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4489阅读
  • 1回复

[网络转载]浙江金华胡则: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读书至乐教子至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7
来源:中共鹰潭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鹰潭市监察局  时间:2016年03月16日
胡则

  胡则(963-1039),字子正,北宋婺州永康(今浙江金华永康)人,为宋朝婺州第一个进士,是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三朝的名臣,一生为官清廉,心系百姓,被尊称为“胡公”。毛泽东同志曾评价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胡则为官四十余年,先后出任知浔州、桐庐、睦州、温州、信州、福州、杭州、池州、陈州等十个州郡,按察江淮、京西、广西、陕西等六路使节,并曾担任户部郎中、礼部郎中、吏部郎中、工部侍郎、刑部侍郎等,有“十握州符,六持使节,选曹计省,历践要途”之称,宋仁宗宝祐元年(1034年)以兵部侍郎致仕。
  胡则在政治上力主宽刑薄赋,兴革弊政,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好事,深受百姓爱戴,尤其于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直言劝谏,奏请免除衢、婺两州百姓身丁钱,为百姓所铭记,青史留名。
胡公纪念馆

  胡公纪念馆建于2006年,位于浙江省永康市方岩山顶,场馆总面积2000余平方米。纪念馆外围有一照壁,镌刻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八个大字。纪念馆内,以绘壁、石刻、图板、书籍、照片、书画、视频等方式系统展示宋代名臣胡则为官经历和勤廉事迹。
胡则史迹馆

  胡则史迹馆位于胡则出生地浙江省永康市古山镇胡库村,史迹馆整合该村至今保存完好的祠塾、若唐公祠及胡公文化广场等设施建成,系统展示胡则生平史迹。
  史迹馆分为五个单元。第一单元主要内容为前言、中国古代清官、贪官简介,以“廉与贪”“善与恶”作对比;第二单元为胡则年鉴,再现胡则整治钱荒、宽刑薄赋、平反冤狱、奏免丁钱等勤政廉政故事,充分展现了胡则“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官德官风;第三单元为胡氏后代名人雕像、简介,展示了在胡则精神的感召下,胡氏后代人才辈出,政绩斐然,官身留名;第四单元为宋朝历代皇帝及范仲淹对胡则的评价文字史料;第五单元为胡氏宗谱、胡氏家训集锦,通过追根溯源,展示胡氏一门清白继世、耕读传家的家风传承。
胡氏家训

  胡氏家训由胡则及其弟胡赈创始,历经宋元两代传承后,明崇祯9年(1636年),胡氏子孙根据胡则遗留的祖训,制订了《胡氏家训》十三条,此后又不断传承完善,到乾隆十二年(1747年),胡氏子孙整理形成了较为系统完整的《胡氏家训》。
  《胡氏家训》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及当时吴越文化的影响,内容涵盖了修身齐家治国的方方面面。《胡氏家训》的主要特点:一是突出强调如何修身。《胡氏家训》把个人修养摆在重要位置,提出“家道盛衰,皆系于积善与积恶而已”、“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侥幸心”,教导子孙后代做到善恶分明、积善行德。同时倡导“以清白相承”、以“和睦”成“逊顺家风”,为子孙后代树立行为规范。二是突出强调如何为官。《胡氏家训》把个人、家庭、家族与社会、与国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家训中提到“为官心存君国”、“为官当以家国为重,以忠孝仁义为上”、“先忧后乐,鞠躬尽瘁”等,充分展现了胡氏子孙强烈的家国情怀,也为胡则“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及胡氏后代人才辈出、官身留名作了最好的诠释。三是突出强调如何崇学。在《胡氏家训》中,崇学重教思想得到高度体现,一再申明教导子孙“为人者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即使冥顽,纵有开悟之时”。正是有了这种精神的传递和观念的引导,胡氏后人寒窗苦读的传统和对未知世界的向往探索从未改变,成就了一个个书香之家。
【视频脚本】北宋名臣胡则: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

  位于浙江省中部的永康市山川秀美、人杰地灵,养育了南宋思想家陈亮、清代画家吴绛雪等一批历史文化名人,也造就了仁政太守朱仲智、一代廉吏朱方等一批勤政为民的典范。这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当属被毛泽东推崇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北宋名臣胡则。
  宋乾德元年(公元963年),胡则出生于永康一个叫胡库村的小村庄。当时永康隶属吴越国管辖,那时候吴越国“士用补荫,不设贡举,儒风几息”,读书人很少。不过胡氏家族却秉承“为人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的祖训,历代耕读传家。胡则幼年就已熟读经史,崇尚“以德正心、以义济世”的儒家文化。
  公元989年,27岁的胡则成为了吴越纳土归宋后的婺州第一个进士。之后,胡则辗转河南、山西、广西、浙江、江西、福建、安徽、陕西等地为官。
  公元1011年,胡则任屯田员外郎,主管江南路银铜场铸钱监。胡则在视察池州永丰监时发现,铜矿管理十分混乱,矿难频发,永丰监监吏存在大肆贪匿官铜的行为。监吏听到风声,抬重金贿赂胡则,并使出浑身解数向胡则施压,结果被胡则严词拒绝。
  经过艰难的取证,胡则一边追查恶首,一边革除陋习、完善法度。胡则之举,让以各种手段谋取私利的官员们收敛了许多。胡则也因其清正廉洁、刚正不阿,升任户部员外郎,兼三司度支副使。此后,胡则辗转中枢与地方任职,有“十握州符,六持使节,选曹计省,历践要途”之称。
  福州濒临东海,五代时期隶属闽国,有大片无主滩涂。纳土归宋后,官府将粗略改造后的滩涂作为“官庄田”租给当地的佃户耕种,后来宋太宗施仁政,下旨“授券予民耕”,让佃户直接成了田主。
  公元1025年,胡则出任福州知州。因为内忧外患,朝廷财力不支,于是打起了这些官庄田的主意,试图收走这些已经被改造成良田的“官庄田”。为此,胡则先后三次犯颜直谏,直到朝廷诏免此事。他在奏章上写道“百姓疾苦,刺史当言之。而弗从,刺史可废矣。”
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陆敏珍:

