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4614阅读
  • 1回复

[网络转载]宋朝缙云胡份进士鼎力兴邑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5
来源:轩辕皇朝仙都新浪博客
缙云县胡源乡上宕村胡氏宗祠内悬挂宋朝胡渊公“护国功臣”

    缙云县鼎盛的崇教之风,始于何时,难以详考断言。但一位北宋进士,并任过国子司业、礼部员外郎等职务的胡份,身体力行,兴教重学,竭力振兴缙云文风,为缙云在两宋时期人才辈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缙云的教育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万松书院遗址的大明堂

    胡份(1040~1104,“份”念bīn,古时同“彬”),字子文,号嵩山,北宋时缙云县二都遇(又作“寓”)明里(今新碧镇碧虞村附近)人。年二十补弟子员,元丰八年(1085),46岁的胡份进士及第,旋被派到国子监(封建王朝的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唐宋时国子监下辖国子、太学、广文、四门、律、书、算等七学,国子学招收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弟)任国子司业(帮助国子祭酒教授生徒的官),后调任礼部员外郎(相当现在中央各部的副司长,唐宋沿隋制,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下设各司,司的副职称员外郎)。后又出任鄱阳(今江西波阳)知府。在任期间,他勤政爱民,清正廉洁,竭力究治不法分子,被当地老百姓尊称为“胡青天”。
明朝正德年间皇帝敕封宋朝胡份公为“道学正宗”,万启封提字

    胡份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告老还乡后,仍热心鼎力推进缙云教育事业的发展,开创了良好的缙云文风。他在鄱阳卸任回乡后,不顾年迈体弱,马上为选择清幽环境,期以“借境修业”而奔走于各地。后来到古方山麓的上堂(今胡源乡上宕村),见悬崖削壁,十分奇秀,遂于此创建较大规模的学馆,名为“尚友堂万松书院”(又作“书舍”)。这是缙云私人创建第一个书院,藏书讲学以饷学者的开端。“万松书院”设施完善,藏书充盈,“经史文集,无一不蓄”。胡份文章气节,本已为学者尊崇,同时“择士之朴茂有闻者为之领袖,以率其闾里之后学者宗焉”,早晚讲习,互相切磋琢磨。因而远近各地纷纷送子弟前来就学,一时文士云集、书声琅琅,缙邑文风为之大振。为表彰他对缙云教育事业的贡献,明正德年间(1506~1521)被奉祀于“乡贤祠”居首位。《五云胡氏宗谱》有皇帝敕封的“道学正宗”之匾,由万启封提字,至今挂在上宕胡氏宗祠的正厅之上。
胡份书法作品

    胡份工书法,好吟咏,录入《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遗墨有松阳西屏“凌霄台”摩崖和县内黄龙山题名及宋《詹交墓志》(缙云文管会收存)。著有《胡份诗集》,今佚,遗存诗有“仙都山”(载《缙云文征》)、“游雁门山”(载《续缙云文征》)、“桑落洲诗”(笔者收集于网上)等三首和“咏梅”名句“绝艳更无花得似,暗香惟有月明知”。
胡份作品

    “咏梅”名句“绝艳更无花得似,暗香惟有月明知”。
桑落洲

    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
游雁门山

    羲和前珥节,云锁已先开。仙鹤迎人至,山花拂酒来。
    问奇缘石室,伐阴出层台。人影半空落,归鹞足下回。
仙都山

    鸟道盘空上,松根抱石生。羽人分两舍,鸡犬自闻声。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6-10-25
胡份:被误读而失落的宋代大书法家和大教育家
大书法家和大教育家胡份

