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5654
-
- 注册时间2016-07-17
- 最后登录2020-06-30
- 在线时间2561小时
-
- 发帖3986
- 搜Ta的帖子
- 精华3
- 铜币4000
- 威望3035
- 贡献值0
- 银元0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 发帖
- 3986
- 铜币
- 4000
- 威望
- 3035
- 贡献值
- 0
- 银元
- 0
|
鱼舟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其实都是男人们演绎的历史,在男权主宰一切的历史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给男人们留出了太多的空间和给予了太多的特权,功树其至高、过掩其至微。而对于女性却设置了种种束缚和限制,位居其下,行处其卑。而人类社会的现实生活,又离不开女性的支持,使其实际上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位置。人为的压制就这么不对等地延续着,就在这么一种着意扭曲的社会状态下,女性们的远见卓识和聪明才智却不可掩饰地时时大放光彩,其耀眼程度,有时甚至超过了那些堪称精英的男人们。小到中馈主事,大到社稷天下,莫不如是。翻开史书,永垂青史的女人,俯拾皆是。 北魏历史上,就曾出显过这么一位杰出的女性,她就是宣武灵太后胡充华。虽然在史家的笔下和文人的故事里,多所贬毁,但是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独领风骚的文学才华使她由一个地位卑下的嫔妃,最终登上政治权力的巅峰而创造的人生传奇,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星空里,至今仍然熠熠生辉。 一、宫廷权力博弈中的胜利者 胡灵太后,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县)人,生于太和十五年(491年),卒于武泰元年(528年)四月十三日。孝明帝登基后称胡太后,因谥曰灵,也称灵太后。祖父胡渊在太武帝攻打统万(今陕西横山境内)时,“以降款之功赐爵武始侯”,其父胡国珍,字世玉,平生好学。太和十五年袭武侯伯,由此可知,胡太后出身于归降北魏的非鲜卑贵族的侯伯之家,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其父“年虽笃志,而雅敬佛法,时事斋洁,自强礼拜” 。姑母信佛,出家为尼。胡太后性聪悟,幼时依托姑母,在其影响下,略得佛经大义, 成 为有知识,有才艺的佛教信徒。姑母于“世宗初,入讲禁中。积数岁,讽左右称后姿行,世宗闻之,乃召入 掖 庭为承华世妇”。胡太后就是这样,在姑母的推荐下,因为佛的机缘而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初时的“承华世妇”,地位并不高,“世妇”是后宫的女官,掌管宾客,祭礼事务,对皇帝亦有嫔妃的义务。这样的身份,给她提供了接近皇帝而有可能被宠幸的机会。 这是条看似花团锦簇,实际上荆棘丛生的道路,它给行进者设下的是凶险和噬灭,稍有不慎就会灾没其顶。 北魏宣武帝末年信任外戚,导致高皇后和高肇外戚集团掌控朝政与内宫,他们结党营私,独断专行,致使朝纲不振。高后是文昭皇后的侄女,宣武帝第一位皇后是顺皇后,太尉于烈之女,生子昌。顺皇后“静默宽容,性不妒忌”,在内宫威望较高。宣武帝正始之年(504年)十月,顺皇后暴卒。永平元年(508年)元月,皇子昌亦死。时传为高肇、王显及高后所害。永平元年七月,宣武帝立高夫人为后,即高太后。高后曾生皇子,然早夭,生女建公主。高后性格凶横妒忌,使得内宫气氛相当紧张,“宫人希得进御”,“夫人嫔御有至帝崩不蒙待接者”。 高皇后虽然如愿以偿地坐上了皇后宝座,但她的欲望并没有就此满足。在她控制的内宫,一方面限制“夫人嫔妃”与皇帝“待解”,另一方面,“ 立子杀母”的祖制,迫使许多嫔妃不愿怀孕,即使怀孕也是愿生诸王、公主,不愿生太子。这样一来,宣武帝就面临着绝嗣之危,而宣武帝一旦绝嗣,最大的受益者就是高皇后和高肇为首的外戚集团,他们在皇帝驾崩后可选择元氏皇室中的幼童为帝,高后则可临朝称制,进而夺权称帝。因此“继嗣”就成为内宫斗争的焦点。 