  (胡则认为)我作为刺史,我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为老百姓做事情。如果我做不了,那刺史就可“废矣”,说的其实就是“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
  “铁马秋风塞北,杏花烟雨江南。”说起江南,离不开水的主题。地处钱塘江边的杭州,更因举世闻名的钱塘江大潮而水患严重。
  公元1026年,胡则出任杭州知州。到任第三天,胡则就带上了熟悉水务的幕僚,沿钱塘江两岸,对江堤海塘进行勘查。
  不久,胡则发布主政杭州的第一道知州令——修筑钱塘江海塘。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浙江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卢敦基:
  实干家的精神,实干家的技巧,在胡则身上得到了很好地体现。
  胡则此举,为几十年后的北宋另一位杭州知州——苏东坡,治理环杭州水系和西湖的水患打下了基础,也才有了后来“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的杭城美景。
  公元1030年,大宋朝国库空虚,胡则入京,代理三司使,执掌财权。为改善国家财源,胡则提出了“通商五利之法”,改官盐专卖为商销。
  浙江省永康市胡公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胡国钧:
  “官卖榷盐”是中国几千来传统的国策,所以当时阻力很大。
  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陆敏珍:
  胡则在盐法改革上作为颇多。如果没有他的大力推进,很有可能这个盐法提出来以后就流于一种口号,不会落到实处了。
  据《宋史》记载,“通商五利之法”施行当年,就为朝廷增收了15万贯。既增加了财源又改善了百姓生活。
  浙江省永康市胡公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胡国钧:
  这是一次非常了不起的改革。
  然而改革触犯了士大夫阶层的利益,不久,胡则被贬为陈州知州,他的副手,陈州通判是北宋名臣范仲淹。胡则长范仲淹26岁,两人却一见如故,相交莫逆。而从范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为官之道中,也不难看出些许胡则的影子。
  胡则在陈州只呆了一年不到的时间,就因江南大旱被起复急诏回京。出任工部侍郎,主管抗旱。
  相比其他地区,江南百姓的赋税是很重的。他们除了朝廷的赋税,还要缴纳吴越时期延续下来的“身丁钱”。
  公元1032年,胡则已是古稀之年了。江南旱情还在严重,于是他又接连上书,奏请永免江南各地的“身丁钱”。
  六十年来见弊由,仰蒙龙勅降南州。
  丁钱永免无拘束,苗米常宜有限收。
  ……
  胡则并不以诗文见长,这首《奏免衢婺丁钱》是胡则流传下来的不多的几首诗文之一。
  公元1034年,72岁的胡则致仕归隐杭州。胡则为官四十七载,却身无长物。在勤廉为民的同时,胡则也十分注重后代的培养。早年在永康方岩建读书堂,在寿山坑建重楼,以方便后代读书。晚年又和其弟胡赈创立了胡氏祖训,激励胡氏后人崇德向善,兴家报国。
  胡则后裔、浙江古代文学研究会秘书长 胡浙平:
  胡公(胡则)的精神我把它归纳为三大情怀:一是崇高的家国情怀,二是深厚的为民情怀,三是充沛的人本情怀。
  公元1039年,胡则病逝杭州。范仲淹在胡则墓志铭中写道:“进以功,退以寿,义可书,石不朽,百年之为兮千载后”。
  胡氏祖训历经宋元两代的传承,于明崇祯9年(公元1636年),胡氏子孙制定了《胡氏家训》十三条,此后又不断发展完善。
  在胡氏家训中,特别崇尚学习、注重教育。“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即使冥顽,纵有开悟之时。”
  明代初期,胡氏子孙在胡库村门前溪南建有上书院,为族人读书专属之地。清朝康熙二十六年,村里建起了小宗祠,祠额书“祠塾”,不仅族中子孙在此启蒙,且周边十里内外的各村学子都慕名而来。清嘉庆十年建的魁盛公祠,也在祠内开设私塾。后来,在村中大宗祠内设崇本书院。清道光十九年,村里建起了文昌阁,内设塾馆,延师授业。
  胡则后裔、浙江古代文学研究会秘书长 胡浙平:
  我觉得这种家风,对胡氏的后裔,甚至对我们整个家乡的人影响都是很深远的。
  今天在胡则故里,当地的百姓早已将胡氏家训深深刻入了每个人的心里,渗透进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代代相传。
  据史料记载,继胡则之后,胡氏一门进士及第多达54人,仅胡库一个村明清两代举人、秀才、贡生就有近200人,为官者众多。他们也都遵从《胡氏家训》中“为官心存君国”“为官当以家国为重,以忠孝仁义为上”的理念,把个人、家庭、家族与社会、国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涌现了一批清白传家,敢于担当、许身报国,为国尽忠、为民造福的好官、清官。“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的精神也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
  胡则后裔、浙江古代文学研究会秘书长 胡浙平:
  在今天,仍然应该对胡则为官的精神、胡氏家训进行继承发展、大力弘扬。
  近年来,当地传承发展以胡则精神为代表的古代传统廉政文化以及近现代红色文化,建立了胡公纪念馆、胡则史迹馆等一批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对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发挥着重要作用,激励着一代代后人不断前行。
胡氏家训摘编
行善篇

