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4074阅读
  • 1回复

[网络转载]明朝山西大槐树移民真相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7-05-24
来源:天涯社区  作者:中原复兴

    今天的河南人主体仍是古代中原土著。相传的山西移民流传广,但不符合史实,证据如下:
  (1)一个所谓“洪洞移民”实为河南土著的例子
    “在河南济源南水屯村的张家祠堂,祠堂正中所供香案上的牌位上写着:“始祖威卿于明洪武三年由山西省洪洞县迁至济源南水屯,迄今已六百二十九年。”西墙上悬挂的《张家祠简介》除了讲述同样的话外,接下去说:“长子思义是吏员,次子思徽于洪武丙子年举茂才,任湖广荆州府通判,承直九年考满,于永乐年间升户部员外郎。洪熙元年为祭奠父母,撰文刻碑。清乾隆四十二年重刻此碑,保存至今。”
    我们也在祠堂院内见到了这块碑,由于刻写年代距离传说中的移民时间很近,应该比较可信。该碑碑额为“户部员外郎张秉先考处士张公墓志”。墓志往往刻写在方形墓盖之上,但我们所见到的,却是清乾隆年间将墓志移刻而成、立在那里的一块碑石。
    我们先不去思考这也许反映了一个从墓祭到祠祭、以至墓志变成石碑的过程,仔细观察其中文字,曰:“公讳威卿,乃济源之世家也。其所居县曰沁阳,里曰堽头,村曰南水屯,是其先祖之发庐。□厥先祖其便,□以居焉。”
    十分清楚的是,这块撰于洪熙元年(1425)二月、距离所述事件仅20多年的墓志,不仅没有提到这位始祖从山西洪洞移民的经历,反而写明他是这里的土著。 ”
    (2)我引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研究员袁义达的观点
  “从姓氏分布上看,可以清晰地看出华北(山东、河北)大规模移民东北,姓氏分布非常相似,然而却很难看出山西、江淮、四川等地大规模移民华北的情况,袁义达、张诚根据几百年来中国姓氏的变化绘制出的明今人口迁移图与传说大相径庭。  
  袁义达、张诚还以升为单位分析了人口的群体遗传,结果,河北、河南、京津、山东、东三省亲缘关系最近,形成一个系统;山、陕、宁、甘亲缘较近,又形成一个小系统;长江中游的鄂、湘(北部)、川、云、贵又是一个亲缘系统,长江下游的江浙苏皖(南部)又是一个系统;广东、广西,福建则构成华南系统。  
  从姓氏的反展变化和遗传的方面,现在都看不出,明朝的移民对华北地区造成的大的变化,因为这个地区宋辽金元和明清姓氏分布没发生太多变化,之前和之后都与西部的晋、陕不同。
  现在可以得到这么一个结论,在金元时期做官的,自然家谱记得详细,那些没作过官的土著百姓,明清只得假托一个来历,所以出现了地名混乱的情况。”
    思考一下,为什么河北、河南、京津、山东亲缘关系最近?因为我们同处华北大平原或附近,从远古开始交流就很方便,关系很亲近。而我们与山西关系就比较远,山西与河南隔着大山。
    (3)现在所谓大槐树移民的家谱几乎都是清朝乾隆以后修编的,距离明朝移民历史大约300年。300年前的事依靠口头流传几人能记得?清朝乾隆修编的族谱对于以前的族谱的描述基本都是“遗失”“磨损”之类的,总之就是老的不见了,要修个新的。
    实质上,很多压根就没有老族谱,根本不知道祖宗来自何方。宋之前,民间平民是不是修族谱的,也就是说族谱只能官修。到了金元时期,游牧民族入住中原,华夏式微,北方汉人很少修族谱,逐渐失去了对祖先来源的记忆。到清朝时,民间突然兴起了修族谱的热潮,很多不知道祖源的只能人云亦云地依托“大洪洞槐树老鸹窝”。至于为什么是山西洪洞大槐树而不是别的,原因不明。
    我猜测,可能与明朝山西移民有关,这些山西移民是官府主导的,因此有地位,相对其他地方移民,山西移民又是数量最多的,于是对于不知道祖先来自何方的人来说假托来自山西大槐树是最好的选择。正因如此,清朝修得家谱中对于祖先具体居山西何地就很模糊不清,一般都是大槐树,再具体的何县何乡就没了。
    另外,“山西洪洞说”在明朝之前就有蛛丝马迹,金元时期中原就有家谱所谓来自“山西洪洞”。
    因为明清时北方人不知道祖宗来源何地,现在就有学者认为不知道祖源的北方人是金元后裔、女真后裔或蒙古族后裔。我坚决反对这个观点,现在基因检测表明,北方人与仰韶华夏人关系最密切,北方人是华夏人的最正统后裔。总之,我们是曾经因战乱得了失忆症的汉人的纯正后裔,不是某些少数民族的子孙。
