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873阅读
  • 1回复

[网络转载]古之婺源县治——清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3
来源:《徽州五千村(婺源县卷)》

    清华,以清溪萦绕、华照增辉而名。位于婺源县北部的五蜂尖北麓,浙源水合古坦水之口处,王(村)赋(春)、清(华)凤(山)公路交汇于此。今为鄣公山垦殖场驻地,南偏东距城关镇34公里。
    因其地控婺北咽喉,扼皖、赣交通要冲,商贾往来络绎不绝。山区茶叶、竹木、土纸,箬叶,药材等土特产品多在此成交,水运鄱(阳)乐(平);食盐,布匹、百货等日用品从休(宁)浮(梁)输入,散销邻近山乡。因此,自古以来便为婺北商品集散中心。
    明弘治《徽州府志》、清光绪《婺源县志》记载:唐开元二十四年( 736),土人洪真叛,以休宁回玉乡之鸡笼山为巢穴,踞于歙、衢、睦三州之界,聚众活动于遂安、开化、休宁县地四百余里范围;朝廷发兵三年讨平“洪真之乱”后,为便于统治,开元二十八年( 740)割休宁回玉乡、鄱阳(实为乐平)怀金乡立婺源县,设治于清华。直到天复元年( 901),县治迁到弦高镇(即今县治紫阳镇),为邑城160余年,于天祐三年(公元906年)改为清化镇。清华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清华仍是婺源除紫阳镇外最大的聚落,有3000余人口。
    清华南面是一座屏风形的山,因东西并列五峰,故称之“五老峰”,最高处海拔329.4米。源出大鄣山的婺水,东南直下60里经清华村北,在村东侧寨山下汇合浙溪水,然后向南流往婺源县城。婺水宽l00多米,清光绪《婺源县志》在舆图“清华”地名上注“通舟止此”,道光戊戌《清华胡氏仁德堂世谱》亦说婺、浙二水合流处“吴楚舟楫俱集于此”,证明了这里是船运终点。同时,这里又是古驿道交会地点,由此北至徽州府,西往景德镇,南经婺源县城可转饶州、信州、衢州,地处“京省要津”。清华夹在山、水之间,呈弓状延伸,山、水、聚落三者结台,形成了“茱岭屯云、藻潭浸月、花坞春游、寨山耸翠、东园曙色、南市人烟、双河晚钓.如意晨钟”的“清华八景”。

