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650阅读
  • 1回复

23集团军:云集6个“英雄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7-01-14
来源:中红网—中国红色旅游网
作者:安徽省金寨县党史县志档案局 胡遵远

    红二十八军的后代——“铁锤子团”、“红军团”所在的23集团军编制庞大、人员众多,在1998年体制编制调整前,曾涌现出6个带有特殊称谓的“英雄团”。这些称谓有的是上级正式授予的荣誉称号,有的是以著名英模人物命名(非正式)的,也有的是因历史上某项著名的作战行动或表现突出而叫响的。本文就将这6个“英雄团”的有关情况给大家作个简单地介绍。
一、“铁锤子团”、“红军团”——68师202团

    该团前身是组建于1934年11月的鄂豫皖边区第一个鄂东北独立团。同年年底,该团奔赴皖西,1935年2月重组红28军时改为红82师特务营,1938年春改编为新四军第4支队第9团第1营,同年7月编为新四军第4支队特务营,1939年7月与4支队淮南抗日游击队等部合编成第4支队第14团,1940年6月又改番号为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第1团。1941年2月整编为新四军第2师第6旅16团。该团在1941年11月反击桂顽的大桥——新张家战斗中,在大桥镇以南的新张家担负阻击敌援任务,歼灭桂系第7军171师511团2营计300余人,取得打援最大战果。战后被新四军2师授予“铁锤子团”荣誉称号。
    16团于1943年9月调给皖江新四军第7师,也就是有名的“巢湖大队”,1945年6月改为新四军第7师19旅55团。抗战胜利后,该团随旅入鲁,1946年1月改为山东野战军第7师19旅55团。1947年2月又改称华东野战军第7纵队19师55团,1949年2月全军统一部队编制番号时改为第3野战军第25军73师217团。1952年8月,217团随师划到23军建制,番号不变,同年9月,217团随军入朝参战。1958年回国后,一直驻守祖国北疆。1965年4月调给黑龙江省军区改为独立师第1团,1968年2月复归23军建制,1969年3月参加了著名的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中央军委授予该团华玉杰、冷鹏飞和烈士王庆容以“战斗英雄”荣誉称号。同年年底,73师217团改番号为第68师202团。1990年2月,军委主要领导到齐齐哈尔视察该团时,为该团1连(红军连)题词:“红军传统代代相传,军政训练年年过硬”。1996年2月,沈阳军区认定该团为“红军团”。1998年参加嫩江抗洪抢险后,在体制编制调整改革中,该团被撤消番号和建制,缩编为摩步营。不过,该团在1991年5月修建的“铁锤子”团标仍矗立在营区内,好像在向每一位前来瞻仰者诉说着历史的辉煌。
二、“金刚钻团”——67师199团


    该团组建于1940年4月,由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特务营的第4连为骨干与天长地方武装合编而成,1943年2月路东分区精简整编时分散组成天高支队和东南支队,担负起坚持原地斗争的光荣任务。在严酷的斗争环境中,两支队越战越强。1943年底新四军军部给中央军委的报告《华中各战略区情况演变及部队概况》里提到,淮南路东分区的某些支队战斗力有显著提高,已达到了主力兵团的水平。这里指的就是天高支队和东南支队等部队。1944年10月,该团奉命恢复建制,番号为新四军第2师兼淮南军区路东军分区独立第4团,团长胡定千、政委赵荣。这个团在1945年上半年的路东攻势中,表现更加突出,尤其是5月底第四次进袭六合东沟镇,全歼伪警卫3师9团3营近500人并收复该镇。战后被新四军第2师兼淮南军区授予“金刚钻”团荣誉称号。
