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婺里徽音文:吕富来千年清华 千年古镇 清溪萦绕 华照增辉百年邑城一
我所认知的清华,有两个:一个在北京,一个在婺源;一个是百年名校,一个是千年名镇;一个高山仰止,一个静水流深;一个只能远望,一个足可近观。
清华不简单、不平凡:既喻清高显贵之人,亦指清丽华美之文,更言清秀美丽之景……全是心旷神怡之境。《南史·到撝传》:“晏先为国常侍,转员外散骑郎,此二职清华所不为。”《北史·魏长贤传》:“博涉经史,词藻清华。”晋·谢混《游西池》诗:“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关于清华的解释,史料记载颇丰。
能够亲密接触清华,实乃人生大幸。
婺源的清华,是最初的立县之地。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正月初八日,朝廷建立婺源县,设治于清华镇。直到唐天复元年(公元901年),县治迁至弦高镇(蚺城)。清华镇曾为邑城160余年,有着百年邑城的气场与派头。当北方的清华在庆祝建校百年之时,南方的清华早已走过了1271个寒来暑往。除去1200年,北方的清华也不过是南方的清华的父辈而已;加上1200年,他们早已谁也不认识谁了……
清华古县图
翻阅《清华古县图》,但见“茱岭屯云、藻潭浸月、花坞春游、寨山耸翠、东园曙色、南市人烟、双河晚钓、如意晨钟”八大景观赏心悦目、浸润人心。如果说,《婺源县治城垣旧图》诠释的是“天人合一”之境。那么,《清华古县图》透露的,则是“道法自然”之意。您看,山环水绕、水清鱼欢、集市贸易、泛舟出行、廊桥稳固、宝塔高耸……无不是千年名镇版的《清明上河图》。二
作为一个百年邑城,清华确实有着长者的风范,他人只能拜其门下。小时候,我最兴奋的是被家长领着去“上街”,那是去买过年的衣服,平时鲜有“上街”的机会。二十多年前,“上街”可是大事。天未亮,一家大小就起床了,不顾严寒,打着手电徒步十里去双河口等沱川班车。一阵焦虑之后,坐在拥挤的班车上,兴奋的心情便随着颠簸的车身和滚起的尘土而久久难以平息。到了清华,街上摩肩接踵的热闹和讨价还价的频繁,至今记忆犹新。
您看,同是乡镇,而沱川、浙源、大鄣山等,只能围绕清华转,以清华为中心。这个百年邑城的气场,震撼了千年,还在继续震撼着。曾让清华人颇为自豪的俗语,有“不管东走西走,离不开清华思口”。的确,相对于兄弟乡镇,清华路更宽、水更深、桥更稳、树更老……清华老街、双河老街古巷深深;千年苦槠、岳飞方塘古意悠远;彩虹桥、小西湖古韵绵长……这样的清华,自然少不了引力;这样的气场,自然能叫人折服。
千年苦槠(洪元培摄)
清华,果然是清华。她那垦殖场、水泥厂、酱油坊、纸伞厂、菜市场等,曾将周边优质劳动力吸聚而来。如今,就连她舞板龙灯,也能将周边百姓吸引而来。在清华板龙灯面前,其他地方的草龙灯、香灯等,似乎是“蛇”而非“龙”。在很多方面,清华都有着大手笔。
清华有两条街:一条是水泥新街经济带,一条是石板老街文化路。前者,小时候很向往;后者,长大后很神往。这两条街并行齐驱,古今遥看,驻足相望,构成了清华的“一带一路”。他们,一条走过十年蜕变而活力迸发,一条历经千年风雨而神采依旧。
如今,走进令我神往的石板老街,但见“四坊、九井、十三巷”风采依旧。老街的保存完好,离不开新街的“分忧”。清华的“一带一路”,诠释着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