  家道盛衰,皆系于积善与积恶而已。何谓积善,居家则孝悌,处事则仁恕,凡所以济人者皆是也;何谓积恶,恃己之势以自强,尅①人之财以自富,凡所以欺心者皆是也。
  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侥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摘自《库川胡氏宗谱》
  【注释】
  ①尅(kēi):同“克”, 掠夺。
  【译文】
  家业的昌盛和衰败,都取决于是积德行善还是积恶为患。什么是积善,就是在家中要做到尊敬长辈友爱兄弟,立身行事做到仁善宽容,凡是救助他人的就都可以称为积善;什么是积恶,就是仗着自己的势力妄自称强,通过掠夺他人财富使自己富有,凡是欺骗自己内心的就都是积恶。
  做什么事都要留有余地,满足了自己的内心之后就不应该再贪求更多。他人有喜庆之事时,不可有妒忌之心,他人有灾祸之事时,不可以有侥幸之心。做好事想要人看到,那就不是真正的善;而做坏事恐怕别人知道,那做的就是大恶事了。
  诚则致祥,狡则致祸,自古以来未有伪而得善者,凡我子孙永宜蹈矩,有犯此禁者责之于庭削其名于谱。
  凡人有谋于我者当尽心以尽其事,友之有托于我者当无宿诺以践其言。
  ——摘自《华溪胡氏宗谱》
  【译文】
  为人真诚会带来祥和,为人狡诈则会带来祸患。自古以来从未有为人虚伪而获得赞许肯定的,但凡我的子孙应当永远遵循这一规矩,(子孙中)有触犯这条禁令的,要当众予以责罚并将其从家族宗谱中除名。
  凡是有人来和我们谋划商议事情,我们应当尽心尽力去帮助他们,朋友托付给我们的事情,我们应当尽快去完成,及时践行我们的诺言。
修身篇
  正人君子,澹泊明志。为人应以忠孝仁义为上,当以家国为重;先忧后乐,鞠躬尽瘁。
  ——摘自《库川胡氏宗谱》
  【译文】
  正人君子,应该淡泊名利而使自己志趣高洁。做人应当以忠、孝、仁、义为最高道德准则,应当以国家为重;要忧患在前享乐在后,要恭敬谨慎,竭尽心力。
  吾家本寒族,世以清白相承。
  人情之戾莫不起于争,大谋之乱莫不起于争,自古以来未有争而不忿,忿而不争者。凡我子孙永宜戒斯二者,以成一团和气。
  ——摘自《华溪胡氏宗谱》
  【译文】
  我们家族原本就是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家,世世代代都以清白做人为家族立世传承之本。
  人的戾气无不是由互不相让的争夺引起,而乱了大计往往也是由互不相让的争夺所致,自古以来从没有互相争夺而不引起气愤怨恨的,也从没有气愤怨恨不导致互相争夺的。凡是我的子孙要永远以“争”、“忿”两字为戒,以使家族和睦融洽。
勤业篇

  族中子弟当各勤生业,士者攻其学,农者力于耕,工者专于艺,商者蓄其贷。
  毋学赌博以废事业,毋酒色以乱德性,毋摇唇鼓舌以生是非,毋游手好闲以荒岁月,毋玩法而犯刑,毋浪费而破产。
  宜未雨绸缪,毋临渴掘井,居家务其质朴,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
  ——摘自《库川胡氏宗谱》
  【译文】
  家族中的子弟应当在各自的行业中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读书人要用心攻读学业,务农的人要致力耕种劳作,工匠要专注技能工艺,商人要积聚资产财富。
  不要学人赌博而荒废事业,不要沉迷美酒女色而乱了道德品性,不要乱耍嘴皮而惹事生非,不要游手好闲而浪费时间,不要玩忽法令而触犯刑律,不要奢侈浪费而破败产业。
  应当把眼光放长远,做到未雨绸缪、防患未然,不要临阵磨枪、临渴掘井。持家应当勤俭朴素,不贪恋意外之财,不饮过量之酒。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摘自《华溪胡氏宗谱》
  【译文】
  从节俭变得奢侈是容易的,而从奢侈变得节俭却很困难。
劝学篇

  为人者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即使冥顽,纵有开悟之时。
  夫何但知争讼奢靡为事,而不教子读书,此有家者之大患也。当以争讼之心,为教子之心,以奢靡之费,为读书之费。
  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摘自《库川胡氏宗谱》
  【译文】
  人最快乐的事情应当是读书,最重要的事应当是教育子女。子孙即使愚钝,四书五经是一定要读的,即使是愚昧顽固的人,读了书也会有通达醒悟的时候。
  如果就知道争论辩驳、奢靡享乐,而不去教育子女读书修身,那就是有家之人的祸患和灾难。应当把争论辩驳的心思放到教育子女上来,把奢靡享乐的钱财用到读书修身上来。
  读书要以努力成为圣贤之人为志向,做官则要始终保持忠君爱国的思想。不得志时,要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显达时,要造福天下百姓。
孝悌篇

