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黄山晨刊 作者:张辰保
丁酉夏日,闲居湖畔的弟弟在渔村拍到了一只锦鸟,仔细辨识,是只白鹇。说到白鹇,不禁让我想起李白《赠黄山胡公求白鹇》这首诗。
诗中的“白鹇”乃碧山胡公所养,在黄山东麓,位于黄山区谭家桥镇的罗村,于是便有了踏觅诗仙踪迹的想法,去看那画意般的碧山,探访那诗韵流芳的地方。
盛夏的周末,趁孩子休假,按朋友的指点,驱车向103省道谭家桥进发。原以为碧山在高山深谷中,从迄溪桥进入后,迎面便豁然开朗,绿野平畴处,两边青山拱秀,草木苍翠。田园里庄稼繁茂,民舍农房,点缀其间。远处黄山黛峰突兀,时隐时现。巧云朵朵,嬉游荡漾在蔚蓝如洗的天空间。
山里的路没有指示牌,便一路向村民打听,沿着蜿蜒的村村通公路,溯溪流而上。穿过长源村,在龙溪和凤溪交汇处,村路交错贯通——罗村到了!黄山峰峦像一个巨大的绿色屏障,近在咫尺,真是一块原始的福地洞天。
溪畔路口,有仿古凉亭一座,停车赏景,见前方村头溪上林丛间,有一高耸拱起的古桥亭。
这就是当年李白打听胡珲住处的“问余亭”。亭下的石拱桥,是“绿柳桥”。一次寻访,邂逅了千年的时光。
绿柳桥建在碧山胡家村口,红砂岩砌筑,单拱的水口桥,桥长八米多,宽五米,高离溪沟约六米多。桥南北走向,横跨源出黄山夫子峰且纵贯村内的凤溪河上。桥中拱券石上,刻有“绿柳硚”(硚此处的含义是石头桥)三个阳文楷体大字。历代,凤溪两岸,桃柳皆成荫一片,是水口林,桥也因此得名。
岁月如歌,溪流欢唱,山川在盛夏的田野中沉默,绿柳桥一直是静寂的,现已不是进村的通道了。桥西柏木高耸,是几户民房,进村绕户的水泥路和跨溪小平桥,从低处把桥紧紧圈围衬托了起来。桥藤萝缭绕,在碧山的来龙山嘴,守望在进村的上坡路边溪上。绿树浓荫中,古桥斑驳的高拱与溪谷合成了一轮圆月,仿佛把唐朝的岁月,凝固了起来。
一千二百多年来,绿柳桥多次修缮或重建。当年李白访胡珲,过罗村,从桥北到南头向人打听胡珲。后来村人就在桥南头来龙山嘴,骑路盖了问余亭。亭内,曾供有韦陀护法神,联曰:“三眼能观天下事,一鞭惊醒世上人。”古亭后被拆。甲午年冬日,黄山区政府对绿柳桥进行了修缮,把“问余亭”建于桥中,恢复了古迹旧貌。区领导还勒碑题记了《重建问余亭记》,立于桥西北。
重建在绿柳桥顶上的问余亭,若珠联璧合后的锦上添花,又似古镜重磨后的光泽可鉴,让这“无边光景一时新”了。问余亭为四方仿唐木构亭,下半部为白墙,围桥顶平台四周筑起,有一米多高。南北为桥门过道,门上皆悬挂蓝底金字“问余亭”匾额。临溪两边墙上,设大直棂木窗,柱下设置长条栏凳。
凭窗临溪,或立或坐,小桥流水,奇峰秀出,粉墙黛瓦,风光无限。凤溪河曲水环绕,源远流长,潺潺不息。西远处高耸云端的黄山夫子峰,拔地而起,峻峭嵯峨,像一幅悬挂着的巨大山水墨画。
前朝往事如烟去,唯有诗魂芬芳。世外桃源般的山水佳境,让前来访友的诗仙李白不由叹道:“溪水流声,十里笙歌从地出。山峰拱秀,千年图画自天开。”嘉庆《宁国府志》记载了李白赠胡珲的这首诗,此诗也被刻记在问余亭南边的楹联上了。
一路奔波来,骑马立于绿柳桥上的青莲居士,被碧山美丽的景色迷住了。他乡遇故交,又是格外地亲切。诗仙乘兴作诗的情景,被胡珲写了下来,作为答联,刻在桥南的楹联上:“绿柳桥边山径,青莲马上诗机。”
高山流水般的诗意情怀,山径古桥上的相见相知,变成了文人间高雅的以诗唱和,大唐学士的闲情逸致永远回响在山间。
问余亭古树掩映,飞檐挑栋,幽雅古朴。亭为四柱抬梁式屋架,柱头有斗三升上承梁枋,板顶,单挑檐,歇山顶灰筒瓦屋面,正脊两端为鸱尾。亭门边的斜方格透窗,让四方景色通透。桥亭华美纤巧,庄重大方,朴素无华,充分体现了唐朝建筑的遗风余韵。
胡珲是何许人也?为何引得“天子呼来不上船”的诗仙李白,不远千里进山寻访呢?