    清华早在唐代即为县治,说明其自始便不是一个血缘聚落。现聚落中的大姓胡氏,定居于唐末。按《清华胡氏统谱》载:“唐文德元年( 888)夏,吾始祖散骑常侍学公,时年十八,侍父曈公游婺源通灵(元)观炷香,道经清华,见其地址清溪外抱,形若环壁,群峰叠起,势嶂参天,曰:住此后世子孙必有兴者。遂由古歙黄(篁)墩而徙居焉。”胡氏定居清华后,明嘉靖《古县图记》中说这里“甲第蝉联,簪缨奕叶”。仅宋一代,胡氏经科举中进士者有13人,出任七品以上文武官员有7人。可到明朝晚期以后,人才流向商业,科第开始衰落,清代登进上第者仅2人。不过,仍产生了一些不以科名显的文士学者,“又有以道德显名当世,以隐德耽乐泉石者”(见清道光戊戌《清华胡氏仁德堂世谱》)。据民国《婺源县志》所载,清华有文人22位,留下传世著作49部,这与区内先后设置的“教忠书院”、“藻潭书院”、“富教堂”等的作用密不可分。富教堂是一座把社仓和书院合一的建筑,清道光戊戌《清华胡氏仁德堂世谱》载:“万历丙辰邑侯冯时来建。以两旁贮粟为社仓,中为乡先生讲业处,故名富教。邑绅余懋衡为之记。”从吏部尚书余懋衡曾经在此讲过学来看,它不是一般的蒙童学塾,而是带有真正书院的性质。1988年婺源县地名委员会办公室编撰的《婺源人物录》中,记述了清华较著名的人物有:胡闳休,宋靖康元年( 1126)兵科进士,补承信郎,曾从岳飞抗金,飞被诬死,称疾归里不出。胡得,明正德三年( 1508)进士,授南京户部主事,监督福建、浙江粮运,为官清廉,后擢四川参议、云南参政,时云南土司官侵吞制盐户利达九年,户部使者拟请兵处置,胡德单赴,教谕父老,补收盐税数万。胡皋,善画,可追顾(恺之)陆(探微),又工书、诗、古文辞,游京师,公卿争视为宝;天启间( 1621-1627),随将军赵佑宣抚朝鲜,朝鲜人得其片楮,如珍宝云。在朝周年,砚被磨穿,因著有《穿砚赋》。
    据南宋咸淳五年( 1269)里人胡升(国史馆编校)编撰的婺源《星源图志》载,时清华环街上下有四坊、九井、十三巷。“四坊”从西至东依次是长寿坊、桂枝坊、安仁坊和仁寿坊,每坊都有一个两柱式的坊门,形同牌楼。“九井”均为唐朝开凿,名称较为有趣,分别是犴子头井、狮子尾井、冷彻骨井、有惊忧井、泉不竭井、后街头井、灵芝阁井、岭头求井及依山下井。井大多分布在街的南侧,今仍存水井巷和双井巷的水井各一口。双井巷的井就是犴子头井,现还在使用,它的井盖是一块大青石板,上面凿直径40厘米的两个洞,各罩一个井圈,乡人俗称为“双跟井”。“十三巷”是程家巷、张家巷、撩车巷、方头巷、安乐巷、大夫巷、蔡家巷、戴家巷、曹家巷、姚家巷、小公巷、傅家巷、街头巷。由上述巷名可见唐末至宋,清华街至少有九姓合住,各据一区。方头巷位在清华街的西端,是胡氏宗祠仁德堂所在(胡氏另有承德堂、怡愉堂和恩义堂3座支祠);仁德堂遗址就在今彩虹门旁;大夫巷则为宋武翼大夫胡师礼旧居。据《清华胡氏统谱·八景图》所标,在聚落的东部偏南,面对婺水、浙西水合流处,是唐代县衙所在。这里现存距今1500余年的苦槠树一棵,树高19米,胸径2 47米,盘根错节,弇日为荫;旧县衙的南边是“东园”,西边有一片往宅,就是“南市”。这一片地方如今街巷零乱,房屋虽古老但大多简陋,大概从清华街兴起之后,老县衙左边就开始败落了。清初里人戴程的《清华怀古·旧县基》诗,说明了这点:“胜地风光此日移,南村凋谢北村宜。冢高旧市堆残骨,草长交衢失故基。半亩方塘蛙独占,几层古井鸟间窥。新花细草年年放,拾屐人争觅断碑。”(见民国《婺源县志》卷69)
    清华的主干是一条长约1100米的商业街,几乎首尾贯穿整个聚落。它东半街(下市)正东西向,长约600米;西半街(上市)为西南向,长约500米。当年它是婺源第一长街,号称“五里长街”。街两侧店铺林立,只偶或被宗祠和府邸阻断。按《清华胡氏仁德堂世谱》记载,它东端有关圣庙、五显庙、文昌阁和万年台(戏台);西端有文昌阁、周宣灵王庙、张帝庙和关帝庙;街中段北侧有江氏宗祠,左右当街有石牌坊,可惜都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拆除。在东端正对水口处,有一鉴方塘,相传系南宋绍兴元年( 1131)岳飞领兵征李成路经此时挖掘。当时,岳家军纪律严明,众兵士足不入民居门户,骑不践百姓禾黍,茶水稻草均给银两,当地百姓无不拍手称颂。时告假清华家中的武翼大夫胡诗礼亦感动不已,忙杀猪担酒,厚犒三军。岳飞十分感谢,临别曾题诗答谢:“提戈阃事寄南征,一宿殷勤见主情。风阁龙楼依日月,金书玉卷灿星辰。笑谈樽俎如吾兴,带励山河待尔盟。此去长安天路近,冥鸿早夕寄秋声。”(见《清华与园胡氏勋贤总谱》)下市(街)的东段,靠近船运码头,从宋至明,曾是瓷器街,“三户一家窑货铺,五户一间瓷器店”。因为清华附近出高岭土,《浮梁志》载:“婺源坯土九十斤,值银八钱,淘净土七十二斤。”其瓷土除了供应景德镇(浮梁)外,聚落东园一带从唐代以来就遍布瓷窑,生产青瓷、影青瓷、青花瓷等日用品瓷器,产品上越五岭,下渡七十二滩,大量外销皖浙赣地区。清华的瓷窑业曾经对景德镇有过影响,这里昔有一座“齐总管庙”。清光绪《婺源县志》载:“齐总管(婺源齐村人),宋代任浮梁陶丞,劳于王事,误毁御器,抱愤吞器立死不仆。”明代,宜兴紫砂的名匠陈仲美,亦为婺源人,他也在浮梁烧过瓷器。齐、陈二人,均出身于清华瓷窑。
    现清华古街已经几乎没有商业,旧店铺大都改为住宅,商业和服务业转到村落南缘与古街平行的新街。古街虽然萧条不堪,但旧貌仍然清晰可辨。老店面大多为两开间,少量是一开间或三开间;有些联排店面,显然是同时建造的,五间或七间,但并不是一家店铺,明显用于出租。两开间的店堂,一间设曲尺形柜台,一间开放,都是铺板门面,早晨一卸板,顾客可以在街边买东西,也可以走进开放的一间。开放的一间当初设有太师壁,挂中堂画和对联,置八仙桌和扶手椅,并有茶水供顾客取饮;曲尺形柜台的两端都有匾,叫“万年牌”,一般黑底金字,书写着与店铺经营有关的熟语,如药店写“橘井流芳”,酱园写“梅葛遗制”,笔墨店写“千载存真”等。店堂后进是住家,二者之间有个极窄的天井。因为房子狭小,二楼大多住人,向前挑出几十厘米,用雕卷草纹的“牛腿”承托;楼上正面大多为板壁,开窗;窗下槛墙有贴花式栏杆做装饰的,更多的是在下沿的花枋、花扳上刻华丽的浮雕,雕刻题材很随意,有花草回纹、博古、暗八仙,也有文房四宝、琴棋书画等,少数做开光盒子雕故事人物。清华聚落中,现存最大的一幢旧宅是位于古街中段南侧的“贡元府”,它有三排平行的房子组成,当中最宽的为基本部分,右侧是客馆,左侧是厨房、餐厅,宅子后面是花园。贡元府临街开一个八字墙门,朝北,有简单的雕刻门头;进门是一间门屋,两侧有木条凳;穿过门屋,即为前院,当中正门的砖雕门头十分精细,门两侧各有一个刻着“贡元”两字的六边形旗杆石,进入正门,里面是一个天井式四合头加一个后天井;前面两侧有卧室,即下房,厢房完全敞开,不装修;门厅里有樘门,与前堂的太师壁对应。前院的东侧是客厅,楼下隔扇已经役有了,垒一道矮墙挡着,但楼上的隔扇还在,客厅后面便是客馆。

