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261阅读
  • 0回复

【游记】“鲁讯故里”浙江绍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6-11-04
— 本帖被 胡宁生 从 宗亲文学 移动到本区(2018-08-16) —
    2010年在上海召开的第41届世界博览会世界博览会各单位都组织有参观。暑假伊始,学校就组织教师到世博会游览。顺路游览了苏州、绍兴景点,还到浙江金华永康职业技术学校听了名校长华康清的一场生动的报告。


    7月7日晚,我们从上海赶到绍兴。地接导游在路口接车,安排我们到豪梦缘商务酒店歇息。


    早晨起床,在酒楼客房推窗欣赏绍兴风光。眼前呈现一派江南水乡景色。


    左侧是绍兴街景,高速出口到城区的十字路口有一硕大城市雕塑。这个城雕名为“泉”。寓意绍兴悠久水乡文化、酒乡文化的交融。


    早饭后,地接导游带领我们开始今天的游程。她介绍了绍兴景区,宣布了时间安排,叮嘱游览注意事项。

    一路走来一路景。追溯绍兴的历史,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小黄山文化至今已有约9000年,作为越国古都距今也有近2500年。历史沉淀尤为厚实,近代的文学巨匠鲁迅又将这个城市推向极致。山巅上的文笔古塔见证了绍兴古城的历史。

    目的地是绍兴市东昌坊的鲁迅故居,途中看见一些名人故居、展览馆区等旅游景点。房子和徽派建筑类似,但其规模要袖珍的多。院墙上藤类植物醒目。

    车停在一个并不算大的院子,内挂有“绍兴中青旅”的横幅。导游领我们走入景区。

    途中路过孔乙己土特产商店,门前有广告牌介绍绍兴特产。前面“鲁迅故里,免费开放,欢迎参观”横幅看来悬挂的时间很久了。
    绍兴鲁迅故里是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鲁迅先生早年成长、生活的故土,是市区保存最完好、最具文化内涵和水乡古城经典风貌的历史街区。经过修缮后的鲁迅故里不仅再现了鲁迅当年生活的故居、祖居、三味书屋、百草园的原貌,还可看到鲁迅祖居从未对外开放的西厢房和恢复的周家新台门、寿家台门、土谷祠、鲁迅笔下风情园等一批与鲁迅有关的古宅古迹。

    鲁迅故里巷入口广场的石材面墙展现的一幅版画,“鲁迅故里”四个大字好像是鲁迅字迹,鲁迅先生抽烟的形象很酷。壁画前还有一组先生小时候的雕塑。
    我们按乘坐的车辆分组,在此照了集体照。

    游览景点很集中,鲁迅故里在鲁迅中路上。是一条原汁原味解读鲁迅作品,品味鲁迅笔下风情人物,感受鲁迅当年生活情境,具有江南风情的历史街区。
    进巷面壁书有“民族脊梁”四个金色大字。这是后人对鲁迅最大的褒奖。鲁迅留下的精神财富巨大,凝结着民族的意志、性格和气魄,浸透中华民族奋起图强的历史。

    我们走进鲁迅祖居。鲁迅是笔名,原名是周树人,所以这里原来叫周家老台门。仪门上方悬挂的“翰林”匾是鲁迅祖父周福清题写的。由于周氏家族在绍兴400年的历史中,属周福清获得的官位最显赫,因此当时在三个台门的门楣上都挂有“翰林”匾,它像三张巨大的名片,向游客展示了主人尊贵的身份。
    祖居是一座典型的封建士大夫住宅。其主体建筑共分四进,第一进俗称“台门斗”,仪门上方悬挂着一块蓝底金字的“翰林”匾。第二进为厅堂,俗称“大堂前”,是周氏族人的公共动场所,以作喜庆、祝福和宴会宾客之用。第三进是香火堂前,是作祭祀祖宗和处理丧事的地方。第四进为楼房,亦称座楼,为居住之用。

