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5557阅读
  • 3回复

[网络转载]南雄珠玑古巷:广东最美的街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7-02-04
来源:新浪旅游

姓氏源头
胡姓所在安定堂
胡妃井
胡氏大宗祠
宗祠门前景色
胡妃纪念馆

    珠江三角洲人的“祖宗故居”南雄市珠玑古巷日前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广东最美的街区”。街区有一定的长度和适量的建筑物,建筑物之间和谐,形成一定的风格,整体看来具有一定的美感,构成了一种文化景观,居民生活祥和满足、给外来者以愉悦的感觉。评委认为,珠玑古巷是岭南文化与华侨文化的完美结合,最能代表独特的岭南文化。
    南岭之险阻,把古代广东隔于岭南,但两千多年来中原文化不断地穿越南岭传延而来,从唐代,中原文化就是通过这条梅关古道,渗透到了粤北,并在广东扎根繁衍。而距离这儿只有20公里的珠玑巷也成为岭南客家人最早的聚居地之一。
    在历史上,这里曾经是荒蛮之地,而后来的早期居民,不少是在中原一带通过梅关古道迁移而来。他们穿越南岭,首先来到了珠玑巷。传说南宋末年,珠玑巷附近58村的大约70多个姓氏,在一场由胡妃事件导致的灾难中,从这里南迁到了广州和珠江三角洲。而现在据说共有153种姓氏的珠玑移民分布在珠江三角洲的29个市县,并有数以千万的人移居国外。
    走进珠玑巷,最常见的就是祖谱和祠堂,短短的1500米的古巷两边,就有20多个姓氏的祠堂,在这儿,您就会不由自主地融入了一种中华民族独有的姓氏文化。每逢春节期间,这些广府民系的后人,都会纷纷前来珠玑巷寻根问祖,所以卖姓氏祖谱也成了当地最红火的生意。在小巷的两边,随处可见的是一个个小铺子,上面摆放着各种姓氏祖谱。 韶关南雄珠玑古巷姓氏 据传,珠玑巷唐代时叫“敬宗巷”,因有族人张兴七世同居,得唐敬宗赏赐珠玑绦环。至南宋,中原开封祥符许多官员避元人而南迁,在南雄住了下来。祥符有珠玑巷,为怀念故里,“敬宗巷”被改名为“珠玑巷”。珠玑巷的住户后来又再南迁到珠江三角洲,成了广东许多族人的祖先。广州市西关有一条内街叫珠玑巷,据说也是由南雄珠玑巷南迁来的人聚居而得名。
    南雄珠玑巷位于南雄县城北九公里处。这是一条古村的古道,长约半公里,南北向,颇宽,古屋夹道,道上有三座门楼。第一座门楼名“珠玑街”,第二座门楼名“珠玑楼”,第三座门楼名“珠玑古巷”。“珠玑楼”有石刻“珠玑古巷吾家故乡”字样,这句话如今也成了珠玑巷的宣传语。中国老百姓的这种根的意识,故乡的观念也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门楼有神龛,供“太子菩萨”神像,“珠玑古巷”门楼另一石刻“祖宗故居”四字。
    “珠玑古巷”门楼附近,有一座石塔,名珠玑古塔,高三点五米,七层,实心,一至四层为八角形,有人物浮雕;第五层是半椭圆形:第六层是圆柱形;塔顶是葫芦状。“珠玑楼”的一段街称翔凤坊。“珠玑巷”内有周屋、雷屋,以族姓氏作地名。
南雄珠玑巷人南迁各地有一段故事

  据南雄县志,南宋时期,有一位被宋帝打入冷宫的皇妃逃出宫外后改名换姓,嫁到南雄珠玑巷一户人家。朝臣知道此事,不敢告知宋帝,虚说南雄贼多,要派兵去镇压,其实是派人到珠玑巷追究皇妃事。当时在珠玑巷内聚居的有三十三姓,九十多户,为免株连而集体南迁。后来散居珠江三角洲一带,开村立族,繁衍子孙。这些人及其后裔,就把南雄珠玑巷叫作“祖宗故居”。有些广东人要寻根觅祖,也自然要到南雄珠玑巷一游了。广州市西关有一条内街叫珠玑巷,据说也是由南雄珠玑巷南迁来的人聚居而得名。
  据南雄珠玑巷乡人相传,当年那位皇妃嫁到此地,被官兵追索得急,深怕株连乡人,见村中人家纷纷逃亡南迁,她在悲愤中投井自尽。至今,珠玑古塔下有一口古井,就是皇妃当年葬身之所。她死后,乡人怕她的鬼魂作祟,便建一砖塔盖住井口,用意是压住她的冤魂,可见那位”皇妃”命运之悲惨。古塔在宋亡时毁于战火,元代重建,是广东罕见的元代石塔。
年珠玑  繁华隐逝却古巷古韵依然

