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5463阅读
  • 1回复

[网络转载]“赣民迁鄂”“麻城过籍”的考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9
胡仕奇

    引言:
    近几年来,可能出于“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诸卫、蒋沉韩杨”等百家诸姓寻根问祖路上的困惑,余曾发现网上经常有人质询:我祖“赣民迁鄂”“麻城过籍”来此是怎么回事?可有的这样说,有的那样说,令人难以确信。如果不认真研究考证,以正视听,恐怕会有以讹传讹之误。
    “赣民迁鄂”、“麻城过籍”的考证,原系本人十多年前所作,2006年中华胡氏湖北宗亲联谊会成立大会上,胡汉新任会长时,我作为时任湖北副会长、秘书长、修谱总编,向来自全省数十个县的两百多名胡氏宗亲代表,作过长达两小时的“胡氏人文历史讲座”,本文是其中“胡氏迁徒”演讲的部分内容;2009年本人又将此部分,整理收入本人出版的《孝感传奇系列故事》一书中(想必不少朋友曾见过此书),今再作修改刊出,仅供诸君参考,或许有所启迪……。
    湖北全省包括我们孝感,历史上曾遭兵灾战乱的重创,几乎成了“无人区”。如今的老孝感人,绝大多数是600多年前,从江西移民过来的,站在湖北大处说,叫“赣民迁鄂”;站在孝感小处说,叫“麻城过籍”。“麻城过籍”在孝感,是普遍历史现象,它产生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麻城过籍”,从儿时父辈的传说中就一直困惑著我,本就想把它搞清,我“五十而知天命”时,正逢全国各地盛世修谱,我们胡姓也在修谱,长辈们说,你这人喜欢研究历史,“孝感人麻城过籍”怎么回事?你能给我们一个明确解释吗?族中长辈托咐,加上我退居二线,有时间研究考证这段渊源,我也该尽点儿微力。于是,笔者带著这个疑问,考证《明史》、《孝感县志》以及五十多部不同姓氏宗谱和有关资料,经我广泛社会调查后,于是有了这篇考证:
    看来,绝大多数现今祖居孝感的,不论张三李四,还是王五赵六,只要读过本宗家谱“溯源考”的,一般都会看到谱上云:本邑开基始祖,于明洪武二年(或明初)来自江西。这一点,在湖北、在孝感的百家姓氏族谱上,几乎是共同的。从本人所阅五十多部不同姓氏宗谱获知,百家姓氏来鄂不论怎么千差万别,可来鄂时间――洪武二年,来鄂地点――江西,都是一致的。不仅是我胡氏,其他一些姓氏,比如乔姓、张姓、杨姓、陈姓、朱姓、黄姓等等,几乎也是“洪武二年从江西迁入湖北”。为什么都是共同的呢?
    原先的湖北、孝感人都哪儿去了?
    那原先的湖北人、孝感人又到哪儿去了呢?考证《明史》、《孝感县志》和有关资料,终于得知,这一切原因都是元末统治腐败、必须改朝换代,造成农民起义后的军阀割据、兵灾战乱所引起的。所谓的“麻城过籍”、“赣民迁鄂”实际是明朝皇帝朱元璋,在建立大明后,于洪武二年(1369年)颁布的强制移民政策所造成的。皇帝为什么下令强制移民?当然有它复杂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因素。
    早在推翻元末统治时期,我们湖北就出了两支农民义军的领袖。一个是明玉珍,在鄂北举旗造反;一个是陈友谅,在鄂南举旗造反。他们俩人后来队伍发展壮大,与当时的张士诚、方国珍、朱元璋一样成了元末势均力敌、平起平坐的诸候王。
    明玉珍是鄂北应山人,他的子弟兵都是今孝感地区人,后来他的队伍打到了四川,又在四川建立了大夏政权,自立为大夏王。这样,孝感的子弟兵及其亲属以为得归明主,从此有靠,也随之入蜀。


    后来在他们亲串亲、户串户的相互带动下,于是孝感人口大部入川,追随明玉珍去了。请看下图:图中横箭头所指,就是洪武前期鄂北人追随明玉珍入川的移民路线。
