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5507阅读
  • 0回复

[网络转载]四川达州部分姓氏的迁徙故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7-02-01
来源:达州晚报  记者:楚亮

    达州系四川人口、姓氏资源大市之一。由于达州地处川东北,紧靠湖北西南边境与长江(三峡)重庆万州南岸不远,故有“湖广填川第一站”之称。近年来,我市姓氏文化研究者傅昌志花费大量时间,对达州7个县(市、区)明清迁入姓氏问题,通过查阅大量的正史、方志、家史族谱、墓志碑文和民间走访询问,从而获得了众多姓氏迁徙经过的第一手宝贵资料。近日,记者从傅昌志处收集了我市部分姓氏在“湖广填达州”过程中的迁徙故事,以飨读者。
    李
    宣汉县南坪乡留守坝李姓一脉,先世李太伯,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八日,由湖广省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高埂堰入川,在成都做官。十五代后,来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为官的李意,因年老辞官,往北迁移,行至铁山,取出金碗喝水,金碗放在井里,因观景忘记拿走,行二十里记起金碗未拿,返回取碗仍在,他认为是“金碗留人”,于是在达县城后北门买田产,修家庙,三四代以后,由五房分支。李通、李椿、李勉三兄弟去万源。李通之子李明逵有四子:长子李应富于明朝嘉靖年间迁往宣汉县土主乡李家湾;次子李应秀落业李家岩。李应富有五子:尚福、尚禄、尚庆、尚极、尚义。尚禄有芝正、芝先、芝茂、芝伟、芝秀、芝美六子。为避战乱,先、茂、伟三兄弟,于清顺治三年正月初七日迁移到虾扒口(今南坪乡)。但由于人多,芝茂又迁马板溪(今枫林乡二村)定居;芝伟迁石马寨(今枫林七村)定居;留芝先守山。从土主乡李家湾移居到南坪定居至今已有350多年。从湖广入川起,已有600多年,至今已传25代。
    而渠县渠江镇李永全一脉,先世祖籍湖广麻城孝感乡,明末清初时,入蜀一世祖李文俊落户于绥定府东乡马家场(今宣汉县柳池乡一带)定居。清乾隆初,李文俊之十一世孙李子长,为摆脱困境,用一担箩蔸挑上两个未成年的孩子,即李国忠、李国心,举家再次由东乡向西迁移到巴州独柏乡轿子坝下的大屋基定居,历时200多年,已传10代,人丁2300多人,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
    王
    渠县文崇镇促进村龙门嘴王姓一脉,系太原王氏。始迁祖王鹗于元朝(1271-1368年)时任益州(今成都)刺史,后到湖广省麻城县作官,明洪武二年弃官避难入蜀,落业渠县龙门嘴,靠打鱼、摆渡为生。王鹗入川后,生一子艮亨。艮亨生三子:长子王绍祖迁居今渠县金竹乡大溪村梭罗河;次子王绍宗迁居巴州消丝窝;三子王绍先迁居通江县马三垭(今三河乡)。在渠的王绍祖生六子,六子乏嗣,后称王姓五大房。各房支并在本脉王姓聚居地的金竹、文崇、涌兴、任家、丰乐等地陆续修建王姓八大祠堂,总祠建在今渠县东门口。目前,本脉王姓集中分布于渠县、达县两地,估计本脉王姓人口达5万之多。
    达县青宁硝水坝王姓一脉,同系太原王氏,由楚入蜀。先世王鼎落业于通江县马三垭,其子孙不断向外扩迁,几经辗转最后定居达县青宁十桥坪白果树湾,历经300余年,已传14代,现存世人口3000多人,主要集中聚居于达县青宁乡、石板乡等地。此系王姓族人广泛分布达县、平昌、宣汉、通江等地。
    张
    渠县广禄乡莲坪村张家湾张姓一脉,于清咸丰年间,从湖广省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高阶堰迁入,始迁祖石柱,因避难改姓名为张柱。至今已传24代。