胡太后就是在这么一种情况下,勇敢地向高氏集团和“立子杀母”的旧制挑战的。公开宣称“天子尚可独无儿子,何缘畏一身之死而令皇家不育冢嫡乎?”乃至身怀有孕,大家都以生子母死来恐吓,劝她另想办法,她不仅不为所动,还于深夜独自祈曰“但使所怀是男,次第当长子,子生身死,所不辞也”,这种以身家性命相搏的做法,是需要勇气和胆识的。 在这一场博弈中,胡太后胜出了,这缘于她通过对时局的冷静观察和对形势的缜密分析。她目睹了宣武帝无子的痛苦和焦急的心情,也了解宣武帝的性情,治尚简静,实行宽政,因此才冒险一搏,最终赢得了胜利。永平三年(510年),生子元诩,即孝明帝(肃宗),宣武帝大喜,立即晋升其为充华嫔,延昌元年(512年)“冬十月,立皇子诩为太子,始不杀其母”。她的胜出,彻底粉碎了高皇后高氏集团的阴谋,更重要的是宣告了北魏残酷的“立子杀母”制度的终结。 二、胡太后临朝称制 延昌四年(515年)正月,宣武帝病逝,太子诩只有5岁。一切争夺年幼皇帝和夺取“临朝称制”权力的斗争在宫内激烈地展开了。 在立帝问题上,一方是侍中、太子少傅崔光和领军将军于忠 等 ,支持胡贵嫔(胡太后)和太子元诩,坚决主张太子元诩当夜登基为帝,另一方是詹事王显及高肇党,要求奏请中宫(高太后)同意后才能登位。崔光等 坚决反对,严辞驳斥,曰“天位不可暂旷,何待天明”,“帝崩太子立,国之常典,何须中宫令也”,遂于当夜奉天子元诩至太极殿,即皇帝位,是为孝明帝(庙号肃宗)。 高皇后等并不甘心失败,抬出“立子杀母”祖制,企图处死胡贵嫔(胡太后)。崔光、于忠闻讯后,立即“置贵嫔于别所,严加守卫”,高皇后和王显等无法下手,谋杀失败。最后孝明帝、于忠等采取断然措施,分别处死了詹事王显和高肇。由孝明帝下诏“暴其(高肇)罪恶”而“自余亲党悉无所问”,彻底粉碎了高氏外戚集团。高太后见大势已去,居瑶光寺出家为尼。 孝明帝登位之初,于忠恃拥立之功,实揽朝政大权,既居门下,又总宿卫,“权倾一时”,独断横行,诛杀无辜,“朝野冤怒,莫不切齿 ”,人心丧尽。 延昌四年八月,胡太妃被尊为太后,移居崇训宫(即太后居宫),取得“临朝称制”的合法身份。她抓住时机,重组中枢机构,解除了于忠尚书令职务,结束了他八个月左右的檀权行为,独理政事,终于走到了北魏政治舞台的最中心。 胡太后在执政期间,制止北魏顽固势力以“恢复祖制”为名,企图废止孝文帝封建化的改革战果,坚持“高祖革礼成治,遗泽在民”的思想,释放奴仆,兴教劳军,重农务本,多所建树,对当时的社会发展和经济恢复等均有贡献。 临朝之初,即有作为,“亲揽万机,手笔断决”,为稳定政局,巩固政权,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是准确适时的政治决断,为政权的稳固奠定了基础。依靠汉化的宗室贵族和汉士族,任用清河王怿、任城王澄,高阳王雍、广平王怀、父亲安定公胡国珍以及侍中崔光等,抑制各派政治势力的明争暗斗,使国家的政治机制得到正常运转,从而避免了政权承接所出现的动乱。 二是暂停对南朝的战争。由于连年战争,虽然开拓了疆土,但人财损失惨重,国力大伤。胡太后执政不久,东西两线仍在与南梁作战。熙平元年(516年),东线淮堰之战中,魏攻占硖石头(今安徽凤台县西南),又击败淮堰梁军,不久,淮水暴涨,淮堰崩塌。双方守军在淮河一线停车相持,西线益州(今属四川)魏军击败梁军,战局渐趋稳定。这样就为北魏政权的稳定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外部坏境。胡太后审时度势,抓住时机,暂停战事,使国家在战火纷飞的间隙里得以休养生息。 三是平息羽林、虎贲之乱,有效地稳定了政局。神龟二年(519年)二月,洛阳的羽林、虎贲近千人围攻尚书省,又纵火焚烧张宅,张彝伤重而死,张仲瑀走免。这就是北魏历史上罕见的、远近震惊的羽林、虎贲之乱。这次事件实际上是迁洛代北武人和鲜卑中小官吏为争取自己的权益不受侵犯向权益日渐扩大的汉士族公开挑战。因此,胡太后处理这次事件从北魏政权整体利益出发,采取惩办于妥让相结合的政策,事后只处死了首要分子八人,其余大赦并下令武官“得依资入选”。 四是颁布《停年格》。停年格虽被历代史家褒贬不一,但这一措施确实缓和了当时“官多职少”矛盾,尤其缓解了与鲜卑武人的矛盾。停年格实施实际是羽林、虎贲之乱倒逼出来的措施。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的办法选拔官员。但由于其制度设计的内在缺陷以及利益的诱导作用,中正不“中”不“正”,结果选拔官员的标准是依据其祖上的功德与表现,官员选拔制度实质上成为世袭。到胡太后时期,官员越来越多,都要求晋升职务。