜事,与门外的面目全非不同的是,祠堂内部保存相对完好。祠堂为三进格局,砖木结构,硬山顶,包括下厅、中厅、上厅,前后进之间以天井相隔,天井两侧有廊,廊设门通向左右两侧民居;屋内木架结构保存状况良好,共有6根圆柱,依旧非常结实可靠;祠堂正面有一门楼,门楼横梁正面有“双龙戏珠”浮雕,底部有刻花,顶部有麒麟浮雕,门楼左侧墙上镶有一块道光十五年的禁令牌;且祠堂两侧的厢房也保存完好……
  庆幸的是,胡氏后人并没有忘记承载数十代人根基的祠堂,2006年,祠堂在村里人的集资下经过了一次维修,如今的祠堂,既有原来宗祠的风貌,又凸显了现代的气魄。
  历经岁月留住乡愁
  建筑是时间的容器,历经数百年风云变幻,下胡村的祠堂也经历了无数的变故,得以留存下来的下胡村南胡氏祠堂可以说是幸运的,而这一座不大的建筑,却牵动着族人的心。
  胡斯君说,正是因为祠堂还在,每年的重大节日,胡氏子孙都会在这里举行祭祖活动,尊宗敬祖、聆听族训,尽忠孝虔诚之愿。“祭祀之时,自然是敲锣打鼓、鞭炮声声、焚香缭绕,那场面真是热闹非凡。”胡斯君说道。
  “祭祀时,辈分大的人是从正门进,一直走到最里面的大殿。他们祭拜完之后,要关上大门,辈分小的人要走两旁的侧门祭拜。”作为胡氏一族的后代,胡斯君见证过无数次祭祀的盛况,回忆起每年祭祀的现场,仿佛还是历历在目。
  除了祭祀以外,胡氏后人还会利用这些宽敞的祠堂作为活动场所,在祠堂举办婚、丧、寿、喜等事;另外,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
  在胡斯君看来,每年的祭祀活动,看似只是一个仪式,但这对于一个家族而言却意义非凡,因此,族人们均不想草草了事,而是想法设法把它办得有声有色,“在祭祀活动时,大家是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也正是祠堂赋予的这种凝聚力,才使得他们这座小村庄能够生生不息。”
  在下胡村南胡氏祠堂的正厅横梁上至今还挂有一双筷子,据村里长者说是寓意“族人能够丰衣足食”。现在的下胡村,住在村子里的大多是一些年逾古稀的老人家,年轻人就向筷子寓意的那样纷纷走出小村,挣得属于自己的“丰衣足食”,而村里的老人家并不是孤独的,因为有祠堂在,行走四方的游子总归会回家。
    原标题:经历风雨传承家族血脉——探访下胡村南胡氏祠堂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