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4033阅读
  • 0回复

[网络转载]胡则: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读书至乐教子至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6-10-05
— 本帖被 胡宁生 执行提前操作(2016-10-05) —
来源:中共鹰潭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鹰潭市监察局  时间:2016年03月16日
胡则

  胡则(963-1039),字子正,北宋婺州永康(今浙江金华永康)人,为宋朝婺州第一个进士,是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三朝的名臣,一生为官清廉,心系百姓,被尊称为“胡公”。毛泽东同志曾评价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胡则为官四十余年,先后出任知浔州、桐庐、睦州、温州、信州、福州、杭州、池州、陈州等十个州郡,按察江淮、京西、广西、陕西等六路使节,并曾担任户部郎中、礼部郎中、吏部郎中、工部侍郎、刑部侍郎等,有“十握州符,六持使节,选曹计省,历践要途”之称,宋仁宗宝祐元年(1034年)以兵部侍郎致仕。
  胡则在政治上力主宽刑薄赋,兴革弊政,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好事,深受百姓爱戴,尤其于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直言劝谏,奏请免除衢、婺两州百姓身丁钱,为百姓所铭记,青史留名。
胡公纪念馆

  胡公纪念馆建于2006年,位于浙江省永康市方岩山顶,场馆总面积2000余平方米。纪念馆外围有一照壁,镌刻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八个大字。纪念馆内,以绘壁、石刻、图板、书籍、照片、书画、视频等方式系统展示宋代名臣胡则为官经历和勤廉事迹。
胡则史迹馆

  胡则史迹馆位于胡则出生地浙江省永康市古山镇胡库村,史迹馆整合该村至今保存完好的祠塾、若唐公祠及胡公文化广场等设施建成,系统展示胡则生平史迹。
  史迹馆分为五个单元。第一单元主要内容为前言、中国古代清官、贪官简介,以“廉与贪”“善与恶”作对比;第二单元为胡则年鉴,再现胡则整治钱荒、宽刑薄赋、平反冤狱、奏免丁钱等勤政廉政故事,充分展现了胡则“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官德官风;第三单元为胡氏后代名人雕像、简介,展示了在胡则精神的感召下,胡氏后代人才辈出,政绩斐然,官身留名;第四单元为宋朝历代皇帝及范仲淹对胡则的评价文字史料;第五单元为胡氏宗谱、胡氏家训集锦,通过追根溯源,展示胡氏一门清白继世、耕读传家的家风传承。
胡氏家训

  胡氏家训由胡则及其弟胡赈创始,历经宋元两代传承后,明崇祯9年(1636年),胡氏子孙根据胡则遗留的祖训,制订了《胡氏家训》十三条,此后又不断传承完善,到乾隆十二年(1747年),胡氏子孙整理形成了较为系统完整的《胡氏家训》。
  《胡氏家训》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及当时吴越文化的影响,内容涵盖了修身齐家治国的方方面面。《胡氏家训》的主要特点:一是突出强调如何修身。《胡氏家训》把个人修养摆在重要位置,提出“家道盛衰,皆系于积善与积恶而已”、“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侥幸心”,教导子孙后代做到善恶分明、积善行德。同时倡导“以清白相承”、以“和睦”成“逊顺家风”,为子孙后代树立行为规范。二是突出强调如何为官。《胡氏家训》把个人、家庭、家族与社会、与国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家训中提到“为官心存君国”、“为官当以家国为重,以忠孝仁义为上”、“先忧后乐,鞠躬尽瘁”等,充分展现了胡氏子孙强烈的家国情怀,也为胡则“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及胡氏后代人才辈出、官身留名作了最好的诠释。三是突出强调如何崇学。在《胡氏家训》中,崇学重教思想得到高度体现,一再申明教导子孙“为人者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即使冥顽,纵有开悟之时”。正是有了这种精神的传递和观念的引导,胡氏后人寒窗苦读的传统和对未知世界的向往探索从未改变,成就了一个个书香之家。
视频脚本:《北宋名臣胡则: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