除了民间的流传,在太平仙源《城南胡氏家谱》里,我们能找到它的记载。胡氏家族“世居咸阳”,始祖妫满公传至五十八代孙之一的胡乐陵时已是隋朝。乐陵公的次子胡裕是隋炀帝的兵部尚书(编者:应为工部尚书),大业年间避居在今黄山区三口镇尚书里,成为太平胡姓始祖。其居住地尚书里之名一直沿用至今。家谱在胡裕名下注有“隋尚书,隋亡遁黄山”一语。胡裕单传一子,名胡仁;单传一孙,名胡松。松生二子,次子即胡珲,为唐学士。
唐贞观年间,唐太宗责令全国各地士族进呈谱牒,修订《氏族志》,以此作为记录家族门第高贵的凭籍。而太平建县在唐天宝四年(公元745),天宝六年唐玄宗敕封天下名山,改“黟山”名为“黄山”。作为显门旺族,在建县初期,修谱自然是家族的大事,胡珲因是唐玄宗时的翰林院学士,可见到胡乐陵公修的《胡氏统谱》和皇家修的《氏族志》。适逢安史之乱爆发,珲公退隐家乡碧山,这就为他重修家谱提供了条件。
诗仙李白的造访恰逢其时,胡珲请他为家谱作序,再好不过了。
静静的“问余亭”
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修成的太平仙源《城南胡氏家谱》木刻版原款式,卷首旧序就是盛唐大诗人李白写的《乾元己亥谱序》:
“余在翰林,为同列者所谤,诏命散迹江湖。适采石而过黄山,访翰林同事故友胡公珲,退休养白鹇以自娱。主其家稍久。一日,以谱图示余,曰:‘钦奉我太宗皇帝诏,高士廉岑文本,取天下谱牒,参诸传,作《氏族志》修,是以应诏。得余本,窃附己意,增新而遗诸后。敢请一言,以弁其首。’余受而观之,为之叹息不已。胡盖舜之后也,周封其裔孙胡公满于陈,子孙以谥为姓。世居咸阳,代有显人,曰刚,为汉大司农;曰贡,为交趾都尉;曰广,为太子太傅;曰福,为姑孰刺史;避乱歙之黄墩;曰裕,为尚书,福之弟也,因隋亡于唐,隐遁宣之黄山。传至邦公,迁宏潭。惟公家碧山。今作是谱,深得一本合族之道,此予所以观其图而叹息也。呜呼,世之氏族,孰非古帝王盛德之后哉!然历世浸远,支脉日分,盛衰隐显之迹,有不齐矣;死生患难、庆吊救恤之礼,不能以相及矣;同气相视如途人矣。是故无谱非贤子孙莫能修也,有谱非贤子孙莫能传也。珲,亦胡氏之贤子孙哉!自有虞至于今,上下数千百年,蝉联奕叶,而文献足征矣。《传》曰:“公侯之世,必复其始。”未有先世功德深厚而其子孙不能繁衍盛大者也,胡氏之族其可量也哉!故援笔序此,以复其请云。
峕(时)
乾元二年己亥秋七月初浣陇西李白太白书序。”
从落款可以看出,谱序是唐肃宗李亨称帝的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七月上旬而作。此年,五十九岁的李白在充军夜郎的路上遇赦,去采石,过黄山而专访碧山胡珲,且“主其家稍久”,对碧山也是一往情深,期间便作了世人熟知的《山中答问》: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诗仙随心趁口,便展现了一个让人向往的山中仙境。寥寥两句,道出的是千古绝唱。近年来,谭家桥罗村在修志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还发现了一首从未见过的李白诗作《访胡公珲》:
“千重云水万重山,谁识胡公隐此间?饲得珍禽足娱老,白云如海任飞盘。”
李白历经坎坷,访友叙旧,碧山的山水陶冶了他的情操,也抚平了他内心的伤疼。他在《乾元己亥谱序》和《访胡公珲》中,都提到胡珲“养白鹇以自娱”和“饲得珍禽足娱老”,足见其对白鹇有着掩饰不住的钟爱之情。
白鹇是名贵的观赏鸟,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翎毛华丽、体色洁白。《禽经》记载:“似山鸡而色白,行止闲暇。”唐人萧颖士在《白鹇赋》序中说:“白鹇,羽族之幽奇也。素质黑章,爪觜纯丹。体备冠距,颇类乎鸡翟。神貌清闲,不杂于众禽。栖心遐深,与人境罕接,固莫得而驯狎也。”在唐代士大夫心目中,白鹇是远离尘嚣的高人和隐士之化身。
