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搜狐文化(2018年4月12日) 作者:胡半瓶
江芷抛家舍业只身入川,她是追随周老师而去;而后周老师身患重疾无法康复,周老师连同子女只能追随她。从追随者不得不变成引领者,处在那种大战乱大变革的年代,一个弱女子,颠沛流离,其间滋味难以言表。 “只愿君心似我心,不负相思意” 她的爱情,堪称伟大。 一段古 笔者小时候曾经听家父说起一段古,说是当年我们清华老街的大地主胡文辉,娶了大士绅江峰青的女儿,陪嫁的嫁妆有九十九杠,满满当当塞了整条街。说明一下,我们婺源的习俗,过去嫁女儿的嫁妆,用“杠”做单位,一人挑着或两人抬着,叫“一杠”,抬杠者排成长队,吹吹打打,鼓乐喧天,一路逶迤而去。“杠数”越多,自然娘家越阔。这江峰青嫁女,除了一般陪嫁物外,连女儿喝的水、厨房烧的柴火都一并陪了过来——在清华特意钻了一口井,买了几座山送女儿——这在那个年代是典型的家大业大。 “那真是阔气啊!”家父说。我问你亲眼见过?家父说那倒没有,也是做小孩时候听来的。他怕我说他吹牛,连说那栋老房子你去看看,清华横街去彩虹桥那条路,那个大围墙里的房子当年就是胡文辉家的,后来做了仓库。彩虹桥取景
彩虹桥是我们清华一个著名的景点,那座传说中大地主胡文辉的老宅子是去彩虹桥的必经之地,围墙极高,从破旧的门缝中看去,虽然里面荒芜不堪,倒确可看出昔日是座高堂华屋。 家父1938年生人,他孩提时候听来的古,可想时代之久远。 “生于数,定于命”家父常常是抽了一口烟后发感叹,“这样的阔气,新娘三天后就死了。” “怎么死的?”我好奇心一直重。 “不晓得。生于数,定于命。” 成年后我看过一些江峰青的介绍,从时间上来说,家父和我说的这段古是对得上的。家父没文化,无法写出这些当事人的名字,他离开我也已经五年了。现在应朋友之邀写这些地方典故,这些私家传说,我无法考证真伪,所以,通篇文字,尤其是家父说的这段古,不可看作严谨的考证文章(尽管我看过一些资料,也按我的标准做了取舍,但难免有谬误之处)。若有当事人的后人看到,请理解这点;若有知情人发现文中错误,请在后面留言。感谢! 今天这篇文字的主人公叫江芷,是江峰青的孙女,说说她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希望给元宵节的恋爱男女,一点正能量。 还是从江峰青说起。 一位进士 江峰青大约生于1860年,卒于1933年,婺源段莘乡东山村人。 1886年,也就是光绪十二年,江峰青考中进士。这进士不好考,就录取比例而言比今天考985名校难多了。过去有“五十少进士”的说法,50岁考中进士都不算老。1886年是丙戌科,那一届整个徽州府(六个县哟)就只江峰青一个中了进士。 江峰青的仕途从浙江嘉善做知县开始,后来升到道员,其级别相当于今天正厅与副省之间,最高做到大学士,那就是国家级领导人了。宣统年间,任江西省审判厅丞,一品封典授荣禄大夫。审判厅丞,相当于今天的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副省级,但他被授了荣禄大夫,那是一品官,相当于副国级,简单来说便是干副省级实职,享受副国级荣誉(待遇)。那个年代,你是一品大员,那么从你的曾祖父母那一代开始都有封典,享受皇恩雨露,所以叫做“一品封典”,当然是荣誉性质的。 辛亥革命一声炮响,江峰青回了家乡,做起了省议员,就是当地的大士绅了。中国传统社会,县以下的行政区域,实际统治力与影响力,一直是士绅在引导。 江峰青当官时名声不错,旧时的进士嘛,诗词书画自然也是一把好手,在文艺方面他最拿手的是对联,是名副其实的楹联大家,当时北京的陶然亭、扬州的二十四桥、南昌的滕王阁,许多地方的景点、神庙、戏台都有他撰写的对联。这里录一副和清华镇有关的。 现在的彩虹桥是在清华老街的西侧,其实以前在清华老街的东侧还有一座桥与彩虹桥遥相呼应的,叫聚星桥,和彩虹桥一样石木结构,桥上的楹联便出自江峰青之手:“东升聚星多,爱此间水木清华;椅柱留题,跌宕文章湖海气;北仓遗址在,想当日金汤建设;凭阑吊古,模糊烟雨晋唐碑。” 1972年,为了修建公路,聚星桥被拆,变成了钢筋水泥桥。 一段师生恋 江芷,江峰青的孙女,生于1911年,1987在美国普林斯顿去世。 她在自传中曾说:“我是全家女孩中,接受新式教育第一人。在我八岁那年春天,母亲就送我进小学,但一直到二年级下学期,我转入八叔父创办的诚立小学(即今婺源县紫阳一小),才算开始正规的现代小学教育。”江芷在婺源老家与母亲的合影