  位于浙江省中部的永康市山川秀美、人杰地灵,养育了南宋思想家陈亮、清代画家吴绛雪等一批历史文化名人,也造就了仁政太守朱仲智、一代廉吏朱方等一批勤政为民的典范。这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当属被毛泽东推崇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北宋名臣胡则。
  宋乾德元年(公元963年),胡则出生于永康一个叫胡库村的小村庄。当时永康隶属吴越国管辖,那时候吴越国“士用补荫,不设贡举,儒风几息”,读书人很少。不过胡氏家族却秉承“为人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的祖训,历代耕读传家。胡则幼年就已熟读经史,崇尚“以德正心、以义济世”的儒家文化。
  公元989年,27岁的胡则成为了吴越纳土归宋后的婺州第一个进士。之后,胡则辗转河南、山西、广西、浙江、江西、福建、安徽、陕西等地为官。
  公元1011年,胡则任屯田员外郎,主管江南路银铜场铸钱监。胡则在视察池州永丰监时发现,铜矿管理十分混乱,矿难频发,永丰监监吏存在大肆贪匿官铜的行为。监吏听到风声,抬重金贿赂胡则,并使出浑身解数向胡则施压,结果被胡则严词拒绝。
  经过艰难的取证,胡则一边追查恶首,一边革除陋习、完善法度。胡则之举,让以各种手段谋取私利的官员们收敛了许多。胡则也因其清正廉洁、刚正不阿,升任户部员外郎,兼三司度支副使。此后,胡则辗转中枢与地方任职,有“十握州符,六持使节,选曹计省,历践要途”之称。
  福州濒临东海,五代时期隶属闽国,有大片无主滩涂。纳土归宋后,官府将粗略改造后的滩涂作为“官庄田”租给当地的佃户耕种,后来宋太宗施仁政,下旨“授券予民耕”,让佃户直接成了田主。
  公元1025年,胡则出任福州知州。因为内忧外患,朝廷财力不支,于是打起了这些官庄田的主意,试图收走这些已经被改造成良田的“官庄田”。为此,胡则先后三次犯颜直谏,直到朝廷诏免此事。他在奏章上写道“百姓疾苦,刺史当言之。而弗从,刺史可废矣。”
  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陆敏珍:
  (胡则认为)我作为刺史,我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为老百姓做事情。如果我做不了,那刺史就可“废矣”,说的其实就是“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
  “铁马秋风塞北,杏花烟雨江南。”说起江南,离不开水的主题。地处钱塘江边的杭州,更因举世闻名的钱塘江大潮而水患严重。
  公元1026年,胡则出任杭州知州。到任第三天,胡则就带上了熟悉水务的幕僚,沿钱塘江两岸,对江堤海塘进行勘查。
  不久,胡则发布主政杭州的第一道知州令——修筑钱塘江海塘。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浙江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卢敦基:
  实干家的精神,实干家的技巧,在胡则身上得到了很好地体现。
  胡则此举,为几十年后的北宋另一位杭州知州——苏东坡,治理环杭州水系和西湖的水患打下了基础,也才有了后来“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的杭城美景。
  公元1030年,大宋朝国库空虚,胡则入京,代理三司使,执掌财权。为改善国家财源,胡则提出了“通商五利之法”,改官盐专卖为商销。
  浙江省永康市胡公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胡国钧:
  “官卖榷盐”是中国几千来传统的国策,所以当时阻力很大。
  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陆敏珍:
  胡则在盐法改革上作为颇多。如果没有他的大力推进,很有可能这个盐法提出来以后就流于一种口号,不会落到实处了。
  据《宋史》记载,“通商五利之法”施行当年,就为朝廷增收了15万贯。既增加了财源又改善了百姓生活。
  浙江省永康市胡公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胡国钧:
  这是一次非常了不起的改革。
  然而改革触犯了士大夫阶层的利益,不久,胡则被贬为陈州知州,他的副手,陈州通判是北宋名臣范仲淹。胡则长范仲淹26岁,两人却一见如故,相交莫逆。而从范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为官之道中,也不难看出些许胡则的影子。
  胡则在陈州只呆了一年不到的时间,就因江南大旱被起复急诏回京。出任工部侍郎,主管抗旱。
  相比其他地区,江南百姓的赋税是很重的。他们除了朝廷的赋税,还要缴纳吴越时期延续下来的“身丁钱”。
  公元1032年,胡则已是古稀之年了。江南旱情还在严重,于是他又接连上书,奏请永免江南各地的“身丁钱”。
  六十年来见弊由,仰蒙龙勅降南州。
  丁钱永免无拘束,苗米常宜有限收。
  ……
  胡则并不以诗文见长,这首《奏免衢婺丁钱》是胡则流传下来的不多的几首诗文之一。
  公元1034年,72岁的胡则致仕归隐杭州。胡则为官四十七载,却身无长物。在勤廉为民的同时,胡则也十分注重后代的培养。早年在永康方岩建读书堂,在寿山坑建重楼,以方便后代读书。晚年又和其弟胡赈创立了胡氏祖训,激励胡氏后人崇德向善,兴家报国。
  胡则后裔、浙江古代文学研究会秘书长 胡浙平:
  胡公(胡则)的精神我把它归纳为三大情怀:一是崇高的家国情怀,二是深厚的为民情怀,三是充沛的人本情怀。
  公元1039年,胡则病逝杭州。范仲淹在胡则墓志铭中写道:“进以功,退以寿,义可书,石不朽,百年之为兮千载后”。
  胡氏祖训历经宋元两代的传承,于明崇祯9年(公元1636年),胡氏子孙制定了《胡氏家训》十三条,此后又不断发展完善。
  在胡氏家训中,特别崇尚学习、注重教育。“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即使冥顽,纵有开悟之时。”
  明代初期,胡氏子孙在胡库村门前溪南建有上书院,为族人读书专属之地。清朝康熙二十六年,村里建起了小宗祠,祠额书“祠塾”,不仅族中子孙在此启蒙,且周边十里内外的各村学子都慕名而来。清嘉庆十年建的魁盛公祠,也在祠内开设私塾。后来,在村中大宗祠内设崇本书院。清道光十九年,村里建起了文昌阁,内设塾馆,延师授业。
  胡则后裔、浙江古代文学研究会秘书长 胡浙平:
  我觉得这种家风,对胡氏的后裔,甚至对我们整个家乡的人影响都是很深远的。
  今天在胡则故里,当地的百姓早已将胡氏家训深深刻入了每个人的心里,渗透进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代代相传。
  据史料记载,继胡则之后,胡氏一门进士及第多达54人,仅胡库一个村明清两代举人、秀才、贡生就有近200人,为官者众多。他们也都遵从《胡氏家训》中“为官心存君国”“为官当以家国为重,以忠孝仁义为上”的理念,把个人、家庭、家族与社会、国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涌现了一批清白传家,敢于担当、许身报国,为国尽忠、为民造福的好官、清官。“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的精神也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
  胡则后裔、浙江古代文学研究会秘书长 胡浙平:
  在今天,仍然应该对胡则为官的精神、胡氏家训进行继承发展、大力弘扬。
  近年来,当地传承发展以胡则精神为代表的古代传统廉政文化以及近现代红色文化,建立了胡公纪念馆、胡则史迹馆等一批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对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发挥着重要作用,激励着一代代后人不断前行。
胡氏家训摘编
行善篇