    抗战胜利后,淮南军区独立第4团编入淮南独立旅,1946年9月又调归华中野战军第1师建制,上升为主力,改番号为该师第2旅第4团。1947年2月改称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11师31团,1949年2月全军统一部队编制番号时改为第3野战军第23军68师202团。1949年4月参加渡江战役,整装待发之际,遭到游弋在长江水面的英国远东舰队“紫石英”号的炮击,团长邓若波及200多名指战员倒在了血泊中,我军强大炮火随即猛烈反击,一举震惊世界。在解放战争中,该团全体指战员前仆后继、英勇奋战,参加大小战斗50余次、歼敌2万余人。1952年8月,23军进行整编,68师202团转隶67师,改番号为第199团。同年9月,199团随军入朝参战。1958年回国后,一直驻守祖国北疆。参加了国防施工、1987年大兴安岭扑火救灾及1998年松花江抗洪抢险。1998年我军进行大规模的体制编制调整,该团被撤消番号和建制,缩编为摩步营。
三、“王成团”——68师203团

    该团沿革非常复杂,前身可追至新四军著名的江北游击纵队。1938年9月由我党发展的皖中地方武装组建的新四军第4支队第2游击纵队,同年11月改称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下辖第1、2大队。1939年8月,为加强该纵队力量,将新四军2支队4团1营(红军营)调归该纵队,改为第1大队,原1、2大队则改为第2、3大队。1940年3月,江北游击纵队3个大队依次扩编为第7、8、9团,为与新四军4支队所属团队番号区别,这三个团一般称“新7、新8、新9团”。其中新7团由原1大队与和县、含山县两支游击队合编组成,1大队改为1营,和县、含山县两支游击队改成2、3营。新9团由原3大队和无为地区的游击队组成,下辖第2、3营。
    1940年6月,江北游击纵队建制调整,新四军4支队14团调来改称江北游击纵队第1团(即上面说过的“铁锤子”202团),新7团则改为江北游击纵队第2团。新8团调归第4支队。新9团撤消,其2营划给2团(即新7团)为2营,其3营和新7团老2营调给新四军4支队。
    1940年9月,新四军第4支队8团(即新8团)又调回江北游击纵队改为第3团,此时第2团建制和部署发生重大变化,2团团部及第2营(含3营8连)开赴巢无地区,与地方游击队组成无为游击纵队,2团1营随江北游击纵队在定远界牌集一带活动,2团3营(不含8连)则调入江北游击纵队第3团,仍为第3营。
    1941年2月,新四军组成7个师另一个旅,江北游击纵队改为新四军第2师第6旅,由纵队原2团1营和纵队特务营合编为6旅17团,以后发展为25军74师222团(后24集团军70师210团),该团1营有3个红军连,如当时跟江北游击纵队2团一起调走,则我23集团军又可增加3个红军连了。同时,决定以无为游击纵队与皖南事变突围部队合编为新四军第7师19旅,1941年5月,无为游击纵队正式组建成19旅56团。1943年2月,19旅撤消,56团改为新四军第7师独立团。1945年5月,19旅建制恢复,7师独立团调回该旅,仍为第56团。
    抗战胜利后,该团随旅入鲁,1946年1月改为山东野战军第7师19旅56团。1947年2月又改称华东野战军第7纵队19师56团,1949年2月全军统一部队编制番号时改为第3野战军第25军73师218团。1952年8月,218团随师划给23军建制,番号不变,同年9月,218团随军入朝参战。1958年回国后,一直驻守祖国北疆。1965年4月调给黑龙江省军区改为独立师第2团,1968年2月归23军建制并恢复原番号。1969年年底,73师218团改番号为第68师203团。1985年精简整编中,该团保留,称第23集团军步兵第68师203团。1998年参加嫩江抗洪抢险后,在体制编制调整改革中,该团被撤消番号和建制,缩编为摩步营。
    203团作为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的传人,作战英勇无畏,表现出色,在历史上为师主力团,打了许多大仗、硬仗。抗美援朝战争中,1953年夏季,该团反击281.2高地西北和北无名高地,与敌反复争夺,歼敌2000余人,获得23军通令嘉奖,是23军在朝作战表现最好的两个团之一(另一为67师201团),涌现出“向我开炮”的英雄于树昌烈士。他便是红色经典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的原型之一。1987年5月在扑灭大兴安岭特大山火中,203团就高举“王成团”旗帜冲向火海,舍生忘死,奋力扑救。
