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5654
-
- 注册时间2016-07-17
- 最后登录2020-06-30
- 在线时间2561小时
-
- 发帖3986
- 搜Ta的帖子
- 精华3
- 铜币4000
- 威望3035
- 贡献值0
- 银元0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 发帖
- 3986
- 铜币
- 4000
- 威望
- 3035
- 贡献值
- 0
- 银元
- 0
|
来源:端庄书院 1522年是嘉靖元年,此时期发生了众多事件,如麦哲伦环球航行结束,发现了地球是圆的。同年七、八月,王阳明官至兵部尚书。不久,又加封为新建伯,世袭。这一年在古都咸阳的乡村诞生了一个婴儿叫胡登洲。这两个伟大的人物总算在同一个时代碰上了,虽然他们没有见过,但这并不重要。 这年王阳明父亲王华去世,王阳明在浙江余姚老家守制,就是回乡的这段时间,正是王阳明最清闲的时候,这一年他54岁,他在家乡开始渐渐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他“王学”,并在天泉桥留心学四句教法: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而明朝的回回也迎来了时代的最强音,胡登洲的呱呱坠地声响彻了八百里秦川,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婴儿在五十年后改变了回回穆斯林的精神面貌与格局。 这两个相差五十岁的太师级人物,在文化和教育上的建树至今难以有人逾越。王阳明开创了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他把儒学又推向了一个高峰。根据王阳明一生中的经历,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说到这里,可以想想,孩童时期同样家道殷实的胡登洲开始学习儒学,他肯定听过他的夫子讲起过阳明先生的故事,那时候唯一的自媒体就是口述史,王阳明是那个时代的巨星,文武双全像个三栖明星——“立德”、“立功”、“立言”造就了伟大的“三不朽”。据说,我国历史上能够做到三不朽只有两个半,分别是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半个)。 但是,在胡登洲七八岁的时候,一代心学大师王阳明如巨星陨落,把最后一口气奉献给了工作,按照现在的话说阳明先生肯定是工作累死的,又要处理公务,屁股后面又跟着一帮不厌其烦地咨询各种问题的弟子,他还没有到退休年龄就英年早逝了。这时候的胡登洲,自然是四书五经都已熟知,按照老回回的传统,生意人家不求功名的话,把孩子送进经堂便是善功一件。按照胡登洲的家世,自然要找同乡著名的高阿訇潜心教门知识,也就是俗称的念经,以胡登洲的资质当个入室弟子肯定不在话下。胡登洲从少年到青年时期潜修波斯文、阿拉伯文及伊斯兰教经籍。然而,按《经学谱系传》记,“先生幼习经学,于讲究问难明义理,然只可符以汉音之鄙俗者,而其句读固不雅驯,每欲谋习儒学,贯通一家,以练字成句,贯句成章,可启后世之蒙”,但夙愿一直没有实现。到了中年时候,胡登洲或迫于父母要求继承家业,弃经从商,跟现在很多的阿訇一样为生活所迫扬帆下海。这段时间可能是胡登洲最艰难的岁月。 此时,王阳明学说早以流传光大,原因有二。 首先是由于阳明学说的思想蕴涵,正如黄宗羲所说:“阳明先生者出,以心学教天下,示之作圣之路。”阳明心学发明孔门致知真谛,认定理在吾心,解放了世人的思想,使人们从僵化的道学中解脱出来。“良知”之说,挽流弊而匡正,给人们以清醒和自觉,使人的精神获得解放。曾有不少儒者体认到“故孟子言,得阳明而益信”近代大儒梁漱溟先生曾说:“中国文化最大之偏失就在个人永不被发现这一点上。一个人简直没有站在自己立场说话的机会,多少感情要求被抑压,被抹杀。” 原因之二,即是王阳明弟子的传播之功。刘宗周说:“阳明先生门人遍天下。” 阳明的许多弟子在传播老师学说的专挚上更是不遗余力。当然,阳明学派在王阳明死后曾造成内部阵势的分化确是事实。但阳明弟子各执一说,纷争论说,鼓动海内,声势浩大,揭开了明中叶之后近五百年学术思潮“一本而万殊”的精彩阵势,也是事实。 王阳明最著名的几个入室弟子有冀元亨、王龙溪、钱德洪、徐爱和王艮,其中王艮创立了阳明学分支——泰州学派,泰州学派的著名代表有王栋、朱恕、颜钧、王襞、罗汝芳、何心隐、李贽、焦竑和周汝登。黄宗羲虽然是编外弟子,也很厉害,创立了梨洲学派。阳明学派,在王阳明归真以后,大大小小产生过十几个学派,其中“南直隶学派”,也就是现在的南京,与胡登洲百年后的金陵学派弟子有所师承和交集。 一晃,胡登洲50岁了,只是一个成熟的商人而已。而王阳明五十岁那年,已是名满天下的一代大儒,又是统兵讨贼的大帅。但50岁的王阳明和胡登洲都遇到了高人指点。 有一天,王阳明去镇江的金山寺游玩。一路走来,只觉似曾相识,有一种很熟悉的感觉。后来,他看到一间关房(和尚闭关修炼的地方)屋门紧锁,破旧不堪,门上还贴有封条,就要求打开门进去看看。知事和尚解释说:这是五十年前圆寂老僧的肉身舍利所在,五十年未曾打开,不能看的。王阳明坚决要求开门,以他当时的声望权威,知事和尚也只好开门。开门一看,圆寂老僧依然端坐在蒲团上,五十年过去依旧栩栩如生,宝相庄严。