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4121阅读
  • 0回复

从《颍川陈氏开漳族谱》看陈元光的籍贯家世   ——兼谈如何利用族谱研究地方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一宾
 

发帖
1117
铜币
1182
威望
984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6-04-02
从《颍川陈氏开漳族谱》看陈元光的籍贯家世
  ——兼谈如何利用族谱研究地方史 
 杨际平

    唐陈元光创置漳州,为开发闽南地区做出巨大贡献。而陈元光的籍贯、家世却因正史无征,闽、粤、豫地方史志记载迥异,至今仍为悬案。
  现存粤志最早记及陈元光者为明隆庆《潮阳县志》。该志卷一《建置沿革记》载:
  按潮州旧志载,唐仪凤间崖山贼陷潮阳,命闽帅陈元光讨之。元光伐木通道,大小百余战,俘
  首或万计,岭表以平。后潮人以其有功于潮,立庙于州城,名曰威惠,今废。
  此志虽未明言陈元光籍贯,但已明言陈元光受命于潮,立功于潮,立庙于潮。清乾隆《潮州府志》卷二九《人物·武功》更明确记载:“唐陈元光,揭阳人。父政,以武功隶广州扬威府。……仪风二年,崖山剧贼陈谦陷潮阳,潮州刺史常怀德檄光讨之”。清刘勋业修《揭阳县志》黄佐修《广东通志》亦称陈元光为揭阳人。
  现存闽志言及陈元光者多取光州固始说。如万历《闽书·君长志》即言“陈政自固始人闽”;万历《漳州府志》卷九《秩官》亦言“其先为河东人,后家于光州之固始,遂为固始人”。然而,编纂较早的嘉靖《龙溪县志》却不取光州固始说,而取河东说。
  现存豫志言及陈元光者多取光州说,如乾隆《光州志》卷五《忠义列传》即云:“陈元光,字廷炬,弋阳人”。但现存最早的光州固始县志——明嘉靖《固始县志》,以及后来的清乾隆《重修固始县志》却又只字不提陈元光及其先人。
  现存的《颍川陈氏开漳族谱》言陈元光之父陈政“世居河南光州固始县之浮光山”,又言陈政兄长陈敷、陈敏曾率军校五十八姓入闽。而比这更早的《白石丁氏古谱》却又言陈氏入闽后“乃募众民,得五十八姓,徙云霄地,听自垦田,共为声援”
  纵观以上诸说,我以为揭阳说有唐人张鹫的《朝野佥载》为佐证。应该比较可信。陈政父子作为广州都督府的将领,长期受命戍闽,也符合情理(其时今漳州地区隶广州都督府)。河东说源于唐人林宝的《元和姓纂》卷三所说的“右鹰杨将军陈元光,河东人”。但从《元和姓纂》的体例看,这里说的也只是郡望而已,与籍贯不是一回事。
  光州固始说虽为明末清初以后的闽豫方志所取,但这些地方志都较晚出,实难令人确信。尽管如此,今人仍有力主光州固始说者,其根据就是《颍川陈氏开漳族谱》。从史源学角度看,明末清初以后的闽豫方志,对陈元光的记述,正源于《颖川陈氏开漳族谱》。因此,《颍川陈氏开漳族谱》的确切性与可信度,便成为问题的症结。
  一、从《颖川陈氏开漳族谱》所列陈氏先人籍贯看光州固始说不可信
  目前所见的《颍川陈氏开漳族谱》主要有三个版本:其一为民国四年陈有国总纂的南洋槟城缎罗申鸿文石印本(简称《有国谱》);其二是民国五年陈祯祥撰录本(简称《桢祥谱》,现藏厦门市图书馆古籍部);其三是福建云霄山美藏的手抄本(简称《山美谱》)。《祯祥谱》曾参考、抄录《有国谱》,《山美谱》则与前两谱大同小异。《祯祥谱》、《山美谱》均记颍川陈氏始祖为陈寔,十一传而至陈政。但其世系各不相同,《祯祥谱》为:寔→纪→群→泰→准→津→显逊→庆之→霸汉→果仁→克荆→政。《山美谱》则为:实→纪→群→浑→钦约→肃士→景文→庆之→霸汉→果仁→克荆→政。光绪廿九年陈有文编辑的《颖川陈氏族谱集成》(石兰堂石印本)也十一传,而其世系却是:寔→纪→群→泰→准→诉→颓→庆之→霸汉→果仁→克耕→政。
