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431阅读
  • 1回复

湘潭文化讲坛第29讲:何歌劲讲述《碧泉胡氏迁湘史事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7-08-23
来源:湘潭在线(2017年2月19日)  作者:刘崇婉

何歌劲讲述《碧泉胡氏迁湘史事考》(刘崇婉 摄)

    湘潭在线2月19日讯(记者 刘崇婉)2月19日上午,湘潭文化讲坛第29讲在市图书馆三楼多功能报告厅开讲。这一期特别邀请了中国明史学会理事、湘潭地方文化研究会顾问何歌劲讲述《碧泉胡氏迁湘史事考》。
    湘潭碧泉胡氏,以胡安国、胡宏父子为代表,自南宋初年由崇安经荆门迁至湘潭,开创宋明理学湖湘学派,在碧泉书院开坛讲学,传播知识,使湘潭走上著述时代,湖湘文化有了核心的思想内涵。何歌劲通过讲述湖湘学派其源头在何处、形成在何时、奠基是何人等,介绍胡安国、胡宏父子结庐布道的碧泉书院以及开创湖湘学派,造就“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鼎盛局面。
    何歌劲,湖南湘潭县人。曾任湘潭市文联副主席、调研员,湘潭市第十届政协委员,湘潭市政协第十届文史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国明史学会理事,湘潭地方文化研究会顾问。湘潭市人大立法咨询专家,湘潭市地方文化专家。对湘潭地方历史、地方文化史、地方历史文化人物有深度研究。著有《湘潭历史文化丛书•湘潭风物揽胜》、《建文帝之谜》、《建文帝落籍湘潭》、《湘潭历史文化名人•杨度》,辑注《湘潭历代文赋选》,主编纪念彭德怀诞辰一百周年诗词集《乌石颂》等,以及多种报刊发表明史研究与地方文化研究论文数十篇。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7-08-23
首届隐山论坛之“湖湘学派与湖湘文化”在湘潭举行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2016年12月15日) 作者:明海英 李伏清

第一次全体会议 李伏清摄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明海英 通讯员李伏清)12月13日——14日,由湘潭大学哲学系、湘潭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湘潭大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首届隐山论坛之“湖湘学派与湖湘文化”在湖南省湘潭市举行。来自湖南、湖北、江西、北京、江苏、浙江、福建、安徽等省市部分高校和相关科研单位的9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围绕“湖湘学派与湖湘文化”这一主题,针对“湖湘学派代表人物迁湘居湘历史考订”“湖湘学派人物研究”“湖湘学派的源流及其影响研究”“闽湘胡氏研究”“湖湘学派著作研究”“湖湘学派学术思想研究”“湖湘学派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等9个议题展示研究成果,进行学术碰撞。
通过湖湘文化研究促进区域文化建设

