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7-12-06
作者:胡铁民
    好熟、好熟的一首古诗:“少小离家老大回,家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是(唐)代贺知章诗作,吟起来朗朗上口,思起来回味无穷,清明时节味更浓。每当吟起这首诗,每当想起这首诗,就看到一个背影,就有一种特殊的感受。看到那位 “前世不休,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抛。” 的身影与画卷, 就想到一个雅气童音的少年,青春成熟的壮汉,白发苍老的暮年。一位离家40年,想回家而未能如愿前行的老人——他就是我的父亲。
    想家、想家的一生亲源:唐代诗人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凝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道出了心声,道出了思念。
    自1947(也是生我的那一年)老爸从徽州黟县西递接奶奶来湖北广济县武穴,后来从未回过安徽老家,直至1987年老爸抱病走了,40年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回家,父辈遗言犹在耳呤,节祭亲力亲为历历在目,这些对家的思念儿女目睹,铭记心中。
    父亲想家的时候,总是给我们讲老家的故事,门前的小桥流水,后边溪溪水冬暖夏凉,进屋天井采光,(又收上天雨水,四水归池“财”不外流,)厢房木刻木雕,画面栩栩如生,家中堂屋内有口小井,小巧精致配有井盖......
    父亲是跟锡荣叔叔“下海”的,在武穴陶华成布店学 “小官”(站柜台、记帐)。听母亲曾说他因干得好,同业有揽才之意,后来薪水是别人双倍,老板还张罗成就了父亲的婚事。父亲想家的时候,每逢清明、重阳节、七月十五,他亲自包包袱,写包袱,恭整整洁,摆放整齐。如同下了一道口令,包袱里好似胡氏支谱。他用毛笔依祖宗辈份按序排列,清晰整洁,笔墨功力,如同草书字帖,留作纪念珍藏。那时读书家庭作业少不了写大字、小字,父亲对我们兄妹写字都有告诫和演示。常说:“字的好、丑与人衣冠。” 习字要正确“写字不怕丑,只要笔笔有,功到自然成。”人到晚年,父亲越是想家,就越是看书、写字。
    回家、回家的一世情结:“他山明月清幽幽,绝尘男儿遨九州。忽觉一夜秋风起,翩翩落叶似归愁。”
    记不清是那位大家的作品,读起来催人泪下,想起来归家心切。耐何树大归根叶,四海为家发新芽。老人家虽然未能如愿回家,遗憾驾鹤西去,回家自然落在长子的身上。母亲健在时老伴曾在老母面前说过:“让大哥带你们回家去!寻根带旅游两不误。”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一晃65年与我年岁同龄。带回父亲亲笔留下的胡氏祭祖包袱单,成了寻根问祖的依据。为了接受上次失约一拖几年的失望,临时作出决定。于2011年4月3日清明前一天成行。即是给先祖祭祀又是扫墓,即给先祖磕拜又是为后辈祈福。
    当日下午启程,坐快艇到瑞昌,转火车到鹰潭,又转慢车到祁门,次日清晨下火车转汽车至黟县。途经渔亭、在通往西递叉路边再转面的。我们兄妹六人带着父亲的遗愿,带着母亲眷恋回家啦!搬起打指细算,65年啦!弹指一挥间。这个家虽离我们很远、很远,却离心很近、很近。这个家与我们陌生,却离亲情很真。这个家与三代人期盼,却盼到了圆梦。

    从上世纪1947年——本世纪2011年清明,65年带着父亲的怀乡思念,带着你的儿女对根的依恋。寻根终于享受到亲人的真诚、淳朴和温暖接待。从而感到根的胸怀,根的滋润、根的情愫,根的温暖。如同家一样的味道,家一样亲切,家一样温馨和幸福。
    虽家在武穴,却根在西递,他是一种血缘、宗缘、情缘凝聚在一起源素。只要心中有家,根就在心中长驻,那份情、那份爱同在心中长驻。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