  如果说粤北历史上曾经有这么一个小镇,它承载过太多悲欢离合的命运;有这么一条铺砌着鹅卵石的巷道,它记录了太多候鸟般的先人悲壮迁徙的历史,那么,如今散落在珠三角广袤大地乃至海外的数千万珠玑后裔,当他们循着先人南迁的路线,藉助更为先进便捷的交通工具一路逶迤而来,踏上这片被誉为“七百年前桑梓地”的热土,在数着脚下一颗颗被历史打磨得泛着岁月青光的卵石时,在立着自己姓氏的祖居牌坊前遐想缤纷时,在一页页发黄的厚厚族谱中寻觅自己的宗族发祥地时,珠玑古巷,这个常常令人魂牵梦萦的故里,虽历经千年风雨洗礼繁华隐逝,然而,在那一片普通民居与巷民悠闲自得的生活中,在春风春雨的涤荡下仍旧散发出浓浓古韵。
  四月的一天,古巷被一片盎然春意所薰染。我们驱车绕巷而过的新国道323线,被称为“梅花长廊”的公路两旁的各色梅树已是花落叶绿,而放眼所及的大片田野,青绿的黄烟和水稻成为主角。在离南雄市区不到10千米处拐向,一幢幢新矗起的楼房背后,珠玑巷静静地迎候了我们。
程途驻马问珠玑

  得益于改革开放后的寻根问祖热,粤北南雄市珠玑古巷才如藏身深闺的俏丽才女日渐被人赏识,名气远播海内外。
  作为中国古代陆上丝绸之路上的一个站点,珠玑巷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古代自唐代以来岭南最为重要的商贸集镇,并因商贾云集与商业繁华,成为历朝中原人士远避战乱与逃离饥荒的必经之地和中转站,在历史跌跌撞撞的前行中,造就了灿烂的珠玑文化。
  在巷道深处的张昌纪念馆,墙上壁立的众多现当代书法家的书法作品,无不表达了后人对那个时代作为孝德典范的张兴以深深的缅怀与敬佩之情。张昌之祖先张兴的孝德故事,不但感染了栖居巷道的先民,而且绵延至今,泽被一代又一代的珠玑后人。而珠玑巷的得名,无论从有关史料的记载,还是从民间闾里的传说,亦与张兴大有关系。
  据清代屈大钧的《广东新语》记载,“珠玑巷名,始于唐张昌。昌之先,为南雄敬宗巷孝义门人。其始祖辙,生子兴,七世同居。敬宗宝历元年,朝闻其孝义,赐与珠玑绦环以旌之,避敬宗庙讳,改所居为珠玑巷。”这便是被众多史学家认同的珠玑巷得名的由来。而另一说法则是,南宋时,地处中原的河南开封祥符有许多官员,为避乱元人入侵而大举南迁,越大庾岭定居于南雄盆地沙水镇,因祥符有珠玑巷,于是将此改名为“珠玑巷”,聊解思乡之情。此说同样见于屈大钧的《广东新语》。
  现时的珠玑镇因珠玑巷而得名,在珠玑巷得名之前,因此地有沙水湖,湖畔有沙水寺,故称“沙水镇”。中山市黄慈博先生在其遗稿《珠玑巷民族南迁记》抄录诸族谱中,多称“沙水村珠玑巷”、“沙水珠玑巷”。可见,珠玑巷只是沙水镇的一部分。今沙水湖穿巷而过,在湖畔一侧的沙水寺亦被改建为蔚为大观的大雄禅寺,与质朴的古巷互为映衬。
  因是周一,来珠玑巷的游客数量仅为双休日的三分之一。倘大的珠玑巷把游人吸纳得无影无踪,寂静的张昌纪念馆里,几个来自巷里的张家后人,坐在朱红大门旁,默默地打量着从巷道里经过的每一位游客。他们曾经引以为豪的张氏先人,千年之前的孝德传统至今仍闪烁着和睦、亲善、体恤和宽容的光泽,召唤着一个个远方来客。
  明代进士黄鸣谷的《过沙水村有感》诗云:“程途驻马问珠玑,沙水村前是旧基。”如今,巷里风物依旧,风俗尤存,只是曾经的繁华与喧嚣随岁月的长河如烟淡逝。我们走走停停看看说说,许多的感言自在心中,徒有一腔“空抱风前水木思”。
摩肩道上马交驰

  站在双龙桥上,春水涨满的沙水湖泛起雨后的天光,翠绿翠绿的垂柳绕湖而长,柳枝拂水。在一处如茵绿草里,一对青年男女游客偎依而坐,时而低首呢喃,时而面朝湖水。此情此景,曾是荟萃商贾旅人、达官贵人、才子佳人的风流珠玑,湖水般一波一波地漾来。
  珠玑巷的繁华兴旺自唐相张九龄奉诏开凿梅关驿道始。这条有着“中国古代陆路丝绸之路”称誉的古驿道,从大庾岭穿岩向南而来,从而沟通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使南北交通顿然通畅,成为岭南最重要的通道。这条长1500多米、宽3米多的砌着大小相致鹅卵石的珠玑巷道,正好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成其最佳的必经之路,千百年来承继着迎来送往,成为南来北往旅客的最佳歇息地,继而上升为大庾道上最重要的驿站。
  据专家考证,沟通大庾岭南北的珠玑巷,夹道成镇,每天往来客商达千人。自北宋始及其后历朝历代,商运勃兴,仅盐运挑夫就需10万人次。至于其他南来北往的客商,海外使者,更是无法计数。意大利人利玛窦在其所著《利玛窦中国札记》一书中,描述了1595年(明神宗23年)5月经过大庾岭时的所见所闻:“旅客骑马或者乘轿越岭,商货用驮兽或挑夫运送。他们好象是不计其数,队伍每天不绝于途。”商运的兴起,带动了珠玑巷的第三产业,茶楼酒肆、客栈饭馆等店铺繁盛时逾千家。“南来车马北来船,十部梨园歌吹尽”,正是珠玑巷繁华时期的真实写照。
  除商运外,自北宋末年始,中原人数次为避战乱而移民岭南也造就了珠玑巷的兴盛。他们扶老携幼,长途跋涉,历尽艰险万阻之后多终在珠玑巷栖息定居下来,缙绅流寓日益增多,才子佳人也渐次活跃起来,珠玑巷便逐步发展成为诸姓什居的繁荣古镇。极盛时期,沙水湖上楼亭歌榭笙歌夜夜,珠玑巷里车水马龙人声鼎沸,活脱脱一幅岭南《清明上河图》的再版。明万历年间进士,曾官至御史的广东新会人黄公辅在《过沙水珠玑村》一诗中写道:“编户村中人集处,摩肩道上马交驰。” 许多流传下来的诗词也记载了当时珠玑巷的繁华。
七百年前桑梓乡