四、“老虎团”、“抗洪抢险模范团”、“红军团”——69师205团


    205团是23集团军最有名气的一个团,历史悠久、战斗力超群、荣誉感极强,战争年代以“猛打、猛冲、猛追”和“走得、打得、饿得”著称。该团前身可追溯至参加过秋收起义的朱毛红军一部和方志敏领导的戈横起义,以及闽西、闽南红军游击队。在中央红军长征后,他们坚持了3年南方游击战争,于1938年整编为新四军第2支队第4团,下辖3个营,其团部沿革发展为205团团部,其2营4连、3营7、8连沿革发展为205团第1、7、8连,这就是69师的三大红军连。
(一)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为什么205团只有3个红军连?新四军2支队4团编成时,共有两个营6个连,团直编有一个特务排和一个警卫班。前往皖南集中时,2营6连留下做为2支队留守处的警卫部队,后编入新四军军部特务营,等于脱离了4团建制。1938年4月,粟裕、刘英领导的红军浙南游击队(红10军团余部组成)编入4团为第3营,下辖第7、8、9连。不久,4团奉命挺进江南敌后,将第1营留在皖南,后再未归建,上面203团介绍中提到了该营的去向。因此,4团此时只有2营(欠第6连)和3营。1938年8月,4团进入当涂小丹阳地区开展对敌斗争,以新四军第2支队侦察连调来的部分老战士为骨干,恢复组建了第6连,当然这个连已不能算是“红军连”了。1939年5月,4团以小丹阳地区游击武装吴福泽部为基础,新建第1营,同时将2营第5、6连调给新四军2支队第3团,9连调给句容独立团。9月,新四军第2支队特务营(即当涂独立营)调归4团建制,充实第2营。其特务营1连改为5连,2、3连合并改为6连,老4连保持不变。另以新四军2支队直属机枪连改为4团3营9连。此时,4团累计调出了6个红军连,只保留有2营4连、3营7、8连仍为整编为新四军时的老连队。
    1939年10月,陶勇、卢胜率第4团团部及第2营执行渡江北上任务,第1、3营由廖海涛率领继续留在江南敌后坚持斗争。1940年2月,4团与新四军挺进纵队第3团团部及其第1、3营和一个重机枪连合编,组成新四军苏皖支队,原老2营改为支队1营,老4连即为支队1营1连,此后70年,红1连番号再未发生变化。
    1940年6月底、7月初,苏皖支队参加了著名的郭村保卫战。战后扩编为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3纵队,下辖第3、8团,7月底增编第7团(后7、8团调出,苏北指挥部1纵5团调入)。3纵3团即是老4团。10月初,3团参加著名的黄桥战役。11月,3纵东进黄海之滨,开辟(南)通、如(皋)、海(门)、启(东)抗日根据地。12月,老4团3营编入3纵5团。
    1941年1月,新四军部队大整编,3纵3团改番号为新四军第1师第3旅7团,5团改为3旅8团。1942年6月至9月,7团接连打了斜桥伏击战、攻克石港、夏家渡战斗,共歼灭日伪军近千人。为表彰7团战绩,新四军代军长陈毅签发命令,授予7团“老虎团”荣誉称号(次年2月正式宣布)。1942年9月,新四军1师精兵简政,3旅7团和8团合并,仍称第7团,原8团的3营(即老4团3营)改为7团3营,等于老3营又回来了。7团整编后,为1师兼苏中军区机动部队,4大主力团之一,归1师直接指挥。7团做为主力团,敢打硬仗,从不畏惧任何强大凶狠的敌人,1944年3月主攻车桥,歼敌500多名。6月血战耙齿凌,与日军展开激烈的白刃战,击毙日军100余人、伪军100余人,俘虏日军14人,伪军200余人,再创车桥大捷后苏中第二次大捷。1944年12月,7团随3旅挺进苏南,改为新四军苏浙军区第3纵队第7支队,参加天目山反顽斗争。1945年10月北返苏中,又改编为新四军华中野战军第8纵队64团。
    解放战争中,1946年5月,64团改为华中野战军第1师第3旅第7团,参加了苏中战役、鲁南战役。1947年2月,改为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第12师34团,继续铁血征程,在孟良崮战役、外线出击、豫东战役、淮海战役等重要战役中,尽显主力团的风采。1949年2月,全军整编,34团改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3军69师205团。