  下面就据政史考索以上诸陈的籍贯,作为本文的基础研究。
  《后汉书》卷六二《陈寔传记》:“陈寔,字仲弓,颍川许人也。……有六子,经、谌最贤”。纪“子群,为魏司空”。《三国志》卷廿二《陈群传》载:“陈群字长文,颍川许昌人也”,仕魏为司空,谥靖侯。子泰嗣。“泰字玄伯”,任尚书右仆射,“谥曰穆侯,子恂嗣。恂薨,无嗣。弟温绍封”。如果陈元光确为陈寔后人,那么,他的祖辈就是世居颍川许昌,而非光州固始。但《梁书》卷三二《陈庆之传》又记:“陈庆之,字子云,义兴山国人也。幼而随高祖。……从高祖东下平建邺,稍为主书。”如果陈元光果为陈庆之后人,那么他的籍贯并非颍川许昌,而是义兴山国。
  陈霸汉、陈果仁,正史无传。但《永乐大典》卷3133《陈果仁》引《豫章志》记:“隋司徒果仁,字世威,晋陵人。后汉太丘长寔十七世孙,累官至司徒,唐武德三年卒”。如果陈元光确为陈果仁曾孙,那么他就应该是晋陵人,而不是光州国始、颍川许昌,义兴山国人。
  《祯祥谱》记陈泰有再从兄弟陈矫与陈琳(《山美谱》无陈矫,而有陈琳,字孔璋)。陈琳,正史无传。但《三国志》卷廿一《王粲传》提到“广陵陈琳,字孔璋”。陈矫《三国志》卷廿二有传,记为“陈矫字季弼,广陵东阳人也”。
  《祯祥谱》记显逊有从兄弟显达(《山美谱》记显达为景文从兄弟)。《南史》卷四五《陈显达传》记;“陈显达,南彭城彭城人”。
  据《山美谱》,陈景文又有从兄弟頵(诉之子,陈泰曾孙)与侄伯之。此两人,正史也有传。《晋书》卷七一载;“陈頵字延思,陈国苦人也”。《梁书》卷二。《陈伯之传》记:“陈伯之,济阴睢陵人也”,后任江州刺史,子虎牙(《南史》避唐讳,改为武牙),死于魏。
  《祯祥谱》、《山美谱》皆记陈霸汉有三从兄弟霸先,为南陈的开国皇帝。《南史》卷九《陈本纪》记:陈高祖武皇帝讳霸先,字兴国,从字法生,吴兴长城下若里人。姓陈氏,其本甚微,自云汉太丘长寔之后也。寔玄孙晋太尉举。準生匡,匡生达。永嘉中南迁,为丞相掾,太子洗马,出为长城令,悦其山欢,遂家焉。……达生康,复为丞相掾,咸和中土断,故为长城人。康生盱眙太守英,英生尚书郎公弼,公弼生步央校尉鼎,鼎生散骑侍郎高,高生怀安令泳,泳生安成太守猛,猛生太常卿道巨,道巨生皇考文赞。
  如果陈元光果为陈霸汉四世孙,陈霸汉又果为陈霸先的三从兄弟,那么,陈元光乃祖也应是长城人,因为陈霸先定居长城已有十世。
  以上,我们据《颍川陈氏开漳族谱》提供的世系表,考察了陈寔以后,陈政、陈元光以前,于正史可考者的籍贯。其结论是;上述这些人与光州固始毫无瓜葛。明嘉靖《固始县志》与清乾隆《重修固始县志》也只字不提上述这些人。由此可见,陈元光籍贯光州固始说委实难以赁信。
  那么,陈元光籍贯光州固始之说又是从何而来的呢?笔者以为,此与王审知入闽后,“闽人称祖皆曰自光州因始来”有关。宋人郑樵与方大琮对于闽人称祖皆曰自光州固始,剖析颇详。方大琮《铁菴集》卷三二《跋叙长官迁莆事始》即云:
  曩见乡人凡诸姓志墓者佥曰自光州固始来,则从王氏入闽似矣。又见旧姓在王氏之前者,亦曰来自固始。诘其说,则日固始之来有二:唐光启中王审知兄弟自固始,诸同姓入闽,此光启之固始也;前此,晋永嘉乱,林、王、陈、郑、丘、黄、胡、何八姓入闽,亦自固始,此永嘉之固始也。非独莆也,凡闽人之说亦然。且闽之有长材秀民,旧矣。借日衣冠避地远来,岂必一处,而必曰固始哉?况永嘉距光启相望五百四十余年,而来自固始,前后吻合,心窃疑之。及观郑夹漈先生集,谓王绪举光、寿二州以附秦宗权,王潮兄弟以固始之众从之。后绪拔二州之众南走入闽。王审知因其众以定闽中,以桑梓故独优固始人。故闽人至今言氏族者皆云固始,以当审知之时尚固始人,其实非也。然后疑始释,知凡闽人所以牵合固始之由