  沿着卵石铺设的路面一路走来,巷内村民出售着各种姓氏书籍的车摊不下20个。他们几乎都会讲着不太纯熟粤语,招徕以来自珠三角为主的游客,而这些游客也大多数是珠玑巷后裔。他们在农忙之后,倚*古巷的名气和祖先的恩赐,经营着小镇丰富的姓氏资源,贴补着一家的经济生活。
  而巷道两旁的民居,几乎每一扇大门的门额都贴着书写各种姓氏祖居字样的红纸。《百家姓》列出的姓氏,基本上可在这里找到。岭南深处的这条巷陌里,能够汇集着152姓,这恐怕在全国也是屈指可数。小小的珠玑巷,无疑成了中华姓氏展览的大舞台。随便走进一间幽静的祖屋,有奉祀的姓氏祖公牌位,厚而发黄的姓氏族谱记载了先人惨痛的迁徙史。在现今珠三角,不少姓氏族谱上记载的先辈均来自于这里,遍及珠三角和东南亚数千万的珠玑巷后裔都把珠玑巷奉为自己的宗族发祥地。
  珠玑巷人南迁的历史分为两部分,前部分为大量的中原人因躲避战乱而大举迁往岭南,落足于珠玑巷。后部分则是繁衍生息于此的中原后裔,基于同样的原因而迁往更南的珠三角,再由珠三角散迁至东南亚一带。上千年来的迁进迁出,先民们的族根像网一样撒开,远至海外落叶生根,形成了如今的根系一脉,叶茂全球的景象。
  研究珠玑巷移民历史的曾祥委、曾汉祥专家在他们编著的《南雄珠玑移民的历史与文化》一书中,详细记述了这条古巷自秦汉至明清2000多年来的移民史。他们认为,珠玑巷频繁且大规模的移民主要出现在唐末开始的战乱、农民起义,以及后来的五代纷扰时期。期间,不时有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处于战乱中心的中原百姓只好落荒而逃,而偏远的粤北却有幸成了他们逃难“避风港”。珠玑巷繁荣的商贸,沙水镇周围可开垦的荒地,像绿洲一样吸纳着奔逃至此的难民。到南宋末年,大批难民入迁南雄,使珠玑巷的人数达到了高峰。
  曾祥委等专家还认为,社会发展和朝代的不断更迭,使得中原战乱的烽火越过长江,燃至岭南,曾经为“避风港”的珠玑巷也被推向了战争的旋涡,散居在珠玑巷周围的百姓,又不得不为躲避战乱而再次举家南迁,他们扎竹排顺浈水而下,漂入水网密布的珠三角等地区。
  在沙水湖畔一处较为开阔之地,矗立起一尊白色雕塑。一个清秀娇美的女子,默默地守望着这条巷道。她便是胡妃(一说苏妃)。在巷中,则立有巷民为感念她的大义与善举而建成的“贵妃塔”。据《南雄县志》载,此塔是广东省内现存元代石塔中唯一有确凿年代可考的石塔。流传于当地的“胡妃之祸”传说,讲述了一个与珠玑巷人南迁有关的悲壮故事。
  据说南宋度宗咸淳年间,胡妃因权臣贾似道陷害流落江湖,被珠玑巷富商黄贮万收留并带回巷内生活,虽改名换姓、隐瞒身份仍被黄的家仆告发,朝廷诏令“血洗珠玑巷”,捉拿胡妃问罪,众乡邻为逃胡妃之祸,大批南迁,胡妃亦为不牵连四乡居民,遂于深夜投井自尽,后人感念胡妃义举,在井上立塔以示纪念,当地政府还在巷内建成了胡妃纪念馆,收藏了她在珠玑巷生活时期教习本地妇女刺绣织布等中原先进技术的工具。其实,历史上并无“胡妃之祸”,它只是一个民间传说,但也反映了社会动乱给百姓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历史上真正的南迁大事件有3次,分别发生于南宋末年、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的朝局动荡之际。
  岭南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移民,当推发生在南宋末年,元军从大庾岭进入广东而引发的一次悲壮南迁。在珠玑巷学廪贡生罗贵的带领下,包括珠玑巷在内的牛田坊58村97户村民几乎倾巢南下,走避一空。他们扎竹排沿浈水一路南下,到清远直至三水等处上岸,继而通达南海、新会、中山等地。2004年11月,由南雄珠玑巷后裔联谊会策划、中央电视台导演兼制片人陈建军监制拍摄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千年珠玑》,取景南雄境内的凌水,再现了这一历史事件的悲壮场景。
  在此后的多次南迁中,直接由珠玑巷和周围村落迁出的村民仅在南宋就有近10万人,而且每次都近乎悲壮,人祸加上天灾,致使逃难的村民或打死,或饿死,或淹死者难以计数。自宋以来经过数百年的不断南迁,迁至珠三角的珠玑巷及其周围的先民就达数十万之众。
  为彰表罗贵等珠玑巷先民的南迁拓荒精神,1998年10月,罗贵后裔在珠玑巷内建成罗贵纪念馆。该馆和建于巷内的珠玑博物馆、胡妃纪念馆及许多建成的姓氏祠堂一样,画栋雕龙,溢光流彩,为珠玑巷增光添色。
  “七百年前桑梓乡,二千里外梅花岭。”如今,这条小小的珠玑巷已被越来越多的古巷后裔奉为桑梓之地、发祥之乡。随着珠玑古巷知名度的提高和世界旅游寻根热的增温,每年来此旅游和问祖寻根的游客达几十万人之多。
寻根古巷数珠玑