    建国后,205团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1969年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后,205团3营曾赴吴老八岛执行守卫任务。1980年以来,205团多次参加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地的抗洪抢险。1987年夏季,在扑灭大兴安岭特大山火中,205团官兵舍生忘死,英勇奋战,表现突出,2营被中央军委授予“大兴安岭扑火英雄营”荣誉称号。1998年东北嫩江、松花江抗洪抢险救灾中,205团再展虎威,从齐齐哈尔到哈尔滨,从大庆油田到三江平原,连续转战2000余公里,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道坚不可摧的防线,取得21战21捷的辉煌战绩,被中央军委授予“抗洪抢险模范团”荣誉称号。
(二)

    205团有一个特别之处,即红色经典电影《柳堡的故事》的原型就是发生在205团的故事。
    《柳堡的故事》这部早已被几代观众所获知和热爱的电影,它表达的美好的军民之间的爱情故事。清新的农村风土人情,还有那首歌颂美丽故事的、动听悦耳而又朴实的《九九艳阳天》至今任被无数人传唱,可有多少人知道、这样一部集人情美与艺术美于一身的作品呢?在上个世纪60年代文化大革命革时期,被批为“文化大毒草”之一,与它的主题歌一起,产生和挣扎于那个残酷、不通常理、罪恶的时代背景里。
    从《香花毒草》这本记录当年被打为“毒草”的诸多电影一书中,我们得知了电影《柳堡的故事》的生活来源:这是由原小说作者及该片编剧石言根据两则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它的来源不一般且具铭心刻骨。
    一则是石言个人遭遇的真实的人与事。1945年,在江南天目山区,石言到连里了解工作时与一位名叫徐金成的副班长相识,在与石言聊天时,讲到了自己个人的一段经历:一次在帮助群众劳动中他认识了一位姑娘,与这位姑娘产生了相当纯洁的感情,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们手也不曾拉过一拉,但是很要好”。直到部队离开此地,知道要与姑娘绝别,小伙子很难过,甚至有过离开部队的念头,但作为军人神圣的使命与责任感使他的理智战胜了情感。石言描述说,小伙子对面叙述时,表情平静,这其中掺杂了对姑娘的怀念、对自己当初有过的背弃部队的错误思想的害羞、对自己最终站稳了脚跟的自豪。后来,许金城牺牲了。用石言的话说,人们往往只知道革命者牺牲生命,却不知道许多革命者还牺牲过爱情。而,后者往往比前者还要困难。)
    另一则,出自《今晚报》的一篇真实故事:解放战争期间,驻扎在江南一个村子里的一个连队,房东姑娘爱上了其中一位战士,但又不好公开向这位战士表达。那时的军民鱼水关系,亲如一家。房东姑娘经常为战士们洗脏衣服,那个战士在自己洗好的军装口袋中发现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你好”。战士没吭声,他猜到是姑娘写的。之后,又在自己衣服口袋中发现第二张纸条,上面写着“你真好”。战士更明白了,但作为战士,他能做什么呢?接着,又在衣服口袋中发现了第三张纸条,写着“你实在好”。随着一次比一次字数的增多,表明了姑娘对战士的爱慕在一步步升级。战士也是喜欢姑娘的,但他又不能违反军队的“不允许战士恋爱”这个铁的纪律,而姑娘的深情他又不愿辜负,也无法欺骗自己的感情。只得背着部队,与姑娘有节制的恋爱了。不久,被人发觉告到了连里,在那个时候,这是相当严重的问题,连长狠狠批评了战士,并绝不允许他与姑娘再有任何接触。后来,部队到前线打仗,在与敌人作战时,战士在没有命令下,突然冲出战壕,连长拼命喊他:“回来,趴下!”他却好像没有听到一样,迎着敌人杀去,就这样,牺牲了。战斗结束后,连队又回到原来的村庄,姑娘不见自己热恋的战士,便找连长打听,得知战士牺牲并怎样牺牲后,姑娘明白了,被连长批评后,战士心中憋着一口气,但他是军人,不能这样窝囊的自杀,他要英勇地死在敌人的枪口下。姑娘觉得战士是因他而死的,对不起战士,在一棵树上上吊了,也跟他而去。连长心里很内疚,觉得他俩的死都与自己有关,决定用一辈子不结婚来惩罚自己。据作者所知,后来一直到南京解放,他还坚决不谈对象(摘自《“香花毒草”--红色年代的电影命运》一书)。
