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774阅读
  • 0回复

[网络转载]“青阳胡”:明清汤溪县属第一望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8-11-09
来源:金华新闻网(2018年8月9日) 特约撰稿:高旭彬

    我觉得从前青阳胡人在汤溪是可以“横”着走的!
    为什么呢?根据《康熙金华府志》的记载,汤溪境内共有13座科举功名牌坊,其中有12座为青阳胡人而立,史称其“人物挺生,簪缨蔚起,独冠一邑”。
    青阳胡因青阳洲而得名。青阳洲指今金华开发区洋埠镇东北一块背靠衢江的地方,这里自古以来就处于繁忙的交通要道旁,土肥水美。自明初他们的始祖胡麒(排行廉一)率家人在此定居以来,不过几百年间,子孙就多达数万,高峰期繁衍出的村子(或居住点)据说有33个之多,实际所波及的区域又不限于此。

图为青阳州

    青阳胡人之所以能够发达,第一个要感谢的是枫林庄(今上境村)的刘十三。
    刘十三今佚其名,按古代习惯,十三也是他的排行。他是青阳胡始祖的舅舅,关于他的事迹大大有名。
    青阳胡最早的定居地本在兰溪的“河西市”(今溪西一带),元时季七府君迁本县南山的石埠头(原属岭上乡,今在九峰水库库底,时亦属兰溪)。季七生维二,维二即青阳始祖廉一之父。维二后来做了上境人的上门女婿。时天下大乱,“义军”频兴,于地方多有搅扰。有一次,有一王万户到了枫林大户刘十三家中,仓促间十三的家人不及躲藏,有一妹妹被其瞥见。当时并没有说话,到了晚上便带人前来索取,无耻之尤,要求陪他过夜。刘十三白天时就瞧出情况不对,早就把妹妹藏好。搜查不到,王万户大怒,命人在刘十三的脖子上套上一只浇了油的扁箩,威胁他说:“你觉得你是跟我做亲戚好,还是做鬼好?”(从则我之骨肉,不从则君为鬼录)?”刘十三不肯,竟为其所害。是为“捐生全妹”,历代的府县志都有记载。刘十三用自己的生命维护了家人的名誉与安全。
    刘十三的这个妹妹正是青阳始祖维二的夫人和廉一的母亲,如果没有当初刘十三的见义勇为,也许后来就没有青阳胡什么事了。
    后来,青阳胡人在青阳洲上造起了高大的祠堂后,在正厅里与始祖维二、廉一等共列的,一直是这位“舅祖中山义士刘十三”的牌位。

    维二常年客居在外,早死。兴家的是其子胡麒(廉一)。
    胡麒舅亡父殁,先世虽可能有一些基业,但不至于很多,基本上都靠后天的努力。他为人首先值得称道的是他的德行。他有两个弟弟,除幼弟胡凤早夭之外,另一弟胡麟(廉三)长大成人。不过廉三胡麟的运气不太好,结了婚后五个月就得病而死,留下一个遗腹子。他的妻子在生产之后三个月也随其夫而去,这个孤儿后来全靠廉一夫妇抚养。为坚定其妻江氏的抚养意志,廉一想了个办法。他折了一支垂柳,倒插在宅旁的一口水井边,发誓垂柳能活,孤儿即能成活,后果如其言。这个故事叫“插柳活孤”,也被历代的府县志所载。
    不光是对家人,胡麒对待乡亲也充满关爱之情,当周围的亲戚朋友有什么危难之际,总能得到他的周济。根据《青阳胡氏家谱》附《文献录》所载,他每年都会预备近千斛的谷子放在粮仓,等那些有困难的人来借,不收取分文的利息。他又懂一点医术,元末至正庚子年时,附近碰到灾荒再加上瘟疫,他施舍汤药无数,“赖全活者不可胜计”,大家都很感激他。这样,他能得到比别人更多的资源与机会来发展自己就很自然了。
    胡麒治家谨严,留有家规二十四条,一向被青阳胡人视为发家与治家之本。对于子孙后代在对待家庭、婚姻、财富、疾病、交往、社会责任与个人生涯规划等方面,都提供了一些具体的指导意见,其中有些条目如“疾恙必迎医,不可从事禳祷;丧祭必依礼,不可信惑僧道”,今天看起来还有显著的进步意义,而像“公税不可后期;公干不可虚应”这样的内容尤其难得,里面甚至已经包含了现代社会里才有的公民意识。