    在旧《处州府志·文苑》和《缙云县志·文苑》上有一条基本一样的描述:
    胡份,字子文。文章气节为学者宗,官至国子司业,及后守鄱阳。有诗集行世,江西汪藻为序。
    在两志的《文编》部分,同样写着一条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目录:
    宋,《胡份诗集》,江西汪藻序。
    在现代俞剑华所编的《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中也记载着一条简短的记录:
    胡份(宋),缙云(今浙江缙云)人,工书,与林彦祥同时,卢鸿草堂图十志书,其六为其所书。[云烟过眼录]
    非常幸运的是历史给他胡份留下了一页,但其实,作史者的笔墨是非常吝啬的,对于当年北宋时曾经担任过国子司业这国家教育机构中的重要职务与鄱阳太守的胡份应该留下更多的文字,留下更好的名声。从以上的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到,胡份是一个教育家,也是一个书法家,也是一个诗人,而且是一个政治家,非常有才气,其实他现在留下的历史遗产虽不甚多,但有相当的历史地位。不仅有《卢鸿草堂图十志书》有他留下的书迹,还有《三希堂法帖》中有他的书影,还有缙云县文物部门留下他所书的《詹交墓志铭》、《黄龙山摩崖题记》、松阳县《凌霄台》题名的石刻。
    他也留下他创办书院的遗址,这与他曾经 做过国子司业一职相关。
    胡份还留下《诗集》,当然现在很难寓目,留下的只是片言只语了。
    胡份还留下他的政绩,治理长江。
    我们先说说他留下的诗,南宋有位名声不怎么好的文人叫周紫芝,字少隐,自号竹坡居士,其人在绍兴中登第,累官枢密院编修馆,曾出知兴国军,著有《竹坡诗话》一卷。在这一卷诗话中,他写到胡份:
    林和靖赋《梅花赋》,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之语,脍炙天下殆二百年。东坡晚年在惠州,作《梅花诗》云:“纷纷初疑月挂树,耿耿独与参横昏。”此语一出,和靖之气遂萧索矣。张文潜云:“调鼎当年终有实,论花天下更无香。”此虽未及东坡高妙,然犹可使和靖作衙官。政和间,余见胡份国子司业,和曾公衮《梅诗》云:“绝艳更无花得似,暗香惟有月明知”,亦自奇绝,使醉翁见之,未必专赏和靖也。
    周紫芝曾以诗取媚于秦桧父子,人格卑下,为世人所轻。然其论诗诠次高下,抑扬品题,虽失于偏颇与拘泥,但间有可取之处,如谓“诗写所见”,须使育者如身临其境,文得其妙;描写逼真,即未见其景,亦可引起“想象”……等话却颇有见地。而在所引用的诗画中,他极赞林和靖、苏东坡、张文潜胡份的诗句,虽只用一联,其诗情境可想而知了。
    2006年7月CCTV.com央视国际中曾有《再说长江》,其中一段是《月涌大江流》,其中有一段是这么说的:
    在长江中下游的河道上,沙洲众多,而且有愈往下游愈多的趋势。这些江心洲,小者方圆数里,大者可拥有一县之地。冬春枯水季节,它白茫茫的一片,夏秋大水时,它潜伏江底,它时大时小,有时由此岸移往彼岸,有时又无影无踪地消逝在江流里。
    ……因江流主泓道的摆动,汊道渐淤塞,造成沙洲并岸。如鄱阳湖湖口外的桑落洲,形成于汉代,系长江水在湖口附近受赣江顶手续泥沙淤积而成。它是长江的重要门户,长江中下游的战略要地。直到唐宋时期,桑落洲尚在江中,《舆地纪胜》卷31称:“桑落洲在德化县东北十五里。”不过,它已动荡不定,有靠向北岸的明显趋势,演变十分激烈。宋代胡份《桑落洲》诗云:“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古岸崩欲尽,平江长未休。”便是这一剧烈法的概括。至明代,桑落洲已坍塌并岸,同治《长江图说》卷6云:“归林滩古桑落洲也。”