  开幕式上,湘潭大学副校长刘建平致欢迎辞。随后,湖南省社科联、中共湘潭市委领导致辞,希望通过本次论坛的研讨,促进三山(韶山、昭山、隐山)、两水(水府旅游区、湘江旅游带)、一湾(窑湾文化旅游街区)的区域文化建设。
  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湖南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郑佳明、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朱汉民、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王兴国、武汉大学教授黄钊、中国明史学会理事何歌劲、湘潭大学哲学系教授刘启良等做大会主题发言。
  朱汉民教授认为,湘学学统的形成与湖南地区的书院教育、祠堂祭祀有密切关系,湖南地区的书院教育、祠堂祭祀,大大促成有脉络可寻的区域性学派的师承、师友之间的直接学统的传承,也能促进那些不同学派的湘学学者在知识旨趣上表现出“家族相似性”那样的相同特征。
  王兴国教授认为湖湘学派与王船山是湘学发展史上两座巍峨的高峰,并从胡氏《春秋传》到王氏《春秋家学》,从胡氏体用一致的经世思想到王氏知行统一的经世思想,从胡氏的“天理人欲,同体而异用,同行而异情”到王氏的“理欲皆自然”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
  何歌劲以丰富的史料对崇安胡安国携胡寅、胡宁、胡宏三子,由湖北荆门移居湖南湘潭碧泉,最终落籍与长眠于此的史事进行了详细的考订。何歌劲表示,湘潭碧泉胡氏,以胡安国、胡宏父子为代表,自南宋初年由崇安经荆门迁来湘潭,落籍于此,遂开宋明理学湖湘学派之先。这一事件是湘潭历史文化与湖湘文化中的重大事件。从此,湘潭走上了著述时代,湖湘文化有了核心的思想内涵。关于此次迁移,若干史实仍然不甚清晰,乃至造成了对湖湘学派认知上的诸多分歧。
  黄钊教授从“立志”“居敬”“穷理”“笃行”等方面,深入分析了朱熹的修身方法的理论建构及其现代价值。刘启良教授认为,夷夏之辨是自屈原至周敦颐、王船山、魏源、曾国藩等湖湘学术代表性人物所思所虑的精神主题。
多学科角度研讨湖湘文化

  随后,会议开展了三次分组会议。湘潭大学哲学系教授陈代湘专门讨论了湖湘学派的创立与宋、金民族文化冲突的关系。
  湘潭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向清认为,从王闿运经世思想的提出、思想的本旨、思想的践履和思想的评价四个层面分析其经世致用思想是打开王氏学术思想的钥匙。他表示,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名满天下”,亦“谤满天下”的人物,王闿运怀揣着经世之志,寓经世于经学、史学、文学以及教育,为实行其纵横之计四处奔走。其经世理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治经方式的变革:舍传弃注,直探本经;融合古今,通经致用。其次,以礼自治。王闿运身处人心不古、内外交迫的晚清社会,试图从经典中寻求经邦济国的致用之道。
  此外,各专家学者分别围绕各自的研究领域,从哲学、史学、文学和政治学等不同学科的角度就湖湘文化与湘学的定义、形成和历史嬗变、胡氏思想研究、船山学及近现代湘学思想等方面发表了精彩的学术演讲,并就论坛主题展开了充分的交流和热烈的讨论。
  论坛学术研讨期间,与会专家教授各抒己见,深层次探讨湖湘文化,进行学术交流,努力推动区域文化的发展。湖湘文化是湖楚湘江之边的重要区域文化,历史渊源悠久,在历经先秦湘楚文化的孕育,宋明中原文化等的洗练之后,在近代造就了“湖南人材半国中”“半部中国近代史由湘人写就”等盛誉。对湖湘学派与湖湘文化这一区域文化的探讨,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和建设当代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安国公后人与明“金川之变”隐居湘潭碧泉的建文帝一说