  据方氏所论,北人迁闽主要有两批,第一批是永嘉乱后八姓之闽;第二批是随王审知兄弟入闽。其中并无陈政父子率五十八姓自光州固始入闽之说。随王绪、王审知入闽者,虽多为光、寿二州人,但也不必都是来自光州固始。永嘉乱后入闽者,更不必来自固始。郑樵、方大琮对于闽人称祖多称光州固始原因的分析,可谓一语中的。
  极为有趣的是,不仅《颍州陈氏开漳族谱》说陈政、陈元光来自光州固始,甚至连《白石丁氏古谱》也说,早在陈政、陈元光入闽之前,曾镇府与丁儒即已来自光州固始,镇守该地区,而后定居于漳州。如果说这是巧合,也实在巧得离奇。有的学者独疑《白石丁氏古谱》,而不疑《颍川陈氏开漳族谱》。笔者却以为,无论是曾镇府、丁儒,还是陈政、陈元光,都不是来自光州固始。只是因为王审知独优固始人,故曾镇府、丁儒、陈元光的后裔才自称来自光州固始。以后更相沿袭,遂为其族谱与某些地方史志所采用。
  二、《颍川陈氏开漳族谱》与云霄陈岱陈氏的“浮光世泽”匾
  论者或以云霄陈岱陈氏大宗和城关溪美陈氏祠堂世代悬挂的“浮光世泽”匾,作为陈元光籍贯光州固始的佐证。其实,此说也是玄乎其玄,并不足信。且不说光州固始之有浮光山乃属常识范围,因而不自光州固始来者,也不妨其高挂“浮光世泽”。今闽人门额书“颍川世泽”、“陇西李氏”、“江夏流芳”者大有人在,岂必皆来自颖川、陇西、江夏。就拿云霄山美手抄本《颍川陈氏开漳族谱》来说吧!就无法证明陈汤征确为陈元光后人,必定为固始人后裔。
  据《山美谱》,云霄陈岱陈氏的始迁祖为陈汤征。陈元光至陈汤征的世系为:
  嶽元光→珦→酆→泳→章甫(以上注记略)→嶽(字嵩伯,号□,谥英毅,会昌元年进士)→羽(字士凤,号西麓,谥忠顺,乾符二年进士)→夷行(字道周,号徽斋,谥严毅,乾化四年进士)→陶(字学潜,号柳州,登进士,官左仆射,任平章事)→重(一名童,号景山,举明经,宁州刺史)→云(字庆祥,号匡吾,谥正直,隐居不仕)→希亮(字期达,号我山,谥忠蹇,天圣五年进士)→恪(字尧钦,号顺轩,谥仁德,特奏进士,滑州推官→舜俞(字令举,号东湖,谥端庄,庆历进士)→禹议→汤征。
  上述世系中,许多人正史有传。《新唐志》卷一八一《陈夷行传》载:陈夷行,字周道。其先江左诸陈也,世客颍川,由进士第”。若陈汤征果为陈夷行后裔,那么,他就应该是江左诸陈之后,客居颍川,与光州固始无涉。
  《宋史》卷二九八《陈希亮传》载:“陈希亮,字公弼。其先京兆人,唐广明中,违难迁眉州青神之东山。希亮幼孤好学,年十六,将从师,其兄难之,使治钱息三十余万,希亮悉召取钱者,焚其券而去”。后官至太常少卿,“四子:忱,度中郎中;恪,滑州推官;恂,大理寿丞;慥,字季常……”《宋史》陈希亮本传所记之陈希亮生平简历,与《祯祥谱》雷同,与《山美谱》亦仅字、号不同而已。可见,陈氏族谱中之陈希亮,即《宋史》有传者。如果陈汤征果为陈希亮后裔,那么,其祖籍则为京兆,后迁四川眉州,与陈元光及光州固始根本无涉。
  《宋史》卷三三一《陈舜俞传》载:“舜俞,字令举,湖州乌程人。博学强记,举进士,又制科第一”。若陈汤征果为陈舜俞之孙,那么他就应该来自湖州乌程,与陈元光及光州固始亦无涉。
  据《祯祥谱》,陈汤征有从叔陈傅良,字君举,乾道中进士;陈希亮有侄尧叟,字唐夫;尧咨,字嘉谟;尧佐,字希元,谥文惠,官太子少师,生有十子,分河东即山西,后分四川。而《宋史》卷四三四《陈傅良传》却载:“陈傅良字君举,温州瑞安人”。《宋史》卷二八四《陈尧佐传》载:“陈尧佐,字希元,其先河朔人。高祖翔,为蜀新井令,因家焉,遂为阆州阆中人。……谥文惠”。若陈汤征果与陈尧佐同宗,那么,他的祖籍则为河朔,后迁阆中;或为温州瑞安人。
