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504阅读
  • 0回复

[网络转载]胡庆余堂140年:百年药堂的不老传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6-09-07
来源:东方早报  文/孙群尔 朱慧 徐海伦
封火墙的大字(胡庆余堂国药号)
长廊右壁的丸药牌
胡庆余堂创始人胡雪岩铜像

  沿着杭州历史古街河坊街由西向东漫步,“胡庆余堂国药号”7个特大楷体字夺人心目。高达12米、长达60米的白色封火墙和巨幅大字告诉人们,这里便是有“江南药王”美誉的胡庆余堂所在地。自其肇始至今,这家天下第一号“药局”已历经140年的浮沉,撑起了中国中药的半壁江山。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当时的大清首富、“红顶商人”胡雪岩在他事业鼎盛之际自筹药店。他选择毗邻西湖的吴山脚下,精心筑造了气势恢宏的建筑群。店名“胡庆余堂”出自《周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既合胡雪岩开药店之初衷,又与药号的营业特色相称。

  经过十几年的苦心经营,胡庆余堂成为名闻天下的药店。当时有“天下药店两家半”之说:“北有同仁堂(600085,股吧),南有庆余堂”,广州的陈李济算半家。而在历史的推进中,同仁堂与陈李济的古建筑以及老作坊行将消逝,唯胡庆余堂完好地保存了自身文化特征,并同时拥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两顶“皇冠”,这在我国的企业中尚属首次。

  从创建到兴盛,从变故到黯然,从新生到繁荣……胡庆余堂承载着时代的风云,穿越了140年的动荡沉浮。尽管沧海桑田,世事多变,然而胡庆余堂的基业没有动摇,它的招牌如初,风采如故。

  “戒欺”店训
  奠定百年基业
  “当年胡雪岩创办胡庆余堂时,挂着两个字"戒欺"。要多予少取,先予后取。不搞一锤子买卖,丁是丁、卯是卯,一件是一件。就是要有这样的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品牌项目"。”2014年9月,相关领导在考察海外的中国企业时引用了“戒欺”二字,阐述企业走得远的真谛。而这两个字,正是胡庆余堂百年基业的根本,历久弥新的神奇答案所在。
  胡庆余堂以悬挂牌匾著称,几乎堂堂有匾,柱柱有联。众多的匾额都是面向顾客的,唯独有一块与众不同,它面朝店内,藏而不露,是专让自家员工看的。
  这就是胡雪岩在光绪四年(1878年)亲笔跋文的“戒欺”一匾。它高悬于厅堂,被奉为店训。“戒欺”匾曰:“凡百贸易均着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余存心济世,誓不以劣品弋取厚利,惟愿诸君心余之心。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不至欺予以欺世人……”上述文字,被如今的胡庆余堂“掌柜人(CEO)”—刘俊视为胡雪岩经营药业的“政治”交代,“这是胡雪岩留给我们的最有价值的品牌遗产”。
  “戒欺”反映在生产上就是“采办务真,修制务精”。“采办务真”的“真”,指入药的药材一定要“真”,力求“道地”,从源头就优选药材质地;“修制务精”的“精”是精益求精,其意是员工要敬业,制药精细。
  在经营上,“戒欺”的体现是“真不二价”,向顾客正言胡庆余堂的药童叟无欺,只卖一个价。胡雪岩还把“顾客乃养命之源”写入店规,教育员工把顾客当作衣食父母。原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马洪曾惊叹,日本人标榜自己率先提出“顾客是上帝”,胡庆余堂竟在100多年前就把顾客提到“养命之源”高度来认识,真是了不起。

  “是乃仁术”
  弘扬仁义人伦
  在胡雪岩的全部事业生涯中,胡庆余堂仅占很小的一部分。经营生丝失利后,胡雪岩的主业均一夜破产、烟消云散,为何唯他积善所建的胡庆余堂独善其身呢?其中缘由,离不开胡庆余堂“是乃仁术”的玄思哲理。
  直到现今,胡庆余堂门楼上仍保留着胡雪岩所立的“是乃仁术”四个大字,它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医者,是乃仁术也”。它表达了胡庆余堂的创办初衷是为了广济于人,更反映了当时就有难能可贵的治病救人的仁义。百年以降,胡庆余堂一直铭记这一祖训。
  2003年春夏之交,“非典”袭击杭州,抗“非典”药一天卖出三万余贴,而配方急需的金银花等中药材供应价飞涨。胡庆余堂传承弟子、胡庆余堂掌门人冯根生当即拍板承诺:哪怕原料涨100倍,也决不提价一分。为此,胡庆余堂亏损50多万元。《人民政协报》头版刊登了评论文章《向冯根生致敬》。
  当然,作为拥有百年历史的胡庆余堂,其所作出的决策,总带有它特定的历史烙印和文化基因。当年胡雪岩深知,要行善天下非他一人可为,为此他在“戒欺”匾中语重心长道:“余存心济世”,“惟愿诸君心余之心”。他的言传身教使得自家员工们同心同德,长年累月地施药积善。晚清年间,战乱频繁,江南一带瘟疫盛行,胡庆余堂免费开仓放药、济世救民,在江南传为美谈。
  一百年后的今天,胡庆余堂在“非典”期间的行为,不仅是企业使命的延续,更是实现了对企业文化的期待。“企业要发展,但不能忘却自身的社会责任和社会担当。”刘俊如此评价胡庆余堂的此番义举。
  在胡庆余堂的百年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一套以“戒欺”、“是乃仁术”等为核心的独特文化体系。140年间代代相传、垂范后世,树立了一块百年不倒的金字招牌,无愧于“江南药王”之美誉。