  在珠玑巷中门楼,我们看到了国民革命军第十五军第三师副师长蒙志题写的“珠玑古巷,吾家故乡”八个大字。许多游人不顾舟车劳累,驱车珠玑巷,在目睹祖先居住地之后,都会记住这八个慰藉游子心灵的大字。
  既为祖籍之地,当然有着许多丰富奇特的风土人情。舞狮耍龙、珠玑飘色、装扮故事、春牛闹耕,各种地方小吃、土特产品,以及许多流传于民间的动人传说、传奇故事等等,也是吸引游客并有待于深挖的旅游资源。
  曾经繁忙了千年的梅关古驿道,在现代公路贯穿之后哑然无声。如今,绕巷而过的新国道323线更把居扼交通要道的珠玑巷弃于一隅,古巷有幸在与现代文明脱节后,能够在尘土飞扬的建设中得以保全原貌。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珠玑巷只是作为一条简陋而凌乱的乡村里巷,一直沉睡于粤北乡野之中。1995年,南雄珠玑巷后裔联谊会正式成立,正式拉开大规模修复珠玑古巷的序幕。经过多年的修葺,古巷唐宋风貌又得以重现。当地政府还在巷道西侧辟建祖居纪念区,供各姓氏兴建纪念祠堂。目前,在纪念区内建成的姓氏祠堂已有数十家。在我们踏访时就看见,李氏、沈氏等祠堂正在热火朝天的建设中。
  近年来,南雄市委、市政府以打响“珠玑牌”、唱响“珠玑歌”为主旋律,主导南雄的旅游业走人文历史与自然山水相融合的发展路子。2003年10月,南雄珠玑巷后裔联谊会召开第三届理事会暨经贸洽谈会,大会本着弘扬“异姓一家,同舟共济、勤劳勇敢、开拓创新”的珠玑巷人精神,借助“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运作方式,确立了“一个姓氏引来一二个招商项目”的发展思路。并且藉助联谊会在联谊、沟通、协调等方面的巨大力量,充分发掘古巷丰富独特的姓氏文化资源,今年更是提出了打造“珠玑旅游名片”,把南雄建设成为中国最大的姓氏文化旅游基地的设想。
  在珠玑巷内,张昌家族的孝德典范、罗贵南迁的拓荒精神、胡妃殉难的大义善举,正是深蕴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创业进取和舍生取义的民族文化精髓。而每年数以万计的游客,他们慕名远道而来,或瞻仰,或凭吊,或寻根,或研究,亦正是珠玑巷蕴含无穷的魅力所在。
  几可囊括中国“百家姓”的珠玑巷,因为社会动乱而导致的频繁迁徙,令珠玑巷的先民如候鸟般的散栖于整个珠江水系,足迹遍及海内外。数千万的珠玑后裔,无不把这条小小的珠玑巷作为寻根问祖的最佳之地。打响“珠玑牌”,唱响“珠玑歌”,助推南雄的旅游事业,需要当地做大量的工作,不仅大有可为,而且任重道远。
  著名诗人、原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韦丘先生曾作诗咏珠玑巷,诗云:“寻根古巷数珠玑,石塔胡妃孰可稽。溯远追源南徙恨,南疆沃血泽芳菲。”
  作家姚中才在他的散文《千年珠玑》里这样定位珠玑巷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价值:“也许,这是一个注定了会发出深重回响的地方,是一个注定要被历史记住的地名。珠玑巷,这条现在看来并不起眼的巷道,岭南文明和中原文明就是在这里交汇,碰撞出声震古今的巨大回声!”
  在我们渐行渐远时,暮色已然四合,春天中珠玑巷,又将沉醉在犬声和春风里,在惺忪睡眼和平和心态中迎接又一个游客满巷觅走的早晨。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7-02-04
珠玑古巷,广东最美的街区
木子弓长-驴游记