  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子孙敢有忤逆父母,气凌尊长者,亲房不得恂情。
  为人者需知屋檐滴水从上落,点点滴滴不差移。为人妇者,需修妇德,事舅姑以孝顺,奉丈夫以恭敬,待姊姑子孙以慈爱。
  ——摘自《库川胡氏宗谱》
  【译文】
  各种邪恶品行中,淫邪欲念是排在第一位的,而各色各样的仁善品行中,孝顺长辈也是排在第一位的。子孙后代中有不孝顺父母、不尊敬长辈的,家族成员不得徇私偏袒。
  为人处事需要知道屋檐上的水总是从上往下掉落的,点点滴滴都总是落在同一个位置而不会有所偏移。为人妻子的,需要修持妇女贞顺德行,以孝顺之心侍奉公婆,以恭敬之心对待丈夫,以慈爱之心对待姐妹姑嫂以及家中晚辈。
  恩莫大于父母,情莫切于兄弟。
  ——摘自《华溪胡氏宗谱》
  【译文】
  恩情中最大的莫过于父母恩情,情感中最深切的又莫过于兄弟之情。
【专家观点】谢冕:则在千秋

  “则在千秋”,我怀着崇敬、肃穆,还有一种感动的心情,在宣纸上写下这四个字。签名之后,我又特意加上“敬题”二字。 
  故事发生在浙江永康的方岩,方岩上有座胡公祠。胡公是真人,一个竭诚为百姓做事的官吏。
  那日登方岩,我们从山下拾级而上,过步云亭,谒蓬莱仙境,而后是垂直的数百级“天路”,天路尽处,巨大的拱石筑起“天门”。过了天门,又有“天街”。这里不似别处旅游景点,摆满了似是而非的纪念品,开设各色小吃店,这里是静穆的。静穆生发于崇敬。胡公祠香火历千年而不衰,因为前来谒拜的香客终岁不绝。
  数十年前,郁达夫访过方岩,记载说:“方岩香火不绝,而尤以春秋为盛,朝山进香者,络绎于四方数百里的山道上。金华人之远旅他乡者,各就其地建胡公庙以祀公,虽然说是迷信,但感化威力的广大,实在也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
  我们在方岩巅峰拜谒了胡公祠。那里供奉着他的神像,脸是红的,须是黑的,形象有点像我们熟悉的关公,健伟、慈祥,也很亲切。胡公原名厕,殿试时经皇帝御笔去掉厕字外边的“厂”,赐名为则。胡则,宋乾德元年(963年)出生于永康一个普通的农家,曾读书于方岩,聪慧勤勉。端拱二年(989年)中进士,此后屡官浔州(今广西桂平)、睦州(今浙江建德)、温州、信州(今江西上饶)、福州、杭州、池州(今安徽贵池)、陈州(今河南淮阳)、永兴军(今陕西西安),或为郡守,或为知州。宦海浮沉,时有升降,但从他的任职州郡之频繁来看,他的辛劳是可以想见的。  
  胡则于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72岁时获准致仕,朝廷按例加封兵部侍郎(正三品)荣衔,这是他平生为官得到的最高级别。重要的不是官阶,而是他的操守和政绩。他为官清廉,以身作则,史载某日一位挚友升迁,囊空如洗的胡则,只好以家用银器以代赠仪。胡则长期担任筹运军饷等后勤事务,经手钱财数以万计,却两袖清风,毫发无沾。尤为难得的是,性格坚毅的他,敢于为民众的利益甚至向皇帝据理力争,置一己的得失荣辱于度外。杭州任内修海塘,福州任内三上奏章减租平值,明道元年江淮一带百年大旱,此时“百年之积,惟存空簿”,胡则抗辩免婺、衢两州丁钱为民请命。  
  他一生都在这样为万家生灵着想,直至退老,还不忘视察钱塘海务,种植龙井。胡则终其一生只是一名文职官员,并无惊天动地的伟大功业,只是因为他勤政爱民,克己为公,百姓千年永记,万世颂扬。方岩美景,天下闻名,但我此时此刻没有在意,充盈在我心中的是胡公所留传的精神。  
  写了以上那些文字,现在,我要回过头来,为我的“则在千秋”解题了。很明显,这里的“则”字,首先指的是人名:胡则的“则”,作为一代名臣的胡则是不朽的,人们将永久地记住他的名字。其次,作为名词的“则”,有准则、法则的含义。《诗经·大雅·庶民》:“有物有则”,指的是道德准则,为官之则,为政之则,推而广之,为人之则。凡事自有章程,处世要讲原则。有物有则,天下安宁。(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 谢冕,文章摘自2014年3月21日《光明日报》)
陆敏珍:以实干精神诠释“以天下为己任”