    渠县文崇乡台山村张姓一脉,于明末清初从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高阶堰迁入,始迁祖填川时姓石,定居落业后改姓张氏。始迁祖张文通落业黎头寺(今黎乐乡政府附近);张文贤落业万源。
    刘
    宣汉县柏树镇刘姓一脉,先世于明末年间,由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洗脚河,移居到重庆,后分支迁徙到达县三里坪,后又再分支到宣汉县柏树镇,又有分支到开江县的,也有到陕西省安康市岚皋县官元镇楼板营的。入川四世祖本支刘姓始迁祖刘妙,繁衍至今已有数千人。
    陈
    渠县李渡乡陈姓一脉,始迁祖陈载吴,原籍湖广省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高坎堰人,于明崇祯五年至康熙十九年随“湖广填川”人潮迁徙入蜀者四人。一居渠邑,一居大竹,一居营山,一居广安。居渠邑始祖陈载吴落户李渡乡新和村陈家坪。
    渠县宝城镇陈姓一脉,先世祖籍湖广省麻城县高阶阴,清初移民于渠县五甲,落户于草坝场荒田坝(今宝城镇新光村2组)。入川进渠时已近黄昏,为纪念来渠之时,每年春节晚上团年,成为习俗,定居繁衍至今已传10余代。
    杨
    渠县杨姓一脉,系清顺治初由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迁入,始迁祖杨九福率10子入渠,落业于青神乡大青山(今土溪镇境内)与鲁姓划地为业。其地故称“鲁杨二坝”。后其子以甲分支。一甲居流溪大石湾一带;二甲居河西杨家湾一带;三甲居李馥乡杨家垭口一带;四甲居广禄乡黑石沟及三板、岩峰一带;五甲居板桥乡、青龙乡杨家湾、鹰嘴岩一带;六甲居址不祥;七甲居广禄、平安之间的杨家巷;八甲仍居青神乡杨家坝、蒲涛坝;九甲居平安九甲及涌兴一带;十甲居大竹清河、杨家一带。
    赵
    宣汉县胡家镇潘地坝(今冯家坝)赵姓一脉,始迁祖赵以旭,于明代成化元年(1465年)由湖广省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高岗堰洗脚河入川,移居川东道绥定府东邑(今宣汉)明月场,又于明成化十七年三月再迁东邑胡家场马家坝、河西赵家坝落业。世代繁衍,人口众多,今主要分布于胡家镇、双河镇、毛坝镇、柏树镇、大城镇、厂溪乡、新红乡、花池乡、凤鸣乡、红岭乡、沿山乡等地。
    周
    达县福寿乡周家营周姓一脉,始迁祖周亚乐,于清顺治十年(1654年)由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高干堰洗脚河“奉旨填川”。先祖当时共有55人同乡一起上路,经三峡入川,历经湖北宜昌、重庆市万州、梁平和四川达县至铁山西,行程数千里,历经艰难险阻,荒郊旷野,羊肠小道,路遇熊、虎、豹、狼等侵害,抵达目的地时仅余6人。先祖周亚乐行至铁山洞子口时已是暮色降临,三弟兄一人带一个异姓,于三更天又分别跋涉100里路,才到达了绥定府垂虹乡周家赢(今达县福寿乡周家营)。传说,垂虹乡周、潘、覃、温“四大家族”,结成了“四大血老表”。一次在黄角桥划破自己手指,滴血结拜为盟,还规定潘、周两姓互不通婚。经300多年的繁衍,周亚乐后裔,主要分布达县石桥镇、新进乡、永进乡、洛车乡、香隆乡、回龙乡、桥湾乡、佛楼乡和宣汉县土黄镇等地方。
    吴
    达县石梯镇吴家坪吴姓一脉,始迁祖吴均熙,原籍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高梯子(今湖北省红安县高楼村)。洪武元年,与吴均寿、吴均自兄弟三人“奉旨入川”,被派发至达州通川县宝芝乡(即今达县石桥)。老大吴均寿落业巴灵寨(今平昌县元山区灵山乡场镇近郊);老二吴均自落业达县罐子乡黄石坝;老三吴均熙落业达县石梯镇石河沟。后因吴氏后代家族昌大,聚渠而居,逐以吴姓而授地名吴家坪,再分上湾、中湾、下湾等。