但由于职务有限,晋升又没有明确严格标准,很多人到达一定任职年限后不能得到提拔,最终暴发了羽林、虎贲军近千人的暴乱。暴乱之后,胡太后为满足羽林军军官的愿望,安排吏部尚书李韵进行安排。但人多职位少,难以安置,李韵处置不当,引起很大不满。继任吏部尚书崔亮为解决此问题,设计了“停年格”制度,即官员不论贤愚,轮流停官,停官年限最长者首先提拔担任上一级官职。这一制度的实施,不仅解决了官多职少的难题,也实现了官员队伍的人心稳定。 五是敕令制造申诉车。胡太后不时乘坐申诉车出巡宫中,“出自云龙大司马门,从宫西北,入自千秋门,一纳怨诉。”平反了一批冤案,如给澎城王元勰和被于忠错杀的汉士族官员裴植和郭祚等平反。同时亲自在朝堂与州郡计吏策选孝廉秀才,为国家选拔人才,使一大批知识分子得以重用。 六是巩固孝文帝改革成果。对“怀道丘园、昧迹板筑,山栖谷饮、舒卷从时者,宜厂戋帛;有能谠言直谏、济世益时者,在所以闻,当待以不次之位;孝孝、顺孙、义夫、节妇,表其门闾,以彰厥美;高年孤独不能白存者,赡以粟帛;若因饥失业,天属流离,或卖鬻男女以为仆隶者,各听归还;将统久劳、士卒疲弊,并遣抚慰,赐以衣马;缘边州镇,固捍之劳,朔方酋庶,北面所委,亦令劳赉……”采取一系列措施,纳忠谏,彰孝义,救孤寡,济仆隶,赐壮士,益时利治,不拘常制,使孝文帝的改革成果得以巩固并有所发展。 七是体恤百姓疾苦,诏令所行,躬亲所览,使社会得到稳定。熙半元年( 516)、二年,幽、冀、沧、瀛州民饥,开仓赈恤。太后下诏:“炎旱积辰,苗稼萎悴”,“晚种不纳,企望忧劳,在予之责,思自克厉。”“土木作役,权皆休罢,劝农省务,肆力田畴。”重申杀牛之禁。十月,对洛阳、河阴及诸曹杂人年七十以上,鳏寡贫困利不能自存,及年虽少而痼疾长废,穷苦不济者,具实列报救济。熙平二年春,派遣大使巡行四方,问疾苦,恤孤寡,黜陟幽明。时“治纲术振,狱犴繁广,嗟诉骤闻,虽曰司存,每多诬壅”,下诏行政首长“察讼理冤,实维政首,躬亲听览,民信所由”。另外,必学建校,尊师崇道,主张“建国纬民,立救为本”;严敕州郡,务申枉滥,抚恤穷冤,理决庶狱。这些措施使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八是大兴佛教,促进民族融合。佛教在北魏胡太后时期的兴盛,有其历史渊源。首先,胡氏家族素崇佛教。佛教自西域传入中国,自汉代始,已逐渐融入中原文化,又因其包容性和广泛性,很快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为士大夫与普通民众所接受。北魏王朝,由鲜卑族拓跋部落所建,拓跋鲜卑兴起于中国东北部的代地。最初,佛教并未渗入拓跋部落,后来由于拓跋氏强大起来,统一中国北方,入主中原之后,除征战杀伐之外,与汉族在经济、文化、农耕、信仰诸方面皆格格不入,而中原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发达的农耕技术带来富庶,使拓跋部落望尘莫及。为了维护其统治,先帝诏令鲜卑族从语言、服饰以及生产技术等方面全面进行汉化,并以法令的形式加以推行。佛教自然成为拓跋氏信仰同化的首选。胡太后看到了佛教对民族融合的现实作用,在临朝之初,于洛阳以大兴佛事为务。在北距宫城前门仅一里之隔的中心地带修建了规模宏大的永宁寺。开工之日,胡太后亲率文武群臣,“表基立刹”,表现了她对修造该寺的重视。在寺院中心建有极为辉煌壮观的九级木塔,均用木制。此塔比举世闻名的山西应县木塔高出一倍。如此高大的木塔,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此外,她还主持建造了景明寺七级佛图、冲觉寺五级佛图等。为了弘扬佛法,她又于神龟元年(518年)派遣崇立寺沙门惠生、敦煌人宋云入印度求取真经。正光元年(522年)冬,还京师,得经论117部,行于世。 除了兴建佛寺之外,胡太后还在洛阳的龙门开凿石窟,大兴佛事。在古阳洞南壁,西山老龙窝,西山莲花洞北壁和西山火烧洞,都可见到胡太后及其家族的有关题记。 胡太后在她的故乡陇东开凿的石窟,至少有三十余处,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北魏晚期奚康生主持开凿的今庆阳北石窟寺和泾川南石窟寺。由此可见,胡太后主政期间佛事的兴盛和她对佛教的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九是延续丝绸之路的运行,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北魏自孝文帝改革以来,中原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同时对外交流也日益频繁,使东都洛阳成为当时丝绸之路东端的新起点。