    这就是《柳堡的故事》的真实来源,编剧吸纳这两则故事的精髓加上自己的创意,《柳堡的故事》就这样诞生了。但,这在50年代将军旅爱情划为禁区的文艺界,因“一个革命者是没有权利来谈爱情的”,这一贯穿于文艺界的政治口号,使这部电影和它的主创人一并遭到了噩运,《九九艳阳天》更被说成“黄色歌曲”。这首悦耳清新的《九九艳阳天》与《柳堡的故事》的感情相互辉映,这是作曲家高如星对影片的伟大贡献。可是,高如星却在这场批斗的浩劫中受重伤而死。电影与它的创作人,遭到了比产生作品的现实人物和经历更不幸命运。在如今,我们看来是如此纯美无浊、感染一代又一代的艺术作品,它所流露的美好感情,只有那一时代氛围下才会产生。可那时,它本身以及所有与其相关的人与事都受到了残忍和荒谬的否认。但是,年月的流逝,时代的变化,真正美的、好的一切是不会随之消逝的,只会在阳光下、见证在每个人的眼中心中。这就是《柳堡的故事》通过它的遭际,折射出的真谛与艺术价值。
    《柳堡的故事》作为一部军民爱情的经典,它是对军人的高洁的烘托和赞美,而它始于世间真实的人和事,则是对不应逝去的美好生命的凭吊和纪念。
(三)

    205团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即红色经典电影《柳堡的故事》的原型就是发生在205团的故事。
    说起已故著名军旅作家胡石言,也许有些人还感到陌生,但提起电影《柳堡的故事》,知道的人就一定很多了。胡石言就是小说《柳堡的故事》的作者、电影《柳堡的故事》的主要编剧,他与柳堡有过一段令人难忘的情感“故事”。
    胡石言的父亲是杭州大学的著名教授、话本小说专家胡士莹先生;他的母亲陈曾在中学任教,写得一手出色的旧体诗词,是位才女。他在这样的书香门第中长大,早就爱好上了文学。胡石言在中学时就受到进步教师的影响,1942年5月,他从上海来到苏北,投笔从戎参加了新四军,先后参加过战斗30多次,负伤一次。他在新四军里积累了丰富的生活体验,为他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43年冬天,胡石言所在的新四军一师三旅七团来到宝应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斗争。当时,他随团队驻扎在柳堡一带,并担任团部宣教股长及团内油印报纸《战斗报》的主编。有一次,胡石言下连队检查通讯、读报工作,天黑时分,二连通讯组长、副班长徐金成送他返回。路上,18岁的小徐告诉胡石言一个“秘密”:他与柳堡头村子里一位长辫子姑娘“好”上了。但他表示要随部队南下,等打败日寇再谈个人的事。1945年9月,徐金成在苏南宜兴丁蜀山战斗中不幸光荣牺牲。胡石言曾托人到过柳堡,寻找那位“长辫子姑娘”,可惜因掌握情况太少,一直未能找到。但胡石言却一直把柳堡发生的这段故事埋在心里,并为徐金成的柔情和侠骨感动。
    全国解放后,胡石言又回到了上海。当时党政军正在动员群众参军参干,胡石言便以徐金成的故事为素材创作了中篇小说《柳堡的故事》,开创了写军人爱情题材小说的先河。1950年3月,《柳堡的故事》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在部队中也广为流传,并得到了当时华东军区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胡石言在重病期间与黄宗江合作,四易其稿,写出了《柳堡的故事》电影剧本。1956年春天,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组来到柳堡。导演王苹便把挑选女主人公“二妹子”一角的任务交给了胡石言。胡石言根据自己对柳堡少女形象特点的了解,从甜而壮实、早熟刚毅的要求出发,选择了时龄22岁的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演员陶玉玲扮演“二妹子”小英莲。1957年电影《柳堡的故事》在全国公映,获得了极高的评价。