    渠县岩峰镇蒿子坝吴姓一脉,始迁祖一行三人于明末清初由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高埂堰迁川。老大吴联玉落业于渠县白兔乡高泥滩;老二吴报玉落业于渠县岩峰蒿子坝;老三吴念玉落业于营山县小桥镇的青岩铺。
    罗
    宣汉普光罗家坝姓一脉,于明洪武二年三月从湖广省麻城县孝感县高阶堰迁太平长坝(今万源长坝乡)豆坪寺落业,后迁居宣汉县普光镇罗家坝。先祖罗孟宗兄弟四人为避兵祸,除留老幺仍住湖北守墓外,其他兄弟3人分逃四川。入川时,兄弟们害怕年久无证,将先祖所存金盘一个,碎分四件,四兄弟各携一件作家传宝,相约“后有金盘相合者,即是一脉”。后代子孙为了不忘自己的根,历代修谱,其谱名均为《金盘罗氏宗谱》。该脉还散居毛坝、上峡、土主等乡镇和开江、万源、通川区等县市。迄今已630年,繁衍子孙24代共4万余人。
    宣汉县渡口乡罗家湾罗姓一脉,先世罗文方,祖籍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高家堰洗脚河,于清乾隆四年入蜀川北顺庆府大竹县新屋咀。罗文方之子罗远清,罗远清之子罗仕珍之孙罗德荣其后裔分布开县满月乡、宣汉县三墩乡及城口县等地。罗文方第七代孙罗祖玉,由开县满月乡甘泉村迁宣汉县渡口乡三村罗家湾。
    宋
    渠县宋家乡宋姓一脉,始祖宋朝宦偕子宋志伦,于明万历十八年由湖广麻城县孝感乡高杆檐筲箕湾入川,途经顺庆府南充县老君桥,至渠县之西离邑九十里骆山库楼湾定居。其后,宋朝襄之子宋志密等弟兄三人接踵而至,驻宋朝宦之领地,集中分布在四周辐射约占15平方公里。休养生息世代相传18世,人口由少到多,由弱到强,从贫到富,住地之西是骆子坡、宋家寨、系渠县与蓬安县福德乡接壤。四世祖宋德鼎(妣程、田氏),程妣生宋兴宗、宋荣宗,田妣生宋超宗、宋越宗。宋荣宗居本地,其余弟兄外迁渠县三汇、达县、仪陇县。宋朝襄其子宋志密迁渠县定远乡。宋志灵迁广安、宋志于迁南充,宋越、宋得年迁营山县。还有宋国泰迁巴中。宋朝宦之次子宋久华之长子宋映德迁德阳县宋家岩。次子宋映举生三子:长子宋硕甫后世迁居渠县中滩乡宋家岭;次子宋仲甫迁居渠县定远乡;三子宋季甫后代迁宝城镇马头村,后又迁青龙乡山坪村。
    曾
    渠县汇东乡山青村曾姓一脉,先世于明建文三年,共有四起六支人移民四川。首先是第六十一代孙,曾月仲领数人,由湖广省麻城县迁今四川渠县汇东乡山青村曾家沟定居。其后,曾洞、曾明先后移居渠县曾家营 (今土溪镇中和村)、曾家岩。随后,清康熙年间,曾尚有领数人再次入川定居渠县土溪镇上游村曾家嘴,后陆续在四川达县等地繁衍生息。
    程
    渠县宋家乡团堡山程姓一脉,先世一行三人于清顺治年间,由湖广省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高阶檐押来四川。第一个兄弟落户渠县和乐乡,第二个兄弟落户渠县三板乡;第三个兄弟程藻落户渠县宋家乡团堡山半山腰新房子居住。由于当时兵荒马乱,此地田土荒芜,杂草丛生,野兽出没,造成该房从地面到屋顶,四处长满葛藤、野刺,相互交叉缠绕,一片狼藉,简直无法居住。为了成家立业,始迁祖程藻和其他来此地的移民一起,就以插竹为界,划分田土耕耘。从此,斩荆破棘,披星戴月,男耕女织,为程氏家族的兴起和发展构建篮图,后来就传下了二世程嘉继,三世程可先,四世程碧,五世程思敬,生四子:长子程策超,次子程品超,三子程鉴超,四子程德超。由此形成了程姓“四大房”,其后裔主要分布在渠县宋家乡团堡山新房子、贾院子、老房子、蒋家湾、尖堡岭、罐子垭、程家坝,以及营山县七涧乡冉家湾、白鹤嘴、星火、西桥和蓬安县福德乡、新河乡宝峰寨等地方。
    董