    广东韶关南雄市北9公里处的珠玑古巷,不仅是广东仅存的宋代古巷古道,也是大多数珠三角居民以及海外华侨的祖居地,自古以来还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汇聚之地,全长1500多米的小巷,路面宽4米多,用鹅卵石铺砌而成,巷内仍保留着不同朝代的古楼、古塔、古榕和古建筑遗址等一批文物古迹、观光景点,走进珠玑巷,宋元时期的古镇风貌依稀可辨。珠玑古巷被誉为“广东第一巷”当之无愧,2005年4月至7月,由《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和《南方都市报》联合举办的“寻找广东最美的地方”评选活动中,南雄珠玑巷还被评为唯一一处“广东最美的街区”。
    其实一直都想去南雄看看珠玑古巷和梅关古道,奈何这两个地方已经与江西交界,路途遥远,所以春节自驾回家时,毫不犹豫地把线路选择为经过南雄,顺路参观了这两处曾经的岭南与外界重要文化交汇地。珠玑古巷与我想象中的有些不一样,作为珠三角居民的发祥地,居然依然古朴,周边有很多农田和民居,只是还收40元的门票似乎不厚道,像这种旅游区,如果要拉动当地经济的话,不收门票是最好的选择,不过也许是春节前的缘故,大家都忙于回家过年,我们这样大摇大摆的,居然也直接从正门进去了。

    广东南雄珠玑古巷,被誉为“广东第一巷”,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广东最美的街区”。
    珠玑巷原名敬宗巷,据史书和地方志记载,据说唐敬宗年间,巷内有一家叫张昌的家族七代同居,朝廷特赐予珠玑绦环表彰这种孝义,为避敬宗庙谥,敬宗巷也改称“珠玑巷”。

    那天早晨7点从中山自驾出发,中午11点多来到珠玑古巷,一路的大雨,到了南雄,居然碧空如洗。

    红砂岩造的牌坊,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显得格外醒目。

    牌坊之后,顺着鹅卵石铺就的小路,过了门楼,就是珠玑古巷。

    珠玑古巷南迁姓氏名录(172姓),历史上岭南一带,特别是珠三角区域的居民,大多是从中原经过这里南迁的,然后又有无数的华侨漂洋过海,移居他国,珠玑古巷是世界各地诸多华侨的祖居地。

    “黄花满地缀珠玑,广府人称是故居”,古朴清悠的街巷依然是民族凝聚力的磁场。
    米酒、腊鸭、土烟……那些乡土味十足的东西都是珠玑古巷的特产,东西不算贵,腊鸭开价30元一只。

    自制的加长土烟有些意思,烟枪门至爱,抽一支相当于抽两支,南雄本是产烟叶的地方,土烟的价格不贵,按质地分级,这种超长烟一般十多二十元一包。

    清代的门楼,上有珠玑古巷四个字,非节假日的珠玑古巷还是比较清静的,没有太多游客,巷内的居民安详自得。

    珠玑古巷地属岭南,在秦以前,岭南是南蛮之地,被古王朝列为疆域之外,那时的岭南,车马不通,人烟稀少,珠玑巷一带还是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

    公元前323年,楚国灭古越国,公元前223年,秦国又灭了楚国,越人因避秦又一批一批地向南迁徙,一批批南迁的越人在大庾岭南麓,即今之梅岭——珠玑巷走廊一带安居下来。

    后来,因战乱和自然灾害,中原汉族又几次向岭南大迁徙,珠玑巷成了南迁人民的一个落脚点,一批一批人北来,一批一批人南去,中原文化逐渐在珠玑巷生根开花,并向岭南传播开去。

    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张九龄奉诏开凿梅关,拓宽路面,梅关驿道成为古代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的陆上孔道,从此,岭南与中原的交通更加方便,往来更加频繁。

    珠玑巷位于梅关古驿道上,地理位置优越,经过数代珠玑巷先民的不断开发,周围变成了宽阔平整的良田沃野,沙水河灌溉其中,宜农宜牧。

    南来北往的文人学士、达官仕宦、富商贵贾都有此经过或停留,有的就在此落户,随着缙绅流寓的日益增多,珠玑巷便逐步发展成为百姓杂居的繁荣集镇。

    到北宋时,金人入侵,中原战火不息,以至靖康之乱,高宗南渡,偏安江南。这一时期,从中原迁到岭南避难的人更多,有朝廷官吏,也有平民百姓,他们在此驻足生息,“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似故乡。”

    珠玑古巷的历史实际上也是一部中原人南迁的历史,在这条短短的巷子里,你几乎可以看到中国所有的大姓氏。

    南宋末年,珠玑古巷发生了一件悲壮的事情。南宋咸淳八年(公元1272年),度宗皇帝到景灵宫去祭拜先皇,遇大雨,奸相贾似道要皇帝等雨停后由他用大辂车接回去,但胡贵妃的哥哥胡显祖却用逍遥辇把皇帝接走了,贾似道大怒,诬称胡显祖兄妹有夺权野心,度宗皇帝不得已下诏罢了胡显祖的官,迫胡贵妃出宫为尼。

    胡贵妃设法逃出皇宫。在临安的江边,被运粮上京的珠玑巷富商黄贮万搭救,并随之来到珠玑巷隐居,不料,黄贮万的家仆背主告发,贾似道便启奏朝廷,诬称珠玑巷百姓造反,命官兵将周围二十里内人畜房舍尽行杀戮焚毁。消息传来,珠玑巷风声鹤唳,居民们恐遭祸延,纷纷逃走,胡贵妃见此惨状,为不殃及珠玑巷乡亲,便毅然投井自尽。

    元时,珠玑巷人为了纪念舍己救乡亲的胡贵妃,便在胡贵妃投井自尽的地方筑石塔纪念。

    如今这座七层红砂岩石塔依然屹立在珠玑古巷,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广东省内唯一有据可考的元代古塔。

    古巷少不了一些古旧物件,这些连环画勾起了我儿时的回忆,80年代长大的小孩子恐怕都会有记忆,那是我们儿时最普遍的读物,记得过年时的压岁钱,每次都买一堆连环画,现在仍保留了不少,那本《偷拳》我至今都有。

