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5654
-
- 注册时间2016-07-17
- 最后登录2020-06-30
- 在线时间2561小时
-
- 发帖3986
- 搜Ta的帖子
- 精华3
- 铜币4000
- 威望3035
- 贡献值0
- 银元0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 发帖
- 3986
- 铜币
- 4000
- 威望
- 3035
- 贡献值
- 0
- 银元
- 0
|
来源:宁夏新闻网(2010年12月28日) 胡登洲(1522—1597),字明普,经名穆罕默德.阿卜杜拉.伊勒亚斯,陕西省咸阳人。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创始人、著名经学大师,被穆斯林尊称为“胡太师巴巴”。 明清时期,陕西关中一带已经成为回族主要的聚居地区。胡登洲幼年时候,每天渡过渭水南岸,跟随那里一位姓高的老师学习。据《经学系传谱》记载,胡登洲一直有兴学的念头,但直到五十岁时都还没有付诸实践。这时候他外出经商,行至西安以东的新丰一带,恰好遇见一位远从阿拉伯半岛来的缠头老人,胡登洲看这位老人仪表非凡,知道是一位穆斯林学者,就向前致“色兰”问候。胡登洲就自己学习中不懂的以及有疑问的问题请教,缠头老人一一回答,而且言简意赅,让人一听就明白。胡登洲还从缠头老人那里得到了从未读过的经书,其中有《母噶麻忒》,这是一本阿拉伯文的苏非文学名著,以诗歌、故事、寓言等文学形式阐发伊斯兰教的伦理道德观。在到北京经商的时候,胡登洲还曾跟随儒家学者学习。据说他天赋很高,能够过目不忘,因而学习的效率很高、进步很快。这样,胡登洲融会贯通了伊斯兰教经学与中国儒家之学,返回故乡陕西,开始实践自己立志兴学的诺言。 胡登洲既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又是一位饱学之士。这是很有意思的,因为中国的读书人大部分是看不起生意人的。而在伊斯兰教传统中,则像胡登洲这样的“学商兼容”的人士是很多的。总之,我们从有限的记载里可以看到,胡登洲是一个继承了伊斯兰教学术传统并将之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人。他求知若渴,“遍索藏经之家,高价乞售”;一旦读到一本没读过的书,则“昼夜钻研”,废寝忘食。他一面勤奋自学、钻研经典,一面则在家中开设学校,自费供养由外地前来求学的门人弟子。他将伊斯兰教以清真寺为中心的教学形式与中国传统的私塾教育结合起来,主要以汉语文讲授阿拉伯文和波斯文的伊斯兰教经典。办学之初,从全国各地闻名而来的学子接踵而至。在教学过程中,他在教学结构、课程设置、授课方式、学习考察等方面初步形成了一套制度,从而奠定了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的基础。 胡登洲讲学多年,弟子、门人“约百数”。其中成就最大的首推冯、海二师。海东阳,号文轩,经名艾哈默德,人们尊称为“海太师爸爸”,生卒年代不详。他祖籍陕西咸阳渭城湾,与父亲海师(名讳不详)都是胡登洲的嫡传弟子。经堂教育兴起后,胡登洲的弟子们分赴各地讲学授课。其中海东阳及其父海师等来到宁夏南部的半个城(今同心县)、韦州城一带,并最终在韦州定居下来,使这里成为早期中国经堂教育的一个中心。韦州今尚存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所立《清真教述圣公碑记》,追述海太师的事迹。胡太师祖创立经堂教育于陕西渭城后,很快就被海太师及其父海师等著名经师传入韦州,开创了宁夏经堂教育史的先河。据《经学系传谱》记载:胡氏嫡传弟子著名的有3人,其中2人即至同心城、韦州城设帐讲学。二传弟子著名的有4人,其中3人也到同心城、韦州城等地讲学。由此可见当时同心伊斯兰教经堂教育的盛况。其三传弟子也大部分授业于同心城、韦州城,他们学成后或返回原籍或云游各地,发展经堂教育,使之在各地回族中广泛传播。明末到同心城、韦州城留帐的著名经学大师有海太师、海东阳、冯伯菴、冯少川、张行四等人,他们为中国各地伊斯兰教培养了不少讲经传道的学者阿訇。海东阳及其父海太师定居于韦州,在此终身。二传弟子冯伯庵、三传弟子张行四等长眠于同心城,今有墓及墓碑可考。在胡登洲的弟子中,与海太师齐名的还有一位冯二先生。冯二先生系西安城东三十里杏园头人氏,学成后设帐于家中,后被尊称为“老二巴巴”。他的三个儿子、三个侄子都在他的培养下成为经堂教育的二传弟子。 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胡登州归真,享年七十八岁,葬于渭城渭河岸边。清康熙元年(1662年)渭河泛滥,旋被迁葬于塬上胡家沟。其墓至今犹存。他所倡兴的经堂教育,改变了父传子受、师徒单传的传统方式,注重用汉语讲解阿拉伯文和波斯文经典,适应了回族形成过程中逐渐使用汉语的趋势,对回族社会的文化传承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 ——— 胡氏资讯(zhhusw)微信公众平台2016年12月22日推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