    渠县渠南乡大山坡桑家坝董姓一脉,先世祖籍湖广黄州麻城县高阶檐万里五甲,于清康熙年间奉令入川。始迁祖董朝碧偕妻江氏,初居四川潼川府盐亭县团上岩,以开旅栈为业。时有渠县一桑姓商客往来投宿。久之,觉得董朝碧夫妇宽厚仁义,又深爱其子董正荣,因以女相许。后来,董朝碧夫妇相继病故,桑姓商客无奈,带董正荣回渠县南外大山坡下桑家坝,抚养成人后完婚,自此子孙繁衍不息。
    徐
    通川区北外镇徐家坝徐姓一脉,始祖徐正乾、徐赞乾,于明朝末年由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高坎堰入川,落业于今通川区北外镇徐家坝。徐正乾长子徐先品生五子居此,称“上五房”;次子徐仙元生六子,居苦竹溪二层岩,一子到古佛庙为僧,下余五子,称“下五房”。后来徐赞乾移居达县平滩场落业,年丰人发,后代逐渐移居今景市镇及大竹县安吉乡等地,该支徐姓族人现已繁衍近15代。
    大竹县童家乡徐姓一脉,始迁祖徐允合、徐跃龙兄弟10人,于明洪武元年腊月由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高坎堰移民入川。当时兄弟分别以铁锅碎片作为今后汇合见证,故有“锅底徐”、“锅边徐”之传说。徐正俸、徐正禄、徐惠忠叔侄三人,被分于竹邑东南童家场插占为业,为耕作方便,叔侄三人分居,始称“三大房系”。徐正俸占大嘴上,徐正禄占石房子,徐惠忠占田家山。清代时有部分族人投亲靠友移居本县各乡及迁至万源县等地居住。至今繁衍18代。
    大竹县永胜乡徐姓一脉,原籍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先祖系明朝(1368-1644年)中山王徐达。徐达长子徐验昭智谋特出,封武阳侯,洪武帝视为股肱,但昭无心朝政,被斥贬,偕室入保宁府。三月后病故,幸得遗腹健生,乃徐义军,娶余氏生七子,英贤辈出,传至“敏、绍、永”辈,人文俱兴,宰相、尚书、巡抚、太守、县郡不乏其人。到六世祖昭吉时,遇张献忠农民起义,阆城官民纷逃。吉祖举家老小避阆城,由滇而逃黔地,数年后,天子大诏,逃散黎民各返故乡。八代祖钺之,偕室返回西蜀,但原阆城经兵乱之后,人丁倾败,难以恢复,遂入赘大竹县竹阳邑外公刘智芳膝下,自择竹邑顺化乡芦家沟(今徐家湾)定居至今。次后人丁兴旺,族人遂移居大竹石桥镇、梁平县(今属重庆)等各地。本支徐姓至今已传20余代。
    孙
    宣汉县大成镇孙姓一脉,先世孙霖,祖籍湖广省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高敢堰盘龙石洗脚河孙家塝人氏,于明永乐十二年晋进士后,游宦入川,荣升保宁府知府,旋任绥定府达邑(今达州市达县)知县,任满留籍达州,落业达州凤翎关孙家潭。
    宣汉县柏树乡太平寨孙姓一脉,始迁祖孙明阳五弟兄,祖籍江西饶州乐平县瓦屑坝。其中三兄弟迁湖广。明天顺八年荆襄农民起义发生战乱,明成化元年孙明阳兄弟抽甲押解上川。二弟孙德阳、幺弟孙仲阳入落丰都(今属重庆);而孙明阳及长子孙吉吴、四子孙世吴复遣回湖广,只有二子孙仲吴、三子孙必吴落业达州汉城寨(今宣汉县柏树乡太平寨)。
    郭
    达县、宣汉县、渠县、大竹县郭姓一脉,一世郭赴胜。二世郭乾寅生六子:郭敬、郭政、郭成、郭荣、郭静、郭楚。三世郭政生三子:郭显胜、郭显顺、郭显瑞(落业巴县);郭敬生三子,郭显真、郭显玉、郭显道(落业巴县);郭成生一子:郭显林(落业营山县);郭静生二子:郭显信、郭显明(落业巴县);郭楚生二子:郭显志、郭显明;郭荣生一子,住原籍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蔡都乡。四世郭显顺生四子:郭廷珍、郭廷佑、郭廷稳、郭廷恒(落业达州罗江口),廷稳后迁宣汉县沿山乡皇城坝后再迁石宝寨,即石宝寨郭姓之始祖;郭显胜落业渠县(生三子:郭自谦、郭自谊、郭自乾);郭显明落业大竹县土门寺;五世郭廷稳生二子:郭应龙、郭应学,落业宣汉县沿山乡皇城坝;郭廷恒落业宣汉县柏杨场,郭廷珍落业达县蒲家场;郭廷佑落业通江县邓子坝;郭自谦落业大兵山;郭自乾落业渠县土溪;郭自乾落业毛成寨。
