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713阅读
  • 0回复

[网络转载]中华胡氏起源及葵田胡氏渊源立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7
第一节 胡氏的起源

    胡姓,也是中华民族大姓之望族之一,其所占人口在中华民族各姓氏之中遥居前列。胡姓的主要源流,亦系自舜的裔孙妫满之后。《元和姓纂》上说,“胡氏,帝舜之后,胡公封陈,子孙以谥为氏。”胡公是妫满的谥号,人之所称,胡公的后代有姓陈者,也有姓胡者。故自古以来,就有陈、胡一家人的说法。
    夏商时期,活跃在山东地区的东夷部落是以鸟为图腾的,其中一支以白头翁鸟为氏族图腾,白头翁鸟也称鶟鹕,也即胡也。以胡为氏族名,其所居之地称胡,后用为国名,最终形成姓氏。胡姓的血缘祖先主要来自三大支:妫姓、归姓和姬姓,以及他姓改姓而来。
    第一支源出妫姓。胡姓的主要支系,妫姓胡氏出自谥号。妫满,谥号胡公,史称陈胡公、胡公满,国号陈。妫满逝世后,周朝天子赐谥号“胡公”。陈胡公的后裔有以国为氏的陈氏,也有以谥号为氏的,遂有胡氏。胡姓起源于何时尊谁为胡姓之祖?也有多种说法:一是指陈国被楚国吞并后,陈闵公之子逃居阳武户牖,长子琏以国为陈姓,次子玙以谥为胡姓,生子澄公,为胡氏始祖;二是指陈胡公生子五(申公犀、相公皋羊、丹、舟、懿子),其中三子丹以谥为姓,为胡姓得姓之祖,明经胡氏的义祖胡三公即为此支派系;三是指陈完惧祸奔齐,改为田氏,传至田和六世孙田关因为战乱,而迁隐九江复改为胡姓。
    第二支出自归姓。归姓胡氏源出国名。归姓起源于尧舜时代的夔(kuí)部落,系东夷一支,也称归夷。原活动于山东西南和河南东部一带。在商朝武丁时期,归夷一分为二,留在中原的归夷于河南郾城建立了归国和胡国,其都为商的属国。南迁川鄂交界三峡地区的归夷建立了夔国。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随即灭了归和胡两国,胡国后裔以国为氏。西周宣王时,楚国灭夔国,东迁夔人到安徽阜阳,成立了胡国,子爵,史称胡子国。公元前495年,楚国灭胡,胡国后裔以胡为氏。
    第三支系出姬姓。姬姓胡氏源出国名。周武王灭归胡两国后,随即把两国之地封于亲属姬姓,仍称胡,子爵,也称胡子国。进入春秋后,公元前745年,郑武公灭姬姓胡子国,后又复国于安徽阜阳。春秋末楚灵王灭胡等国。并迁胡人于今湖北西北的荆山北麓。不久又复国迂回安徽阜阳。公元前519年楚国伐吴失败,回国途中灭了胡国,子孙遂姓胡。
    第四支系他姓改从胡姓,是胡姓的又一来源,一是唐朝末年有李姓皇室后裔李昌翼被胡三拯救于危机之中,其后改为胡姓,成为明经胡氏始祖,我葵田陈家村胡姓族人,便是源于此一支;二是东汉的重臣胡广本姓黄或王,他的亲生父母因为贫困而不能养育他,于是将他置于瓮中,投入河里。坐在瓮中的婴儿沿河顺流而下,有一胡姓长者听到婴儿的啼哭声,捞起浮瓮,将孩子抚养成人,这位黄姓的子孙便改从了胡姓;三是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胡骨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中原,改为“胡”氏。秦时,有太史令胡母敬,汉时有胡母生和胡母班。晋代以后,胡母复姓渐渐被“胡”这一单字姓氏所代替。由于其后世子孙大多改姓为胡,使得胡母复姓所传日渐减少。
第二节 胡氏的迁徙分布

