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子弓长-驴游记
广东韶关南雄市北9公里处的珠玑古巷,不仅是广东仅存的宋代古巷古道,也是大多数珠三角居民以及海外华侨的祖居地,自古以来还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汇聚之地,全长1500多米的小巷,路面宽4米多,用鹅卵石铺砌而成,巷内仍保留着不同朝代的古楼、古塔、古榕和古建筑遗址等一批文物古迹、观光景点,走进珠玑巷,宋元时期的古镇风貌依稀可辨。珠玑古巷被誉为“广东第一巷”当之无愧,2005年4月至7月,由《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和《南方都市报》联合举办的“寻找广东最美的地方”评选活动中,南雄珠玑巷还被评为唯一一处“广东最美的街区”。 其实一直都想去南雄看看珠玑古巷和梅关古道,奈何这两个地方已经与江西交界,路途遥远,所以春节自驾回家时,毫不犹豫地把线路选择为经过南雄,顺路参观了这两处曾经的岭南与外界重要文化交汇地。珠玑古巷与我想象中的有些不一样,作为珠三角居民的发祥地,居然依然古朴,周边有很多农田和民居,只是还收40元的门票似乎不厚道,像这种旅游区,如果要拉动当地经济的话,不收门票是最好的选择,不过也许是春节前的缘故,大家都忙于回家过年,我们这样大摇大摆的,居然也直接从正门进去了。 广东南雄珠玑古巷,被誉为“广东第一巷”,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广东最美的街区”。 珠玑巷原名敬宗巷,据史书和地方志记载,据说唐敬宗年间,巷内有一家叫张昌的家族七代同居,朝廷特赐予珠玑绦环表彰这种孝义,为避敬宗庙谥,敬宗巷也改称“珠玑巷”。 那天早晨7点从中山自驾出发,中午11点多来到珠玑古巷,一路的大雨,到了南雄,居然碧空如洗。 红砂岩造的牌坊,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显得格外醒目。 牌坊之后,顺着鹅卵石铺就的小路,过了门楼,就是珠玑古巷。 珠玑古巷南迁姓氏名录(172姓),历史上岭南一带,特别是珠三角区域的居民,大多是从中原经过这里南迁的,然后又有无数的华侨漂洋过海,移居他国,珠玑古巷是世界各地诸多华侨的祖居地。 “黄花满地缀珠玑,广府人称是故居”,古朴清悠的街巷依然是民族凝聚力的磁场。 米酒、腊鸭、土烟……那些乡土味十足的东西都是珠玑古巷的特产,东西不算贵,腊鸭开价30元一只。
自制的加长土烟有些意思,烟枪门至爱,抽一支相当于抽两支,南雄本是产烟叶的地方,土烟的价格不贵,按质地分级,这种超长烟一般十多二十元一包。 清代的门楼,上有珠玑古巷四个字,非节假日的珠玑古巷还是比较清静的,没有太多游客,巷内的居民安详自得。 珠玑古巷地属岭南,在秦以前,岭南是南蛮之地,被古王朝列为疆域之外,那时的岭南,车马不通,人烟稀少,珠玑巷一带还是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 公元前323年,楚国灭古越国,公元前223年,秦国又灭了楚国,越人因避秦又一批一批地向南迁徙,一批批南迁的越人在大庾岭南麓,即今之梅岭——珠玑巷走廊一带安居下来。 后来,因战乱和自然灾害,中原汉族又几次向岭南大迁徙,珠玑巷成了南迁人民的一个落脚点,一批一批人北来,一批一批人南去,中原文化逐渐在珠玑巷生根开花,并向岭南传播开去。 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张九龄奉诏开凿梅关,拓宽路面,梅关驿道成为古代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的陆上孔道,从此,岭南与中原的交通更加方便,往来更加频繁。 珠玑巷位于梅关古驿道上,地理位置优越,经过数代珠玑巷先民的不断开发,周围变成了宽阔平整的良田沃野,沙水河灌溉其中,宜农宜牧。 南来北往的文人学士、达官仕宦、富商贵贾都有此经过或停留,有的就在此落户,随着缙绅流寓的日益增多,珠玑巷便逐步发展成为百姓杂居的繁荣集镇。 到北宋时,金人入侵,中原战火不息,以至靖康之乱,高宗南渡,偏安江南。这一时期,从中原迁到岭南避难的人更多,有朝廷官吏,也有平民百姓,他们在此驻足生息,“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似故乡。” 珠玑古巷的历史实际上也是一部中原人南迁的历史,在这条短短的巷子里,你几乎可以看到中国所有的大姓氏。 南宋末年,珠玑古巷发生了一件悲壮的事情。南宋咸淳八年(公元1272年),度宗皇帝到景灵宫去祭拜先皇,遇大雨,奸相贾似道要皇帝等雨停后由他用大辂车接回去,但胡贵妃的哥哥胡显祖却用逍遥辇把皇帝接走了,贾似道大怒,诬称胡显祖兄妹有夺权野心,度宗皇帝不得已下诏罢了胡显祖的官,迫胡贵妃出宫为尼。 胡贵妃设法逃出皇宫。在临安的江边,被运粮上京的珠玑巷富商黄贮万搭救,并随之来到珠玑巷隐居,不料,黄贮万的家仆背主告发,贾似道便启奏朝廷,诬称珠玑巷百姓造反,命官兵将周围二十里内人畜房舍尽行杀戮焚毁。消息传来,珠玑巷风声鹤唳,居民们恐遭祸延,纷纷逃走,胡贵妃见此惨状,为不殃及珠玑巷乡亲,便毅然投井自尽。 元时,珠玑巷人为了纪念舍己救乡亲的胡贵妃,便在胡贵妃投井自尽的地方筑石塔纪念。 如今这座七层红砂岩石塔依然屹立在珠玑古巷,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广东省内唯一有据可考的元代古塔。 古巷少不了一些古旧物件,这些连环画勾起了我儿时的回忆,80年代长大的小孩子恐怕都会有记忆,那是我们儿时最普遍的读物,记得过年时的压岁钱,每次都买一堆连环画,现在仍保留了不少,那本《偷拳》我至今都有。 古巷的尽头是小桥流水,枝头的嫩绿格外招人欢喜。 凡是古老的村落必定是有水的地方,那一束妖艳的梅花开得好似假的一样。 村后建了一条祖居纪念巷,相对古朴的珠玑巷,新建或新装饰的祠堂显得有些造作。 有历史的地方必定人杰地灵,珠玑古巷不例外,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中原文化落脚点,这里曾经人才辈出。 美食似乎比美景更诱人,一排排的腊板鸭虽然不能马上吃,但那种视觉效果和香味已经让人口水直流了。 中午吃了当地名菜鹅王,不似广东的吃法,更像江西的吃法,但又不够江西的辣。 南岭之险阻,把古代广东隔离于中原之外,但两千多年来中原文化不断地穿越南岭传延而来,从唐代张九龄开凿梅关古道开始,中原文化就顺着这条古道,不断渗透到了粤北,并在广东扎根繁衍,而距离古道不到20公里的珠玑巷也成为岭南客家人最早的聚居地之一。据说共有172种姓氏的珠玑移民分布在珠江三角洲的各个市县,并有数以千万计的人移居国外,从珠玑古巷走出去移民的不仅仅造就了中国最富裕的地区珠三角,更为世界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无数的贡献,寻根珠玑巷,也许是无数海外游子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