  明建文四年壬午岁六月十三日,即公元1402年7月13日,都城应天(今南京)金川门失陷,以“靖难”为名兴师谋夺帝位的燕王朱棣进入都城,随即对政敌展开了血腥的屠杀。城破之日,皇后殉难于宫中大火,建文帝朱允炆则与随身人员化装成僧人出逃,得脱追捕。皇太子文奎,时年不足六岁,亦同时失踪。是为历史上有名的金川之变。
  前左军都督何福参与了建文帝的逃亡策划。他安排家人护送建文帝出逃。参与护送行动的有何福之弟何禄及禄妻戚氏,同行的还有何禄之子魁二、魁五与何福季子魁六。祖籍湘潭、原任左军都督顾成之孙顾兴国,战殁鄱阳湖的旗武将军齐成(有可能即鄱阳湖大战中代朱元璋赴死的副指挥韩成)之后、千户齐兴(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宗族之始迁湘潭祖),以及他们的眷属,均在护驾随迁之列。
  建文帝曾一度在江西抚州临川栖身,于永乐二年(1404)潜入湘潭银塘,改名何必华,字汝川,结识土著何氏即银塘四甲何氏之何惠,后与其女成婚,先后移居县城东隅金泥湾(今栢荫塘)和西南乡之碧泉。其后人于清乾隆年间建宗祠于锦石之阳,称湘潭锦石何氏。湘潭锦石何氏始祖何必华就是明建文帝朱允炆。建文帝于明天顺八年甲申四月十二日(1464年5月17日)子时殁于居所,实际享年87岁。
  何福膺明成祖重任,著功边关,封宁远侯。永乐八年(1410)八月,因奸臣陈瑛的劾告,何福保护建文帝事泄,被迫以自杀假报,间道潜来湘潭,埋名隐居,殁葬银塘。何福出自安徽凤阳何氏,其后裔繁衍出湘潭银塘五甲何氏。这支何氏出于保密的考虑,认何肇盛(字孟八)为何福之父,并尊其为始祖,但实际的迁湘潭祖应是何福。
   另外,特别注意居住于碧泉一带的隐山胡氏家族,其始迁祖宋代胡安国与第二代祖胡宏都是中国儒学史上声名赫赫的人物,文定公胡安国在碧泉完成胡注《春秋传》,进呈御览,自宋代起即被作为全国的经学范本。父子俩在这里办起了碧泉书堂,发展为碧泉书院,开创了著名的湖湘学派。胡注《春秋传》同样被朱元璋选作太子与皇子的教科书,同时诏令作为天下士子的必读经书。1970年,山东邹县发掘了明太祖第十子朱檀鲁荒王陵,其中就出土了一套完整的元刊本《增入音注括例始末胡文定公春秋传》,共30卷6册,外有包被装封套,极其珍贵。而锦石何氏族谱所载十派孙嗣佑所撰《始祖汝川公传》中更直接说:
  (汝川公)迨游碧泉,见其山水幽雅,迥非恒境,相赏莫逆;又闻张南轩、胡文定两先生曾讲学此地,更不禁心契神交,有泰山北斗之景慕,遂从而家焉。
    既然何必华迁居碧泉的一个直接的动因就是仰慕胡氏遗风,因此建文帝与此支胡氏后人交往是可以设想的。锦石何氏谱载,第四代中即娶有胡氏媳。
  据光绪十八年刊春秋堂《隐山胡氏七修族谱》的记载,明洪武年间,隐山胡氏与皇朝有着诸多的直接联系。该族族谱始修于宋嘉定十三年,到洪武二十九年又由太祖诏时任礼部主事的胡志华予以续修。
  清同治四年乙丑岁二十三世孙岩砚山氏所撰胡氏七修谱序中说:
  迨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一岳祖奉诏续修,额曰“勅修闽楚胡谱”,其石刊谱板藏之隐山,至今仍有存语。
  而该谱齿录栏内对第九派祖胡一岳的记载是:
  志华,字一岳,号升谷。元至正十九年己亥(1359)五月初四日□时生,明洪武十七年甲子(十七年,1384)以庭元授礼部主事。二十九年丙子(1396)奉诏纂修闽楚胡谱。永乐三年乙酉(1403)三月十三日辰时没。
  在九派祖传中,有胡一岳的传记:
  一岳祖,讳志华,舞勺时英敏异人……洪武甲子(十七年,1384)贡入京,太祖临雍,爱其仪表庄抑,奏对详明,授礼部主事。立朝尚风节,言事无避讳,为中丞刘三吾所器重,屡荐公。上欲大用,会以疾辞归。
