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来源:搜狐网(2018年8月16日)撰文:胡朝阳
一、问题的提出
艺术的“真情”容纳了文化的多方面,是哲学的复杂,一想到这般复杂就无从下笔。但是,那天我正好读到一篇某艺术家的创作自述,满篇都以“真情”自诩,接下来又看了评论家给他写的文章,同样地说他的作品是如何的真情、抒发心灵等等,在我看来他的作品就是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的代表,谈何真情?正当我陷入沉思的时候,快递打来电话让我去取包裹,打开包裹:取出厚厚的中国艺术之类的书(省略书名),从头翻到尾,随着一幅幅画面入眼,“我们的艺术丢失了什么”的问题挥之不去,大部分作品是:才艺太过锋芒太过灵巧的矫饰之作,美学品质伪美。两件事情不期而遇的巧合,激发了我的思路,长期思考与困扰的问题似乎有了思绪,产生了动笔的冲动。
今天,我们艺术的“真情”缺失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以这种作品溢出虚伪的信息所蔓延出来的价值来看,这些价值已经构成今天中国艺术的主流价值,并且已形成一种不良习气——“程式化虚伪”的艺术创作套路和虚情假意的文风习性。
从什么时候起,我们艺术存在这样一种习气:所透显出来的情感是虚情假意的。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习气呢?表层看,是一种过度演绎的显摆与潇洒奔放的用力过猛,是一种才艺锋芒的矫饰显露,一种毫不朴素坚韧的附庸风雅的虚张声势,一种盲目自信、缺失自知之明的刚愎自用,一种偏离艺术精神、曲解真美本质的媚俗。深层看,是艺术家对于普遍存在于社会的分裂扭曲的人格与潜存于心理背后的彷徨、无奈、紧张、忧患等的反映,一种不敬畏真理,缺乏崇尚“人性尊严”“生命崇高”“人性格调”高度的那份教养,以及这种教养在人生中(艺术中)由人性顺达至神性自然养成的一贯精神。
如今,“真情”这个词似乎泛滥于艺术评论中,但是到底什么是艺术“真情”,理论界疏忽了对此问题的探讨,我们对“真情”的理解似乎进入了一个误区,愈走愈偏,也许这些艺术家在创作中自认为“自由奔放”、雕虫小技里面有真情,他们在艺术创作中有多种套路的惯性在不自觉中呈现,似乎是个性飞扬、风格各异、激情四射——其实只是一种程式化自由与矫饰的肤浅罢了。我们的文化中不缺少自认为真诚的艺术家,但有多少人是坚定地走在紧靠真实的路上不被喧哗的世界所裹挟呢?“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一个蝇营狗苟的作者如何能创作出叩问生命、直击人性的作品呢?
请试想一下:眼前的艺术作品向你挤眉弄眼的那种感觉。这种艺术它不是少数或者是极个别的现象,不少人不同程度染上了这种虚伪习性的创作方法,概括地说只要他们出作品,这些作品就会登上重要的主流媒体,挂满重要的美术场馆,并迅速传播,影响深远,这些艺术已经成为社会主流艺术的代表,并且正引领文化艺术向低俗发展,更严重地是大众以此为标准,直接拿来学习和成就自己的审美标准。
这种危害是深远的、巨大的,以四世同堂的传承影响来看,它的直接影响是150年,间接影响应该在200年以上,也就是说,由于这种虚情假意艺术的盛行,
给我们民族、我们后代、我们国家留下的是虚假横生的文化遗产。
虽然“真情”只是个案情绪的理论范畴,但是由于个案所引发的群相的普遍性,已经汇聚成当今我国主流文化的“程式化虚伪”。王超说:“当一个物体落下的时候,叫坠落。当所有的物体一同坠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