    古巷的尽头是小桥流水,枝头的嫩绿格外招人欢喜。

    凡是古老的村落必定是有水的地方,那一束妖艳的梅花开得好似假的一样。

    村后建了一条祖居纪念巷,相对古朴的珠玑巷,新建或新装饰的祠堂显得有些造作。

    有历史的地方必定人杰地灵,珠玑古巷不例外,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中原文化落脚点,这里曾经人才辈出。

    美食似乎比美景更诱人,一排排的腊板鸭虽然不能马上吃,但那种视觉效果和香味已经让人口水直流了。

    中午吃了当地名菜鹅王,不似广东的吃法,更像江西的吃法,但又不够江西的辣。
    南岭之险阻,把古代广东隔离于中原之外,但两千多年来中原文化不断地穿越南岭传延而来,从唐代张九龄开凿梅关古道开始,中原文化就顺着这条古道,不断渗透到了粤北,并在广东扎根繁衍,而距离古道不到20公里的珠玑巷也成为岭南客家人最早的聚居地之一。据说共有172种姓氏的珠玑移民分布在珠江三角洲的各个市县,并有数以千万计的人移居国外,从珠玑古巷走出去移民的不仅仅造就了中国最富裕的地区珠三角,更为世界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无数的贡献,寻根珠玑巷,也许是无数海外游子的心愿。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7-02-06
千年珠玑古巷南迁姓氏名录
来源:花城网(互联网整合)

