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文化报(2013年03月27日) 作者:张英、吴啸华
刘德钦和在建的庙宇一角
现存的胡安国之墓 吴啸华 摄
在距离湖南湘潭市区约40公里处,湘潭县排头乡黄荆坪管区黄荆坪村,有一个叫隐山的地方,是南岳衡山之余脉,又名龙王山。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隐山之下,千百年间曾有许多英雄豪杰在此活动。北宋理学开山鼻祖、文学家周敦颐曾在此隐居讲学。 风水轮流转。曾几何时,这里重返古朴,当地百姓过着简单、朴素的农耕生活,隐山也仿佛如大隐于市的闲人而鲜为人知。然而近年来,一个叫刘德钦的农民及其关于隐山文化的执着梦想,却让周敦颐与胡安国、濂溪祠堂与慈云寺和隐山搭上千丝万缕的联系,开始为世人所关注。 3月中旬,我们驱车来到隐山,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胡安国之墓,探寻古学堂、寺庙遗址,也聆听了刘德钦与隐山文化的那些故事。认识隐山,让人们了解这座山
来到隐山,正值鸟语花香的时节。这里远离城市,空气清新,悠然静谧。隐山为湘潭四大名山之一,海拔437米。山虽然不高,但非常秀丽,山上有郁郁葱葱的松树、潺潺不息的泉水。山周围屋舍俨然,行人缓缓,鸡鸣狗吠之声可闻。 据资料记载,隐山之西的龙王洞口之下有白云庵,相传建于汉末,为我国最早庙宇之一。隐山脚下的慈云寺,又名慈航寺、龙王寺,几度兴衰,已不知始建于何年何代。一庵一寺,千年间上下相望,中有十八罗汉、金刚、二十四诸天菩萨。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晨钟暮鼓,香火兴旺。但此湘潭一大文化遗产,却毁于十年“文革”,如今只有遗址尚在,香炉仍存。 离隐山不到500米处的山坡上有一墓冢。该墓冢对于隐山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此为南宋文学家、理学家、太学士胡安国及其夫人与儿子胡宏三人的墓冢。墓碑上刻有“秉春秋大笔,葬天下隐山”的拓印挽联,还刻有:“闽江生出到湖南,学问渊源不等闲。秉笔大书千载史,春秋留给后人看。放学三湘恋地形,碧泉驻迹讲诗文。潭州开派分枝秀,留得声名到此今。” 胡安国何许人也?刘德钦告诉我们,南宋名儒胡安国(1074年—1138年)字康侯,号青山,原籍福建。1129年,为避“靖康之乱”,他弃官不做举家隐居于此。在此期间,他蛰居山间庙宇潜心佛学,在隐山创办了碧泉书堂,开坛讲学。集儒、释、道之大成,写成《春秋传》,并提出了以“实事求是、经世致用、内圣外王、修身养性”为要旨的湖湘文化精义。胡安国讲学碧泉,传学胡宏及弟,形成胡氏学派,一称“隐山之学”,创立湖湘学派。胡安国卒于绍兴八年(1138年)四月,葬隐山。儿子胡宏秉承父业,桃李满门,其中就有朱熹、张栻等南宋名儒,他们后来创办了名闻天下的岳麓书院。 胡安国墓曾在“文革”期间被毁坏,如今看到的是1981年如旧修复的。此联由何人题写无可考证。据史料记载,胡安国死后由天子赐谥“文定”, 如今墓碑上留有“胡文定公之墓”的字样。 除胡安国墓以外,以隐山为核心,周围5公里以内存在的古迹还有左宗棠故居、濂溪祠堂等。其中濂溪祠堂是北宋大文学家、大理学家周敦颐此隐居讲学的地方,据传千古名篇《爱莲说》便是在此写就的。 距离隐山东麓3公里处有左宗棠的故居——桂在堂,左宗棠年少时入赘当地一周姓人家并在此学习生活长达12年。桂在堂现已遗弃,其白粉墙上尚留存4幅描述左宗棠建造马尾船厂的墙画。皇帝钦赐之青石碑刻:“皇清荣禄大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周公千岩府君之神道”,字迹清晰,保存完好。隐山脚下还有居湘潭市四大名寺之首的慈云寺,“文革”以前这里长年香客不断。 “文革”中,从胡安国墓到濂溪祠堂再到慈云寺等一系列古迹都一遭罹难。 时过境迁加上历史原因,隐山的形象和建设受到一定影响,隐山历史也曾一度被人颠倒,“南宋到如今,隐山隐名声”。保护隐山,让历史记住这座山