    新建的鲁迅纪念馆坐落在鲁迅故里,位于周家老台门和鲁迅故居之间,建筑造型体现江南传统风格。粉墙黛瓦,黑漆大门,素雅清丽。大门右侧“绍兴鲁迅纪念馆”7个金字是郭沫若题写的。
    纪念馆分主展厅、辅厅、学术报告厅、休闲厅四大版块。主要展示鲁迅生平事迹,采用编年体形式,突出鲁迅出生时绍兴的社会环境,鲁迅青少年时代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鲜明的地域和历史的特色。
    新馆陈列布置自然、简洁、幻影成像、多媒体视屏系统、超现实主义雕塑等现代陈列手法的运用,力求还真实的历史场景,增强了展示的视觉效果。

    故里还原了鲁迅时代的传统风味小吃,在绍兴鲁迅特色街上鲁迅祖居对面的三味臭豆腐店很是显眼。记得看到过一篇报道《油炸臭豆腐炸出了百万富翁》。生于70年代曾当过职校教师的吴利忠,就是在这个门面并不大,靠卖并不起眼的臭豆腐,一年竟能赚百万。

    古朴的石板路上的仁里石坊较之徽州牌坊来说简洁的多,就是两个立柱支撑一块横匾,两边各有一个石狮端坐。


    绍兴是中国著名的黄酒之乡,酿酒的历史十分悠久。绍兴人最爱喝黄酒,黄酒文化是绍兴深厚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绍兴黄酒采用自然发酵方式酿造,以精白糯米、优良小麦和鉴湖水为原料,誉称为“酒中肉、酒中骨、酒中血”。其色泽黄澄透澈,香气浓郁芬芳,滋味醇厚甘甜。
    绍兴黄酒馆座落在鲁迅故里周家新台门东侧,两边悬挂有“刘伶借问谁家好,李白还言此处佳”的黑底金字对联。传说中李白和刘伶都是嗜酒如命,而李白是饮中八仙之一,刘伶是竹林七贤之一,是不同时代的人。而跨越时代,仙贤同醉的对联原来是一家酒府门前的招财联,曾给商家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绍兴黄酒馆是一家展示绍兴黄酒传统文化及十五家“绍兴黄酒”商标授权企业品牌黄酒的酒馆。


    明清古建筑有共同的特色,屋脊门沿十分讲究。但眼前的由不得你不惊异了?似乎门上叠加建有一幢二层楼阁,飞檐雕壁,维妙维肖。猜想全国也只有在这里才看的到。


    院墙与廊房组合成别致的小庭院,院墙上端黑色砖雕修饰镶边,门楼大理石装饰石雕,门坊麻石,廊房红褐的木质柱梁,色彩朴素,线条简洁,布局精巧,错落有致。而屋顶延伸而悬挂的藤叶,给院落带来新的希望。

    “香火堂”通过实物和照片,将“周氏房族兴衰”、“鲁迅与周作人”、“鲁迅与周建人”三个部分内容展示在游客面前。对鲁迅的家庭影响,日本留学、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的功绩、成为一个民主革命家的历程作了详尽介绍。

    建筑群规模庞大,粉墙黛瓦。石雕、砖雕、木雕三雕尽有。可能在绍兴城区建筑用地受局限,区别于徽州古建筑,无论房屋、还是院落都很袖珍。庭院里有绿色植物点缀,给老宅带来生机。置身这里,体验、领悟当年鲁迅的生活场景。

    厨房也称“灶间”,这间厨房房子结构至今保存完好。而“三眼大灶”是根据当事人回忆复原的。三口锅,两小一大。灶面还坎有两口南方人习惯称的“汤锅”。汤锅都是烧水用的,它充分利用做饭时的余火,把水烧开捂热。灶壁上的格框,灶上置放炊具的木架。还有几口大缸......
    我家也是大户人家,眼前场景我很熟悉,引发起往事的回忆。


    老宅内保存有当时周家人的生活、生产用具。风车是分离米粒和糠麸的工具,卷起的竹编晒垫、屯粮的竹圈、簸箕等我都说得出道道来。而倒扣在斜木架上的木盆,倒真难为我了?