  与唐代相比,宋代士大夫的社会性格已发生明显变化,带动了士大夫阶层责任意识的加强,“以天下为己任”“承当天下事”被不少士大夫作为为官座右铭并且努力践行,胡则就是其中的典范。
  胡则以其实干精神留名青史。他曾历任太宗、真宗、仁宗三朝,为官四十七年,他奏减官庄田值、参与解州盐法改革、为衢婺两州奏免身丁钱,官声清越。他的实干精神也影响着下一代,他处理政事的能力后来也被子孙所效仿与继承。长子胡楷被范仲淹称为“政能”之人,胡氏后人中为官者也大多留下好的官声。
  总之,如果从宋代士大夫的群体特征中去观察,在政治上具体践履着“以天下为己任”这一理念的胡则无疑是其中的一员,他的所作所为确实体现了那个时代士大夫的呼吁与主张。(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陆敏珍)
胡浙平:胡则身上的三种情怀

  胡则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品质和精神可以归纳为“三种情怀”,一是高尚的家国情怀;二是深厚的为民情怀;三是充沛的人本情怀。
  家国情怀。胡则出仕为宫,“逮事三朝,十握州符,六持使节,选曹计省,历践要途”,总能以国家大义为怀,尽忠尽责。尽管在仕途上有进有退,但始终国事为先,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所以,范仲淹在胡则墓志铭里称颂他是“进以功,退以寿,义可书,石不朽”。
  为民情怀。胡则无论在什么地方任职,都把百姓的事情放在心上。景德三年(1006年),胡则出知浔州,派人清除虎患,为百姓换取安宁。明道元年(1032年),江南大旱,胡则奏免衢、婺两州身丁钱……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他一生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为宫一任,造福一方”无疑是真实的写照。
  人本情怀。胡则在广西路转运使任上时,曾经有外国船舶被大风困在海上,吃不上饭,其他生活用品也供给不上,面临生命危险,请求救助。胡则就让琼州借他们钱,下属回答说“外国人是不守信用的”,担心不来还钱。胡则说他们在危难中求助于我们,怎能拒不伸出援手呢?”后来外国船只果真回来以货还钱,而且送回来超过所贷之款十倍的货物。(胡氏后裔、浙江古代文学研究会秘书长 胡浙平)
胡国均:为官有“则” 泽被后世

  开八婺科第先河、为官四十七载的胡则,作为北宋两浙儒学复兴思潮的引领者之一,尽管除了七诗一文鲜有文字传世,却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勤廉和担当,诠释了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树立起为政之则、为官之则、为人之则的榜样和参考。
  在历史的纵轴线上,胡则的一生看似平凡。他既非高爵显宦,也没有立下彪炳史册的奇功伟业,更没有含英咀华的诗词、宏篇大论的巨著传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官员。然而在百姓的记忆里,胡则却是一位关心民瘼、犯颜直谏、勤廉为政、惠泽一方的能臣。胡则所作所为像一股清风,总是尽自己最大努力吹散弊政,给百姓带来实惠。
  不仅如此,胡则功国惠民的政绩和刚正不阿的道德风范,还逐渐积淀为永康胡氏家族的家规家训,规范、激励着胡氏后人的言行。(浙江省永康市胡公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胡国均)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6-10-17
胡库:一个耕读家族占领的文化高地
金华新闻网

    提示: 这是一个怎样的家族?这个家族有着怎样惊人的魅力,可以让进士及第的喜报锣鼓无数次在村庄上空回响?

    翻开胡库的历史,一个数字着实让人吃惊:自北宋建村以来,胡库出了100多个进士。
    这是一个怎样的家族?这个家族有着怎样惊人的魅力,可以让进士及第的喜报锣鼓无数次在村庄上空回响?一个家族的显耀与荣光,如同这片土地上的庄稼一茬又一茬,一季接着一季……
一个家族的行走路线

    胡库,养育了胡则;胡则,不仅让胡库名扬天下,而且让这个家族开始了不同寻常的千年跋涉:积善行德,耕读传家。
    胡则和他的弟弟胡赈一起制订了这个家族千余年的行走路线。胡赈进士及第,曾授婺州永康县主薄,后转授吏部侍郎、太常寺奉礼郎、观文殿大学士、吏部尚书等。
    《胡氏家训》写道:家道盛衰,皆系于积善与积恶已。恃己之势以自强,尅人之财以自富;刻薄成家,理无久享。居家则孝悌,外事则仁恕;积善人家喜庆有余……族中子弟当各勤生业,士者攻其学,农者力于耕,工者专于艺,商者蓄其贷……为人者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即使冥顽,终有开悟之时。古人惜寸阴而求学问,天下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古人云: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当以家国为重,放眼天下,胸怀世界。
    一个家族在茫茫宇宙中生存发展,应该以怎样的方式生存?应该为什么而努力?以何为荣以何为耻?胡则兄弟俩在千年之前就进行“引导”,这一“引导”摆在家训的重要位置要求胡氏后人代代相传。胡氏兄弟始创的《胡氏家训》犹如在漫漫长河中为族人点起一盏明灯,一代代后人在这盏灯引导下一步步前行、一点点探索,一代代后人前行的脚步、探索的经历又一次次擦亮了这盏灯。这盏灯就是属于胡库的文化。文化并不是知识,而是包括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集体人格”。
一条崇文之河