    清华最值得骄傲的是它的两座桥。一座是东北角的聚星桥,通徽州府大路所经,原系石墩木梁风雨桥,桥上有晚清进士、江西审判厅丞江峰青所题“东井聚星多,爱此间山水清华,倚柱留题,跌宕文章湖海气;北仓遗址在,想当日金汤建设,凭栏吊古,模糊烟雨晋唐碑”楹联,1972年修公路时改为钢筋水泥桥。另一座是村西头的彩虹桥,通景德镇大路所经,始建于宋代,现存。彩虹桥位在村西婺水向北环弯的地方,东西走向,长140米,桥面宽3.1米,有4个青石叠砌而成的桥墩,5个桥洞,建筑体十分简洁,构件与整体之间,配合得非常和谐匀称。桥墩长13.8米,中宽9米,高12米,迎上流作分水(燕嘴);桥洞跨度大小不等,在12米左右.每洞间架4根大木梁,上密铺杉木板形成桥面;桥上造廊,两坡顶,洞上的跨度小,只有4.5米,墩上的跨度大,有11.5米,前后都凸出,因此墩上的和桥上的廊子结构分开,各自独立;而且墩上的廊,廊脊明显高于洞上的,外观轮廓起伏有节奏。桥内的空间也因宽窄的变化而产生了节奏感,墩上的廊,向北的凸出比较大,形成完整的小空间,摆着石桌右凳。桥的两侧通长设栏杆凳,行旅在此倚栏眺望,南面正对锦屏似的五老峰和云雾缭绕的茱岭;东北烟波连天,渔舟悠然飘过,左岸层层山岗,右岸竹丛掩映村落。在桥的西端,前面山岗顶上,原曾巍然矗立着一座十几米高的文笔,“文化大革命”时被毁。桥东端第二个桥墩的燕嘴上,有过一座经幢;墩尾的凸间里是一座神橱,内供奉三个神位,正中是“治水有功大夏禹王”,左右两侧分别是“募化僧人胡济祥”和“刨始理首胡永班”。桥上有“胜地著华川爱此间长桥卧波五峰立极;治时兴古镇尝当年文彭篆字彦槐对诗”、“清景明时彩画辉煌恢古镇;华装淡抹虹桥掩映小西湖”等楹联。

    在彩虹桥上游南侧的水边石矶上,摩崖刻有长3米、宽1.5米的“小西湖”三字。史书载,明嘉靖年间( 1522-1566),邑人徽派篆刻创始者何震邀江苏吴派篆刻家文彭同游彩虹桥,观赏泉石佳胜,文彭欣然命笔,题刻“小西湖”(见《婺源县文史资料》第二辑,1987年)。清嘉庆二十二年( 1817),婺源知县觉罗长庚(满人)为使后人识前贤胜迹,重刻加深。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进士、工部营膳司兼都水司主事胡永焕有《石桥纳凉杂诗》云:“睢阳庙外一灯孤,五老峰前飞夜鸟。绝好荷花无一柄,月明空照小西湖。”按胡永焕题诗的感慨,他游小西湖时,景致已败落得比较凄凉了。  
    清华既是个“吴楚舟楫俱集于此”的水陆大码头,自古商业繁荣也就必然了,所以早在宋代这里就设有“税课局”,同时设有用来住戍卒和传递邮件的“清华铺”。这两种建筑今已不存。


  ——— 胡氏资讯(zhhusw)微信公众平台2016年12月06日推送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离线胡强云

发帖
832
铜币
848
威望
73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6-11-23
古之婺源县治——清华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