    唐、宋末年,中原内地战乱频仍,不少氏族为避战祸和自然灾害,纷纷经江西南安(大余)越梅岭南来。在古时,岭南地区为烟瘴之地和官宦贬谪之所。这些先民在兵荒马乱中,扶老携幼,历尽艰险,来到南雄珠玑巷。他们不熟悉岭南各种情况,不敢贸然再南下,只好在此安顿下来,重新创业。居住数年或数十年,他们逐渐适应了岭南地区气候和生活习惯之后,才逐步南迁珠江三角洲。故那里的许多名人望族,都把珠玑巷称为“七百年前桑梓乡”。
   在古代,珠玑巷姓氏、人口无文献可稽。据民国时期中山黄慈博先生遗稿《珠玑巷民族南迁记》称:由珠玑巷南迁南海、番禺、顺德、新会、鹤山、香山(中山),东莞、恩平、广宁、清远、宝安、阳江、增城等地的氏族有73姓,164族。其中分布在南海县的有康、李、张、邵、孔、梁、姚、关、庞、简、陆、黎、程、陈、黄、麦、冼、区等18姓,36族;顺德县有陈、李、冯、区、黎、苏、卢、罗、谢、何、梅、温、黄、简、张、潘等16姓,2l族;番禺县有简、李、冼、黎、韩、麦、谢、屈等8姓,14族;香山县(含今中山市、珠海市、斗门县)有张、刘、罗、阮、魏、雷、石、韩、缪、林、余、简、严、唐、杨、吴、侯、郭、鲍、蓝、李、任、高、陈、肖、孙、梁、麦、何、朱、杜、邓、甘等33姓、53族;东莞县有何、张、黎、袁、刘、肖、丁、李、麦、祁、封、房、陈等13姓,13族;新会县有区、麦、邝、陈、李、冯、简、容、陆、谭、朱、黎、吕等13姓,27族;其他市、县有恩平县的司徒、梁2姓2族,鹤山市的冼、陆2姓2族,清远县l姓l族,广宁县1姓1族,宝安县的黄、何2姓2族,增城县的刘氏1姓1族,阳江县的司徒l姓l族。当年,分布上述地区的人口约1000万。
  近年来,南雄珠玑巷人南迁后裔联谊会筹委会,派员到珠江三角洲各市、县调查,收集到诸姓族谱、家谱有143姓氏,主要分布在清远、三水、佛冈、新兴、高要、高明、佛山、南海、番禺、顺德、广州、花都、从化、中山、珠海、新会、江门、台山、开平、鹤山、恩平、东莞、增城、龙门、宝安、深圳、博罗、惠阳等28个市、县,668个乡(镇)、村。居上述地区,包括该地在港、澳、台的同胞和在海外的侨胞,人口达数千万人。
  这28个市、县,668个乡(镇)、村的143姓氏,以姓氏笔画多少为序排列如下:
  丁、刁、卫、马、文、方、王、邓、孔、韦、车、尹、区、仇、毛、刘、冯、邝、石、甘、古、龙、叶、卢、帅、白、汤、许、安、江、祁、关、阮、孙、成、吕、伍、伦、任、朱、邬、宋、张、李、陈、麦、严、苏、劳、杨、杜、陆、邵、肖、吴、岑、何、余、邱、利、郑、庞、房、冼、林、屈、欧、武、招、范、罗、易、周、金、封、茹、赵、胡、柯、钟、侯、姚、复、俞、郭、高、唐、容、凌、涂、夏、聂、莫、袁、徐、莆、翁、梁、康、曹、黄、梅、崔、符、巢、曾、越、谢、温、湛、董、彭、韩、植、蒋、程、傅、源、蓝、蒙、雷、甄、简、鲍、锡、詹、廖、谭、蔡、翟、熊、缪、欧阳、颜、潘、禤、樊、黎、司徒、霍、戴、魏、慕容。
  在岭南民间记忆里,“珠玑巷”这三个字总是有着沉甸甸的分量。这片逶迤南岭山麓下的弹丸之地,成为岭南人家魂牵梦萦的血脉之根。文献记载,仅唐、宋、元三个时期数百年间,从中原经珠玑巷南下的大规模迁徙就有三次,较小规模的则达上百次。如今,岭南地区已有超过176个姓氏的族谱共同将家族的源流指向珠玑巷。超过六成散居珠三角乃至东南亚的广府人,都将自己视为“珠玑后裔”。
  在络绎不绝地向岭南输入中原移民的同时,珠玑巷也让中原文化精神传遍了岭南大地。珠玑巷移民对自己家族制度、观念与信仰的忠实传承,反映了数千年来中原文化传统的影响。每年成千上万“珠玑后裔”到珠玑巷“寻根”,体现出他们对“华夏衣冠”强烈的归属意识。南雄当地保存的民间传说、民俗传统、文化风尚,塑造了岭南人开拓进取、和衷共济、崇文重教的精神。一批批世家望族从这里走向珠三角,将“烟瘴之地”开垦为“鱼米之乡”。
  本期“百姓寻根”报道,将与读者一同回到这条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古巷,重新翻开中国古代移民史上最传奇的一页,一起探寻滋养岭南人文生生不息的根源。
  千年珠玑
  南迁传奇塑造岭南民性
  五月雨后,晴空如洗,远远就能望见“珠玑古巷”的高大门楼。鹅卵石铺砌的古驿道穿巷而过,鳞次栉比的民宅、商铺、宗祠夹道延伸。在“珠玑楼”石匾上,国民革命军第十五师副师长蒙志题写的“珠玑古巷,吾家故乡”八字赫然入目,遥遥抚慰着他乡游子的思乡之情。
  珠玑巷全长约1500米。导游向笔者介绍,沿着驿道前行,可以一直通往梅关。作为从梅关古道南来的第一站,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珠玑巷的繁华。“长亭去路是珠玑,此日观风盛黍离,编户村中人集处,摩肩道上马交驰。”明代诗人黄公辅《过沙水珠玑村》的诗句,描述的就是当年珠玑巷的盛景。
  如今,珠玑古巷两旁的民居,几乎每扇大门的门额上都贴着各种姓氏祖居字样的红纸。小小的珠玑巷成了中华姓氏的“大观园”。随便走进一间幽静的祖屋,游客都能找到奉祀同姓先祖的牌位。案上厚重发黄的族谱,留下了先人可歌可泣的迁徙事迹。
  珠玑古巷的一座元代石塔,相传记录着一场惊心动魄的大迁徙。南宋度宗咸淳年间,因奸臣贾似道陷害,胡妃被逐出宫,流落民间,被富商黄贮万所救,隐居珠玑巷。但好景不长,皇帝闻讯大怒,下令派兵血洗珠玑巷。巷内居民为避灾祸,纷纷南迁。为免连累无辜,胡妃毅然投井自尽。后人怀念胡妃,在井上筑塔纪念,称之为“贵妃塔”。
  民间传说带着浓厚的文学色彩,但也真实反映出古人离乡别井的痛苦。当地文史学者、中国民协会员、南雄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沈荣金表示,因梅关屏障阻隔,南雄成为许多中原人逃避战火的首选地。然而出于各种原因,一些家族被迫继续南迁。在南雄市珠玑镇里东新围村,他向笔者指示一块数百年前留下的石刻,上面写着“辂南指一”:“这块牌匾旨在告诉后人:祖先是坐着”辂车“往南走的,但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一家人,流露出珠玑巷人南迁时对故土的深深眷恋。”
  当然,南迁故事并不总是悲情的,开拓精神也是民间传说的常见主题。罗贵传奇便是其中一例。罗贵是南宋初年的贡生,曾在珠玑巷担任里长。由于北方战乱不断,珠玑巷一带人满为患,迁往珠三角势在必行。绍兴元年(1131年),罗贵上书官府,带领33姓、97户、1000余人结伴南行。