1925年小学毕业后,江芷又在私立紫阳中学读了一年初中;1926年江芷去上海求学,先后在天主教会女校和“婺本女学”就读。读高三时,她去杭州旅游,爱上了这座美丽的城市,决定毕业后报考国立浙江大学。那年浙大化学系仅招生一名,江芷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江芷在浙大校园里的留影
她是高材生,也是名副其实的校花。在这里,她遇到了日后的夫君周厚复。 大四时的老师是周厚复教授。周厚复出生于1903年,大江芷八岁,1927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东南大学化学系,后考取庚子赔款留学助学金,于1929年奔赴巴黎大学求学,获有机化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 1934开始担任浙江大学化学系主任。 周厚复被誉为中国第一位物理有机化学家,他撰写的有关原子结构的论文,曾被英国皇家学会推荐为1944年诺贝尔化学奖评选论文。2001年,浙江大学建造化学楼,命名为“周厚复化学实验大楼”,以此纪念他对化学研究以及浙大化学系的建设和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当然这是后话。 在杭州的几年是江芷一生中难得的快乐时光,她是周老师的高足,也是助手,他们不仅探讨当时最前沿的化学问题,也常常诗词唱和。周老师无疑是江芷心中的偶像,而老师也对这位青春美丽的才女疼惜有加。只是周老师已有家室,他们之间这种珍贵的情感只能深埋心底。周厚复先生与家人合影
1937年,抗战爆发,周老师一家随校西迁到重庆,而江芷回到了故乡婺源。从此两人关山阻隔。 那时候婺源只有一所县办初中,刚毕业的初中生无处升学,在外读高中的学生也因战争失学滞留在家,江芷于是与其他回乡避难的教师商议,在原县立初中基础上创办了战时高中部。那是当时婺源的“西南联大”啊! 战时高中部人才济济,以江芷为例,她既能教理科,又能教文科、英语,有时别的老师临时有事,任何一门课程她都能顶替上去!学校开办仅仅一年多后,便在社会上赢得了极高声誉,邻近的乐平、开化、德兴、景德镇的许多学生都来婺源高中升学。这段历史后来成为婺源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而江芷等教师也给当年的学生留下了美好的记忆!贵州一名正厅级离休干部程郅平,曾在回忆录中写道:“江芷先生教我们的化学,她简洁、清楚的语言,提纲挈领而又生动形象的讲解,令我们一目了然,她严格要求又和蔼可亲,使我终身难忘!”青年时代的江芷
这时的江芷已经二十六岁,在那个年代,绝对是大龄女青年了。她这样的出身这样的容貌才学,自然追求者众多,但都被她一一婉拒,一直单身。 1943年,江芷任教战时高中部的第六个年头,一天她突然收到周老师的电报:“妻亡,子女五人,能入川相助否”。 原来周老师的发妻叶学春去世了,留下五个未成年的孩子。而此前周老师接受了教育部的委托要带一批研究生去英国进修,要赶在秋季入学时间到达,自己也要去英国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讲学的任务。 江芷辞去教职,毅然踏上了进川的路程,战火纷飞,前途未卜,等待她的是什么? 千里跋涉到达重庆,江芷接手了一堆孩子,周老师急匆匆奔赴英国。 1944年,德国的飞机日夜轰炸伦敦,让人心惊胆跳。偏偏这时周老师发现自己的科研成果竟然被人剽窃了,他到处求告碰壁,甚至找到当时的驻英国大使顾维钧,依然被搪塞。他是一个纯粹的学者,压力之下,惊忧过度,终致精神失常,发病时总觉得有人在谋害他,无法再继续工作,被送进了精神病医院。长女周蔚芸和弟妹的合影