    为中央电视台引用的这一首六句诗,就是时任鄱阳太守的我缙宋代胡份的诗句,它既是胡份的诗的证明,也是它勤政的一个侧面。
    在现在的《缙云文征》中还保留着这位教育家、书法家与诗人的另一首诗。这是写缙云仙都的山水的:
    鸟道半空上,松根抱石生。羽人分两舍,鸡犬自闻声。
    上面这首诗写于仙都,他是缙云人,对缙云山水自有一番感受,这首诗也见诸于《全宋诗》,见于《全宋诗》的还另有一首《游雁门山》:
    羲和前珥节,云锁已先开。仙鹤迎人至,山花拂酒来。
    问奇缘石室,伐阴出层台。人影半空落,归鹞足下回。
    雁门山也是缙云的一处名山,所以胡份游雁门山,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宋代雁门有一处缙云最大的书院,叫做“美化书院”,作为国子司业,去这所书院视察并写一首诗,完全是正常的。胡份是喜欢旅游这完全没问题,他曾经多次游仙都,并曾游松阳小小的凌虚台,缙云的丛林黄龙山,并且都留下书迹,这在后面还要写到。我们现在看到他现在留下三首完整的诗,还有一联诗句。只可惜他的《胡份诗集》已经佚失了。
    胡份是一位书法家,在丽水市的松阳县西屏镇边一个石台旁边还深刻着他的一行楷书,上面是臂窠大字“凌霄台”三个大字,直书,其左刻着“缙云胡子文”的下款。三字字径近四十厘米。
    在缙云的黄龙山蝙蝠洞下正中刻着一则游记,那是他与他的朋友们一起登上黄龙山绝顶的记录:
    吴郡程宏闳中、吴兴沈畸德华、
    缙云胡份子文
    绍圣戊寅季夏初二日同游黄龙山绝顶。
    在蝙蝠洞内,直写六行,行六字,字径15厘米,幅大140×140厘米,字迹清晰,年代当为北宋绍圣五年(公元1093年)。
    程宏,字闳中,于北宋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游青田石门洞有摩崖题记“程闳中点青田常役”云云。这一则题记是谁的手笔呢?笔者经过核对,它应该是胡份的手笔。而其最为关键的就是这则题记中“胡份”二字留下了信息。
    1990年10月,笔者在县城南塘庵曾经征集到三方墓志铭。是詹氏家族的,一方是《詹象先墓志铭》,由刘述撰稿,其次子詹适书丹。一方是《詹交墓志》,詹交是是詹象先的长孙,詹迥的长子,此方墓志是由进士、邑人赵资道撰文,胡份书丹的。可惜的是此方墓志局部损泐比较严重。其文字仅仅可读:
    宋故詹君伯常墓志铭
    天水赵资道撰
    安定胡份书
    君讳交,字伯常,姓詹氏。其先钱塘人。高祖避钱氏,徙居缙云,因家焉。曾祖讳谅,□迹不仕,祖讳象先,以儒业教子,咸登荣仕。聚括苍,遂为著姓。父前仕□(涟)水录事参军迥,有子五人,□君处其长,自幼而学璺□不倦。其气直,其志刚,其节□,而立不娶。与人交,而士之贤者,必友□□,善□,好吟咏,□□慷慨,而以先施为任,亲仁好善,而以乐取为□,□故当世所谓士大夫,多与之接而欢焉。方熙宁初,天子易新科取□□,而君之弟文与不肖皆近于贫而不获赴京师□□,君□□□□亲戚之所  者,而遂扶予二人之行。自是君弟擢殊科,□□□□□□□太学,粗□闻□,盖□之力也。君于是时亦繁籍三舍,□□□□□□尝异焉。然而□□□□□□此举而□不名一第。娶□氏□□□十余年而卒,不育一子。呜呼,□君之所存,失所为□若□然□□不□其亲,□□□嗣,不传于后。□非特君之所深恨,而亦亲友□□共悲者也。虽□□之人,盖有□之至,而不幸有及于□者。以今祖□则亦何慊于□□,君自得疾,医者屡易,而经岁不效,以元丰癸亥夏五月初二日卒于家。享年四十,于死之前二日,曾语之于亲曰:亲疾不起,既无嗣而终,□□葬于县之东山潘定□□□之侧。于是父怜其独,而从其遗□,□卜之吉,以六月初五□己酉□□于曾祖母坟之东南偶而葬焉。君之□□□兮,宜为有道之士炎之志铭,而显于后,然君为余既亲且友,而余知君尤详,故君之父以此命我,其可辞乎!乃□□铭曰:以仁宜寿也,止于四十而不强;以学宜贵也,高水平于有司而不录;以孝宜有后也,终于无嗣而亡。呜呼斯人,吾不敢知,亦曰有命,予其可悲!