  赏识胡志华的刘三吾是什么人呢?就是《明史》中所载太子朱标逝世后反对立燕王朱棣为太子而劝太祖立朱允炆为皇太孙的那位翰林学士。《明史》卷一百三十七•列传二十五刘三吾传中说:
  刘三吾,茶陵人。初名如孙,以字行。……三吾为人慷慨,不设城府,自号“坦坦翁”。至临大节,屹乎不可夺。懿文太子薨,帝御东阁门,召对群臣,恸哭。三吾进曰:“皇孙世嫡承统,礼也。”太孙之立由此。
    而在胡氏族谱中还有署为“洪武二十九年丙子春二月既望翰林大学士云阳刘三吾坦斋氏拜撰”的《闽楚胡氏续修族谱序》,一开首便说:
  余与仪曹胡君一岳邻封壤接,素钦为文献之裔,今得共事于朝,见其丰神凝峻,真人瑞也。一日休暇,出所修谱……
    这样看来,胡志华(字一岳)为刘三吾所推重,立朝尚风节,在政治上肯定与刘三吾一致。谱称“以疾归”,去世于永乐三年,其时仅44岁,这会不会是他不与永乐帝取合作态度而引起的结果呢?
    这样的推论也还可以在胡氏其他族人的事迹中找到佐证。胡氏第八派祖胡震宙,字四周,号原庆,为府庠生。他生于元至正元年(1341),去世于明永乐四年(1404),生有志聪、志贤、志员、志梁、志常五子,均为太学生,各自有成,但他们都没有在永乐朝走仕进的道路。其中最显耀的是第五子胡志常:
  志常,字敦五。敕封荣禄大夫。明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庚申正月初十戌时生,居井头老屋。洪武丙子,敕修石刻二修谱。公幼习诗书,精医理。壬申年太祖巡岳忍病,诸医不效,帝梦潭有胡生方治,随查召公,在书院调方即愈。帝命入京,赐金不领,赐号□□□。景泰五年甲戌(1454)十月初一日辰时没,寿七十五,葬十五都八甲渣冲牛形卯山酉向。
    胡志常十多岁便应太祖如进京,以从医受禄,后来也未见有什么影响。
  而第四子胡志梁的经历理说明问题,他的孙子为共所撰传记说:以德祖,讳志梁,四周公之第四子也,境遇素丰,兄弟五人皆习儒业,长兄游伴,次授奉直大夫,而季弟且封荣禄大夫,晋赐王爵,一室筅缨济济,诚光耀莫与矣。而祖与三伯祖性淡远,谓读书原非为功名也,但求伦理无欺而已,虽父兄劝入太学,而祖究不籍以壮衣冠光门户也。终日乾乾,手不释卷,杜门不出。
    胡志梁生于明洪武十一年戊午(1378)正月初十,殁于正统九年甲子(1444)八月十一日,活了67岁,葬十五都五甲阳陂塘。其兄志聪、志贤、志员均生活在当地,教教书而已。这种杜门不出的现象成为了永乐朝期间此支胡氏知识分子经历的缩影。从中我们可以约略地窥见他们的政治态度。他们与建文帝在同一时期生活在同一空间里,他们理应成为了常有交往的朋友。
  明洪武十四年(1381),湘潭县全县划分为8乡19里,其中县城分为2坊2厢,也统归于乡、里。县城所属忠臣乡,辖唐兴、濒湘二里;易俗河银塘与碧泉、锦石、射埠一带则隶属于怀德乡,辖感化、龙盖二里。⒆这就是建文帝在湘潭生活过的环境。
  流落民间的建文帝在湘潭过着怎样的生活呢?根据谱上简约的记载,他在早期肯定是与其年龄相差不大后来又成为了岳父的知识分子何惠相处在一起,以诗书自娱;后来在碧泉则是“歌咏林泉,负犂而读”,过着一种在表面上还是颇为悠闲的读书生活。失去帝位的苦闷,回思惨案的愤怒是可以想见的,不过他应该终生衣食无忧。这不仅仅因为他会得到始终忠于他的臣子们何福、顾成等的接济,还因为他潜逃时应该是储备了一批供生活之用的财物的,这从他的孙子何萱后来在湘潭城内大量购置房产便可窥见一斑。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