    汪
    渠县新市乡飞燕村三组汪家墩子汪家大院子汪姓一脉,始迁祖汪诗权,于清康熙三十六年由湖广省黄州府麻城乡孝感乡高阶堰,迁绥定府渠县新市乡百河堰汪家墩子。至今繁衍15代,估计300余人。汪诗权之长子汪绍辂居汪家墩子、汪家老院子;次子汪绍智,移居蓬州(今蓬安县)福德镇庙坝子。汪绍辂之子汪文柏,汪文柏之长子汪顺忠移居巴州;次子汪顺华仍居老屋;三子汪顺青携长子汪正秀、次子汪正榜移居今渠县清溪场汪家汪家沟汪家大院子。此支始迁祖汪诗权之十三世后裔汪才福于2000年开始在渠县新市乡场镇文昌街99号建有“天颐楼”,正在修建“渠县新市观音阁民俗文化中心”,即“汪氏会馆”。
    戴
    渠县李馥乡双河口戴姓一脉,始迁祖戴思聪于清康熙年间从湖广省麻城县迁徙入渠,世代繁衍,至今已传17代左右。始迁祖有三子,即戴妙英、戴妙祥、戴妙庆。他们的后代目前主要聚居于李馥、大石、三板等地,预计该脉总人口1万人左右,约占全县戴姓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二。
    渠县嘉禾乡滴水村戴姓一脉,始迁祖戴以忠,于明末清初由湖广迁入。该脉戴姓目前主要分布在嘉禾、中滩、有庆、琅琊和广安市龙台等地。
    邹
    渠县龙凤乡邹姓一脉,始迁祖邹海清,于清顺治十六年由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高阶堰,迁至绥定府渠县龙凤乡。当时,邹海忠、邹海亮、邹海清三兄弟一同入川。邹海忠、邹海亮居顶子山丘山井;邹海清居大山坡坎下的老坟山和新坟山两地。后来由于邹海忠、邹海亮居住条件较差,无法生存而去他处。由此,邹海清就成为了移居龙凤的入迁始祖。传至二世有弟兄三人:邹凤秀、邹余秀、邹智秀。余秀生一子为邹胜选。当时,龙凤岳家缺后向邹家写了抱约改姓岳胜选。后来,邹家三房无继承人,又想要回胜选,但岳家又不给。为此,邹、岳二家还打了一场官司。经县衙知县调解,双方都收亲纳妾,在邹家生的子女姓邹,在岳家生的子女姓岳,两家相互兄弟姐妹相称。因此,在渠县龙凤一带便有了邹、岳二姓是一家人的说法,并要求邹、岳两姓不能通婚。邹胜选在邹家生有三子:分别是邹处山、邹丘山、邹紫山,后称三大房人,主要居住在渠县原龙凤乡黄渡村。
    雷
    渠县天井乡(今土溪镇)涟水村雷巨坪雷姓一脉,先世湖广省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细鼎子高阶堰谢家庄人。始迁祖李君佑于元朝末期入川,移居渠县云合里刘家湾(今土溪镇涟水村雷巨坪),四世传至李端,世乱不能归,当时同来而居者众,唯雷姓最为枭雄,人莫敢犯,故李端凝聚友邻,建议向、左、李、温、周五姓同姓雷,五姓归一,以避残杀之害。从此,五姓共立雷姓。目前,该支五氏雷姓“湖广填川”近400年已繁衍20多代,人口已达7000多人。今主要集中居住在土溪镇涟水村雷巨坪一带,且人才辈出,繁荣昌盛。20世纪60年代初,雷氏家族在雷巨坪鸡公寨桥坝桥坎两边各栽种了一棵黄桷树,一棵意为“湖广”,一棵意为“四川”。现在两棵树都枝繁叶茂,而且每棵树分别都发了五个大分枝,长势旺盛。
    傅
    渠县土溪镇城坝村傅姓一脉,始迁祖傅四保、傅川保、傅留保三弟兄一行,于明初从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扒凿岭黄泥嘴,迁入渠县长岩坪坝下云鹤里蔫家塝(今土溪镇城坝村)。此支傅姓现主要集中分布在土溪、青龙、李渡、天星等乡镇。
    牟
    宣汉县牟姓一脉,始迁祖牟曰善兄弟数人随父牟融,由湖广入川至宣汉县王家乡,路侧拾一红匣,内存珍珠,因物而取名为红匣岭(今称红豆岭)居住。后牟曰善留居,牟融率其余诸子返湖未遂而定居万县。于是,宣汉牟氏后裔尊牟曰善为牟氏入川始祖,妣祝氏生二子:牟翔、牟翼。牟翔迁双庙场小牟家湾落业,有四子十一孙分居各处;牟翼五子十孙,大部分世居王家,亦有回湖广,下浙江省、入陕者。六百余年发育子孙已传25代,子子孙孙遍及宣汉、达州、渠县、巴中、万源、城口诸县及其他地区,人口逾万。但仍以宣汉的大成、人口众多,分布最广,为一方旺族。