    如果说,千余年来胡库的胡氏后人对知识的执著向往汇成了一条崇文之河,那么,胡则兄弟便是这条崇文之河的开凿者。这条崇文之河从北宋开始凿河引水,一代接着一代,一朝接着一朝,让涓涓崇文之水流经千年而不涸,如今依然浸润着这个村庄的后人。
    据族谱记载:北宋时期,胡则在方岩建读书堂,寿山岩建重楼,以方便读书。明代初期,在胡库村门前溪南建有上书院,为族人读书专属之地。清朝康熙二十六年,村里建起了小宗祠,祠额书“祠塾”。不仅族中子孙在此启蒙,且周边十里内外的各村学子都慕名而来。清嘉庆十年建的魁盛公祠,亦在祠内开设私塾,培育本族子弟。后来,在村中大宗祠内设崇本书院。道光十九年,村里建起了文昌阁。文昌阁为三层建筑,四周带有围廊,规模罕见。文昌阁建成后,内设塾馆,延师授业。
    祠堂是一个家族的文化象征,彰显着一个家庭的荣耀,为的是指引家族的前进方向。朝代更替,时光流转,一代代胡氏后人一次次把家族行走的方向指向读书,指向知识。
    据胡库下村老教师胡贻甫介绍,光绪二十七年,胡库村改崇本书院为崇本初等小学堂。宣统二年又改为崇本高级小学堂。民国建立后,学堂又称崇本小学。崇本小学早于古山崇正小学,在永康上半县与芝英培英小学、溪岸培文小学齐名。上世纪40年代,四方学子争相就读。东有上、下里叶,独松,先盆,戈阳;南有可投应,可投胡,井头,西村,岩下街;西有世雅,上、下徐店,前陈,上、下柏石;北有前、后郦,金城坑等地。
    一个村庄的私塾吸引了十里八乡这么多学子,胡库的崇文之水已经流出村庄,积聚成湖,润泽一方土地,培育一方人。
    之后,崇本学校改为公办。
    据统计,胡库胡氏后人仅明清两代举人、秀才、贡生就有近200人之多。民国时期废科举、兴学校,中学毕业生有60余人,其他如军校、农校不计在内。民国时期就有学子就读于北京大学。
一个书香之家
文化底蕴深厚的祠塾

    一个崇文的村庄定然书声朗朗,一个崇文的家庭定然书卷飘香。关于清朝时期伯常太婆的故事,一直在胡库村的村民中口口相传。
    在胡氏先人留下的寿序中,大略记录了伯常太婆的一生。伯常太公太婆勤劳经营,节俭持家。几十年的经营渐渐积累成一个富裕之家,富甲一方。伯常太公早逝,伯常太婆主持家政,家里一切井井有条,宗族亲戚也一一照护有加。伯常太婆为人豁达,常常接济乡人远客,广结善缘。为后人所称道的是,伯常太婆教育子孙慈爱而严格。族中建魁盛公祠,在祠内开私塾,培养本族子弟。且制订奖学制度,根据考中的不同级别,给予不同的奖励。每每大考,也早早安排旅社饭馆,供本族考生免费吃住。伯常太婆有二子,都是贡生。孙子7人,曾孙20余人,个个是饱学之士。伯常太婆百岁高寿,五代同堂,见七代。嘉庆年间,钦赐“七叶衍祥”匾额。
    如今,魁盛公祠还在,老祠堂虽已破败,但从祠堂边走过,似乎还可以听到里面传来朗朗书声,听到一个老妇人对子孙慈爱的责怪和夸赞。
    伯常太婆主持的家庭,只是胡库无数胡氏家庭中的一个。
    上世纪末,胡淑柳夫妇用同样慈爱而严格的教诲滋养着他们的三个儿女,并无一例外地先后获得硕士学位。长子胡智文,获制丝工程硕士学位,后在浙江丝绸工学院任教。长女胡智清,获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学院硕士学位,分配到浙江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作。幼子胡智兵,获无线电电子学工程硕士学位,在厦门大学工作。
    民国时期,胡库村就有学子就读于北京大学。数十年之后的今天,村中胡氏子弟胡志挺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公费留学美国。
    胡库的胡氏后人中,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并在所在的领域取得骄人成绩的有多少人已经很难统计,他们如同这片土地上的庄稼生生不息。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胡库上、下村的窗户次第亮起。在这众多的窗户下,应该有许多学子在灯下苦读,他们在灯下与圣人先贤会晤、神交,走进一扇扇知识之门,走进一个个广阔而精彩的天地。在千余年的时间里,窗户的形状在变、灯的亮度在变,但是学子们明亮的眼睛未曾改变,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和探索也从未改变。
一方红色土地
浙江永康 胡库胡公陵园

    1928年8月,胡库胡氏后人胡岩岁时任中共永康中心县委书记。中共浙西特派员姚岳庭到永康贯彻省委扩大会议精神,组织武装暴动,全县性的大会在胡库画眉岩召开。
    在胡库村的族谱里,有一篇抗日战争时期中共胡库支部书记胡临安的回忆录。回忆录中写道: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原永康县委书记胡岩岁获释出狱,回到家乡胡库,联络同志继续开展革命活动。约在民国二十七年,我在他的指导下建立了中国胡库支部,我任支部书记。县委书记胡岩岁,以及后来的县委书记王志远常来指导。民国二十七年二月,胡岩岁和胡济涛从汉口八路军办事处回来后,创办了《民众壁报》。胡济涛负责编辑刻字,胡岩岁油印。油印的工具和绿色边纸是大家凑钱买的。印好后,我安排人员到集镇、凉亭、汽车站张贴,向民众宣传抗日救国。是年下半年,胡库办起民众夜校。校址设在五常祠堂,作为团结教育青年抗日的阵地。胡库支部的党员和进步青年几十人参加了夜校学习。胡济涛讲抗日形势和党的抗日主张,极大地激发了大家抗日的爱国热情。之后,胡岩高、胡岩芳、胡绍效、胡岩屏、胡云岩、胡德福、胡云富、胡高梭、胡启亨等人参加了抗日战争……
    胡济涛也是胡库胡氏子孙,生于1914年,早年参加革命,新中国成立后,增订重编了《新名词辞典》,后调往青海师大中文系任教。
    读着革命者胡临安的回忆录,我们似乎看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胡库村的胡氏后人满怀爱国热情,投身到抗日的洪流当中。他们心中应当记着先人的教诲: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一条工业经济带
胡氏公祠.