    (4)洪洞移民传说色彩太重,包括复趾甲、解手、胳膊上勒痕等,根本不可信。
  (5)洪洞大槐树说不见历史记载,山西洪洞人直到清末民国初才知道这事,那时方才编入《洪洞县志》。当时有洪洞人在外听说很多北方人都说自己祖先来自洪洞,洪洞人才知道原来自己家乡这么出名。于是,开始修改县志,在其中加入关于大槐树的文字。
  (6)明代移民历史记载
  因为宋金元明初的战乱及水患,华北地区在明朝时的确有大规模移民迁入。历史中关于明初移民有很多记载。我先强调两点:
  1、明朝严格控制人口流动、除了官府组织的外,自由迁徙很困难。
  2、明代移民不单是山西移民,还有其他地方移民。
  下面是史书记载的明代移民事件和我的分析
  根据《明史》、《明实录》等史书记载,明初洪武年间先后从山西移民10次,永乐年间移民8次,共计移民18次。
  1、一三七三年。“(洪武)六年,徙山西真定民屯凤阳。”(《明史?食货志》)
  分析:迁山西与河北真定民到安徽凤阳,数不详。
  2、一三七六年。“(洪武)九年十一月,迁山西及真定民无产者于凤阳屯田,遣赍冬衣给之。”(《明太祖实录)卷一一0)
  “(洪武)九年十一月,迁山西及真定民无产者田凤阳。”(《明史?太祖本纪》)
  分析:迁山西与河北真定民到安徽凤阳,数不详。
    3、一三八○年。“(洪武)十三年五月,山西民为军者二万四千余户,悉还为民。”(《明太祖实录》卷一三一)
  分析:山西招募2.4万户百姓从军,后又还为百姓。地点位置,猜测应该是塞北一带。按每户6人算,人口有14.4万。
    4、一三八八年。“(洪武)二十一年八月,徙山西泽、潞二州民之无田者,往彰德、真定、临清、归德、太康等闲旷之地。”(《明太祖实录》卷一九三)
  “(洪武)二十一年八月,徙泽、潞民无业者垦河南、北田,赐钞备家具,复三年。”(《明史?太祖本纪》)
  分析:迁山西泽、潞二州无田民到河南彰德、归德、太康,和河北真定,山东临清,数不过3万。
    5、一三八九年。“(洪武)二十二年九月,后军都督朱荣奏:‘山西贫民徙居大名、广平、东昌三府者,凡给田二万六千七十二顷。”(《明太祖实录》卷一九三)
  分析:山西贫民迁居河北大名、广平和山东东昌三府,共给田1781平方公里。若按每户给田15亩、菜田2亩,约有13万户,人口七八十万,不太可信。估计15万左右。
    6、一三八九年。“(洪武)二十二年九月,山西沁州民张从整等一百一十六户告愿应募屯田,户部以闻,命赏从整等钞锭,送后都督佥事徐礼分田给之。”(《明太祖实录》卷一九七)
  分析:山西沁州116户自愿外迁屯田,目的地不详。
    7、一三九二年。“(洪武)二十五年八月,冯胜、傅友德帅开国公常升等分行山西,籍民为军,屯田于大同、东胜、立十六卫。”(《明史.太祖本纪》)
  “(洪武)二十五年八月,冯胜、傅友德等在大同等地屯田。计平阳选民丁九卫,太原、辽、沁、汾,选民丁七卫。……每卫五千六百人。”(《明太祖实录》卷二二三)
  分析:冯胜、傅友德与常升等到山西招募百姓从军,从平阳府选民9卫50400人,太原、辽、沁、汾等地选民7卫39200,共89600人,到山西大同、内蒙东胜屯田。
    8、一三九二年。“(洪武)二十五年十二月,后军都督府佥事李恪、徐礼还京。先是命恪等往谕山西民愿迁居彰德者听。至是还报,彰德、卫辉、广平、大名、东昌、开封、怀庆等七府徙居者凡五百九十八户。”)《明太祖实录》卷二二三)
  分析:山西移民共598户,分别迁至河南彰德、卫辉,河北广平、大名,山东东昌,河南开封、怀庆等地。人数约4000。
    9、一三九五年。“(洪武)二十八年正月,山西马步官军二万六千六百人往塞北筑城屯田。”(《明太祖实录》卷二三六)
  分析:山西马步官军往塞北筑城屯田,人数二万六千六百。
    10、一四○二年。“(洪武)三十五年九月,徙山西民无田者实北平,赐之钞,复五年。”)《明史.成祖本纪》)
  “(洪武)三十五年九月,户部遣官核实太原、平阳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丁多田少及无田之家,分其丁口以实北平各府州县。”(《明太宗实录》卷十二下)
    分析:山西迁往北平布政司各府州县,人数未知。
