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延军
1947年,人民解放战争进入重大转折点,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战争已引向国民党统治区。皖南游击队向着建立主力游击队,创建革命根据地,配合全国大反攻的目标前进。绩歙边工委顺势成立路东、路西(以芜屯公路划分)两个分工委,后又组建成立皖浙工委,向歙县南乡及浙江昌化、淳安等地区发展革命力量。
资料图:新四军游击队在皖南
皖南新四军游击队根据地大都地处深山,多山少田,普遍缺粮,春荒时许多村民依靠野菜竹笋充饥,游击队采取夺取国民党的乡公所粮库,破仓放粮暂度难关。因此,游击队除了武装工作以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筹集粮款。
岭外汪村(俗称小汪村,区别于大庙汪村),是一个不到100人的小山村,位于芜屯公路之东扬溪东村与瀛洲龙川(坑口)之间,各相距约7华里,至县城华阳镇15华里,翻越狗岭石板道(相传是明朝抗倭名将胡宗宪常走的路)就到水救村,前行不远就看到了县城。岭外汪村是龙川河的源头,从村中流向山外龙川村,汇于登源河,村庄有山有田,在登源河一带算是经济不错的村落。
新四军游击队很早就在登源河这一带活动,在向皖浙边界发展时活动格外频繁。龙川隔河相望的浒里村为游击区,向东不远就到达根据地孔雀坑,翻过山即歙县地界。当地老百姓习惯称呼新四军游击队为“老四”。
资料图:新四军游击队在皖南
在偏居一隅的岭外汪村,胡柏溪家位于山村中段,门口是石板道,挨着龙川河,房子后面是酒坊。胡柏溪十三四岁就去建平(郎溪)徽商老乡开的酒坊拜师学吊酒(酿酒),抗战爆发回到绩溪,先在北村协助长兄胡汪贵开酒坊,后在龙川村自己单开了酒坊,生意风生水起。1945年回到岭外汪村,一边务农一边开酒坊,方便照顾家人,当时母亲年事已高,两个妹妹早已出嫁,长兄胡汪贵因病早逝留下老小七八口人以及自家两儿两女,都要补贴抚养,好在家庭和睦、夫妻勤劳,酒坊一个月耗用20多担糯米、高粱,能吊出烧酒1000来斤,农商结合,日子过得殷实自在,每年不忘接济乡里乡亲和供奉祠堂。
胡柏溪长的比较瘦,中等个子,待人热情豪爽,乐于助人。那时有个荆州人叫程志堂,经常来岭外汪村一带贩卖小猪,晚上住在酒坊老屋里,睡前到酒槽里接一小壶白酒,同主人聊各地乡情趣闻,特别聊到家乡荆州共产党游击队闹革命的故事,讲解一些革命道理,聊得胡柏溪耳目一新,心里的许多疙瘩也开了窍。长此以往,游击队交通员程志堂(解放后担任绩溪县委农办副主任)就把胡柏溪家当做一个落脚点。
1947年10月里的一天,收获苞萝(老玉米)的季节,晚上吃过饭,柏溪一家人还有隔壁邻居来的妇女小孩10多人坐在一块掰苞萝,有说有笑;胡柏溪忙了一天,正坐在堂前八仙桌上喝着酒,来串门的两个男子汉在一旁陪着,大约8点多钟,从大门口涌进一群带枪的人,他们少数人穿着灰布衣裳,多数人为老百姓打扮,有的身上别着手枪,有的拿着长枪,有的背着大刀,其中一个人把手中大刀在大门上拍得“啪啪”响。
站在头里的大个子问道:“哪个叫胡柏溪?”
胡柏溪放下酒杯,“腾”地站起身来,趁着酒劲大声道:“是我!”
“听说你家有枪?”
“我家没有枪!一个吊酒的务农人,要枪干什么?”
“我们是新四军,穷人的队伍,打国民党反动派的,不用怕!”
“知道你们是‘老四’,久闻大名!要不,一起坐下喝喝我吊的烧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