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红一:与河池的情缘
罗昌亮 韦婉灵
第一次见到胡红一是在河池市第三届“十大杰出青年”颁奖晚会期间,作为本次晚会总撰稿人的他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讲述着他与河池的情缘。曾在《河池日报》刊发小小说
胡红一,1968年生,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中国著名作家、国家一级编剧。在他朋友中,河池人最多,他创作的获奖作品很多也与河池有关。
说起第一次接触河池,胡红一说,1994年他还在西北大学就读时,就在《河池日报》副刊发表过一篇小小说,还收到了编辑的回信和稿费。 回想与河池的结缘,免不了要说起他和东西的故事。说起东西,胡红一说,在西北大学就读时就知道河池作家东西,但没见过面。当时他在西北大学入学分床的时候看到,他下铺贴的小条上写着“田代琳”,但迟迟不见人。 胡红一真正认识东西是在1996年秋。那年,胡红一成为《南国早报》面向全国招聘的首批记者之一。上班第一天,当他翻开报社内部通讯录时,又看到了熟悉的名字“田代琳”。原来,他和田代琳在同一栋大楼上班,这让胡红一心里顿时生长出几分亲切,于是决定去找他。“推开《广西日报》副刊部的门,我就大喊大叫谁是东西?弄得满屋子人都抬头看我。一个戴眼镜的小个子慌忙起身,小声说‘我是我是’。”
胡红一与河池作家东西就此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成名作讲述河池事
胡红一做记者时的成名作《两个人的学校》,讲述的正是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弄华小学的故事。
这篇新闻作品获得“广西新闻奖一等奖”、“全国省级晚报新闻一等奖”。说起这事,胡红一声音变得严肃起来,跟我们细述了当时的情形。刚到《南国早报》做记者,由于语言不通,环境不适应等,胡红一面临着即将被清退的危险。“那时就抓住了这个选题,连续几天发头版,这才保住了。”
被反复传唱的《尖尖谣》,是2006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重要作品,是中韩歌会、中日歌会的重点作品,也是建国60周年最大的晚会《祖国万岁》民族歌曲里面的压轴歌曲。这首歌的词作者就是胡红一,其创作灵感来源于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当地的民俗。胡红一说,有一次他去罗城采风,听到当地人说罗城有三尖:山头、筷子、笔头尖,于是灵感一动就创作出《尖尖谣》了。此外,胡红一还是2012年在河池公演的大型民族音舞诗《铜鼓》的编剧之一。在文化大流中“开小差”
东西在《回到起点》中这样描述胡红一:他是小说领地的新闻记者,是新闻记者里的剧作家,是剧作家当中的词作家,是词作家中的小说家。
确实,胡红一除了文学创作,还广泛涉猎于新闻、音乐、影视剧、大型歌舞晚会等多个领域的策划和创作。
胡红一说当初来到广西想走小小说这条道路。但分析完广西的形势以后,他发现他就是用尽浑身解数,也很难达到他心目中的位置,那个时候他就有了“开小差”的心思。在跟着文化大流走了一段时间后,他心里就产生了“邪念”:跟东西、鬼子、凡一平拼个高低,肯定不容易,自己的路到底在哪里?
“今天我基本上找到了,那就是在舞台上塑造一批有文学性的人物,写出和当下接轨的故事,让年轻人重新对忽略多年的舞台艺术产生审美的需求和愿望。”胡红一说。
近年来,胡红一编剧过的电影《真情三人行》、歌剧《壮锦》、音乐剧《两江四湖》、彩调剧《山歌牵出月亮来》等纷纷进入大众的视线,这些作品曾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十大原创金曲”奖、“中国人口文化奖”编剧一等奖等。今年,胡红一所编剧的防城港音乐剧《过桥风吹》、南宁多媒体歌舞秀《锦·宴》等也将纷纷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