  陈章甫、陈羽、陈陶等,正史无传。但《元和姓纂》卷三记“太常博士陈章甫,江陵人”;《唐才子传》卷五记“陈羽,江东人,贞元八年,礼部侍郎陆贽下第二人登科”,《唐才子传》卷八记“陈陶,字嵩伯,鄱阳剑浦人,尝举进士”。此三人亦与光州、漳州无涉。
  前面,我们分别考察了陈氏族谱中陈元光至陈汤征若干人的籍贯,结果又不出所料,这些人与陈元光,与光州固始完全无涉。这一事实,无疑比云霄陈岱陈氏大宗的“浮光世泽”匾,只能说明陈岱陈氏自认为光州固始人,而不能证明其必来自光州固始,必为陈元光后裔。按时间推算,陈汤征迁陈岱在王审知入闽之后,此时陈岱陈氏祖述光州固始,本不足怪。退一步说,倘若陈岱(时称九门寨)陈氏先人果然随王审知入闽,那么陈汤征等也就不是陈元光后裔。
  论者曾引清修《光州志》陈酆、陈章甫、陈华传,证明“自唐迄明近千年中,元光后裔与祖籍地仍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其实,此类资料之价值也极可疑,亟须予以考证。如陈酆,《祯祥谱》说他“举明经,授宁远令,未上官,应朝廷之聘领州事而袭父爵”。《山美谱》说他天宝六年丁亥,年十七,举秀才”。《光州志》则说他于天宝六年任辰州宁远令,因见李林甫、杨国忠柄国,无意仕进,遂“访弋阳旧第,再新而居之数年”,后又应漳州民之请,回漳州领州事。以上诸说也颇难取据。如举秀才之说,实际上,开元天宝之时,秀才科早已停废。再如袭爵之说,陈元光生前无爵,又何袭之有?陈元光的封侯,乃是五代以后之事,时距陈元光,至少已有200年。再说,天宝六载,杨国忠则攀上杨贵妃关系不久,权位不显,陈酆又怎么会因见李林甫、杨国忠柄国而无意仕进?唐承隋制,地方长官及主要僚佐例不由当地人提任,唐廷又怎么会破例让陈酆回本州领州军?
  《光州志》记陈章甫建中初任庐州司理、吉州别驾、淮西督府参军。后得光州司马,代父为州团练。元和二年转京兆司田兼度支郎中,以父病,乞终光州。十二年,父卒,扶柩回漳。敬宗初复补光州司马,加团练使,后终老光州故里。此说疑点更多。其一,唐代职官,州郡无司理、司田,淮西亦无督府参军;其二,度支郎中为中唐后要职,常由宰臣、诸使或其他政府要员兼判,陈章甫以京兆僚佐兼度支郎中,颇难想象。其三,上州别驾从四品下,下州司马正六品下,陈章甫除非遭贬,不可能自吉州(上州)别驾转为光州(下州)司马;其四,其时团练使例由刺史兼任,陈章甫怎么可能以光州司马加团练使?其五,依《祯祥谱》“章甫为光州司马,仍复重营固姓旧第,示不忘本也。”那么,他又为什么不就地安葬其父,反而要扶柩回漳,然后自己“回”光州任职?陈章甫其人其事既有诸多疑点,又怎能用以论证陈元光籍贯光州固始,陈元光后人与光州一直保持密切联系。至于陈华,他乃明末人,距唐初近千年,用以论证陈元光的籍贯更是距离太远。
  三、利用族谱研究地方史志应取谨慎态度
  唐史家刘知凡曾经指出:“郡国之记,谱牒之书,务欲矜其州里,誇其氏族,读之者安得不练其得失、明其真伪乎”。清史家章学诚也指出:“谱系之法,不掌于官,则家自为书,人自为说,子孙或过誉其父祖,是非或颇谬于国史,其不肖者流,或谬讬贤哲,或私鬻宗谱,以伪乱真,悠谬恍惚,不可胜言”,章学诚又说;“私门谱牒,往往附会名贤,侈陈德业”,“自叙官阶封赠,讹谬甚多”
  事实也的确如此。从本文第一、二节,我们不难看出,《颍川陈氏开漳族谱》确实“附会”了许多“名贤”。而这些“名贤”的父祖、籍贯、后裔,大多与族谱世系对不上号。如陈寔,家世寒微,连《后汉书》作者都不知陈寔父祖为谁,而族谱又怎能得知其为冀州刺史仲翘、信都别驾引奇之后?《后汉书》载陈寔,颍川许人;陈蕃,汝南平舆人,祖父为河东太守。两人家世、籍贯不同,而《山美谱》却为何使之为兄弟?