青阳始祖廉一公胡麒像

    除胡廉一外,为青阳胡的发展打下基础的人还有两个,一个是胡麒的侄子胡童,另一个是他的幼子胡荣。
    胡童即前面所提到的孤儿,行铭七,今其墓犹存,在洋埠镇大坟头村。
    胡童也是个很有才干的人,小时候依伯父过活。成年后,伯父把家政交给他,“能斩斩不紊,抚世酬物,即始虑终”,为青阳胡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为人最值得一提的是轻财重义。青阳胡本为两房,廉一与廉三,但最后分家产时廉一胡麒是按三子一侄均分的,胡童“并无较多竞寡之心”。当碰到他人有难处要变卖财物时,他往往会在卖主的价码之上再增加一点。有人笑他傻,他笑着说只想给子孙后代多积累一点福报。实际上他是个最聪明的人,“人愈服之,至不忍欺”。在他的勤勉努力之下,青阳胡“家业日丰,甲于乡邑”,宋濂曾给他造“集雅堂”题匾。他共生五子,在青阳胡的支系中以他的子孙最为兴盛,如曾任福建怀安县令的胡节、南昌知府的胡公廉、太常寺少卿的胡森等,都是他的后人。
    胡荣则是给胡氏家族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的第一人。
    胡荣,字希华,行铭十七,主要活动于明代永乐宣德年间,是青阳胡第二代中出生较晚的一个。他自小家境优裕,可以安心读书。刚开始时师从兰溪人江善之、江行甫,后又和名宦吴绅、邵玘、叶宗文等为布衣交,是本地文化圈的重要一员。他的两位老师江善之、江行甫为元末明初时金华大儒苏伯衡、胡仲绅的弟子,品行高尚、学问精深,胡荣跟随他们学习进步很快。“自经史传记,下逮堪舆星卜之说,皆所淹贯。”不过,鉴于明初的严酷政治形势,和当时的很多人一样,他也不愿意外出为官,“郡邑屡辟,托疾不起”,整日里只在家中与和一帮儒士和方外高人往还,以教导族中子弟与邻里为乐,做了一个蛰居田园的隐士。
    胡荣著有《瀫洲集》十余卷,去世后,他的门人私谥他为“文庄先生”。著名的汤溪县设立以后考中的第一个进士胡超,就是他的孙子。他的交游与学问对整个家族的后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明洪武丁巳(公元1377),胡麒奉老母携子侄从九峰山脚徙居衢江之畔。青阳洲时属龙游县管辖。
    青阳洲的地理环境很有意思。它的北面为一条大江阻隔,南面有莘畈溪与厚大溪合围,俨然天堑,自成一体。这些溪流,溪深水急,对两岸冲刷猛烈。相信在历史上的不少岁月里,大水漫灌,曾经给它腹心上的平原带来不少的养分。

青阳洲南畔的莘畈溪

    青阳胡人定居青阳洲以后,财富迅速增长。胡麒之孙,青阳胡的第三代正十胡便,“年甫三十六岁,资更甲于邑乡,田以顷计者四十。以厥居隘,附筑室千楹。内外不共厅事”。按一顷为100亩计算,当时青阳胡仅胡便一人占田数量就高达4000亩。虽实际面积也许会和今天不一样,但考虑到当时一般农民一家拥有的土地不过一二十亩,着实令人咋舌!按朱元璋洪武三十年的一道诏书规定,“田赢七顷者”就可以评为富户,而富户是要被迁徙京师或者其他异乡的,青阳胡大大超过了这个标准。何况他还“筑室千楹”。
    因此,在明初苛刻的打击富民的政策形势下,青阳胡也数次遭到沉重的打击。胡便有个哥哥胡护,在永乐年间,因为骑着白马上龙游县城,过于招摇,就被龙游县丞签署为富户。原定要迁徙到北京,后来经过申述,才获得平反,但不幸在归途中死在了苏州。正统八年,官府还曾以“造作逾制”为名,罚青阳胡廉一廉三两房的房长“遣戍辽东”,最后由他们的兄弟各自代替受过,在边疆呆了13年,才因为英宗的复辟,大赦天下而被放回。
    另外,明初在江浙一带还实行粮长制,粮区以“万石为率”,每区设粮长一人或若干,一般多以本地田地最多的富户充任,青阳胡数代皆膺其选。这个粮长的差事,由于有跟官府打交道的机会,在早期确实能分享到一些统治者给予的特权。青阳胡的发家与此可能也不无关系。但在后期渐渐成为一种负担。这些被定为粮长的人,不但要代替官府征缴税粮,还要负责把这些粮食运输到路途遥远的几个指定的粮仓里去。征缴不到的税粮,有时还要先行赔付。苛刑峻法很多,受累不少。青阳胡也曾为此付出过惨痛的代价。如胡童的长子正一胡佑,便因为担任粮长的缘故,在运粮去山东德州的回程中不幸掉进黄河淹死了,连尸首也找不回来。他的另一个堂弟正八胡标,因为解粮进京,不知是触犯了什么法律还是得病,直接死在那儿,其妻“束尸骨于身”回家。正九宗韶,“为万石长”,“以事诖误被系京师者三年”。宗韶即胡超之父。胡超后来曾说“超家不幸,中遭变故”,那段日子过得甚是恓惶!

