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母亲姓吴,1920年出生于泾县,她父亲吴迎辉(吴太生)是泾县茂林人,生前在泾县粮食局工作,她母亲卫香(1895-1933)的娘家在泾县赤滩一个叫潭毛洞小村。母亲一家的童年很是不幸,她父亲吴迎辉(1891-1926)35岁就因病离世,她母亲卫香独自抚养四个子女,由于生活压力大,加之家族有精神病遗传史,苦撑了7年,38岁就撒手归西。双亲去世早,遗留下18岁的大舅、13岁的母亲、10岁的姨娘、7岁的小舅,弟兄姊妹四人都成了孤儿。
外婆卫香与大舅吴报焯
好在她舅舅家里家境不错,三个舅舅很负责的承担起抚养责任。大舅爷卫梦松经商,木竹生意做的很大,在当涂开有木竹行,上海生意也很红火。二舅爷卫梦燕是赤滩卫家绅士,当时任国民党泾县县党部书记,只有三舅爷卫梦楷由于抽鸦片烟,家境很差。母亲先由三舅爷卫梦楷抚养,姨娘吴云琳由二舅爷卫梦燕抚养,最小的舅舅吴报元过继给大舅爷卫梦松,并改名叫卫太沄。由于卫梦楷无力抚养,母亲后来也到二舅家,和姨娘一起都居住在县城她二舅卫梦燕家。年长的大哥吴报焯中学毕业后在大舅爷卫梦松帮助下,早早在上海闯荡。
由于她母亲的精神病遗传,殃及了下一代,只有长兄吴报焯没有受到影响,其余的弟妹三人均患了精神疾病,姐妹英年早逝,小舅吴报元(卫太沄)解放时随轮船到了台湾,患病时能得到较好的医疗,去世较迟。
二、兄弟姐妹
母亲的弟兄姐妹四人同出一母,但生活轨迹却天差地别。
1、轴心——大舅吴报焯(1915-2010)
作为长兄吴报焯中学毕业后没有依赖亲人,18岁的他虽然无力抚养弟妹,但早早学会了自立,投奔他大舅卫梦松在上海发展。睿智的选择当时非常热门的报务员专业,1936年从上海市南洋无线电学校电信专业毕业后,即考入上海招商局轮船公司,从事报务员工作,直至在上海招商局电讯课当课长。
吴报焯1935年上海市南洋无线电学校毕业照
父亲说起他“西装革履,吃住无忧,来客都是有身份的......”日本刚投降后的1945年,父亲去上海找大舅帮忙找工作,为此特地做一件认为体面的浅蓝色长衫,但在他家却感觉很不入流。有时小舅吴报元(卫太沄)领他逛逛大上海,后来干脆去为泾县同乡胡道笃(胡惠生)在上海开的顺泰丝线店干活的同乡好友胡传根处,吃住了一个星期。由于在上海找不到工作,只得泱泱而回。
解放后,1952年5月她长兄吴报焯一家带上岳母自上海支边去了新疆,落户在中国最西端的边缘城市伊犁,先后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盐务局、州商业局、州供销社任业务主办。1964年筹办州农机供应公司并任业务股股长。
1952年去新疆时在上海的家人合影留念,[左起前排:卫太鸿(卫梦燕之子)、卫梦松夫人、卫梦松、卫湘蓉(卫梦松之女)后排:卫太夷(卫梦燕之子)、祁剑明、吴报焯]
新疆伊犁吴报焯全家福
1979年5月退休后,通过因有参加新四军的革命经历,曾任芜湖的部门(二轻局)的领导干部曾姓发小帮助,去芜湖定居。我地处山区,木材购买方便,家具还是我给打制的。记得我一概用的木纹漂亮的檫木,当时价格不贵,每立方只需23元。但在计划经济时代,木材出口管理严格,我托车队的笪、查两位好友,利用客运班车分批偷运到芜湖。记得,当时他租房在芜湖卜家山村,离汽车站只有一街之隔。
临行新疆前,在上海姑奶奶吴美珍与吴晓芳、吴晓申、吴晓渝合影
在芜湖期间他领我去拜访了他的发小曾先生,看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