    寇
    渠县静边镇寇家坝寇姓一脉,先世原籍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清康熙年间,最先是寇奇可迁来渠县白兔、静边两乡之间的寇家坝金家扁,插占为落点定居。后又有寇以尚迁至大石板下桃儿湾。还有寇文秀亦从湖广麻城县孝感乡迁来今寇家坝牌坊湾,生三子:长子寇瑞奇迁居牛角山下(今青丝乡鼓坪村);次子寇辛奇之子寇怀珍移居河西龙湾坨沟(今静边镇五爱村寇家沟)。寇以尚之孙寇禹安迁居响水滩凉水井(今静边镇五爱村);曾孙寇司典,孙寇宗青、寇宗培迁徙白兔乡八角井寇家湾。寇姓落点定居迄今约340余年,已传14代,今寇姓族人主要分布于四川的渠县、大竹、达县、宣汉、邻水、营山、龙泉驿、都江堰、阿坝,重庆市的垫江、合川,以及甘肃、陕西、云南等地。
    谯
    达县沿河乡谯姓一脉,先祖谯元保,祖籍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高阶堰,弟兄五人,谯跟元居长,性呆傻;谯元保排行二,智慧聪颖;余三、四、五弟皆年幼。“湖广填川”按户计“三丁一,五丁二”的抽签移民法,应来川二丁。得家人商议,以谯跟元伴谯元保移川。溯江流河源而上,来到四川绥定府宝芝乡(今达县沿河乡)双河场,找到场镇附近荒原肥沃平坝山湾定居,后定名为谯家湾,划地插占,垦植为农,世代繁衍,分支迁徙。双河谯氏族人,子孙繁衍,分支为六大房,主要分布于场镇附近,形成谯家湾、谯家坝、下谯家坝等群居点。以其族兴业旺、势众显赫而被旧时称之为双河场的“谯半街”,被一方人们喻之为“双河的桥(谯)过不得”。而今谯氏后裔遍布全沿河坝、高峡、中文、灵官等村、人口逾千。
    楚
    渠县流溪乡楚姓一脉,始迁祖楚谷贞原籍湖北省麻城县,明末时,楚谷贞以文林郎身份在安徽省作知县,后因兵乱宦游入川,落业于渠县流溪乡佛耳岩。该支楚姓目前主要分布于流溪、大石、三板、板桥、李馥、河东、河西、龙潭、临巴、卷硐、双土、天星等乡镇。字辈32字:家道隆昌,吉瑞发祥,代生灵秀,文理成章,明星至善,哲学久长,仁义孝友,名显万方。
    萧
    渠县汇西乡深井村萧家寨萧姓一脉,于清康熙年间,从湖广省麻城孝感乡高阶堰迁入。始迁祖萧元公,生有六子一女。六子先后沿渠江南迁,散居在渠江西岸的沿渡坝、草街坝,锡溪场肖家沟,三汇邱家渡、鹞子寨,渠北乡的红岩寺、滥井坝等地。萧元公的四子肖运兴之孙萧如章、萧如意弟兄二人为分立排行,其中老大萧如章分支排行8字:国万开成、善道登继;老二肖如意分支排行8字:德贤忠正,业成仕茂。
    朱
    大竹县童家乡朱姓一脉,始迁祖朱廷秀带朱先用、朱觉用、朱必用,于清顺治十一年,由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高坎堰,骑马起步,千里迢迢,来到大竹县童家乡童家村白鹤嘴下马定居。今在以童家村为中心点方圆数十里的地盘上,繁衍生息人口达数万人之多。
    黄
    达县河市镇黄家坝黄姓一脉,始迁祖黄国良,系黄峭(郑氏)后裔,于明成化二年由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高阶堰迁入。字辈57字:国其景可登,钦元俸联永,崇正大光明,富贵长春文,诚信世代承;金龙香感,峭邵江潢,耕读忠孝,丁兴人旺,勤俭开拓,茂生滋宇,谐社和民,久远运昌。
    冯
    大竹县福寿乡明月里冯姓一脉,先祖由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高街村,移居北道顺庆府大竹县(至嘉庆十九年改为川东道绥定府大竹县福寿乡明月里)。字辈42字:万九德应彦如文,尚振秉廷元继举,士再兴荣贵学大,成贤达乔守裕仁,寿克中存洪才长,能育时兆泰和春。
