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801阅读
  • 0回复

[作者原创]寻找安定堂的建堂太祖 — 山城南雄寻访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一宾
 

发帖
1117
铜币
1182
威望
984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7-05-03
作者:胡吉科
    我们胡氏,祖宗的牌位上大都赫然写有“安定堂”三个大字。“天下胡氏,望出安定”,也是我们胡氏人人谙熟的谱语。自从2015年8月,全国胡氏首次组团到甘肃镇原寻根问祖,“安定”的郡望,就来源于以镇原为中心的古安定郡,已经成为我们胡氏的共识。
    但是,究竟是谁,最早将郡望“安定”,题写于宗祠之上,遂使“安定堂”,成为天下胡氏祠堂的总堂号?至今,一直还是未解之谜。
    为了解开这个谜,去年拍摄《中华胡氏》纪录片之前,我们就在全国的胡氏族谱中,大海捞针般地寻找线索。今年五一前夕,我们发现,唯一的线索,在广东与江西两省交汇处几个市县合修的老谱中。而这合修的老谱,经过数百年,究竟在哪个县市的哪个地方能找到,里面又是如何记载的,也都是未知数。尽管如此,只要有线索,就有希望,就必须顺藤摸瓜、进一步查找。于是,我想先去粤北山城——南雄,请一位书记宗亲帮忙,共同寻找。征询意见时,《中华胡氏》纪录片编剧、刚被批准成立的“安定胡氏文化研究促进会”法定代表人恒俊宗亲,也非常赞同、支持,并建议小秦参加寻访,以协助记录、拍照。
    匆忙联络、准备之后,4月29日晚上,我们连夜驱车从深圳向南雄进发。之所以连夜赶路,是害怕高速公路五一免费,可能出现大塞车。但是,半路上,我们又担心,一大早就赶到韶关,帮忙的宗亲还没起床,岂不进退两难?于是,在服务区休息几个小时后,才继续前行。上午十点,终于跟联系人会合,顺利抵达珠玑古巷。
    在珠玑巷胡氏宗祠内,我们毕恭毕敬地净手上香,并虔诚地献上香资,祈求列祖列宗,护佑我们能如愿以偿。静下心来,仔细观察时,忽然发现,宗祠内得姓始祖胡公满像的右侧,显著地供奉着“安定堂建堂少祖——胡瑗”的牌位。既然有“少祖”,就必有“太祖”。祠堂内找不到“太祖”的牌位,当地胡氏《族谱》中,不会没有记载。
    这时,祠堂主管抱来几本胡氏族谱,是某地近年编著的。仔细查阅,里面都没有相关记载。
    有人说,几里外有个胡老师,保管着本地的老《族谱》。我们立即赶去,看到了民国二十九年修的老《谱》,非常珍贵。但查了近一小时,除了忠简公胡铨如何奏请斩杀秦桧的记载,没有其它线索。书记宗亲建议,午饭后,再找几个南雄的宗亲问问。但当时,可供选择的,只有两条路,一是粤北合谱时,全安白木水,有合修的老谱,但是族谱保管人三年前过世,现在的保管人能否找到,尚不清楚,只能试试;另一个是始兴县的宗亲,答应带领寻找,但要中午以后才有时间见面。无奈之下,我们只好跟随书记宗亲,去他家附近共进午餐。
    饭桌上,书记宗亲偶然提起,他家也有一套谱,是很薄的纸印的。至于修于何时,有哪些内容,概不知晓。
    薄纸印刷,虽然年代不会久远,但仍吸引我们赶紧吃饭,以便一探究竟。一桌子丰盛的饭菜,把我们从早上就空出来的胃,很快填满了。我们一心盼着早点看到谱。如果找不到线索,就只有驱车始兴县,继续寻找。
    饭后,书记宗亲带领我们来到村活动中心。宏亮整洁的二层小楼,空间不小,房间不多。给我们泡好茶,书记自己回家,找到谱,抱上来。我们一看,是一个结实的行李箱。好久没动过,书记忘了密码,我们费了不少功夫,才打开。掀开箱盖,映入眼帘的,是一大摞用大红布包裹的东西。小心展开红布,里面是一套四大本大约八开纸张大小的民国版《胡氏家乘》。保管得很好,很完整,只有一小块地方,有虫蛀的痕迹。
          
    找到第一册,翻开第一页,我们不禁兴奋地大叫起来!
    只见竖排版的第一页中间,右列是“开姓始祖 讳 胡公满”,左列是“建堂少祖 讳 瑗 字 翼之”,而中间,就是“建堂太祖讳曾字绍宗”!
    原来沒抱多大希望,只想浏览一下就出发,哪里料到,几行字,令我们喜出望外!
    仔细查看,这部《胡氏家乘》,是“中华民国乙丑年新镌”,即1925年新刻的版本。既然是“新镌”,说明同样内容的还有“旧版”。旧版,最早刊刻于何年何月,谱中没有记载,虽然遗憾,但找到“建堂太祖”的记载,我们就找到了答案,不必再远征始兴县了!真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书记谱中有功夫”!
    兴奋之余,继续翻看。大红布包裹着的,还有另外一本《谱》,细看之下,差点吓出一身冷汗!原来,这本《谱》中,有三页,竟然有圆珠笔写下的三句口号:
    第一句:“旧社会的一律烧光”!——天哪!真要是烧光了,我们还能看到“建堂太祖”的记载吗?
    第二句:“古为金用,需为中用”!——虽有错别字,但态度还是可取的。
    第三句:“大破四旧,大立四新”!——感觉还可以接受。
    这三句话,记录下了“文革”时期的别样思维,是特殊年代的特殊印记!
    
    我们庆幸书记家的老谱,不仅没被烧毁,而且保存得非常完好。也许,又是老祖宗在保佑吧!
    这部《胡氏家乘》,对“建堂太祖”,完整的记载是:“建堂太祖,讳曾,唐僖宗朝为汉南从事。大唐名臣。著《安定集》行世。”
    胡曾,字绍宗,湖南宝庆府(今邵阳)人,号秋田。唐末进士,著名咏史诗人。在他之前,胡氏先祖在古安定郡辉煌了三百四十多年,成为一郡之望。隋代以后,谱牒学专著,都称胡氏“望出安定”。胡曾将自己的著作,命名为《安定集》,在中华胡氏的历史上,是第一人。不仅如此,他还在老家邵阳,建了规模宏大的胡氏祠堂,冠以“安定堂”,是目前所知的第一个“安定堂”胡氏宗祠,所以被推崇为安定堂“建堂太祖”。这应当是宋元以来胡氏家族的共识,才被刊印在族谱的首页。
    当然,“安定”的声名远扬,也得力于胡瑗的影响。胡瑗,因祖籍安定郡,而在宋代“世称安定先生”,备受推崇。但胡瑗生活于北宋,晚于唐代,所以被称为安定建堂“少祖”。老少呼应,使安定文化得以传承、升华。这就是建堂太祖、少祖的来历。

    其实,胡曾不仅是胡氏“安定堂”的建堂太祖,还是奏请朝廷建立舜帝祠的胡氏第一人。当时,胡曾任延唐县令。清光绪三十三年《邵阳县乡土志》称:“(胡)曾一为延唐令,著《九嶷图经》。又请于朝,建舜祠于玉琯山下。”延唐县,系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唐兴县所置,治所即今湖南宁远县。今宁远县舜帝陵内,对此也有介绍。
    胡曾,首建“安定堂”胡氏宗祠,奏请敕建舜帝祠,功莫大焉!

欢迎关注:胡氏资讯(zhhusw)微信公众平台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