    11、一四○三年。“(永乐)元年八月,定罪囚于北京为民种田例。其余有罪俱免,免杖编成里甲,并妻、子发北京、永平等府州县为民种田。礼部议奏: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四布政司就本布政司编成里甲……上悉从之。”(《明太宗实录》卷二十一)
  分析:有罪者及妻、子发北京、永平。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四布政司就本布政司编成里甲。
    12、一四○四年。“(永乐)二年九月,徙山西民万户实北平。”(《明史.成祖本纪》)
  “(永乐)二年九月,徙山西太原、平阳、泽、潞、辽、汾、沁民万户实北平。”(《明太宗实录》卷三十一)
  分析:山西迁往北平,1万户,约6-7万人。
    13、一四○五年。“(永乐)三年九月,徙山西民万户实北平。”(《明史.成祖本纪》)
  “(永乐)三年九月,徙山西太原、平阳、泽、潞、辽、汾、沁民万户实北平。”(《明太宗实录》卷四十六)
  分析:山西迁往北平,1万户,约6-7万人。
    14、一四○六年。“(永乐)四年正月,湖广、山西、山东等郡县吏李懋等二百十四人雷愿为民北京。命户部给道里费遣之。”(《明太宗实录》卷五十)
  分析:湖广、山西、山东等县吏李懋等214户人愿到北京为民,人数约1000。
    15、一四○七年。“(永乐)五年五月,命户部从山西之平阳、泽、潞,山东之登、莱等府州五千户隶上林苑监,牧养栽种。户给道里费一百锭,口粮五斗。”(《明太宗实录》卷五十九)
  分析:山西的平阳、泽、潞,山东的登、莱等府州5000户迁往北京,人数约3.5万。
    16、一四一四年。“(永乐)十二年三月,上以其(隆庆)当要冲,而土宜稼樯,改为隆庆州……而以有罪当迁谪者实之。”(《明太宗实录》卷一四九)
  “本州原绢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隅,红门,黄报,白庙,版桥,富峪,红寺六屯,谓之前十里,谪发为事官吏充之。榆林、双营、西桑园、泥河岔道、新庄、东园、宝林、阜民九屯,连关厢谓之后十里,迁发山西等处流民充之,每户拨田五十亩,任种办纳粮差。”(嘉靖《隆庆志》卷一)
  分析:谪发为事官吏和山西等处流民充延庆,数不详。
    17、一四一六年。“(永乐)十四年十一月,徙山东、山西、湖广流民于保安州,赐复三年。”(《明史-成祖本纪》)
  “永乐十四年十一月,徙山东、山西、湖广流民二千三百余户于保安州,免赋役三年。”(《明太宗实录》卷一0三)
  分析:山东、山西、湖广流民2300户迁河北保安,人数约1.5万。
    18、一四一七年。“(永乐)十五年五月,山西平阳、大同、蔚州、广灵等府州申外山等诣阙上雷‘乞分丁于北京、广平、清河等宽闲之处,占籍为民,拨田耕种,依例输税,庶不失所’,从之。仍免田租一年。”(《明太宗实录》卷一O六)
  分析:山西平阳、大同、蔚州、广灵等府州迁往北京和河北广平、清河,人数不详。
    从以上可以看出,移民约有100万,迁出地除了山西外,还有山东、湖广等地。山西移民主要迁徙方向是山西省内和北京、河北、雁门关外,就是山西北部和内蒙一带。其中迁入河南的不多,10万左右,占当时河南人口数的5%左右。
    (7)若依家谱记载,华北、东北、西北约有80%是大槐树后裔,也就是超过4亿为大槐树后裔。明初全国人口6000万,现在13亿,人口增长了22倍。依此比例算,当时大槐树移民约有2000万。而当时山西全省人400万,山西人口统计表明,明初山西人口几乎没有大数量的减少,甚至是保持平稳地缓慢增长。从数据统计上,看不出山西有很大规模的对外移民。假定山西人口数之所以保持平稳是因为人口增长效应被对外移民抹掉了,即便如此明代山西移民也不会超过100万。100万乘上22倍等于2200万,2200万除以4亿等于5.5%,也就是说山西大槐树移民的可信度最多5.5%。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离线胡强云

发帖
832
铜币
848
威望
73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7-05-24
明朝山西大槐树移民真相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