到胡太后时期,随着经济的不断繁荣,洛阳与西域的联系进一步加强。虽然中原地区战乱不断,但作为商贸往来主要通道的丝绸之路,仍然得以延续。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线,富饶的物产,灿烂的文化加上繁华的都城,强烈地吸引着各国、各族的使者、僧侣、商贾及学者纷纷前来洛阳,贸易的发展使许多异域商人常驻洛阳。丝绸之路的延续不仅促进了中西双方间物质的互通,而且促进了中西的文化交流,使胡太后执政时期的洛阳,在经济文化上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局面。 十是卓越的艺术才华,奠定了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突出地位。在文学艺术上,胡太后是中国古代女性诗人的杰出代表。虽然她留存于世的作品仅一首《杨花词》,但却成了北魏诗坛创作的巅峰之作。 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历代诗家都特别注重言之有物,情景交融,以情吟诗,以诗言志。《杨花词》的诞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胡太后在登上政治舞台的最高峰,大权在握的时候,她还是位年轻的女子,深宫寡居,个人生活及情感上的缺失,常使她不能自持,遂与年轻将领,杨白华密幽后宫,情致至浓。杨白华恐事泄而招杀身之祸,私逃远遁。胡太后情不能 忘,思念愈烈。《杨花词》就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完成的,诗成之后令宫女昼夜吟唱,以寄远思,其情甚悲。 情发于心而言之于诗,从而产生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为历代诗家所推崇。对这一段真诚至爱的情感,后人虽多有歧义,但《杨花词》所展现的艺术魅力却无人诋毁。 纵观胡太后北魏时期的执政,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她的执政能力、政治才能和治国策略对北魏的政局稳定、社会发展、文化繁荣和民族融合等,都做出了重要贡献,这在中国封建社会,尤其对一个女政治家来说,更加难能可贵。 遗憾的是,人们在论及胡太后时,对她治国理政的功绩常常一带而过,甚至刻意淡化,而热衷于谈其如何“淫乱”,如何“奢靡”,如何“误国”。同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男皇帝们纵情色的行径,论者常以“为尊者讳”给以最大限度的宽容,而对胡太后及其一切女性们的行为却贬毁过甚,这种尊男卑女的观念所潜藏的深层原因是,站在国家最高权力顶端的女性政治家所映射出来的耀眼光华,让那些自以为是而又力不能及的男人们无地自容,于是在传统道法的名义下,将泄愤的污水一齐泼在了胡太后的身上。这种思维习惯直到今天,对于女干部们的升迁认知,潜意识里,仍和千年以前的人们一样。 对于北魏时期胡太后执政的这一段历史,论者所及,褒贬不一,著名历史学家、原华东师大历史系教授吕思勉先生说出了公道话:“肃宗在位十二年,而胡灵后之见幽者凡六年,以魏事败坏,悉蔽其罪于后,实非平情之论。魏之败坏,乃其政权始终在亲贵及代北旧人手中所致,自文明太后以来,非一朝一夕之故矣”。 无论怎么评价胡太后,不容否认的事实是,她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杰出女性,是封建男权社会里闪耀光彩的女政治家,她的聪明才智,她的执政能力,她追求人性自由的叛逆精神,在历史上留下的痕迹,是谁也抹杀不掉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必将会给她一个准确公正的评价。 参考资料: 1、《魏书》“胡太后传” 2、《魏书》“胡国珍传” 3、《魏书》“高皇后传” 4、《魏书》“顺皇后传” 5、《梁纪》 147卷 6、《洛阳伽蓝记》 7、吕思勉:《南北朝史》 8 、陇原史话——陇上人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