    胡库的始祖是胡则之父胡承师,胡承师一家原来居住在永康城区北镇坊,于北宋年间来到此地。他的后人开始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1955年,因为人口众多,胡库分为上下两个村。如今,胡库上村有600多户,1600余人口。胡库下村650多户,2000多人口。
    胡库人多地少,大多数村民亦工亦农,农闲时外出钉秤、打铁、打金、打锡或做泥水工、木工等,风餐露宿,奔走四方。改革开放后,胡库上、下村民不仅从事衡器行业,而且涌现了大量家庭工厂。家庭工厂主要从事来料加工,如汽摩配件、小五金、文具、纺织配件、建材、农机、衡器、塑料配件等。
    据胡库上村老支记胡金火介绍,当时因为家庭工厂发展太快,电力等配套设施一时无法满足需求。据不完全统计,最兴盛时,家庭工厂占总家庭户数的70%以上。胡库上、下村成为上世纪末永康的重要经济带。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当初的许多家庭工厂不断发展壮大,许多如今已从事产品的自主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生产保温杯、防盗门、休闲用品等,成为永康五金产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胡则,是一座高峰

    胡则字子正。他于宋端洪二年(公元989年)考取进士,为婺州有史以来第一个取得进士功名的文人。他浮沉宦海的四十七年,继任太宗、真宗、仁宗三朝。及第时宋太宗御笔削去“厂”,赐名为“则”。他先后出知浔州、桐庐、睦州、温州、信州、福州、杭州、池州、陈州等十个州郡,按察江淮、京西、广西、陕西等六路使节,并曾担任权三司使使部流内铨、工部侍郎、弄部侍候郎等朝廷重臣。逮事三朝,十握州符,六持使节,选曹计省,是北宋前期政坛一位中高级官吏。两年后释褐,补许州许田尉,至七十二岁,宋仁宗宝佑元年以尚书部侍郎致仕。
    胡则在政治上力主宽刑薄赋,兴革使民,勤政廉政,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好事。例如签署贝州观察判官时,他把十来万服役民夫移送回家;担任福唐郡守时,他连上三道奏折痛斥将官庄田标价出卖的不义之举,迫使朝廷收回成命。再如整治钱荒,为国理财;勇改盐法,变官卖国商销等……所到之处,政绩斐然。尤其于明道元年,直言极谏,要求皇上免除衢、婺两州百姓身丁钱。
    百姓感恩,在方岩山顶(少时念书之地)立庙以纪念他。1162年,宋高宗应百姓之请,用“赫灵”两字作为胡公的庙额。此后,胡公被百姓敬若神灵。
毛泽东曾赞扬胡则,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1958年,毛泽东主席视察金华时召见了永康县委书记马蕴生,毛主席说:“永康有个方岩,方岩有个胡公大帝,胡公大帝不是神,不是佛,而是人。他姓胡名则,是北宋的一个清官,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人民纪念他,所以香火长盛不衰。我们共产党的干部也应该多做好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沧海桑田,人世浮沉,当一切繁华落尽,归于尘土之时,胡则以神的形式照亮后人的心灵。
    著名作家余秋雨在论“文化的最终目标”时说,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活着,在精神价值上,很可能是指理想、荣耀、成功;在生活方式上,很可能是指游学、交际、冒险;在人格修炼上,很可能是指崇敬、反省、乐观。但缺少终极指向。文化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在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
    孟子曰: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胡则在他的《胡氏家训》里说:家道盛衰,皆系于积善与积恶。永康画家胡竹雨先生在永康市文化馆的一次讲座中曾说,文化的目标是什么?是一个“善”字。现代人说:与人为善,你就是佛。
    记得在几年前曾见过一幅《胡公上书》的画,胡公奉书跪于殿前,在他的身后,哀鸿遍野。我站在画前,热泪盈眶,触及到爱和善的力量,明白了百姓对胡公的感情。
    人应该怎样活着?什么才是成功?胡则给予后人一个圆满的答案。
一抹幽兰之香