    陈友谅是鄂南洪湖人,在洪湖率千余子弟兵起义。后利用元军主力在北方与红巾军作战之机,加紧扩充地盘,同时吞并了徐寿辉的所有义军,使他的队伍拥有鄂、湘、赣以及皖、浙、闽的部分地区,在当时起义群雄中的势力最大,号称汉王。可是,陈友谅却用兵不善,将六十万人马统统屯驻在鄱阳湖的无数大小战船上,他根本没料到,想统一全国的吴王朱元璋,会突然发动鄱阳湖大战。
    刘伯温被朱元璋盛请出山后,目睹朱元璋礼贤下士,求贤若渴,大有知遇之感。当朱元璋虚心向他请教时,他呈递了《时务十八策》,力主消灭群雄、谋夺天下。他分析:目前我们虽然具有一定实力,占据了南京,实施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大政方针,悉心经营根据地。但各地形势十分复杂,对手相当强大,我们被夹在中间,四面受敌,正处在发展危亡的关键时刻。但是,东面的张士诚心地龌龊、腹无大志,只图保住他那块地盘,不会有甚作为,暂可不必管他;主要的危险却来自陈友谅,他拥有精兵大舰,而且据我上游,野心勃勃。面对这样的形势,军事上必须争取主动,集中力量先除陈友谅,上游无虑,张士诚便势孤了,一举可定。然后,我们再北取中原,南伐诸雄,则霸业可成矣!“鄱阳湖大战”,就是朱元璋采用刘伯温 “时务十八策”中的第一策:“先灭陈后去张”。
    陈友谅与朱元璋在这场大战中,被朱元璋黑夜偷袭、纵火焚船,火烧汉军60多万。人们只知道历史上有个三国的“火烧赤壁”,对于朱元璋的“火烧鄱阳湖”还鲜为人知,论被烧的人数、船只及其惨烈的程度,都大大超过曹操下江南的53万人马。
    鄱阳湖一役,朱元璋采用刘伯温的火攻奇谋,以少胜多,从此反败为胜。作为军中统帅的陈友谅,虽亡命冲出火海,被迫水上突围,可在换乘小船,出舱指挥战斗时,却被流矢射中头颅而死。陈友谅军则从此一败不振。朱元璋为了全歼陈友谅的残部,随后乘胜追击,以风卷残云之势,从鄂南一路横扫至鄂北,即从鄱阳湖滨一直追到武昌、安陆、随州,直到大获全胜而归。(以上事件《中国通史·明卷本》有载)
    这时候,即使未死的汉军士兵及其家属也纷纷逃出湖北。陈友谅、明玉珍的军队,是明军痛恨多年的宿敌,加上湖北曾是陈友谅、明玉珍起义的老巢,所以,朱元璋率领的虎狼之师,沿途杀人如麻,就如后世凶残的日本鬼子进了八路军的根据地一样,为了泄愤见人就杀。黎民百姓哪敢停留住地,为避战乱,只好纷纷外逃,另谋生路。这样一来,不仅鄂南,尤其是人口本就雕敝的鄂北(当然包括孝感),从此更加十室九空、土地荒芜了。以上史实,就是回答“原先的湖北、孝感人都到哪儿去了”的原因。至于后面的湖北、孝感人又是从哪儿来的呢?下文将作详尽交待:
    “赣民迁鄂”“麻城过籍”移民的由来
    据有关史籍记载,朱元璋稳坐皇位以后,户部大臣奏本:经广泛清查,登记造册发现,湖北、两广以及北方等地,几乎十室九空、土地大量荒芜,全国人口分布,稠密严重不均,于国民休养生息、江山社稷稳定,均为不利。刘伯温也适时附议上奏:兹因历年四方征战,干戈滚滚,五谷不登,瘟疫流行,尤其是长江以北之民十伤八九,大地乏人种植,农田普遍荒芜。如今大明初立,百废待兴,饱受战争创伤的黎民,厌恶战争,希望和平,迫切需要休养生息。为了江山社稷稳定和国家经济繁荣,皇上的精力现时要放在治国平天下之上,而且有些诏令的下达,诚如户部所奏,须刻不容缓!应著户部先议出一个有关全国人口平衡的总盘方案出来!
    于是朱元璋便在消灭豪强割据、建立大明后的第二年(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采纳了“关于要在全国有关范围内强制移民”的建议,发出了南方地区“四川填两广、江西填湖北”,北方地区“向华北平原大迁移”的强制移民政策。
    “江西填湖北”的政令一出,人口密集的江西官方,并在当时的人口中进行“三丁抽一”。抽到谁,接到指令,不管你是否同意,不论早晚,都必须立即开拔,否则以抗旨论罪。
    这种强制移民政策,对老百姓虽是突发性,但它的优惠方面却有很强的诱惑力。因为“先到为君,后到为臣”,先占之处,“可以插草为标,划地结庐”,所占之处还可免除劳役赋税。所以老百姓认为:抗旨是不行的,迟走不如早走!