    全
    渠县建国、龙凤乡全姓一脉,始迁祖于明末清初由湖广省迁入。建国乡全姓分支字辈30字:应祥舒多然,芝永万文明,国正天心顺,隆瑞定太平,承先启后裔,忠孝礼义兴。龙凤乡全姓分支字辈20字:兴宗本万应,钟山自然必,文玉忠贤堂,体汝得安康。
    潘
    达县福寿乡潘姓一脉,始迁祖潘荣富,于明弘治三年(1490年)由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高阶堰随父从戎入川,先定居绥定府达县垂虹五保白鹤寨(今达县福寿乡)。潘族十三世裔潘元栋始形成现达州一带望族。字辈40字:明文丕庆,志学广传,光远永耀,克绍先贤,开道继行,正朝华成,优选育才,讲仕修睦,万盛齐发,世界同乐。
    胡
    渠县宝城镇马头村大坟山胡姓一脉,始迁祖胡国祥于明末清初从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今湖北省红安县城关镇一带)迁入。目前,该支胡姓主要聚居于宝城、拱市、射洪等乡镇。流传字辈20字:国正肇永世,洪廷一宗荣,嗣代联科彦,启尚万年春。
    渠县中滩乡胡姓一脉,据传,先祖于明末清初(1644年)由湖广填川入渠。流传字辈40字:应世国太顺,宗良庭启明,承恩希道振,常胜永同兴,安定开锦祥,绍素自有方,维学宣根本,立志再克强。
    范
    渠县和乐乡范家山范姓一脉,入川始祖范文兰,于清朝年间从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高阶堰迁徙入渠,定居渠县和垭口大毛边(今属和乐乡)。范文兰生三子,分别定居清溪场、建国和射洪等乡镇。排行20字:文志尚忠孝,礼义道德兴,光明正大小,悠久万年享。
    严
    渠县拱市乡河坝村青杠林坝严姓一脉,始迁祖严德清,于清代康熙年间从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今湖北省红安县城关镇一带)高阶堰鹅公大丘移居入渠。始迁祖第八世裔孙严化洞,于民国年间在始迁祖国迁入地附近,建有一座高四层(现只剩两层)石木结构的“严家碉楼”,而使本支严姓远近闻名。目前,该支严姓已先后分迁清溪场、射洪、宝城、宋家、临巴等乡镇,以及宣汉、开江等一些地方。流传字辈42字:万绍兴仲,祖宗积德,世大荣昌。元善开化育,享家发俊英,利和成品美,遵守进朝延,克凯先有章,平顺久泉唱。
    秦
    达县大树、南岳、万家秦姓一脉,系天水秦氏。始迁祖秦一臣,由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而迁西蜀,自宣汉(原达县)移居东道(川东道)绥定府(今达州)达巴(今达县)明月乡,后徙大树、南岳、万家等地。清光绪二十年族人公立字辈40字:一自正之文,国朝永代兴,大孝光宗德,志道显才能,有善常维世,崇学心明征,美秀邦家士,同作玉荣升。
    蒲
    渠县蒲姓一脉,入川始祖蒲再兴,原住湖广省黄州府麻城县蒲家湾,父讳永榧,于明洪武2年2月22日,自楚入川,本族弟兄九月初二日各择地,于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龙驹坝耕耘两载,于明洪武四年十一月初八移居云邑里,二弟蒲在典搬于顺庆府渠县居住;三弟蒲再舆住(今重庆)开县。字辈40字:天地永在(世)大,千元耀自东,荣昌承祖德,继述显宗功,孝友嘉祥兆,忠贞福禄隆,文明光国宝,百代序从同(此支蒲姓今广泛分布于重庆市开县、四川省渠县、南充、营山、蓬溪、大竹、广安等地)。
    唐
    渠县宋家乡南天村(原鸡山村)唐家沟、唐家店,桅杆院子唐姓一脉,始迁祖于清康熙三十七年由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唐家高阶桅杆迁入,落业于鱼浅滩(今拱圈处)。入川始祖“楚、国”字辈为第一代,来时共五弟兄,分为五大房。2011年由第22世孙唐贞志等拟定字辈40字:绪者祥琪益,俊泽贞翰宇,华弘济明渊,秀熙皓祚星,嘉哲才能恒,金章丹礼煦,杰启恩玲兴,云紫丰敦渠。