五、“渡江先锋团”——69师207团


    该团组建较晚,且是3个团合并而成,基础好,进步快,在解放战争中不断摔打锤炼,发展为一支作风顽强的优秀团队。1945年8月,23军前身——新四军苏浙军区第3纵队成立了特务团,下辖两个营,1营以杭嘉湖游击支队组成,2营以3纵8支队第3连及国民党“忠义救国军”起义部队组成。杭嘉湖游击支队是3纵8支队在1945年4月挺进杭嘉湖敌后新区帮助建立起来的地方武装。起义的“忠义救国军”,则是1945年7月12日,受我党影响的国民党“忠义救国军”第2纵队第4团2营在进步营长姚建的率领下举行起义,当时带出的4个排(每连第一个排及临时配属的总部一个机炮排)及营部大部人员共170多人,受到我3纵的热烈欢迎,暂时改编为3纵游击支队。8月参与组建3纵特务团,为该团第2营。这支部队在起义前配发为美械装备,武器精良,火力强大,是当时我3纵部队装备最好的一个营。
    1945年11月,新四军华中野战军成立,北撤的原苏浙军区第3纵队改为华中野战军第8纵队,下辖5个团:64、66、68、70、72团。其中以原苏浙军区第1军分区独立第1团(23军军史中称之为“苏南军区独立第1团”是不准确的)编为第70团,以3纵特务团和原苏浙军区特务团合编为第72团。1946年5月,华中野战军第8纵队扩编为华中野战军第1师,以8纵70团、72团合编为第1师第3旅第9团。至此,“渡江先锋团”前身正式成立。
    在解放战争初期,9团随师、旅参加苏中战役、保卫涟水的战役战斗,首创“评定伤亡”经验,对广大指战员研究战术、提高技术,减少伤亡,增强信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华中军区政治部给予高度肯定,认为是“自卫战争中政治工作的新成就之一”、“在政治工作的创造性上说,是突破了内战与抗战时期的新纪录”,并向全野战军推广。延安《解放日报》也报道了该团的经验。随着“评定伤亡”运动的展开和深入,经验不断完善和丰富,逐步发展为全军普遍开展的“战评运动”,即战后四评:评指挥、评战斗动作、评技术、评纪律。9团的“评定伤亡”和本师1旅2团(即23军67师200团)的“立功运动”是我们23军为全军做出的重大贡献。
    1947年2月,9团改为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12师36团,随后参加了华东战场、中原战场的诸多战役战斗,表现良好。1948年5月,36团2营调出,参与组建华野渡江先遣纵队。10月,济南战役后,4纵特务团撤消,其第2营划归36团,仍为第2营,补齐了36团建制。
    1949年2月,36团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3军69师207团。4月参加渡江战役。当时23军以67师和69师为第一梯队,第一梯队中又以200团和207团为突击团。4月21日晚7时半,23军各突击团开始南渡,仅10分钟,207团第3营率先于王丹港两侧登陆成功,该团登陆部队在军炮兵的有力支援下,连续攻占了4个港口,巩固了滩头阵地,保障了后续部队登陆。5连1排71号机帆船被授予“渡江英雄排——‘71号战船’”光荣称号。207团在整个23军渡江作战行动中,首先突破敌江防,立下大功。该团虽然没有被上级正式命名,但“渡江先锋团”的英雄称呼却从此叫响,并一直延续至今。
    建国后,207团随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8年回国驻守北疆。1998年体制编制调整,同师的206团撤消,其2营转隶给207团。2003年,207团撤消建制,所属步兵营调往赤峰、通化。207团番号保留,由67师缩编为一个步兵团继承。这样的调整耐人寻味,按理说67师(旅)的历史、建制都要比207团强许多,却一再缩编,由师到旅,再由旅到团,最后连自己的番号“67”都没有了,实在可惜,容易造成历史混淆,很不利于部队传统的继承。
六、“苏宁团”——69师炮兵团


