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4007阅读
  • 1回复

[宗亲提供]【西递】东瓶西镜话家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7-04-19
来源:黟县徽黄旅游集团(2017年3月29日)

    时间,犹如三月的小雨,持续不断、宽广绵长;家风,恰似春天的气息,寒中带着暖、柔中带着刚。

    【现场声:西递景区导游 刘巧凤:我们现在参观的这个房子,建于清代康熙年间,已经300多年了,大家可以看一下,这边每家每户厅堂的摆设都是一样的,有四大件,左边叫东方,东边放个花瓶,西边放一面镜子,中间有自鸣钟,取它的谐音,终生平静,一生平平安安的。】
    点滴之间,微中见著,一个瓶子,内含的是古今徽州民众的言行举止,一面镜子,折射的是传统徽派家庭的家风民风。
    如果说,现代社会有很多留守妇女的话,那么,明清时期的徽州女人算是最早的一批。数百年来,徽谚有“十三四岁,往外一丢”之说,漂泊在外的是“十三爹”,留守深深庭院的是“十四娘”。
    高高的马头墙,挡住的不仅仅是火与盗,更多的是青与春。灰瓦青砖,见证的是她们孝敬父母,养育儿女,一缕缕或明或暗的思念,化作日升而起日落而息的田园耕作。
    徽州的民宅,堂前的团圆桌总是长期的分卧两侧,显得那么安静,甚至是寂寥。长案上面的帽筒,365天里,绝大部分时间里都是空的,徽州女人内心期待的是一年一度的短暂团圆,那时候,她们也许是芳龄16,风华正茂,也许已是年过61岁的老媪,风烛残年。而徽州男丁,则在新安江水延伸到的城乡,演绎着由徽商到集镇的神奇故事。
    西递首富胡贯三,生于清朝雍正年间,幼时好学,聪颖过人。先生出上联:黟县山多黑,他对出下联:靛池水定青,一时被传为佳话。长大成人,胡贯三把鄱阳湖的优质大米运回家乡,再把徽州特产销到江西,经过数十年的经营,成为“江南六大首富之一”,拥有“七条半街”、“三十六典”。
    善为本、和为贵、德为基,胡贯三崇文尚义,乐善好施,美名远扬,如今,三百年过去,他的故事仍然流传,为人称道。
    言行举止有修养,点滴之处见家风。功成名就的徽州红顶,富甲四方的徽州商人,无不重视教育,衣锦还乡之后,他们最乐意做的事情,当数开办私塾,设立书院。徽州家风,在呱呱坠地时,在朗朗书声里,在噼里啪啦的珠算过程中,早已产生了抹不去的影响。
    百善孝为先。孝,已经深入人的血脉之中,在灿如星河的徽州文化里,依然闪耀着血红的光芒。西递胡氏宗祠敬爱堂,是议商族内大事之所,亦是斥责不孝子孙的地方。至今,敬爱堂里仍悬挂着一个斗大的“孝”字匾。

    一个“孝”字,描绘出世间百态,人情冷暖。一个“让”字,反映出徽州人的小包容和大智慧。
    “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家族的振兴,徽商的崛起,就像赛道上的接力棒,走过明代,来到清朝。后退一步的大智慧,合作共赢的新理念,脚踏实地的加油干,成就了徽商的辉煌。
    家风如雨,随风入夜,润物于无声,塑人于无形,熏陶着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徽州人的心灵。风起云涌,潮起潮落,家风也像河道中的航标灯,指引一门家族、一个村落、一方百姓,逐渐走向成功的彼岸。
    桃花园里人家,门楣的下面是汪氏的一个普通的私塾,青菜太守黄元治的手书,在诉说着百姓的家风,昨天的故事。

    徽州的客厅,堂前之长案,“东瓶西镜”早已约定成俗,大山里的徽派民居里,依然会继续这种摆设,古朴的民风,也自然会代代相传,继续着光阴的故事。
    其实,在徽商的眷属的内心深处,她们无不希望漂泊在外的男人,经商平平安安,为官干干净净,为人风平浪静。
    窗外,三月的小雨仍然淅淅沥沥,如诉如泣,仿佛在提醒人们,什么才是东瓶西镜,什么才是终生平静。
    信息提供:胡慧中(西递)  图文稿件源于:黄山台《家园》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离线胡强云

发帖
832
铜币
848
威望
73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7-04-20
【西递】东瓶西镜话家风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