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186阅读
  • 0回复

徽州区岩寺镇“上九庙会”一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8-02-28
作者:黄山怪石
母与子屯溪老街合影
父与女屯溪老街合影
    2018年2月27日大年正月十二,女儿要送外孙去学校报名,邀我同去了现在的徽州区。要给外孙买双鞋,顺便到屯溪老街口转了一下。
    学校提前通知,由于正值传统“上九庙会”期间,到学校要避开人流拥挤的道路。绕道处路口,学校设有醒目的提示,顺利的来到学校。
    “上九庙会”距校大门不过几十米,办理好外孙的入学手续,我们就到庙会逛逛。
    “上九庙会”也称“上九会”,是为了纪念唐代忠烈张巡和许远的民间宗教文化活动,之所以选定正月初九,缘由这天是他们的殉难日,千年来,徽州区岩寺镇每年于此日举行庙会纪念,形成古老的传统民俗。
    被誉为忠烈的张巡和许远分别是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的河南节度副使和睢阳太守。河南睢阳(今河南商丘)是江淮的屏障,也是唐军粮食和物资供应之地。守住此城,可捍天下,失一城则江淮碎之,是战略要地。当时正值安禄山之子安庆绪谴将尹子奇,率叛军十余万进攻睢阳。他们受命守睢阳城。在只有守军两万情况下他们配合密切,临危不惧,屡败尹子奇。但孤城久困,终至城中无粮,将士们饥饿难挨。粮尽食马,马尽食鼠雀,鼠雀尽又煮铠皮以食,所有能吃的都没有了,只好将三万口妇女老弱充为军粮。
    张巡的爱妾霍氏深明大义,自刎而尽,张巡将其烹尸,强令咽食。阵前,他满怀悲愤,与守城将士说:“诸君累月乏食,我恨不割心啖众,怎肯顾惜一妾,坐视士饥?”
    许远见此,也杀了奴童为将士充饥。
    尽管张巡与许远坚守孤城十月有余,但在尹子奇增兵十三万、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因寡不敌众,城被攻破,全军覆灭。张巡部将三十六人同时被害,许远被押送到洛阳杀害。睢阳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最惨烈的战役之一。
    张巡和许远坚守孤城十月之久,为唐军的平叛赢得了时间,自安庆之后叛军没能继续南侵,使得江淮等地人民没有受到战乱之灾,徽州各地得到平安。
    安史之乱平定后,率军收复睢阳的中书侍郎兼河南节度使张镐上书朝庭,请求旌表张巡、许远。唐肃宗下诏在睢阳立“双忠公”庙祭祀张许二人。他们效忠国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为后人所敬仰。民间很多地方都建有他们的神庙,徽州人把这两尊神像看成是保一方平安的神灵。受惠的各地人们也自发立庙,但叫法不同,有称“双忠庙”的,有称“双烈庙”的,还有称“忠烈庙”的,但都是把张巡和许远作为地方的保护神来供奉的。
图片来源网络
    我并没有亲临岩寺“双烈庙”,记载是建在上街九坦。双烈庙前后二进,飞檐翘角,建筑富丽堂皇,大门之林栅石栏,雕刻精致。
    2013年10月1日国庆我曾去过离岩寺约十五里的唐模,这里的许姓祖先就是许远,古老的檀干园庭院右侧中建有一座祭祀有张巡、许远的“忠烈庙”。忠烈庙两侧有一副对联是“僮可烹妾可杀城不可破矢志保江淮半壁;生同岁死同年神亦同祀精忠比日月双辉”。
    庙内供奉有明代雕刻的两位石人像,一位就是张巡,另一位就许远。
图片来源网络
    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文化,徽州区岩寺镇“上九庙会”从正月初八开始到初十结束。每天都有不同的活动内容。
    相传初八夜晚,张巡和许远手下的两员大将雷万春和南霁云,大王、二王菩萨上阁。众人高举一丈多高纸扎的大王、二王模拟神像,敲锣打鼓放鞭炮,送到下街大夫词内过夜。
    正初九开始游行,前头用十对金锣鼓、十八对大小钹和众多的龙、凤、虎旗开道,后面紧跟着几十面五彩刀旗和杏黄旗座伞帐,沿途呜放土铳助威,散发利市纸,两个菩萨持刀子分别挺立于纸扎的龙舟之上,由道士牵引龙头,向前缓缓而行。后面跟进游行人群,盛况空前。游行结束,将菩萨和龙舟在文峰塔下焚化。
    晚上嬉灯。岩寺各村组成的分会撑灯蜂拥而至,争奇斗妍,各显其技。有梅朵灯、白菜灯、蟠桃灯、狮子灯、凤灯等等。善男信女们打着灯笼顶礼膜拜,祈求福寿。
    时过境迁,融入现代元素,现在的庙会的民俗活动逐渐淡化,但仍保留有游神、祭神等传统的印记。
    庙会期间,岩寺镇十里长街,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各地商贩亦前来赶会,摆设摊点,各种农副土特产品和农具、日用百货应有尽有。成为一年一度的物资交流会。
    “上九庙会”已被列入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弘扬传统文化,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徽州区加大民俗挖掘力度,精心编排上九庙会民俗节目,双忠圣王出巡、舞板凳龙、彩车巡游、柳翠娘、渔翁戏蚌、跑旱船、打莲湘、跑驴等节目吸人眼球。竹木器用具、特色农产品交易让人回归农耕时代。
竹编的篮盖图案精美。
竹编的长柄提篮,印象中是地里收菜用的。
斗笠的印象很深,半个世纪前,我的知青年代的雨具就是斗笠、蓑衣。
拷子在民间晒秋中作用凸显。
长柄粪箕唤回我知青年代的第一次接受再教育——清牛栏的回忆。
竹编蒸子当年农家蒸发糕和蒸米粉肉、热菜的主要炊具。
耙子让我回忆起为引火扒松毛须的情景。
木盆是当年嫁女必须的陪嫁物。
烘篮盖我曾经做过,但技术不过关。鱼篓是钳黄鳝必备的工具。
烘子好多人根本不知道,当时我们把它扣在火盆上烘小孩尿片。
    竹椅是夏天纳凉必备家具,那时民间有称为“扳匠”的手艺人,年青时我就会扳,还带有徒弟。但师傅很不合格,扳竹床技术很不到位,睡在上面夹体毛。倒了我的霉人还真有几个——呵呵!
铁制农具要有尽有,不时传来徽州菜刀的吆喝声。
竹嗮衣架,竹筷子、痒扒,现在常用。
还见有老北京的糖葫芦买到了徽州。

    本来想继续看看,无奈那天气温太高,全副冬天装配的我汗水淋淋,急的赶快回车脱衣。来去匆匆,庙会只能算是一瞥。
    原本还打算到附近景区游览的计划也取消,离开岩寺,赶回黄山区。走不远途中就开始下雨,庆幸没有去其他景区,这是后话。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