    江西紧挨湖北,为防移民潮涌无序,朝廷在两地边境设有多处移民集结地,向湖北的移民被限制南北分流。观上文“移民分布图”,可以看出从下向上(江西到湖北)的箭头有四处。其中吾有考证的为三处:一处是位于江西鄱阳县的瓦屑坝(或瓦屑墩),是坐落鄱阳湖畔高处一个较大的村庄,当年是从江西限入鄂南的渡口;中间两处是麻城移民集结地,则是江西限入鄂北孝感等地所设的移民中转站,所以到孝感,一般都要走麻城(今湖北黄冈麻城市);还有一处箭头所指,移民集结地源自江西境内,本人尚无所考,恕难言及。
    “麻城过籍”的意思,是江西人“过麻城到孝感去落籍”。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姓氏祖谱所说:“我祖自明洪武二年从江西迁入湖北”的真正原因。
    当然,来湖北的百家姓氏祖宗中,也并非全是“麻城过籍”而来,也有极少数是官方派遣、奉命携带家眷,沿著官道,骑马坐轿而来,这种移民一般是大户人家。像我们胡氏中,孝南毛陈青石桥的一世祖德清公,汉川的一世祖若虚公等就是如此。这种情形其他姓氏肯定也有。
    不过这段历史,有人容易与“湖广填四川”的历史搞混淆――湖北、孝感人的“湖广填四川”曾发生过两次:一次是元末明初明玉珍入川时期的民间自发移民(如图所示);再一次是《清史》、古籍所载明末清初“张献忠屠川”:“天府之国四川遭到毁灭性破坏,人口从至少三百万一度锐减到只有八万人”,康熙、乾隆年间清政府发起的官方移民,后者移民规模远远大于前者。而“赣民迁鄂”、“麻城过籍”是发生在明朝初年的官方强制移民。这两次之间的时间间隔,相差三、四百年!当今若有四川人要来湖北寻根问祖,就得严格把握这一时间概念的准确分界。
    “赣民迁鄂”“麻城过籍”的悲惨情景
    “赣民迁鄂”、“麻城过籍”,当时是很凄惨的事。不像现今我们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三峡库区移民,虽然面向祖国东南西北,可却有组织、有计划的具体实施,而且去向目标事先明确,并且是先去迁入地选择定位,建房落户成功,再才从迁出地搬迁走人。虽说也是背井离乡,却是胸有成竹,不慌不忙,坐车来去,而且是有送有接。
    明洪武初年,我们百家姓氏的始迁祖们,却是被封建朝廷的政策所逼,无可奈何地离开父母兄弟和温暖的家,或亲属结伴、或兄弟同行、或只身独往。有的家庭因为亲情难以割舍,为了长相厮守、相互照料,甚至不讲什么“三丁抽一”,“要死死在一起,要活活在一堆”!干脆全家老幼拖儿带女,踏上了艰苦的流亡迁徒之路,向湖北、向孝感方向无目的、无秩序地辗转漂泊。
    据光绪八年(1882年)《孝感县志》所载:“江西麻城过籍,时值严冬腊月,移民多用扁担挑箩而来”,可见十分艰苦。当时除夕逼近,移民们只得于荒郊野外埋锅做饭,或打土洞用瓦罐煨饭,不光寒风刺骨,还雪花飘飘,有的是戴斗笠煮年饭,没有桌凳,只好铺上芦蓆,全家蹲著吃完年饭再赶路……。
    所以至今民间还有“用罐子煨年饭”、“戴斗笠煮年饭”、“铺蓆吃年饭”的旧俗。在我们孝感,许多家庭过年给祖宗“供饭”时,为不忘记自己是来自南昌的筷子巷(又为筷子街,移民最初的集结地),常常把筷子横架在供碗上,以示对祖宗的敬重和怀念。平时若有谁吃完饭后,将筷子横架在碗上,便有长辈责备说,这是对祖宗的不敬。
    我们的老祖宗们就是这样背井离乡、流离失所,为了早日找到好的安身立命之所,而行色匆匆,往往一处不成便再找一处,常常餐风露宿、饥寒交迫,情景是惨不忍睹。有的甚至重归麻城,二返孝感,因为第一次来孝感没有找到合适之处,实指望返回麻城,找移民中转站重新分配好的去处,没想到中转站不受理,按原计划不变,你是孝感来的还是孝感去。这种吃二遍苦,受二茬罪的祖宗也不在少数。