    历史上胡姓的分布和迁移。先秦时期,胡姓主要的活动地区在黄河以南、淮河和汉水流域地区。秦汉两晋时,胡姓已经播迂到各地,西达四川和陕西,北到山西河北,南抵广东福建,东临江浙。在唐宋之际,胡姓已经在长江流域地区形成了优势。清初进入台湾。
    宋朝时期,胡姓大约有98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27%,排在大姓的第十三位。胡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胡姓人口的29%。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湖南、江苏、浙江,四省胡姓大约占全国胡姓人口的63%。全国形成了以赣湘和苏浙为中心的两大块胡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胡姓大约有14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58%,为明朝第十三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浙江、安徽,这三省胡姓大约占胡姓总人口的55%。其次是湖北、江苏、湖南三省,又占20%。江西仍为胡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胡姓人口的23%。宋元明期间600余年,胡姓人口主要向东南和南方地区迁移,全国胡姓人口重心由西向东漂移,东南地区的胡姓有了稳健的发展,赣浙皖地区是胡姓的密集区。
    当代胡姓的人口已近1400多万,为全国第十五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14%。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湖北、湖南、四川、浙江、安徽五省,大约占胡姓总人口的41%,其次分布于贵州、云南、江西、江苏、重庆、山东,这七省又集中了35%。湖北为当代胡姓第一大省,居住了胡姓总人口的10.4%。全国形成了以长江流域省份多胡姓的布局,突出鄂湘赣皖浙和川渝黔云两个胡姓高聚集中心。自明朝至今600年期间,胡姓人口流动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西部的回迁十分强劲。
第三节 胡氏的郡望与名人

    胡姓的郡望主要有安定、新蔡、淮阳、吉州、洛阳等。胡姓后来南迁,还有融人瑶族而成为瑶族十二姓者。胡姓的堂号有安定和澹安。“澹安”堂号出自宋朝的胡诠,胡诠被朝廷任命为枢密院编修官,力主抗金,得罪了当朝主降派,一气之下辞宫回乡。他一生主攻《春秋》,并著有《澹安集》传世。
    历史上主要的胡氏名人有:三国吴大臣胡综;西晋大将胡奋;唐朝诗人胡曾;五代后唐画家胡瓌;北宋教育家胡瑗;南宋经学家胡安国,学者胡宏、胡居仁、胡直;宋元之际史学家胡三省;明朝开国名将胡大海,丞相胡惟庸,大臣胡广,文学家胡应麟,名臣胡宗宪;清朝经学家兼地理学家胡渭,文学家胡天游,外务大臣胡憰棻,湘军名将胡林翼,著名皖商胡光墉,太平天国名将胡以晃;国民党元老胡汉民,民国将军胡宗南,华侨企业家胡文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乔木,昆虫学家胡经甫,物理学家胡宁,数学家胡世华,植物学家胡先骕,病理学家胡正详。以及当代的原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国国家主席胡景涛。
第四节 婺源清华胡氏-胡学