  在罗贵组织下,珠玑巷人纷纷行动起来,一起到山中伐竹子,扎竹排。他们从沙水河解缆,顺浈江南下,历尽艰险,到达珠三角。位于南海九江的“破排角”,据说就是当年罗贵登陆的地方。最终,97户珠玑人家在冈州蓢底(今新会良溪)落籍。他们彼此立誓“世世相好,无相害也”、“万代永不相忘也”,为岭南开发共同谱写新的传奇。
  记忆延续
  民俗传统寄托中土乡情
  明末学者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南雄珠玑巷之名来自开封,中原移民“不忘枌榆所自,亦号其地为珠玑巷”,“以志故乡之思也”。珠玑后裔迁出故里后,很少再重返故地定居。他们不断寻找新的地方开枝散叶。但淳朴的乡情并未因此淡忘。广州的珠玑路、东莞的珠玑街、南海的珠玑冈、广西平南的珠玑街,都是珠玑文化流传的凭证。
  深深根植移民心中的,不只有故乡的名号,还有来自家乡的文化习俗。在古代中原,“龙船歌”是为悼念爱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节祭江竞渡时所唱的歌。传到南雄以后,由于当地缺少大江大河,无法继续赛龙舟。中原移民不愿眼见祖辈流传下来的习俗失传,便创造性地发明了一种陆上“划龙舟”的奇特民俗—“游茅船”。
  “龙船歌自古口口相传,从来没有人教我们,可不论男女老少都会唱。”现年67岁的周才明表示,龙船歌有七个曲调,一般七言四句。由于没有留下谱子,龙船歌要起好调子并不容易。因此,目前能够原汁原味领唱龙船歌的传人已是凤毛麟角。从去年开始,南雄市文化部门在珠玑巷成立龙船歌传习所,组织老一辈民间艺人向年轻一代教唱,让龙船歌继续传唱不衰。
  在南雄浈江上游的多条古村落里,还流传着另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传承来自中原望族的世家记忆。这就是“姓氏节”。姓氏节最早源于新田村李氏:唐代,其祖李金马曾官拜户部侍郎,他不畏权势,敢于犯颜直谏,屡进诤言,深受百姓爱戴,新田族人便以其生日作为永久纪念。这就成为姓氏节的雏形。
  看到新田李氏姓氏节的热闹场面,其他姓氏争相效仿。尽管过节时间与内涵各不相同,不变的是族人敬祖睦族之风,还有对中原文化的归属感。每逢村中举行姓氏节,场面总是热闹非常,在外打工的子孙也都回村共叙天伦。“各家各族都会拿出自己的”拿手绝活“进行展演,比如新田李氏的”板凳龙“、龙口叶氏的”九节布龙“等。”沈荣金说。
  “一姓过节百家乐”是姓氏节的核心精神。南雄人重视亲族情谊,却从不保守自封。“姓氏节是完全开放的,来吃饭的客人无须先打招呼,主人都会抱着”来的都是客“的心态,友好热情地招待每一个人。各姓族人可以互相串门,嫁出去的姑娘也会回门省亲。”沈荣金表示,姓氏节体现了中原文化“和为贵”的精神。千百年来,各村各姓和衷共济,从未出现过什么冲突或纠纷。“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南雄人世世代代正以先人们留下的智慧,身体力行地实践这一理念。
  文教遗风
  “珠玑后裔”共守南粤文脉
  中原移民不但带来了敬祖睦族之风,还让兴学重教之风在南雄落地生根。早在北宋年间,南雄负笈求学风气日盛,已为人津津乐道。要追寻这条“岭南文脉”的根脉,还得从“岭南孔氏第一村”—油山镇平林村说起。
  为探寻岭南孔氏的发源地,笔者一行驱车前往油山镇平林村,远远看见一座三层高的青砖六角塔矗立在村口。这座神秘古塔究竟是用来干什么的呢?村民为笔者释疑,古塔名为“惜字塔”,是用来烧毁废字纸的地方,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古人认为文字是神圣和崇高的,写在纸上的文字不能随意亵渎,废字纸也必须诚心敬意地烧掉。”沈荣金解释道。
  油山平林孔氏是山东曲阜孔子之后。唐元和年间,孔子第38代裔孙孔戣任岭南节度使,其子孔温宪卜居于此,遂为岭南孔氏始祖。孔温宪之孙孔闰是广东唐代38名进士之一。宋建隆三年(962年),他在平林创立了岭南第一家书院—孔林书院,比南雄首家州学还早了80多年。
  遗憾的是,经过岁月的淘洗,平林村里已找不到孔林书院的踪迹。人们只能在族谱中的示意图里,缅怀昔日书院的辉煌。不过,由孔林书院开启的岭南文教之风,并没有在历史中消失,逐渐辐射到南雄各条乡村。建村760多年的水口镇篛过村就是一例。明清时期,小小的篛过村竟曾走出了进士1人、贡生43人、举人6人、国学生和太学生45人、茂才庠生123人。
  篛过村里书院林立,可想当年琅琅书声。“当时,篛过村的书院除招收村内欧阳氏弟子外,还会吸收十里八乡前来求学的异姓弟子。”沈荣金介绍,为了保证教学经费,篛过村民按丁筹集办学基金,村中孩子不论贫富,一到7岁,九成以上的儿童都被送往学堂,可谓岭南最早“义务教育”的雏形之一。
  在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孝思书院里,记者遇见了85岁高龄的欧阳克强老人。他还清晰地记得,小时候教书先生读“老书”的情景:“四书五经都是我们必修的经典。孝思书院最辉煌的时候,还收过400多个学生呢!”
  随着时代的变迁,书院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但先民的文教精神却一代代地延续下来。篛过村的“爱书人”仍然坚守着这个传统。经过简单修葺,欧阳克强订阅了报刊,把孝思书院改造成一家阅览室,每天坚持开放两三个小时。书院内随处摆满了老人的笔墨纸砚。欧阳克强告诉记者,到了暑假,他还要在这里给孩子们开书法班,让传统文化薪火永传。
  正所谓“饮水思源”,自1995年成立珠玑巷后裔联谊会、广州市原市长黎子流任会长以来,联谊会凝聚越来越多“珠玑后裔”参与到反哺家乡文教的事业中来。邓氏联谊会就是其中的一脉。会长邓衔富告诉记者,邓氏联谊会成立十多年来,不仅设立了“慈善教育基金”,兴建了“邓氏堂(奖学)大厦”、“邓文蔚楼”,修编了《珠玑巷邓氏族史》,他们还组织召开多种形式的宗亲联谊活动,激发邓氏后裔爱国爱乡和支援家乡建设的热情。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离线胡强云

发帖
832
铜币
848
威望
73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7-02-06
南雄珠玑古巷:广东最美的街区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