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童年寻觅】仙源往事
胡宁生发表于 2016-08-15 16:58
作者:黄山怪石
尽管我不出生在黄山区,但自3岁始至今一直在这里生活、学习、工作直至退休。骨子里都融入到这块土地。已不曾记起自己是异乡人,权当自己就是黄山的太平人了。
53年随父母到的时候,这里还是太平县,父亲工作的县城就是如今的仙源。小学在这里就读,中学尽管在甘棠新城,由于县城搬迁是逐步进行的,父亲工作的新华书店还在仙源,所以每个星期六回家,星期日返校。暑假,每天都要到东门河玩水。寒假,我们自发组织的文艺宣传队在也没有搬迁的文化馆排练,巡回到山乡农村出演。
自1968年随新华书店的搬迁离开仙源,至今的45年工作、生活都不在仙源,但对老太平的县城情有独钟,不能说是“魂牵梦绕”,绝对是“每每想起”的地方。偶尔会去走走,看看。
自唐天宝十一年(752)始立太平县,这里就是县城所在地,古镇已经有着1260年历史。仙源镇地处宁国、徽州、池州三府交界。《太平县志》中查铎《督捕馆记》一文曾这样记载:“太平,古仙源地也,介在山谷中,东连族德,北枕径邑,西邻石埭,南联黔款,犬牙相制,四通五达……”地理位置极其重要。
父亲先期到太平,1953年随母从宁国到太平。当时,太平老城墙还在。远远的就看见高耸的南门城楼,高高的城墙上有双层飞檐式的城楼,南门是太平城的正门,最为考究。小时经常从右侧的砖阶上城楼,居高临下,前看南门桥下流水潺潺,城外民居依路而建,那就是南门街。城内太平老街成“L”型,正对南门的是“直街”,横向南门的叫“横街”。横街延伸,以羊角河为界,正对西门的叫西门街。直街和横街商铺接踵,人来人往,而西门街主要是居民居住,商业氛围不浓。
东门城门不大,临麻川河而立,很有气势。
西门城楼也不大,成轴对称,规矩。门旁有户人家。这里是通往甘棠的关口,就读中学时经常从这里抄近走小路到甘棠的学校。
而北门由于依托山势,最小,仅是一个门洞而已。
母亲在乡下小学当小学教师,随母在三口、沟村待了几年,但每星期休息日及寒暑假还是回县城。读小学后一直随父亲生活在县城。工作的新华书店原来在直街,距南门很近。1957年,读一年级时母亲去世后,二年级和三年级上学期父亲把我送回老家,跟爷爷、叔叔居住的泾县马渡桥生活了1年半,回来时,不知道什么时候新华书店就搬到三不管了。
直街的出口就是南门,老城墙南面依“富溪河”,东边傍“麻川河”而建,这二条河就是天然的的护城河。“永济桥”是进入县城的必经之道。但我们把“麻川河”叫“东门河”,把“富溪河”叫“南门河”,“永济桥”自然叫“南门桥”了。
“南门桥”始建于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明正统三年(1438)改建为石桥。崇祯三年(1630)重修,改名为“永济桥”。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4月24日,“永济桥”被大水冲毁,后方姓捐款重建。1944年5月,因遭日机轰炸,东侧桥面倾塌,当时的县经济建设委员会出资10余万元,再次修复。现“南门桥”为长30米、宽5.8米、高5.6 米、3孔石桥。近期还对此桥进行了维修,这是2011年10月2日拍的。
1959年从泾县回来,老城墙就没有了。说是1958年国家“大办钢铁”时拆掉了,城砖都去砌炼铁炉了。印象中原县委大院(后曾是县委党校)里就有许多小铁炉,冶炼出来的废铁块满院都是。我们捡了回来,当成石块,玩那时男孩子流行的“一步一、二步二”游戏。
城墙拆了,直街直通“南门桥”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浏览大图
下一页 (1/4)
回帖(0):

全部回帖(0)»
最新回帖
收藏本帖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