    婺源古称“吴楚分源”,今位于皖、赣、浙三省交界处。境内千山万壑、水网纵横,以至于婺源人“出门见山,举步涉水”。独特的地理条件使它成为历史上一个隐居、避乱之所。
    唐朝末期,祁门胡氏的始迁之祖胡瞳就落业于祁门。胡瞳早年跟随其父姑苏太守胡福安家落户于歙县黄墩,当时,在乡里胡瞳以他的才具和勇气赢得了乡人的钦佩和折服。
    胡学,胡瞳公第七子,是胡瞳最小的儿子,他年少之时,聪明机灵,悟性过人。唐懿宗咸通九年(868),他登进士第,官拜本路司户。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刚正不阿的胡学上疏皇帝,痛斥田令孜独断专行,无视皇帝。他还上奏天象有异常变化,这是不祥的征兆,预示着社稷有危。田令孜闻听此言,暴跳如雷,反而血口喷人,诬陷胡学诽谤大臣之罪。胡学被贬谪福州,然而不久他又被重新起用,担任舒城令。唐僖宗广明初年,黄巢攻陷长安,僖宗皇帝仓皇避乱于四川,由于道途险阻,诏令不通,当时天下百姓几乎都认为唐皇室日暮途穷,不可能再东山再起。但胡学却对此充满信心,认为自古国家未尝没有不以患难而重新复兴的。此后他与李克用、王重荣等并肩作战,讨伐黄巢,为恢复唐室,重振河山作出巨大贡献。他也因为功绩卓著,官封宣歙节度讨击使、银青光禄大夫、散骑常侍、新安郡开国男。他的后代也因此尊称他为常侍公。
    胡学宦海沉浮、戎马半生,已生退隐之意。回想起年少之时曾经伴随其父胡瞳游览过的婺源清华。于是他迁居于清华东园,正如他在《卜居》诗中所描写:“逃名偷白日,避地得清华。堂启东山旭,园疏西渚沙。已劳令尹驾,时访野人家。战伐何时定,山中对紫霞。”胡学终于摆脱尘世的纷扰,栖身清华,成为清华胡氏的始迁之祖。
    胡三(843年3月-926年5月),名清,字鉴之,乃清华胡瞳公第六子珍公之三子。官居紫金光禄大夫,徽州人,排行第三,称胡三公,随父珍公从古徽州歙县黄墩迁至考水,胡三为人正义刚正不阿,当年宦官刘季述弄权,朝廷上下无不怨声载道,胡三曾在金殿之上大声痛骂刘季述,历数刘季述的恶迹,一时间震惊朝野,胡三的忠义之名天下皆知,享年八十四岁,葬婺源考水下市宅后巽山。胡三公娶秦氏,继陈氏,未留下后人。胡三与宣歙节度讨击使、御史中丞胡学是同宗。
    李唐皇家唐昭宗李晔的后裔被胡三公拯救与危机之中,于是改皇子李姓为胡姓,取名昌翼,其后发达,为明经胡氏之祖。唐昭宗天佑元年(公元904),朱温得知胡三公出逃后,命人杀害了胡三公全家26口,连两岁的小孩都没有放过,杀害了胡三公考水全村大小208口族人,男女老少杀得干干净净,除此之外,还杀了与此事有牵连的太傅胡勉和尚书令方诚等大小官员27人。始祖胡昌翼为感念胡三公为李唐留下一脉真传之恩,后人均以义祖祀之。
    陈胡公至三公世系为:陈胡公→丹→孟阳→洽→思→克虞→高昌→季符→昭→辇→仲丙→傅→君已→变→孟龙→灵朔→羲→王秀→伯奇(封安定郡君)→计宁(封安定郡王)→元善→凯→谨→從吉→炤(zhào)→殷→柔→宠→廣(历任司空、太尉、太傅)→權→逝→赀(zī)→仍→湘→懹(ràng)→平→琳→乐陵→伏→奋(卒赠侯爵)→喜→庆→康→谐之→伋(jí)→撸佑→玘(qǐ)→蔭(yīn)→容→元範(fàn)→福(封太常卿,卒赐王礼,其后裔迁歙县黄墩)→裕→申公→瞳公(迁祁门,其七子胡学迁婺源清华)→珍公(六子,迁婺源清华考水)→胡三公(清,明经胡氏义祖)。
第五节 明经胡氏始祖-胡昌翼

