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关于胡福、胡裕关系的探究
胡宁生发表于 2018-01-15 00:28
作者:黄山怪石皖南胡氏大部分是隋代隋炀帝时兵部郎中胡乐陵的后裔。“胡氏宗谱”中对关于胡福、胡裕关系有多种记载。有说是兄弟关系,也有说是父子关系。笔者属胡乐陵长子胡福后裔,是自婺源“清华胡氏”于宋元年间迁往泾县溪头都“龙坦胡氏”后裔。当属胡福后人无疑,但如果胡裕是胡福之子成立,自然也成胡裕的后人了?本着正本清源,力图将胡福、胡裕关系探个究竟。1、取名探究胡裕后裔胡丰炘分析:在明末清初开始排辈诗之前,同族同辈起名,有用同偏旁部首字的习慣,福公名福,示字旁。裕公名禄,禄也是示旁。城南胡第二代兄弟二人,名真一、真二。真二生四子,名復亨、临亨、泰亨`、谦亨,行名宁一、宁二、宁三、宁四。都是卦名。因为真二是易经大师。城南谱中这个现象很明显。笔者感觉从胡福、胡禄(裕)名字看,属兄弟关系可能性大。古人对取名很为讲究,福、禄合音“福禄”,符合兄弟取名习俗。当然,单凭这点,理由有些牵强,足不能确定他们之间关系。2、年代探究记载中胡福是隋大业年间姑孰(今当涂)太守,由于改朝换代、天下大乱,为避乱而迁居今黄山市屯溪黄墩。隋朝灭亡于618年,胡福南迁在公元617年左右,所处的年代应该是隋末唐初。如果胡裕是其子,人生大半时光应该生活在唐初。泾县溪头都现存的《明版皖南胡氏总宗谱》附有关于胡裕的插图,文字注明“胡公裕,仕隋为兵部尚书,因隋亡,力不能复,逐南渡隐于宣徽之间黄山......”尽管有工部尚书和兵部尚书差异,但胡裕是隋代的尚书表述一致,还点明首迁地的地名是“尚书里”。再则,从李白为胡珲给“太平城南胡氏家谱”作序的年代推算。据太平仙源《城南胡氏家谱》记,“胡裕单传一子,名胡仁;单传一孙,名胡松。松生二子,即胡邦、胡珲”,胡珲是胡裕曾孙。胡珲为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713~755)翰林院学士。李白访胡珲并作《乾元已亥谱序》是遭流放遇赦后第三次来黄山的,时间在天宝十五年(756)春,距隋亡已经138年了。这时胡珲已经退休归隐碧山,是子孙满堂的老者了。以胡裕下传为5世计算,平均27岁多一世,也是合理。泾县溪头都现存的《明版皖南胡氏总宗谱》关于李白璧山访胡珲的插图,佐证李白访胡珲这段历史。笔者认为胡福、胡裕为同时代,确定兄弟关系比较可信。 3、南迁皖南,胡裕在先、胡福在后历史记载:胡裕南迁黄山缘由是隋炀帝听说黄山产有白茶,醇香奇异,饮之可治百病,长饮可以长生不老,列入贡茶,派工部尚书胡裕来黄山督办白茶事。而胡裕到黄山查看了解到此茶只产在黄山北麓的轩辕峰东北一带,产量很低,而茶农却以此维生。于是他动了恻隐之心,不忍心让茶农无偿供奉而断了活路。一日他将官印、官帽、官服折放整齐,丢在住处,弃官而逃。此时正值隋末战乱,隋炀帝自身难保,顾及不了追究胡裕。趁天下大乱,隋大业年间领全家自陕西咸阳迁来黄山,定居在现在黄山区三口黄山夫子峰下。由于他曾是尚书,后来人们就称该村为“尚书里”。时过境迁,由于后人胡珲迁居黄山区(太平)谭家桥璧山。“尚书里”目前不是胡姓集聚的村落,但地名保存至今,村中还有一座“胡裕桥”,人口皆知是隋代尚书胡裕的首迁地。就因胡裕先到黄山,而胡福在隋亡时随弟胡裕后南迁的。4、谱载太平仙源《城南胡氏家谱》重修家譜自序中记载有:“至汉刚公、广公派最显著者,乞隋唐革命我乐陵公二子福公、裕公,避难南渡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下一页 (1/2)
回帖(2):
2楼:笔者《关于胡福、胡裕关系的探究》发表后,从取名、年代、谱载 ..
1楼:《城南胡氏家谱》与《胡氏统宗谱序》中所载,在明朝,城南胡氏 ..

全部回帖(2)»
最新回帖
收藏本帖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