    石臼一般是舂米谷等用的器具,这么大的石臼反映了周家人丁兴旺。

    石磨和皖南的造型一模一样,是磨粉用的。磨的糯米水粉做的粿入口软绵,特别是水粉汤圆粘性特强,沾在牙龈印象还历历在目。

    老宅还陈列着八仙桌和其他用具。壁上挂着一只很大的竹编菜罩,是当年的“忙月”(季节工)章福庆为周家所做的原物。章福庆的儿子章运水就是鲁迅小说《故乡》里“闰土”原型。

    沿着指路标识,我们穿巷向百草园走去。

    走过厨房,跨过几个门槛,打开一扇古老的小台门就来到百草园,鲁迅笔下的“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眼前呈现。

    百草园原是周家与邻居共有的菜园,并不算大。周围篱笆围圈,中间菜畦碧绿,旁边的皂荚树格外显眼,角落里一段连接紧密的矮泥墙,上面长满了郁郁葱葱的各种植物。泥墙根当年的原物,如今保存完好。

    百草园的石井是周家汲水浇地之处,井圈外呈八边形,而内圆。鲁迅笔下称之“光滑的石井栏”,童年鲁迅常在石井栏上跳上跳下。井旁石上雕刻有绿色文字说明。出之游客安全考虑,木栏将井围住,十字木搁放在井口。

    紧挨着周家新台门的是朱家台门是鲁迅笔下风情园。朱家台门的主人就是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所提到的“朱文公的子孙”。是古城绍兴保存最完整的典型的花园台门建筑。
    此园是2003年鲁迅故里改造工程改造中改建的。它以鲁迅笔下的人物、风俗为载体,将绍兴独特的人文内涵、历史典故糅合一起,还有一些解读鲁迅作品的辅助陈列。
    风情园内有百年罗汉松、盘槐、红梅、绿萼梅等不少名贵花木,方池一带的建筑堪称经典之作。池中建有一亭,圆石为柱,上刻楹联“地似三山春似海,花为四壁船为家”。亭柱的另一楹联是“鸢飞月窟地,鱼跃海中天”,横额“鱼乐国”为董其昌所题。

    绍兴戏曲历史悠久,剧种丰富,艺人辈出,拥有绍剧、越剧、新昌调腔,绍兴鹦歌班和诸暨乱弹五大剧种,还有绍兴平湖调、绍兴宣卷、绍兴莲花落和嵊县落地唱书五大曲种,是一个源远流长的戏曲之乡。

    池中的亭阁就是古戏台,安排有精彩的越剧表演。楹联“四面碧波三尺水,一弯新月半庭风”。表达置身于碧波荡漾,凌波仙子长袖婆娑,余音绕梁的意境。

    风情园设立绍俗祝福、越俗漫话、迎神赛会、男婚女嫁等主题陈列馆。我们沿池边道路前行,依次游览。

    主题为“男婚女嫁”的景点用彩塑的形式演示了婚礼、洞房、迎亲等场景。除新娘新郎外,男女双方“主家”老嫚、“送家”老嫚、随从行郎等都有呈现,人物形象、表情栩栩如生。凸现绍兴特有的喜庆风俗。

    左边房子从门、窗风格看来是西式建筑,右边院墙砖雕漏窗,圆形院门地道的中式建筑,中西对壁倒也别样情趣。

    宅院连宅院,出门又进门。好像又相似,但每每又不同。脑筋都拐不过弯了——呵呵!

    文化街上的德邻牌坊是鲁迅逝世后当时政府赐予的牌坊,二边立柱书有“翠竹虚心有节,君子朴实无华”楹联。

    小巷幽静,树木林荫,小桥流水,是恬息的好地方。

    有说“江南风情看绍兴、鲁迅故里看绍兴、江南文化看绍兴”。徜徉其间,寻觅文化巨人成长轨迹,体味鲁迅青少年时间的生活意境,了解鲁迅笔下的越地风情,解读鲁迅不朽著作的精华所在。在这里观景览物,可读、可游、可赏、可思。

    与周家老台门隔河相望就是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晚清绍兴府城内著名私塾,鲁迅12岁至17岁就在此读书。