  家道盛衰,皆系于积善与积恶而已。何谓积善,居家则孝悌,处事则仁恕,凡所以济人者皆是也;何谓积恶,恃己之势以自强,尅①人之财以自富,凡所以欺心者皆是也。
  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侥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摘自《库川胡氏宗谱》
  【注释】
  ①尅(kēi):同“克”, 掠夺。
  【译文】
  家业的昌盛和衰败,都取决于是积德行善还是积恶为患。什么是积善,就是在家中要做到尊敬长辈友爱兄弟,立身行事做到仁善宽容,凡是救助他人的就都可以称为积善;什么是积恶,就是仗着自己的势力妄自称强,通过掠夺他人财富使自己富有,凡是欺骗自己内心的就都是积恶。
  做什么事都要留有余地,满足了自己的内心之后就不应该再贪求更多。他人有喜庆之事时,不可有妒忌之心,他人有灾祸之事时,不可以有侥幸之心。做好事想要人看到,那就不是真正的善;而做坏事恐怕别人知道,那做的就是大恶事了。
  诚则致祥,狡则致祸,自古以来未有伪而得善者,凡我子孙永宜蹈矩,有犯此禁者责之于庭削其名于谱。
  凡人有谋于我者当尽心以尽其事,友之有托于我者当无宿诺以践其言。
  ——摘自《华溪胡氏宗谱》
  【译文】
  为人真诚会带来祥和,为人狡诈则会带来祸患。自古以来从未有为人虚伪而获得赞许肯定的,但凡我的子孙应当永远遵循这一规矩,(子孙中)有触犯这条禁令的,要当众予以责罚并将其从家族宗谱中除名。
  凡是有人来和我们谋划商议事情,我们应当尽心尽力去帮助他们,朋友托付给我们的事情,我们应当尽快去完成,及时践行我们的诺言。
修身篇