1956年,刘德钦出生于排头乡黄荆坪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要找到刘德钦并不容易,因为他每天都在奔波的路上,他现在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忙碌、执着与干练,是他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话匣子一打开,立刻让人感觉到他有着强烈的倾诉欲望。 生长在隐山脚下的刘德钦,对于当年隐山周边金碧辉煌的成片寺庙、香客不断的场景、胡安国墓周围石兽环绕都记忆深刻,他知道隐山文化是湖湘文化的源头,对湖湘文化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 上世纪80年代初,刘德钦离开排头乡出来开装饰公司,做古建筑工程,几年过去,他已是当地名声在外的有钱人了,但是深厚的文化情结让他离不开隐山这块土地。上世纪90年代初,家乡村民为建新房开始对周边古树、古碑任意破坏。从事古建筑工程建设的刘德钦深知这些古迹的重要价值,古迹被毁让他心疼不已,他决意要将这些古迹都保护甚至还原回去。 1995年,他决定放弃已经风生水起的事业,将全部精力与财力投入到隐山历史文化的还原和保护上来,着手整理关于隐山历史文化的相关资料。倔强的他下定决心,用20年的时间还原隐山的历史文化面貌,为隐山文化是湖湘文化之源正名。想法告诉家人后,他遭到了来自家庭和朋友的不理解。“我们夫妇两边的兄弟姐妹共14人,只有妻子一人支持我的想法。他们说我是神经病,脑子有问题,不知道我图什么。”刘德钦说,我只是觉得这是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破坏了就永远消失了。 由于当时一些古建筑没来得及成功申请为文物,村民在建设过程中任意破坏。刘德钦劝说村民得不到应有的理解,无奈之下他只好自掏腰包请村民保护,同时为残存的古迹向政府申请文物保护。 为搜集了解关于隐山文化的现实材料,他从1995年开始,自费去湖南、湖北、上海、北京、福建、江西、四川、重庆等省市,寻访那些见证过隐山历史文化的老人,收集散落在民间的文物。 1995年到1998年,整整4年间,他不断拜访专家学者,不断求得知识界的认证。“我到岳麓书院调查学习就来回跑了整整29趟。” 其间遇到的阻挠之多已让他习以为常。“我是个读书不多的农民,怎么配得上谈湖湘文化源头这样博大的命题呢?”这是刘德钦当年求证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尴尬。 通过努力,刘德钦调查取证的一些资料渐渐还原隐山和胡安国之间的历史因缘,揭示胡安国及其弟子与岳麓书院创始人张栻、朱熹之间的学术渊源。开发隐山,让世界知道这座山
如今,隐山是湖湘文化源的说法已经在社会各界得到一定反响。 1999年8月,湘潭市将隐山定为A级旅游资源。同年11月9日,湖南某报发表文章《开发隐山,让世界知道她的价值》。湖湘文化研究会会长文选德亲临隐山并题词:“奇秀隐山,湘学源流。” 2001年6月15日,湘潭市委、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为隐山正名。2002年3月,湖南省文史馆、岳麓书院和湘潭大学为隐山送来“归隐独寻三户地,开山应识五峰心”的锦旗。 谈到10余年的艰辛,刘德钦如释重负地告诉记者:“原计划用20年时间实现湖湘文化源的正名,如今这个目标已经提前实现了。再也没有人叫我神经病了。” 对隐山文化的点点滴滴,他已烂熟于心。他说,自宋至民国初,隐山成了州府官吏、文人雅士、迁客骚人游览之地, 《长沙府志》、《寰宇记》均有关于“天下隐山”的记载。隐山胜迹颇多,概括起来有一寺、一墓、两祠、两树、四池、八桥,远近闻名。他的梦想,就是恢复、重现这些胜景,发扬、光大隐山文化。 目前,刘德钦正在努力打造一个承载湖湘文化源盛名的文化园。整个隐山项目的开发格局为“三区一地”,在4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建好核心区、名人区、休闲度假区和佛教圣地。 据他介绍,该项目已经通过论证、规划、立项、报批等必经程序,进入了实施阶段,并且核心工程胡安国墓地的绿化已经完成,濂溪书院部分已修缮完毕。 刘德钦说,为了实现项目预期,根据政府的授权,隐山公司拟通过3年的努力,通过自身开发、招商开发和争取政府支持三条途径,将已规划的29个子项目精心设计,逐一落实,着力打造国内文化与旅游结合的项目品牌。 工程前期,刘德钦的湘潭市隐山湖湘文化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入了数千万元开发资金,终于取得了现在的成绩。刘德钦说,现在项目开发总体形势不错,他对下一步的工作充满信心。刘德钦做了近20年的隐山文化梦,如今已经让他感受到了坚持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