  再如陈庆之、陈伯之,出身都较贫寒,父祖并不显,史书亦不载其世系,族谱又从何得知其为陈寔、陈群之后?
  又据《陈书》卷一《高祖纪》,陈康至陈霸先中隔八代。由此推论,陈庆之与陈景文亦必间隔好几代。既然这几代已无从查考,陈庆之本传亦未言有子名霸汉,记陈果仁的《豫章志》也不言陈果仁为陈霸汉之子,那么陈果仁以前之世系又从何得知?又有何根据?
  再说陈果仁,《祯样谱》、《山美谱》都说陈果仁为隋司徒,然查《隋书》纪、传,并无一字提及。可见,陈果仁必非隋司徒。《永乐大典》卷三一三三《陈字》引宋张舜民《画墁集》,说陈果仁为沈法兴之司徒,这倒却比较可信。
  《祯祥谱》、《山美谱》都说陈克耕是“唐开国元勋”,《饶平大巷陈氏族谱》卷二《渊源传略》更进一步说:陈克耕,隋末为义安丞,随唐太宗李世民击西河,又率精兵五万攻取霍邑与临汾郡,功成授中郎将。此类记载显然有悖于史实。唐开国元勋,史书皆有传,其中并无克耕其人。攻西河;攻霍邑,都只出动李渊嫡系部队,又何曾有陈克耕侧身其间?时河南乃王世充与李密势力范围,陈克耕又何能越过河南到山西?李渊入关后,殷开山、刘弘基以下都封郡、县公,陈克耕又为何只得中郎将?
  总而言之,《颍川陈氏开漳族谱》“颇谬于国史”者比比皆是,自相矛盾者亦俯拾即是。刘知几,章学诚等所说的谱牒通病,同时切中《颍川陈氏开漳族谱》要害。
  我们这么说,绝非要全盘否定族谱之史料价值,而是要去伪存真,更好地利用族谱。我们知道,族谱与地方志,对于地方史的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有的地区,有的时期的地方史离开了族谱几乎无法下笔)。但我们也应正视族谱的通病及其对地方史志的影响。在应用族谱时,应辨别真伪。实际上,任何族谱,其“附会名贤,侈陈德业”部分,与客观叙述宗族繁衍分派部分都不难分辨。一般族谱,始迁祖以前(特别是其远祖),率多“附会名贤,侈谈德业”,几乎毫无价值;近世部分,多数比较真实可信。这部分族谱经整理核实后,不仅可供港台同胞、海外华人寻根访祖,而且还可以借以研究社会结构、人口流动、以及民俗诸问题,其史料价值自不可轻视。就以《山美谱》为例来说吧!该谱自陈舜俞以上,多为见于史籍的名人,大多数还是高官、名士。至于宗族的繁衍分派,完全付之阙如。其不足信,显而易见。该谱自陈岱开基始祖陈汤征以下,情况就完全不同,高官显爵大为减少,布衣平民显著增加。自山美始祖陈伯颜以下十六世(一百五十余人)更无一人仕宦。叙宗族繁衍分派,极为具体,如记陈汤征孙景雍,分派□溪南等处;景备,分派南靖、龙岩;景肃,分派陈岱、溪尾等处。记陈伯颜五世孙成德“住陈岐岭”;成绎,“移居潮州官塘铁铺住”。甚至连名字都显得很平凡,如名福孙、安保、得保、一郎、二郎、长铁、陈牛、陈马等。这部分族谱自然比较可信。
  还有一些族谱,除谱系等外,还附录了族田、祠田、分家时的财产分割,以及祭祖办法等等,其史料价值又自然更胜一筹。
  注释:
  ①《白石丁氏古谱》于明清之际就多被引用,可见其成书(或修谱)较早。
  ②张鹫《朝野佥载》记有“岭南首领陈元光设客”事。张鹫的生活年代与陈元光相近,且到过岭南。详论见谢重光《<龙湖集〉的真伪与陈元光的家世和生平》(《福建论坛》1989年第5期)。
  ③陈汝咸《漳浦县志》卷一九《杂志·丛谭》亦采郑樵之说,力陈“闽人皆称光州固始之妄”。
  ④《史通》卷五《内篇·采撰》。
  ⑤《文史通义》卷六、卷七。
  ⑥《文史通义》卷六、卷七。


欢迎关注:胡氏资讯(zhhusw)微信公众平台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