  正人君子,澹泊明志。为人应以忠孝仁义为上,当以家国为重;先忧后乐,鞠躬尽瘁。
  ——摘自《库川胡氏宗谱》
  【译文】
  正人君子,应该淡泊名利而使自己志趣高洁。做人应当以忠、孝、仁、义为最高道德准则,应当以国家为重;要忧患在前享乐在后,要恭敬谨慎,竭尽心力。
  吾家本寒族,世以清白相承。
  人情之戾莫不起于争,大谋之乱莫不起于争,自古以来未有争而不忿,忿而不争者。凡我子孙永宜戒斯二者,以成一团和气。
  ——摘自《华溪胡氏宗谱》
  【译文】
  我们家族原本就是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家,世世代代都以清白做人为家族立世传承之本。
  人的戾气无不是由互不相让的争夺引起,而乱了大计往往也是由互不相让的争夺所致,自古以来从没有互相争夺而不引起气愤怨恨的,也从没有气愤怨恨不导致互相争夺的。凡是我的子孙要永远以“争”、“忿”两字为戒,以使家族和睦融洽。
勤业篇

  族中子弟当各勤生业,士者攻其学,农者力于耕,工者专于艺,商者蓄其贷。
  毋学赌博以废事业,毋酒色以乱德性,毋摇唇鼓舌以生是非,毋游手好闲以荒岁月,毋玩法而犯刑,毋浪费而破产。
  宜未雨绸缪,毋临渴掘井,居家务其质朴,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
  ——摘自《库川胡氏宗谱》
  【译文】
  家族中的子弟应当在各自的行业中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读书人要用心攻读学业,务农的人要致力耕种劳作,工匠要专注技能工艺,商人要积聚资产财富。
  不要学人赌博而荒废事业,不要沉迷美酒女色而乱了道德品性,不要乱耍嘴皮而惹事生非,不要游手好闲而浪费时间,不要玩忽法令而触犯刑律,不要奢侈浪费而破败产业。
  应当把眼光放长远,做到未雨绸缪、防患未然,不要临阵磨枪、临渴掘井。持家应当勤俭朴素,不贪恋意外之财,不饮过量之酒。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摘自《华溪胡氏宗谱》
  【译文】
  从节俭变得奢侈是容易的,而从奢侈变得节俭却很困难。
劝学篇

  为人者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即使冥顽,纵有开悟之时。
  夫何但知争讼奢靡为事,而不教子读书,此有家者之大患也。当以争讼之心,为教子之心,以奢靡之费,为读书之费。
  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摘自《库川胡氏宗谱》
  【译文】
  人最快乐的事情应当是读书,最重要的事应当是教育子女。子孙即使愚钝,四书五经是一定要读的,即使是愚昧顽固的人,读了书也会有通达醒悟的时候。
  如果就知道争论辩驳、奢靡享乐,而不去教育子女读书修身,那就是有家之人的祸患和灾难。应当把争论辩驳的心思放到教育子女上来,把奢靡享乐的钱财用到读书修身上来。
  读书要以努力成为圣贤之人为志向,做官则要始终保持忠君爱国的思想。不得志时,要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显达时,要造福天下百姓。
孝悌篇