    龚
    渠县柏水乡龚姓一脉,先世龚琼大约于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至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期间,由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高阶堰,迁居四川省营山县城,后来在营城西郊建起了“龚氏宗祠”。约于清嘉庆(1796-1820年)期间,柏水龚姓始迁祖龚虞恒之子龚廷杨、廷海、廷献、廷俊、廷明、廷才、廷乾、廷遂、廷秀(亦称“九大房”),由今营山县带河镇迁入,至今已繁衍8代左右。
    文
    渠县有庆镇大坝坟文姓一脉,始迁祖文宗猷于清康熙年间,从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高阶堰,移居渠县有庆场大坟坝。现主要分布有庆镇龙头桥、冷家湾、平滩桥、军营坝、观音岩和嘉禾乡段家沟、大坟坝;渠南乡长生桥、大山沟;中滩乡倒流坝及广安县肖水河、月耳湾、灵王庙、太平观等地。
    舒
    大竹县妈妈镇石垭村舒姓一脉,始迁祖由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迁入。字辈20字:大应万仕尚,崇继景奇芳,忠启仁良国,高洪永泰昌。
    冉
    宣汉县三河镇冉姓一脉,始迁祖元末(1368年)由湖广省麻城县避难入川。清咸丰元年(1851年)编修《冉氏族谱》一套4卷,木刻。现藏于宣汉县档案馆。
编后语:
    我们的祖先是从湖广填川而来吗?来到四川后又是怎么分布的,以及后代情况如何?11月12日,达州晚报·新闻周刊用2个版刊登了我市姓氏文化研究者傅昌志老人的一些研究成果,简单介绍了在“湖广填达州”的历史长河中,李王张等26姓和部分支系情况。这些内容的刊登一时间在达城和各县(市、区)引起了强烈反响,热线电话不断,人们急盼知晓自家姓氏的渊源。近日,本报记者再次采访傅昌志老人,补充了萧、朱、黄、唐、冯、全、潘、胡、范、秦、舒、冉、蒲、严、文、龚等姓氏的迁徙故事,以飨读者。
    本报记者摘选的这些姓氏迁徙故事,由我市姓氏文化研究者傅昌志先生多年来实地寻访,查阅史料整理而成。虽然这些资料属于傅老的一家之言,个中观点也有待大家进一步推究考证,但无论怎样,他埋头伏案,潜心治学的精神始终值得我们推崇与发扬。在此,我们也向傅老先生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
相关链接
    湖广填四川是指发生在中国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的两次大规模的湖南、湖北(即湖广行省)、广东(主要是客家人)等省的居民迁居到四川各地的移民潮。根据考证表明,还有江西、福建、广西等十几个省份的居民迁入。
    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四川经过战乱,导致人口急剧减少,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其中以湖广行省人口最多。以成都为例,清末《成都通览》曾记录“现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其中,湖广占25%,河南、山东5%,陕西10%,云南、贵州15%,江西15%,安徽5%,江苏、浙江10%,广东、广西10%,福建、山西、甘肃5%。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