    王浃同  先刊
    志铭1990年在五云镇南塘庵新村东小山上基建时出土。移动时略遭损毁,字迹部分损泐难辨,同年征集。石高58厘米,宽56厘米,文26行,行26字,字径1.5厘米,年代为北宋元丰六年,即公元1083年。
    赵资道,邑人,见《缙云县志·宦迹》:绍圣元年进士,海州教授,直秘阁知台州,文学优长,治郡有声。
    缙云所存的这两件石刻文物,都是楷书。但文字大小差异。却有一点一样,惟有这个“份”字的写法是行书的。这个“份”字的“刀”字部分,不像“刀”,却更象是一个篆书的“人”字,也有点像现在的“入”字。由詹交墓志的“份”字,联系到黄龙山的“份”字,我们可以再联系到《三希堂法帖》中王份的那一则《钦止帖》的“份”字。
    《三希堂法帖》的书法是国宝级文物,而《钦止帖》是其中的一件书翰,当然也是十分珍贵的。但问题是,在北京刻于石上的《钦止帖》是把这件作品的作者归为王份,而不是胡份的作品,而实质上它是胡份的作品。
    那么我们来看看《钦止帖》的内容:
    “份顿首拜首启,比臣薄寒,伏惟尊履蒙福自抵辇毂,日困多事,既已视职,复未获遂谒,第有瞻驰之勤,旦晏当卜诣,姑奉状起居不宣。
    份再拜上
    钦止司勋贤友 执事”
    本帖也可叫作《钦止司勋贤友帖》,这件帖上面的“份”,当然是人名,上面既没有说明是张王李赵的。这件法帖的原件现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而乾隆时的石刻却在北京。不过刻石上已经将它归为王份,在帖的上方多了“王份”二字,但原件上却没有这个王字。只有两个“份”字。
    可是笔者查遍网络,却没有宋元时代的什么名人“王份”,遍查网络却发现只有一个古人王份,而这个王份却是宋梁齐陈的南朝宋梁时的王份,这位历史上唯一的王份的传记在《南史·梁书》上可以查到:
    王份,字季文,琅琊人也。祖僧朗,宋开府信同三司、元公。父粹,黄门侍郎。份十四而孤,解褐车骑主簿。出为宁远将军,始安内史。袁粲之诛,亲故无敢视者,份独往致恸,由是显名。迁太子中舍人,太尉属,出为晋安内史。累迁中书侍郎,转大司农。
    份兄奂于雍州被诛,奂子肃奔于魏,份内拘请罪,齐世祖知其诚款,喻而遣之,属肃屡引魏人来侵疆场,世祖尝因侍坐,从容谓份曰:“比有北信不?”份佥容对曰:“肃既近忘坟柏,宁远忆有臣。”帝以此亮焉……
    通篇未曾有一字写到他的书法。而且王份明显是武人,虽最后官居左仆射,但未尝以文苑、艺术人才鸣世。
    之所以说这个"份"是胡份,有两点,一是王份生于南朝宋,活动于梁齐。而《钦止帖》是宋元之北宋,而这个帖子属于北宋是没有异议的,因为钦止帖前后列的都是宋代的外国人书翰。二是这个“份”是前面后面没有姓氏,虽然一字之差谬以千里。而胡份却是有相当知名度的书家。纵观他的墓志、摩崖,其书法极精,前面还讲到他的书法写入《卢鸿草堂图十志诗》第六。
    再说,《钦止帖》上两个“份”字,与黄龙山摩崖和《詹交墓志》上的“份”字写法一致,所以笔者认为《钦止司勋贤友帖》的真正书家是北宋时担任过国子司业和鄱阳太守的文人胡份,而非齐梁时期的王份。
    《中国书法网》上有一篇陈志平先生写的《从〈抱瓮集〉看曹宝麟先生的书学研究》,可以对此证明:
    曹宝麟先生是当代中国书法界最负盛名的名家之一,他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受业于名教授王力先生。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曹先生选择宋代书法史作为主攻方向。二十多年来,他运用传统的考据学方法,以传世书迹的考订为中心,对于宋代书法史的各个层面作出了精深独到的研究,其成果汇编于最近由文物出版社推出新版《抱瓮集》中。旧版《抱瓮集》于1991年在台北惠风堂出版,……新版《抱瓮集》在旧版的基础上新增文章20多篇,篇幅增加到原来的两倍,其中考据的文章占了大半……
    ……也许收集资料对于学习古汉语出身的曹宝麟先生不是什么难事,但是他从一堆似乎毫不相干的资料中发现问题并由此窥破天机却是曹先生的专擅。诚如他自己所说的:“我自有佞古之癖,时时扮演细作,以勘破千年迷案,还历史真面目而不疲。”从人物关系切实往往使他的考据收到绝处逢生之效。如钱公辅《别久帖》考证中,通过证明“元珍”(即丁宝臣)是丁骘的叔父,从而使本帖文意的理解豁然贯通。古人的称谓,往往能显示人物特定的身份。曹先生在考证中对此也有熟练的运用。晁端彦《前日帖》落款为“端彦再拜”,台北故宫博物院,有关专家认为是李正臣(字端彦),曹先生则指出:“称人表字,自称必是全名,这即是本帖毫无可能是出于宦者(李正臣)之手的铁定事实。”从而为此帖的作者释千古之憾。正是基于对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实的把握,曹先生多次翻古人之覆。如《钦止帖》的作者历来认为是王份,曹先生通过考证则认为是胡份;又如《平江帖》作者历来认为是王觌,而曹先生则以无可辨驳的事实说证明是孙觌……
    《钦止帖》因为其书迹、其生平、其时代,和现代专家的考证,与现代出土和传世的碑刻、摩崖题记,无可争议是缙云的胡份所作,但千年来,一直被误解为是南朝宋齐梁时的王份,真可以说曾经是一桩历史迷案。从现在的存世品来说,胡份不失为是一位中国书界的大家,从胡份的《詹交墓志铭》看,他的书法确实非常精,且极具个性。
    胡份是一个大大的教育家,他曾经担任国子司业,这是从事国家重要的太学生教育的机构,相当于是现代北京大学的教务长吧。他曾经视察雁门山下的美化书院,并写下那首诗。还有就是在他致仕后,据上宕的胡氏后裔记载,他曾经在缙云上宕村办过万松书院。上宕地处缙云文化相对落后的古代南乡,这是一件德惠后人的义举,他的后人在网上有一个帖子:
    上宕村与万松书院
    位于上宕村内,是宋进士胡份在当时上堂村创办的缙云第一所私人书院。胡份,字子文,别号嵩山,生于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二月初二,卒于崇宁甲申(公元1104),宋元丰乙丑年(公元1085)进士,其文章气节为学者宗,历官冖部员外,仕国子司业,文华殿大学士,命守鄱阳,《五云胡氏宗谱》载:“上堂(今上宕)之所以有,乃嵩山先生讳份者建也。公值鄱阳回家,游鉴于上堂古方山石龙洞,悬崖削壁,明通开敞,公览不忍舍之,约以二三知友,诗酒自娱,故常隐玩于上堂,则与古方山相对也。坚卧四年而不出也。在这里创办万松书院,以便籍境修业焉。”据《缙云教育志》载,胡份在古方山上宕村建房造屋,创立较大规模的学馆,名为尚有堂万松书院,书院设备完善,藏书充盈,经集子史,无一不蓄,并择士之朴茂有闻望者为领袖,以率闾里之后学者居焉。……
    据《缙云胡氏宗谱》记载,胡份这一支的胡氏源于北宋胡深。胡深为东南正将,原是永嘉人。致仕回乡时,宿于黄碧塘(今新碧镇,古有驿站)。其时桃花岭上有猛虎出入,故居其地。现胡氏族人散居于缙云全县,有马渡、前胡、塘后、胡源、上宕等地。宋代时其家族,世代名人出焉。其知名的有胡份、胡权、胡志道等,多诗人。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