  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子孙敢有忤逆父母,气凌尊长者,亲房不得恂情。
  为人者需知屋檐滴水从上落,点点滴滴不差移。为人妇者,需修妇德,事舅姑以孝顺,奉丈夫以恭敬,待姊姑子孙以慈爱。
  ——摘自《库川胡氏宗谱》
  【译文】
  各种邪恶品行中,淫邪欲念是排在第一位的,而各色各样的仁善品行中,孝顺长辈也是排在第一位的。子孙后代中有不孝顺父母、不尊敬长辈的,家族成员不得徇私偏袒。
  为人处事需要知道屋檐上的水总是从上往下掉落的,点点滴滴都总是落在同一个位置而不会有所偏移。为人妻子的,需要修持妇女贞顺德行,以孝顺之心侍奉公婆,以恭敬之心对待丈夫,以慈爱之心对待姐妹姑嫂以及家中晚辈。
  恩莫大于父母,情莫切于兄弟。
  ——摘自《华溪胡氏宗谱》
  【译文】
  恩情中最大的莫过于父母恩情,情感中最深切的又莫过于兄弟之情。
专家观点
    谢冕:则在千秋

  “则在千秋”,我怀着崇敬、肃穆,还有一种感动的心情,在宣纸上写下这四个字。签名之后,我又特意加上“敬题”二字。 
  故事发生在浙江永康的方岩,方岩上有座胡公祠。胡公是真人,一个竭诚为百姓做事的官吏。
  那日登方岩,我们从山下拾级而上,过步云亭,谒蓬莱仙境,而后是垂直的数百级“天路”,天路尽处,巨大的拱石筑起“天门”。过了天门,又有“天街”。这里不似别处旅游景点,摆满了似是而非的纪念品,开设各色小吃店,这里是静穆的。静穆生发于崇敬。胡公祠香火历千年而不衰,因为前来谒拜的香客终岁不绝。
  数十年前,郁达夫访过方岩,记载说:“方岩香火不绝,而尤以春秋为盛,朝山进香者,络绎于四方数百里的山道上。金华人之远旅他乡者,各就其地建胡公庙以祀公,虽然说是迷信,但感化威力的广大,实在也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
  我们在方岩巅峰拜谒了胡公祠。那里供奉着他的神像,脸是红的,须是黑的,形象有点像我们熟悉的关公,健伟、慈祥,也很亲切。胡公原名厕,殿试时经皇帝御笔去掉厕字外边的“厂”,赐名为则。胡则,宋乾德元年(963年)出生于永康一个普通的农家,曾读书于方岩,聪慧勤勉。端拱二年(989年)中进士,此后屡官浔州(今广西桂平)、睦州(今浙江建德)、温州、信州(今江西上饶)、福州、杭州、池州(今安徽贵池)、陈州(今河南淮阳)、永兴军(今陕西西安),或为郡守,或为知州。宦海浮沉,时有升降,但从他的任职州郡之频繁来看,他的辛劳是可以想见的。  
  胡则于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72岁时获准致仕,朝廷按例加封兵部侍郎(正三品)荣衔,这是他平生为官得到的最高级别。重要的不是官阶,而是他的操守和政绩。他为官清廉,以身作则,史载某日一位挚友升迁,囊空如洗的胡则,只好以家用银器以代赠仪。胡则长期担任筹运军饷等后勤事务,经手钱财数以万计,却两袖清风,毫发无沾。尤为难得的是,性格坚毅的他,敢于为民众的利益甚至向皇帝据理力争,置一己的得失荣辱于度外。杭州任内修海塘,福州任内三上奏章减租平值,明道元年江淮一带百年大旱,此时“百年之积,惟存空簿”,胡则抗辩免婺、衢两州丁钱为民请命。  
  他一生都在这样为万家生灵着想,直至退老,还不忘视察钱塘海务,种植龙井。胡则终其一生只是一名文职官员,并无惊天动地的伟大功业,只是因为他勤政爱民,克己为公,百姓千年永记,万世颂扬。方岩美景,天下闻名,但我此时此刻没有在意,充盈在我心中的是胡公所留传的精神。  
  写了以上那些文字,现在,我要回过头来,为我的“则在千秋”解题了。很明显,这里的“则”字,首先指的是人名:胡则的“则”,作为一代名臣的胡则是不朽的,人们将永久地记住他的名字。其次,作为名词的“则”,有准则、法则的含义。《诗经·大雅·庶民》:“有物有则”,指的是道德准则,为官之则,为政之则,推而广之,为人之则。凡事自有章程,处世要讲原则。有物有则,天下安宁。(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 谢冕,文章摘自2014年3月21日《光明日报》)