    青阳洲俗还称为“溪里”。除了那些肥沃的土地之外,里面还有一个美丽的琳湖。这个琳湖很可能是一段古河道的遗留。青阳胡人来了后首先定居在它的北岸,位置即今“一乐堂”村处。“百工用揆,栋宇聿启。植松柏于两楹,布桑麻于四野”,极大地改善了青阳洲上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青阳胡人在青阳洲上的营造,除了前面提到的集雅堂之外,还有一乐堂、积善堂、松轩、绿野堂、陇南草堂、濯缨书院、宾月轩等,其中一乐堂曾请大文学家宋濂为记,惜后无存。而绿野堂则为青阳胡第五代嘉定知县胡孟翔的居所,明成化状元王华曾为其作《绿野堂记》。

部分犹存的集雅堂

    有了青阳胡第二代与第三代的磨难与铺垫,到了青阳胡第四代时,世路平坦,人才辈出。当时青阳胡有八个子弟在龙游县学,“每试辄高捷”,号称“八胡”。其中胡永棠,“颖敏绝人,“为之首”。胡永康,“读书好礼,兄弟八人友于无间”,亦属八胡之一。
    青阳胡浓厚文化氛围的形成,除了最早的胡荣以外,胡忠、胡永祚与胡永瑞等人之功也不可磨灭。
    胡忠,字彦信,号卧云,事见府县志。他早年“读书过目成诵”,及壮“博涉经史书简,骈俪各极其工,至于阴阳星历方药之书,靡不必究”。可惜在24岁后不幸患上“风痹”,没法继续科举,只好靠行医为生。不过他有一个怪癖,经他治愈的患者不需要给他任何的费用,只要在琳湖之畔种植若干株桃柳,以“供其吟咏”!是个非常有意思的人,著有《琳湖渔乐稿》。
    胡祚,或名永祚,字彦本,号一峰。他是一个景观设计师。年纪极幼小时就深受其叔祖胡荣的影响,随侍左右,来往的宾客“咸以胡氏佳子弟称之”。年纪稍大后游学南京,与当时的一帮名流显宦来往。有个刑部侍郎吴叔绅最看得起他,还曾送他一幅当世名家夏昶画的墨竹。他最有意思的一件事情是,曾在青阳洲上垒了一座土山,上面还造了个亭子,命名为“一峰”。学习古人“每风日晴和,即与诸昆季酣饮赓唱,终日不辍”,过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按《青阳地舆图》所载,“一峰”的遗址当在今一乐堂村与祥里村之间,湖前村的西面。
    而青阳胡氏最了不起的全能艺术家则非胡永瑞莫属。
    胡永瑞,字彦绪,号琴月。他“好读书、作诗、写画,精音律、雕刻制造之艺,虽哲匠莫能过”,几乎无所不能。不过,他最厉害的是琴艺。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古琴和书法差不多,应该是最能够代表其核心精神的门类之一,能弹琴者自非等闲之人可比。胡永瑞的琴音今天当然是不可闻了,不过他曾著有《太古遗音》琴书一种存世。根据明末清初时青阳胡后人、曾任丽水府学训导的胡成鹏所作的《太古遗音跋》一文所称,该书里面除了描绘有各种古代名琴的式样外,还记载了很多乐谱。胡成鹏本人就曾根据该书打谱演绎,“其义了然”,“琴月先生犹如复生”。而青阳胡的子弟后来擅音律者也一直不绝,除胡永瑞、胡成鹏外,和胡成鹏同时的东田人胡倬臣,也善琴。胡成鹏记其琴艺“整弦有法,按指有度,气象冲融,音韵和谐,可谓独得琴月先生之秘”。谁能想象当初这些风雅绝伦的事儿,竟然是发生在青阳洲这样一个乡村世界里!
    青阳洲虽然海拔不高,却是明清两代汤溪县少有的文化高地。

青阳地舆图

    明景泰丙子(1456),胡荣的曾孙、胡超的侄辈,青阳胡第五代胡怀,高中浙江乡试第七名举人;明成化壬辰(1472),青阳胡第四代胡超本人,高中进士,由此揭开了青阳胡氏家族科举盛世的序幕以及汤溪县新时代的到来。
    截至《青阳胡氏文献录》最后一次修订的清乾隆中叶,青阳胡在科举考试上取得的成绩如下:进士6人,举人9人,入贡、监者及廪、庠生100多人,任各地知县(州)、府通判、知府及中央官署官员者19人,其中以知县(州)为最多,有13人。以由贡生出任自国子监学正以下、各地府县学教授、教谕、训导、学正和八旗教习等教职者共43人,其文教之盛可见一斑!
    而这些青阳胡科举人物,大多学有所长,有的精通政事,有的熟谙礼仪,有的懂工程建设,有的则是法律方面的专门人才,在走向仕途之后发挥了他们独特的作用。与其说这是青阳胡的科举盛事,不如说是青阳胡的教育与人才培养丰碑。
    在明代中叶,伴随着汤溪县的新设,青阳胡迎来了他的全盛期!
    参考文献:
    《康熙金华府志》金华市志办2015年8月重印本
    《汤溪县志》民国
    《青阳胡氏文献录》胡炜等 清乾隆刻本
    《明初的迁徙富户与粮长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4年01期 洪沼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