    在胡库行走,时常可以与兰花不期而遇。在胡库上村胡明柳家,满院子的兰花让人心中升起君子之意,心为之安静柔软。恍惚间,在这淡淡的兰香之侧,可以听见读书声。
    这满院子的兰花,在胡库上、下村是寻常的景致:或在楼顶阳台上,或在院子里,或在窗台上,或在屋里的某个角落。这些兰花或是邻人送来,或是山上移栽,或是友人分享……
    在胡明柳家中,经常聚集着一批“兰友”。其中,有被大家叫为“师爷”的应建中。应建中是胡库下村的村干部,自几年前爱上兰花,就隔三差五到山上寻找各种兰花进行移栽、培育。种得像模像样了,就你一盆、他两盆分享给村中的友人。
    久而久之,胡明柳身边聚集起许多粉丝,一起上山寻兰、与朋友分享兰花。
    胡库下村的胡子清,还种了许多名贵的兰花品种,经常参加各种比赛,并成为永康市兰花协会的理事。
    如今,兰花之香已浸漫着大半个村庄。
    孔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兰花与胡库相遇,当不是偶然。
浙江永康胡公祠、家庙、陵园
浙江永康 胡库鱼眉岩胡公家庙

  方岩赫灵庙。在永康方岩胡则读书处,当地胡姓即在其逝世后建庙祭奠。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方腊起义军占领浙中,相传在永康方岩山时,方腊夜梦胡则紫袍金带手持赤帜现于空中,不久,方腊即被官军剿灭。朝廷闻之,褒奖有加,封胡则为“显应侯”,为建“显应庙”祀奉,其坟赐封为“显应墓”。其后数见灵异,多次加封,闻名遐迩。绍兴二十二年(1152)敕赐“赫灵”庙额后,建赫灵庙。其后香火不绝。清顺治、康熙、乾隆年间曾3次修葺。嘉庆十五年(1810),换栋易梁,重加黝垩。道光二十七年(1847)再次重修。二十九年(1849)九月初四,寺庙及僧房被火焚毁,全县十乡捐资重造。解放后,方岩寺院一度被捣毁,仅剩后洞一胡公坐像。改革开放后,1980年政府恢复传统胡公庙会活动,建立方岩风景管理处,筹资重建方岩,发展旅游业。如今方岩寺庙分两部分,一为佛教寺院,一为胡公祠,规模超前。
  寿山胡公家庙。系库川胡氏上祖产业。五峰之一的固厚峰下有2个自然岩洞,俗称里洞和外洞。里洞为应程卢三宅学会产业,外洞为胡姓产业。南宋间,朱熹、陈亮、吕祖谦讲学该地。外洞摩崖上有朱熹朱书“兜率台”3个大字。郡守命吕瑷创“五峰书院”于里洞,以纪念朱、陈、吕等先贤。胡则死后,族众在外洞塑像并立胡氏各派始祖神主,称胡公家庙。明嘉靖初庙废,三十七年(1558)官卖以充军饷。隆庆四年(1570),胡氏后人准以银190两赎回,至万历三十六年(1608)仍即洞建祠奉祀。此后,又几经兴废。清康熙二十二年(1863),族孙惟圣又重建祠于洞中,寻又圯。迨民国二十三年(1934),为开发方岩景区,县长罗骏超晓谕胡姓新建兜率台。次年,库川前巷胡氏合力在洞内设胡公神龛、神像、全座像。后设附主神龛3间,像两旁设房8间。洞前建台1座,计3层,下层5楹,上、中两层各3楹,高3.7丈,宽7.2丈。二十六年(1937),台成。适逢杭州沦陷,省府迁来方岩。该楼为省财政厅租为办公用房,出资于中层3间两边各增1间房子,上层安装遮帘玻璃,号曰“重楼”。省政府主席黄绍竑题匾曰“春帆楼”,并撰写多幅长联。重楼之前,丘壑映绿,古树笼烟,鸟啼泉鸣,空谷回音,对峙五峰,青紫无言,引人遐想。楼下山脚有“上马石”,顶尖旁削,缝裂为三,故又俗称“试剑石”。解放后,祠被收为国有,划归方岩景区,现为五峰招待所。
浙江永康 胡库鱼眉岩胡公家庙
若唐公祠

  胡公陵园占地20亩,呈长方形,坐北朝南,面对方岩狮峰。陵园分两部分。左边是园区,以规模宏伟的怀忠阁为主体,配以广场、水塘、亭榭。右边是陵区,建胡公及其父胡承师两座坟墓。陵园四面遍植树木花草。怀忠阁矗立在三级台基上,为单层重檐歇山顶建筑,面宽五间,进深四间。阁正中端坐着香樟雕成的巨大胡公塑像。阁前是开阔的广场,广场前为一长生塘。塘右一排九间留芳亭,塘左是六角“铭德亭”。陵墓仿杭州西湖岳坟规式,筑直径5米的圆形条石墓墙,墓顶栽蓠蓠青草。墓周砌以石雕栏杆。陵地分三级,胡公墓坐中一级,后一级是胡承师墓,式样一致,规制略小,前一级为方形拜坛。胡公墓前有一对石狮,两边各立范仲淹撰的墓志铭和察胡使郎文碑亭。胡承师墓两边各立胡承师墓志铭和迁葬碑文。拜坛的右前方建六角“望贤亭”。
  陵园落成后,每逢农历八月十三胡公诞日,全市旧10乡47都72个“老爷”、150多班“罗汉”,都要前来参拜献艺,热闹非常。东阳、义乌、缙纭、武义甚至台州、温州、丽水的香客,在八九月方岩香期期间,来陵园瞻仰者络绎不断。也许是显祖显灵,陵园东大门内侧一株已枯死多年的香樟,在胡公陵园建成后,居然抽出新芽,枝繁叶茂。
研讨会正在举行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