墙上写有一首偈语:五十年后王阳明,开门犹是闭门人;精灵闭后还归复,始信禅门不坏身。 原来老僧圆寂之时,已察知过去未来之事,所以特意留下偈语,提醒王阳明不要忘了自己本来面目。其实就是在提醒自己啊。 而胡登洲这一年要赴京售货,行至西安以东新丰一带,路遇一位从西域赴京贡使老者,遂相与讲经论道,并阅读了老人所带中国回回学者尚未见过的一些伊斯兰经典。一个多月的路程,胡登洲或用阿拉伯语,或用波斯语,把教义中许多疑难费解的问题向老者请教,老者一一作答,胡登洲获益匪浅。 在客居北京时,北京的文化及学术氛围极大的感染了胡登洲,求知若渴的胡登洲,拜访各类国学名士,深入学习经史子集各部之书,特别对于性理之学,独有心得。 《经学谱系传》记:“国学名士某,载书二苟,至以授教先生,凡过目者永矢弗忘,其士异之,勿以师礼自拘,敬称老爸,不周月,而两笥昼夜历览无余,复自购买史鉴诗文诸书,久而渐工吟咏,及见性理,遂哂之曰:“宋时诸先生之言,虽亦似倾国之一佳人矣,然怪其傅粉涂朱,但徒负土泥气息耳,胡必问其‘何乏巧笑娇颦之态哉’。”先生授学百日,而士人求去,曰‘宿儒之所不及,已尽杆头,无庸再进步矣。’先生厚酬而别。” 同样在50岁的时候,胡登洲在王阳明死后的50年后说了:“宋儒,说其言论不过是个“泥美人”而已。当然,这不是戏言。这是一个大师的气魄与实力使然。 最终,胡登洲转了一圈,还是拜在了与他同来北京的贡使老者门下,讲习《毋噶麻忒》,这位老者也对胡登洲尤为喜爱,把自己平生所学之经典悉数传给胡登洲。从此,胡登洲学问大进,立志兴学,以倡导宗教教育,培养人材。 回到故乡后,胡登洲便设馆开学,他用了25年的时间开创和奠定了伊斯兰经堂教育。他在继承前人传播宗教方式的基础上,将伊斯兰教以清真寺为中心的教学形式与中国传统的私塾教育结合起来,先在家中后移在清真寺设帐讲学,免费招收学员,讲授阿拉伯文和伊斯兰教经典。办学初,“吴楚燕齐之彦,负笈载道,接踵其门而求学焉”。他始用经堂语言讲解,并在教学结构、课程设置、授课方式、学习考察等方面初步形成了一套制度,从而奠定了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的基础。 1597年,享年75岁的胡登洲归真,教内史称胡太师巴巴。胡登洲先在陕西开创经堂教育之先河以来,相继在山东、河南、河北、云南等地出现了由清真寺阿訇招收学生传习经典,以培养宗教人才和普及知识的经堂教育制度。各地经堂教育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各自的中心和特点。在西北地区以冯养吾、张少山为代表的陕西学者,推行寺院宗教教育,多以阿拉伯文读本为主,攻读认主学为特点。以常志美为代表的山东及内地诸省,阿拉伯文和波斯文兼授,多攻教法学。云南派创始人马复初,兼有陕西、山东两派特点。 继经堂教育的发展之后,一些著名阿訇、经师、学者,为改变以往“教义不彰,教理不讲”的状况,相继开展了汉文译著伊斯兰教经籍的活动。这时以江南的南京和云南为中心,以汉语译述和阐发伊斯兰教义,弘扬伊斯兰学术文化,使教内外了解伊斯兰教。 第一阶段,以张中、马君实、马注、伍遵契、王岱舆、刘智为代表,译著内容多为教义、教法、典制、历史、哲学等。 第二阶段以马复初、马联元等为代表,内容除教义、教法外,涉及阿拉伯语法、修辞学、地理、天文、历法等,并开始汉译《古兰经》。 有的学者还用阿拉伯文书写,或汉阿两种文字并用。这些穆斯林学者大多通晓儒、佛、道学说,被称为“中阿兼通”、“学通四教”、“长攻儒者之学”的“回儒”。他们的译着“悉本尊经”,参考了不少苏菲典籍,大都采用了使伊斯兰教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以儒诠经”的方式,从而形成了中国伊斯兰教的宗教哲学思想体系。 这一时期,在回族、撒拉、东乡、保安等穆斯林聚居的甘肃、宁夏、青海地区,由于伊斯兰教苏菲主义思想的传入,形成苏菲“门宦”学派。但“门宦”除了组织形式有别于传统学派,但经堂教育的制度基本未发生多大变化。 看今天的中国伊斯兰教,它就像先贤从天方带来的一颗种子,经过百年的培育和孵化,在胡登洲的手里栽种,终于形成了一片丰茂的森林。胡登洲的经堂教育经四代掌门人传授,授徒约数百人,百年以后造就人才之多宛若星辰。胡登洲不仅开创了伊斯兰教经堂教育,更是把中国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相结合、相融入的典范,也可以说经堂教育文化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丰富了中国文化,也丰富了阿拉伯文化。中国伊斯兰教系统的教义传授和宗教职业人士的培养,提高了回族人民的文化道德水平、促进了伊斯兰教的中国化、增强了回族群体意识主要依靠经堂教育。胡登洲功不可没。有人把胡登洲誉为经堂教育的开山鼻祖,亦不算太过。 今天,我们谈先贤王阳明与胡登洲时,并非厚此薄彼,也绝非牵强附会,纵观中国历史,没有一个民族能够脱离外界而孤立地存在,它必定要在与其他文明的不断交流中生存和发展。当不同民族精神之河的洪流奔涌到一起的时候,它们必将相互碰撞并不断汇合。 王阳明和胡登洲都是伟大的实践者。要获得真知,就要行,行就是实践,他们实践出了一条圣贤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