    陆敏珍:以实干精神诠释“以天下为己任”
  与唐代相比,宋代士大夫的社会性格已发生明显变化,带动了士大夫阶层责任意识的加强,“以天下为己任”“承当天下事”被不少士大夫作为为官座右铭并且努力践行,胡则就是其中的典范。
  胡则以其实干精神留名青史。他曾历任太宗、真宗、仁宗三朝,为官四十七年,他奏减官庄田值、参与解州盐法改革、为衢婺两州奏免身丁钱,官声清越。他的实干精神也影响着下一代,他处理政事的能力后来也被子孙所效仿与继承。长子胡楷被范仲淹称为“政能”之人,胡氏后人中为官者也大多留下好的官声。
  总之,如果从宋代士大夫的群体特征中去观察,在政治上具体践履着“以天下为己任”这一理念的胡则无疑是其中的一员,他的所作所为确实体现了那个时代士大夫的呼吁与主张。(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陆敏珍)
胡浙平:胡则身上的三种情怀
  胡则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品质和精神可以归纳为“三种情怀”,一是高尚的家国情怀;二是深厚的为民情怀;三是充沛的人本情怀。
  家国情怀。胡则出仕为宫,“逮事三朝,十握州符,六持使节,选曹计省,历践要途”,总能以国家大义为怀,尽忠尽责。尽管在仕途上有进有退,但始终国事为先,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所以,范仲淹在胡则墓志铭里称颂他是“进以功,退以寿,义可书,石不朽”。
  为民情怀。胡则无论在什么地方任职,都把百姓的事情放在心上。景德三年(1006年),胡则出知浔州,派人清除虎患,为百姓换取安宁。明道元年(1032年),江南大旱,胡则奏免衢、婺两州身丁钱……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他一生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为宫一任,造福一方”无疑是真实的写照。
  人本情怀。胡则在广西路转运使任上时,曾经有外国船舶被大风困在海上,吃不上饭,其他生活用品也供给不上,面临生命危险,请求救助。胡则就让琼州借他们钱,下属回答说“外国人是不守信用的”,担心不来还钱。胡则说他们在危难中求助于我们,怎能拒不伸出援手呢?”后来外国船只果真回来以货还钱,而且送回来超过所贷之款十倍的货物。(胡氏后裔、浙江古代文学研究会秘书长 胡浙平)
    胡国均:为官有“则” 泽被后世
  开八婺科第先河、为官四十七载的胡则,作为北宋两浙儒学复兴思潮的引领者之一,尽管除了七诗一文鲜有文字传世,却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勤廉和担当,诠释了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树立起为政之则、为官之则、为人之则的榜样和参考。
  在历史的纵轴线上,胡则的一生看似平凡。他既非高爵显宦,也没有立下彪炳史册的奇功伟业,更没有含英咀华的诗词、宏篇大论的巨著传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官员。然而在百姓的记忆里,胡则却是一位关心民瘼、犯颜直谏、勤廉为政、惠泽一方的能臣。胡则所作所为像一股清风,总是尽自己最大努力吹散弊政,给百姓带来实惠。
  不仅如此,胡则功国惠民的政绩和刚正不阿的道德风范,还逐渐积淀为永康胡氏家族的家规家训,规范、激励着胡氏后人的言行。(浙江省永康市胡公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胡国均)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