    该团是我军先进模范炮兵部队,因上世纪90年代涌现出舍身救战友的苏宁烈士而得名。该团前身是1950年10月在山东兖州组建的第20军59师炮兵团。1952年9月,23军入朝与20军轮换并接防,20军将59师炮兵团团部和苏式76.2野炮营、60师美式105榴炮营、58师日式105榴炮营移交给23军,以此为基础,先后组成第69师和73师炮兵团。1953年10月,23军部队进行整编,第69师炮兵团改番号为炮兵第348团。1958年3月,该团随师回国,驻黑龙江齐齐哈尔地区。1964年初,随师担负全国战备值班任务。1969年,该团随师移防哈尔滨,并改番号为陆军第69师炮兵团。1976年,69师炮兵团整编为甲种炮兵团,下辖两个122榴炮营、一个85加农炮营和一个130火箭炮营。1985年全军整编,该团下辖一个152加榴炮营、一个122榴炮营、一个130火箭炮营和一个反坦克营。1987年5月,炮兵团参加扑灭大兴安岭特大山火,反坦克营导弹3连被军区授予“奋战烈火突击连”荣誉称号。
    1991年4月,炮兵团参谋长苏宁在组织部队进行手榴弹实弹投掷训练时,为救护战友身负重伤,经抢救无效而牺牲。1993年2月,苏宁被中央军委授予“献身国防现代化的模范干部”荣誉称号,成为新时期我军的一面光辉旗帜。军委领导也先后为他题词,全军、全国各地迅速掀起了学习苏宁的热潮。1996年8月,苏宁作为当代军人楷模、炮兵英才,列入全军6位挂像英模(现增加为8名)。炮兵团因是英雄的生前部队,学习苏宁最早,成绩最显著,被称为“苏宁团”。
    1998年8月,震惊中外的松花江、嫩江流域洪水肆虐,“苏宁团”官兵不畏疲劳和危险,40多天转战于齐齐哈尔、大庆、哈尔滨等地,哪里有危险,“苏宁团”的大旗就插在哪里,被誉为抗洪线上的“110”。多年来,该团在坚持学习苏宁的同时,把传播苏宁精神作为历史赋予的神圣职责,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扬苏宁的先进思想和模范事迹,促进了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建立在该团的苏宁纪念馆也成为我国重要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基地。红军团:步兵第69师第205团。
    其最早的前身是1933年由红十军改编的红七军团,1934年红七军团改为北上抗日先遣队,与红十军会合后又改为红十军团,1935年1月红十军团在怀玉山失败后,余部由粟裕同志领导留在闽浙赣地区,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1937年改编为新四军第2支队,1939年11月编入新四军江南指挥部,1940年7月渡江北上改称苏北指挥部。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苏北指挥部改编为新四军第1师,粟裕长期担任该师师长。1944年12月粟裕亲率第1师主力3个团突破长江,以南下部队组成第3纵队。抗战胜利后,根据国共“重庆谈判”协议,原苏浙军区第3纵队改编为华中野战军第8纵队,1946年5月再改称第1师。1947年2月改为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先后参加了苏中、苏北、鲁南、莱芜、孟良崮等战役和挺进豫皖苏作战,参加了破击陇海路、豫东、济南、淮海战役。1949年1月第4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3军,参加渡江战役,在南京长江江面重创企图滋事的英国远东舰队,就是有名的“紫石英号事件”。1952年9月入朝参战。1958年3月撤离朝鲜,驻防黑龙江。六十年代初,参加了大庆石油会战。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离线胡强云

发帖
832
铜币
848
威望
73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7-01-16
23集团军:云集6个“英雄团”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