    仅以我祖荣七公、海八公为例,《海八公谱》载:兄弟俩离黄州(今黄冈)麻城县中转站后,随流民辗转从麻城一直走到第二年端午节,饱受漫漫长路颠簸流离之苦,才到达孝感城隍潭边(今孝感城南门),兄弟二人在潭边以水代酒,骨肉再次挥泪而别。荣七公最后落籍于野猪湖边的胡家坊,后转胡家冲(今三汊镇),他勤劳仗义,知书达礼,不几年便辟田数亩,后生有政一政二政三政四政五五子,其子孙后来开枝散叶于澴水以东黄孝二县及东西湖水口等地。海八公与荣七公分手后,初居毛陈三军台附近的胡家庵(今孝南南大开发区),生有必伦、得伦、常伦、昆伦四子。后因此地水患常灾,难以生计,便迁往孝北,今肖港镇的胡家垸。后长子必伦公到今闵集落籍,今闵集庙湾、上、下胡湾便是必伦公后裔;老二得伦公因子已与崔姓联姻,于是留住胡家庵;老三常伦公随父海八公北上肖港胡家垸落籍,其后裔后来开枝散叶于肖港、西河胡家砦、邹岗等地;只有老四昆伦公胡家垸离家外迁后失联。从洪武二年(1369年)“麻城过籍”至今,胡氏荣七公的后裔,历经640多年,下传了24世,80多个湾,仅本土就达数万之众。当然,其他姓氏移民的繁衍发达也莫不如此。
    我们的老祖宗们,虽然在这场“麻城过籍”中,不乏路有冻死骨,饿死无名尸、病逝无人知者,但无论如何,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以顽强的生命力,不仅存活下来了,还在湖北、孝感开辟了一片新天地,繁衍生息、发展壮大至如今,没有他们创下的不朽基业,哪有我们后世子孙辉煌发达的今天?
    关于明初,是否有“向华北平原大迁移”和“江西填湖北”?
    上海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的曹树基教授,曾专门考证研究过,所撰论文《明初大移民》证实:“在今天华北平原的大部分地区,流传著关于山西洪洞大槐树的传说。这一传说的内容是:我们的祖先是从山西大槐树下迁来的;山西洪洞大槐树是我们祖先的发祥地,是我们的根。这一传说分佈于祖先迁徒之地,即今天河北的中南部、山东西部、中部和南部、河南中北部以及安徽淮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大槐树(实际是北方移民中转站)不仅仅是人们的口耳相传,它还被镌刻在古老的墓碑上,写在脆黄的族谱中”。
    “在湖北的江汉平原上,则广泛流传著江西南昌筷子巷和朱市巷。我曾问一路边割稻老农:您的‘故乡’呢?老农不解我意,指著不远处的村庄答复我:“在那儿”。我再问:‘你的祖上呢’?他才答:‘江西’。我继续问:‘是不是瓦屑坝’?老人惊讶不已:‘你怎麽知道’?他又补充:‘我们这一带的人大多数是从瓦屑坝迁入的’。在这之前,我已经从湖北的许多古墓碑和家谱中,得知了瓦屑坝这个在这一地区广泛流传的移民地名”。
    “近些年来,我经常进行类似的移民原籍的测试。如来自麻城,则可断定其来自孝感。这里的孝感不是孝感县(今爲孝感市),而是明代以前的麻城县孝感乡,明代麻城县有四乡,仅孝感乡地处平川,犹适移民”。
    总的来说,明初大移民不是战争中的避难,而是战后的重建。我们的老祖宗们,在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虽然历尽千辛万苦,但他们为国家、为子孙后代却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使明代大批人口稀少地区得到了有效地补充,经济得到了有力的复兴,社会也得到了稳定的发展。所以,本人考证、搜集历史资料,写出“赣民迁鄂”、“麻城过籍”的考证,是有怀念先祖开拓之功、鼓励后辈奋发向上纪念意义的。
    为防止以讹传讹,造成上不敬尊祖,下误后代儿孙的不良后果,本人查阅考证了大量与之相应的史料,如《中国通史》、《明史》、《孝感县志》以及胡氏与其他姓氏五十多部家族的族谱,才得此《考证》拙篇,但仍难有失查之处,所以仅供诸君参考!
2016年4月28日 澴东大侠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离线胡强云

发帖
832
铜币
848
威望
73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6-12-20
“赣民迁鄂”“麻城过籍”的考证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