1945年,他被好心的学生送回国,一家挤在一间小房子里,贫病交加,无人过问。他的病情时好时坏,发病时甚至说江芷要与人合谋害死他,甚至对亲人大打出手。 一湾海峡 1948年春,周厚复的二哥将江芷一家接到台湾治病,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全部落在江芷一人身上,她当时担任中学化学老师,还要到处兼职挣钱养家,安排家务、教育子女、照顾病人……这位当年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大家闺秀,直累得羸弱不堪。身体上的痛苦还可坚持,精神的痛苦则真让人了无生趣。终其后半生,周老师的病情一直未能痊愈,好转时他就和人谈化学问题,发病时便出现种种幻觉,自己和家人都是苦不堪言。 即便环境如此恶劣,江芷的教学成就依旧斐然,她的学生后来在回忆录中写“上江芷老师的课,如坐春风,受她的启示,使我特别喜爱化学”,“江芷老师卓越的教学,对自己的人生道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她在台湾她曾被评为“模范教师”,先后担任过台湾师大附中教员、私立文化大学副教授、私立华岡中学校长,可谓桃李满天下, 江芷在诗词、绘画、曲艺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她吟诗作赋,写作绘画,在夫君患病期间,依然诗赋唱和,给夫君以精神上的慰藉。 1970年5月,周厚复在台湾去世,享年67岁。江芷女士在台湾与子女们的合影
周厚复与发妻育有五个子女,后与江芷又生养五个,其中两个留在大陆,其他八个都在台湾成长。十个子女有科学家,有企业家,个个成才。不能不说江芷的养育功不可没。 当初到台湾只是权宜之计,没想到后来风云变幻,一湾海峡阻隔两岸,江芷再也没有回到婺源,回到杭州。晚年的江芷在台北家中的留影
江芷晚年生活是幸福的。在子女的陪同下周游世界,到各个子女家小住。1987年7月,她在在美国安然辞世,走完了坎坷的一生,享年76岁。 一心回馈 周厚复在浙江大学工作9年,江芷也在这里学习工作了6年,他们一直心系浙大。 1996年,江芷的儿子周大纾与浙大化学系共同发起成立“周厚复教育基金会”。弟弟周大绪,妹妹周若芸,周稚芸,周立芸等人共同捐资,支持浙大化学系的建设和发展。江芷的女儿周立芸与爱心希望小学的孩子们在一起
2002年4月3日,周厚复和江芷的女儿周若芸夫妇、周立芸夫妇等向浙大捐赠1000万元人民币。 在江芷的家乡婺源,她的子女以她的名义捐赠了两所希望小学。 周厚复的长女周蔚芸女士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怀念我的父亲周厚复和两个母亲》。都说后母难当,江芷是周蔚芸的后母,但在周蔚芸的文章中,我们看到只有对江芷的感恩与礼赞。她确实是用行动获得了所有子女以及社会的尊重。 晚年的江芷曾经写过一首《病中寻梦谣》,共七节,记叙自已一生行迹,其中四节是写婺源的,读来令人动容。《病中寻梦谣》
作者/江芷
(一)
寻好梦,东山中,东山故里万山中。桃谷观花先祖植,茶园采叶族人间,乐无穷,乐无穷。(二)
寻好梦,婺城南,南街宅第接云天。百岁思恩终未极,一生遗恨去留间,别时难,别时难。(三)
寻好梦,婺城西,西城国学有吾师,六载寒窗曾苦读,一朝捷报举家知,喜孜孜,喜孜孜。(四)
寻好梦,朱子祠,正是私中入学时,经史子集从头学,歌赋诗词略涉知,一年期,一年期。(五)
寻好梦,到春申,五年生活最缤纷,初学填词擎友辈,再循数理悟迷真,正娉娉,正娉娉。(六)
寻好梦,到杭州,西湖处处好勾留,山竺六桥寻达路,月潭水静更通幽,不知愁,不知愁。(七)
寻好梦,到台湾,半身生涯在此间,兰桂满庭枝挺秀,桃李遍植品非凡,喜开颜,喜开颜。 注:桃谷是段莘东山村中一处美景,乃江峰青先生亲手于村尾一山谷,遍植桃树,建造亭阁,条题桃谷,有比“桃花源”之意,江峰青晚年常携孙辈终日逗留其中。 婺源没有忘记江芷,她去世后,新编的《婺源县志》和《婺源县教育志》为她立了传记,并在“艺文”中收入了她的《病中寻梦谣》。 一片冰心 当初江芷抛家舍业只身入川,她是追随周老师而去;而后周老师身患重疾无法康复,周老师连同子女只能追随她。从追随者不得不变成引领者,处在那种大战乱大变革的年代,一个弱女子,颠沛流离,其间滋味难以言表。 “只愿君心似我心,不负相思意” 她的爱情,堪称伟大。 前段时间有个电影《无问西东》,感动了许多人。其中西南联大那段的时代背景与江芷年轻时候类似。 “芷”,辞典上说是一种香味令人止步的草。 江芷的人格,确如其名,让人“仰止”、“行止”。她与周老师的爱情,可谓岸芷町蓝,无问西东。江芷的传奇将在婺源这方土地上久远地流传
部分参考文献: 周蔚芸《怀念我的父亲周厚复和两个母亲》 郑立光《婺源奇女子江芷》 尹兆琦《周厚复、江芷老师轶事》 部分图片来自方祗生以及浙江大学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