    “明经胡”是历史上有名的一支胡氏家族。“明经胡”其特殊的经历——李唐王室的后裔,而有别于其他胡氏。
    唐昭宗李晔(公元867-904年),原名杰,又名敏,是唐朝第十九位皇帝,何皇后,唐昭宗李晔的皇后,梓州(今四川三台)人。唐昭宗末年,唐王朝风雨飘摇,昭宗为了保留一线血脉,将襁褓中的婴儿(何皇后之子)交给宫廷近侍胡三,并将随身带的传国玉玺用黄缎包了,接着从贴身的龙袍上撕了一块,咬破手指,在那块龙袍上写了一封血书为证。胡三带着婴儿秘密出逃,在婺源偏僻山坞里隐居下来。胡三改皇子李姓为胡姓,取名昌翼。因为婺源有“十胡九汪”之说,改姓为胡,融于众胡之中,可以掩人耳目,后飞黄腾达。
    胡昌翼(字宏远,号眉轩)。宋咸平已亥年(999)十月初三殁,享年96岁。胡三在婺源俗名扁担山西北麓(lù)的小溪旁建立家园,初名胡村。后昌翼公取《诗经》国风?卫?考槃(pán)文章中“考槃在涧”(赞贤者隐居自乐也)为据,把原名胡村改为考川,亦曰槃川,俗称考水。在同光乙酉年(公元925年)胡昌翼廿二岁,以易经中后唐明经科第二名进士。正当他踌躇满志地实现自己兼济天下的理想时,胡三告知他真实的身世,并且出示当初从宫中带出的御衣和宝玩,自此他便绝意仕途。
    胡昌翼隐居于婺源考水,开设书院,传道授业解惑。不久他的身份逐渐被乡人所知,乡人不忌国法,纷纷尊称他为太子。胡昌翼在乡里好善乐施,曾经为了便于乡人出外,而伐木架桥于二十四都朱源溪上,乡人称呼此桥为“太子桥”。南宋时由14世孙胡安国重修,13世孙胡次焱定名为“明经桥”,到了元时,胡昌翼的15世孙胡明善将太子桥由木桥改建为石桥,并邀请当朝尚书汪泽民出席桥的落成典礼,作《明经桥碑记》,立石于桥侧。昌翼公倡明经学,人称“明经公”,其后裔被称为“明经胡”。又因胡昌翼本系李唐皇室,而改胡姓,故又称“李改胡”。“明经胡”后裔尊昌翼为始祖,胡三为义祖。
    “明经胡氏”始祖,位于考水的黄杜坞昌翼公墓
    据婺源考川明经胡氏宗谱记载:“唐天佑甲子年(公元904年),帝都由长安搬迁洛阳,御驾途中,朱温谋反篡权,昭宗帝被弑。婺源人胡三当时在皇宫任近侍,为掩藏太子昌翼,遂带之为潜逃至古徽州婺源考水隐居。唐太子知恩图报,易李为胡,代代相传,明经胡氏为江南一支旺族”。
    明经公世系简表:胡三公(清,义祖)→胡昌翼(始祖,明经公)→延臻→文昊→令福→道辅→辒(wēn)→詰(jié)→湜(shí)→儁(jùn)→鍂(piān)→翼延→豪士→善长→燦若→照南→涵叔→克胜→兴进→望食→永兴→志光→寄贵(迁葵田陈家胡姓始祖)。
第六节 葵田胡氏渊源立派

    自胡满公(陈胡公)至胡氏胡三公,一共经历了五十七世。自李唐皇家的后裔被胡三公拯救与危机之中,胡三改皇子李姓为胡姓,取名昌翼,有六隐居教授的称号,是历史上有名的文人墨客,其后裔尊为明经胡氏始祖,尊胡三公为义祖,而有别于其他胡氏。
    明经公一支胡姓派系主要在歙县、休宁、黟县、祁门、绩溪县、鄱阳、浮梁、乐平、德兴等处游居,经历二十三世至寄贵公,于顺治年间,从徽州(今歙县)迁居乐平葵田陈家村定居,定居后娶李氏莲贞为妻,一共生四子,从此在葵田陈家生根、繁衍,我寄贵公是明经胡氏在葵田陈家村的一世祖,至今“智”字辈已经历了十二世。
    葵田陈家村胡氏长幼辈份立派次序为:
    永志寄文傅,其庭金国正。仁羲礼智信,重世学德有。良明照清安,光荣加士乐。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