  修成“规矩”
  重迈青春脚步
  胡庆余堂的百年,不仅从晚清风雨飘摇时走来,也经历了中国最动荡的时期。胡雪岩之后,胡庆余堂几经易主。所幸在战乱频发的20世纪上半叶,胡庆余堂铭记胡雪岩“戒欺”教诲,在战火纷飞中一次次逢凶化吉。

  随着新中国的诞生,胡庆余堂也开始了新生。1956年“公私合营”后,改为胡庆余堂制药厂,之后又改称杭州中药厂。1972年,杭州中药厂一分为二。胡庆余堂—也就是杭州中药厂原厂部改称杭州中药一厂。而位于杭州城西桃源岭下的郊外生产车间,则升格成为杭州第二中药厂,由胡庆余堂的关门弟子冯根生任厂长。
  建厂之后,二厂艰苦创业,实施中药的改型换代,先后开发出“青春宝”、“双宝素”等经典优质新品,并于1992年组建中国青春宝集团。而令人叹息的是,与此同时,经历了一百多年的胡庆余堂,却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逐渐变得举步蹒跚,一代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1996年底,胡庆余堂加入青春宝集团,成为其全资子企业。以冯根生为首的新任领导班子入主胡庆余堂,其中刘俊临危受命,成为胡庆余堂总经理。面对经营不善的胡庆余堂,冯根生开出“12字药方”:转换机制、擦亮牌子、清理摊子,并提出“认认真真做事,规规矩矩做人”的经营理念。
  同冯根生一脉相承,刘俊赋予了“规矩”更多内涵:不仅是做事要有规矩,更是要符合市场这个规矩,要转变观念,创新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模式。“修成规矩,乃得方圆”,经过了三年的“规矩”修炼,胡庆余堂每年实现利润均超过100%,赢得了杭州市纳税大户的荣誉。这株百年老树,枝枝叶叶上又重现了青春的亮色。如今,“规矩”理念已成为胡庆余堂企业文化中最鲜活、最生动的一部分。
  2002年初,“胡庆余堂” 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后,2010年末,中国邮政首次为胡庆余堂等发行特种邮票。一家企业集团相继拥有两个国家殊荣,实属罕见。

  国药文化再续辉煌新篇
  返老还童之后,胡庆余堂并未停下脚步。1999年,“大胡庆余堂”概念横空出世。所谓“大”,是一种整合资源的全新思维,其外延广泛却又与药业紧密相关。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深入挖掘企业所代表的中医药文化。

  2001年,胡庆余堂率先开设“名医馆”,成立胡庆余堂国药号,提出名店、名医、名药相结合的经营发展之路。此外,胡庆余堂还相继恢复和创建了中药博物馆、国药号(连锁)、药膳厅、针灸推拿馆、足疗馆,以及经过修缮重新开张的千年古店保和堂和老牌药铺叶种德堂等一批象征国药文化的古建筑。
  刘俊曾指出,胡庆余堂在众多老字号的湮没中,能够生存并不断发展,很大程度缘于很好解决了今日品牌对历史元素的继承和融合,并不断融入符合时代发展的商业元素。

  重修“保和堂”作为文化营销的典型,就是对刘俊所言的极佳解读。民间传说《白蛇传》中的主人公许仙,正是当年保和堂的伙计。本世纪初,胡庆余堂恢复了被岁月湮没的保和堂,在门前竖一尊许仙铜像,重启“许仙与白娘子”美丽传说的缘起。胡庆余堂重修保和堂,不仅挖掘了传统中药文化,而且带来了不可小觑的经济效益。

  自“大胡庆余堂”概念后,胡庆余堂又提出一个大胆的构想—走中药全产业链之路。 经过几年的精心运作,如今胡庆余堂已经完成了以药材种植、饮片加工、药酒生产、成药制造、药店连锁、医疗科研、药膳保健、中药门诊及养生旅游等为主业的全套产业格局。

  从“大胡庆余堂”概念的提出,到全产业链的建成,胡庆余堂总共走了10多年时间。与其他企业不同,胡庆余堂并不仅是在做大规模,更是在做大企业的品牌内涵和文化张力。经济数值只能反映企业的当前状态,而创造的价值却可以穿越岁月,永留后世。
  衣钵重转,薪火再续,在秉承“戒欺”等精神文化遗产的基础上,老字号胡庆余堂正在续写新的传奇。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