世间万物,灵性相通。李白对白鹇一见钟情,酷爱无比,且看他那一挥而就,言为心声的五言古诗《赠黄山胡公求白鹇并序》:
“闻安定世家有双白鹇鸡,盖是家鸡所伏。自小驯狎,长无惊猜。以其名而呼之,皆能就掌取食。然此鸟其性耿介,尤难畜之,因余酷好,竟莫能致。而胡公辍赠与余,惟求一诗,余闻之,欣然适意,援笔答之。解余双白碧,易君双白鹇。白鹇白于雪,白雪耻容颜。照影玉潭里,刷毛琪树间。夜栖寒月静,朝步落花闲。我愿得此鸟,玩之坐碧山。胡公能辍赠,笼寄野人还。”
这首诗,也被当地书法名家题刻铭碑,立在绿柳桥北东了。李白在碧山留传的诗作,五篇就有三篇提到了白鹇。“一笑双白璧,再歌千黄金。”大诗人不顾忌君子不夺人所爱之习,用比黄金还珍贵的双白璧易双白鹇,足见其酷爱至极。明代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编纂的《太平县志》(卷十·侨寓列传)中记录了李白“尤雅爱黄山,访胡公笼双白鹇以去。”一个“笼”字,表达出大诗人得到珍禽后的欣喜之情。
山因诗显,诗因人贵。不经意的一次山中寻访,造就了一个传诵千年的诗缘佳话。栖居在碧山日子里,诗仙陶醉在这别有天地的非人间,虽无万家酒店可眠,但有桃花溪水十里相伴。诗风少了酒仙的张狂,多了些高雅闲淡,也让后人见证到了,那远去的唐朝风流篇章。
碧山胡家在绿柳桥西三百米,是一个藏诗聚气的地方。胡珲故居旧址在村南,坐南向北。门前有半月形塘,叫“莲蓬池”,亦称“玉潭”。潭边原有一棵琪树,绿叶红果。黄山区《谭家桥镇志》记为“琪树”。“照影玉潭里,刷毛琪树间”就是写的这里。
碧山村南的来龙山源于夫子峰,山势逶迤延绵如龙脊,又名卧龙山。村北是踏马岗,相传胡珲常陪李白在此练马。碧山胡家还有太白书院和太白庵,后皆毁。
胡氏一族居黄山峰下,稽古右文,修谱续牒。太平仙源《城南胡氏家谱》经胡珲首修后,历代谱序传承有序。南宋理学大家朱熹对其有极高的评价:“胡氏家乘,特同国史于不朽。”
朱熹也来碧山寻访过的,曾几度回新安省亲讲学。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在胡氏族人邀请下,为当时太平仙源《城南胡氏家谱》写了《乾道辛卯谱序》。序言开头“余由新安适崇安,访师于衡山之下。一见藉溪先生,从游者不啻千余。遂以师事焉”中提到的“藉溪先生”,是朱熹早年的老师,就是南宋学者胡宪,朱熹和吕祖谦等大儒皆出其门下。他还在序中写到提到胡珲“仕于唐者甚众,学公、珲公其最高者。一与李克用并功;一与李白交善,后访至于其家,赠诗而作谱序,故胡氏修谱自此始矣。”在序结语中写到:“予盖后进门下,不敢僣妄,特寻谱之源,述谱之流,因以记其人之贤,以为简末之备览。仍敬书宗谱于卷首耳。”足见朱熹对胡氏一族的恭敬之情。
朱熹不但为胡家作谱序,还在碧山的太白书院坐坛讲学。而承载着中国正式教育制度机构的书院,正是由宋理学家朱熹创立,一时间,黄山峰下,书香飘溢,南宋文人学士云集。峰下的太白书院有联云:“贤才七二,名峰七二,夫子如何屈并列。门人三千,世界三千,教宗原自有渊源。”
黄山夫子峰原名“蜡烛峰”,海拔七百七十米。朱熹在峰东讲学期间,时常登山攀峰,有诗云:“后海云深不见山,天涯何处觅人间。一峰如笋冲霄汉,夫子当年几度攀。”碧山西北的山麓因夫子的寻访,后人称其为“夫子山”,峰也改为“夫子峰”了。峰西不远的山里,就是胡珲黄山先祖胡裕隐居的“尚书里”了。
碧山是常绿的,夫子峰更是秀美的。凤溪上的绿柳桥和问余亭,千年来,不舍昼夜,一直静静地守候在村口,迎送着过往的文人雅客,村中的太白书院也传播着根深蒂固的精神文化。那胡氏宗谱,因有唐宋大家的序言,是宗族的神圣符号,深藏山中,字墨里,一直承袭着唐风宋学的风味,谱写着诗意文风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