    “三味书屋”坐东朝西,北临小河。绍兴是典型的江南水乡,素有水乡泽国之称,大江小河密如蛛网。鲁迅笔下的乌篷船是绍兴较有特色旅游特色。河里停泊乌篷船,等待游人体验。

    三味书屋是三开间的小花厅。

    书屋摆设是按照当时情景还原的,特别注明了鲁迅的座位,让人一目了然。

    走入“三味书屋”,穿过天井,庭院墙上悬挂有“三余书屋”的标识牌。院门上有“自怡”砖雕门匾。进入小方竹园,竹园的北边厢房布置成“三余书屋”。

    “三味书屋”原名叫“三余书屋”。“三余书屋”的摆放仿照“三味书屋”,游客可以在这仿真的书屋里体验鲁迅童年的私塾生活。
    书房天井下安装有木栏板,猜想是防止学童跌入而设,那时校园安全意识就很强了。

    鲁迅祖居的“彷佛陶座”的屋内有字画陈列。

    鲁迅祖居的院落门造型不尽相同。

    德寿堂大厅悬挂“德寿堂”大匾。堂中放置有朱色贡桌和方桌,贡桌后面的墙上挂着一幅卷轴画和对联“福禄欢喜长生无极,仁爱笃厚积善有徵”。
    德寿堂原名宁寿堂,为了避清朝道光皇帝的年号“宁”之讳,改为德寿堂,“德寿”取积善有德、福禄长寿之意。这里是周家接待来访宾客及举行婚丧、祭祀等大型活动的场所。

    祖居香火堂“德祉永馨”匾下,悬挂有鲁迅祖父和两位祖母的画像。两壁上挂有鲁迅祖父周福清的治家格言《恒训》。“德祉永馨”意指德行和福气渊源流长。而《恒训》是周福清对自己一生治学和为人处世的总结。大到读书之法,为官之道;小到日常生活常识,无所不有。

    从天井望去,木楼朱色华贵,窗木雕精美,屋脊造型别致,中间硕大的装饰配件特别醒目。

    这个大概是小客厅,家具条几、八仙桌、太师椅、梳妆桌、古色古香,朱漆铮亮。特别是拼圆桌,可分可合,非常适用。悬挂的字画,传递浓郁的文化信息。

    这可能是女眷的用房,屏风凤舞花丛,尚未完成的绣花,还有砂锅、竹筐......屏风框架雕刻精细,桌凳制作精美,仕女卷画悬挂,呈现大家闺秀风情。

    卧室里还原古时布置,那张老式床我们这里叫宁波床,虽然不算华丽,但木雕,金漆甚是精美。衣柜、箱柜、衣架、盥洗架等物品一应具全。

    木躺椅放置在木屏风旁,幔帐里间花架、衣架、瓷凳等用具摆放到位。

    这里是座楼,前有廊、后有披,是周氏家族主要的生活区,布置有小姐书房、绣房、闺房和沐浴房。

    由于家族的壮大。原有的老宅不够用,在清朝嘉庆年间周家又购置了两个台门,即过桥台门和新台门。

    由于老宅建筑密集,古人历来重视防火,房子里都有防火实施。水能克火,当时水是唯一的灭火材料,所以储水池的重要性凸显。

    园内有井,井沿很低,一来生活就近用水,二来遇险时,水源充足。

    原路返回,又回到孔乙己店面。孔乙己是鲁迅笔下的一个小人物,而鲁迅的小说《孔乙己》把咸亨酒店、绍兴黄酒、茴香豆推向极致。就坐落在鲁迅故居咸亨酒店还原当时“鲁镇的酒店的格局”,不知什么原因我没有拍到,实在遗憾。
    旅游店面借用“孔乙己”取名估计一是喻为是平民商店,价廉物美;二是扩大影响力,招揽游客。

    从古民居走出,小桥、河水、乌篷船让我们重温鲁迅作品的精髓,进入伟大文学家的创作意境,受益多多。
    中午时分,大家集中,离开绍兴,驱车直奔永康。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