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网
洪武皇帝出生于公元一三二八年农历八月初八清晨,出生地在河南省濠州(今安徽省凤阳)钟离县孤庄村,父亲名叫朱五四,母亲为陈氏,祖上几代均为租种别人土地的佃农,家境十分贫寒,都不识字,其父朱五四便以他出生日月为由,给洪武皇帝起名为朱重八。
洪武皇帝从小给田主放牛。十六岁时,凤阳一代流行瘟疫,其父母兄长不能幸免于难,洪武皇帝成为孤儿。后经过邻居汪大娘介绍,在皇觉寺出家,当了一个小和尚。一三五二年,元末农民大起义的时候,洪武皇帝投奔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郭将其名更改为朱元璋,字国瑞,并逐渐有了自己的武装力量,成为反抗元朝统治的主要领袖。一三六八年推翻元朝统治,建都南京,国号明,然后用了几年时间统一全国。
朱元璋登基后,因为长期战乱,人口减少,田地荒芜,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破坏,所以他把“修养生息”作为基本的政策,并制定迁民垦荒的方针,在朔州马邑县和洪洞县大槐树下进行了十次大的官方移民,并制定移民条律: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迁移,使北方中原广大地区的社会经济,得到较快的恢复和发展。他所制定的移民政策,在他儿子(永乐皇帝)和孙子(建文皇帝)时期依然执行,这是明朝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为什么朱元璋要从山西移民
传说朱元璋在起兵之前,他曾是个和尚,跟随师傅来山西化缘,看见山西地方富庶,百姓安宁,非常羡慕。于是起兵以后,首先想到山西地方好,地势也险要,是个可靠的后方,就派兵来打。
当时,这里为元将扩廓帖木耳(外号叫王保保)的天下,王保保父子人强马壮,兵力雄厚,再加上那里四周都是崇山峻岭,易守难攻。朱元璋多次发兵进攻,可就是攻不下来。
于是,他对山西有了成见。当了皇帝也怕山西人不拥护他,产生什么变动。所以在移民的时候,把山西人迁移外省,以保他大明江山万年。
这个传说,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山西在元末乱世时候,因为地理的原因,受到的影响比较小,依然比较富庶,人口众多。所以,明朝政府制定移民政策时,把山西作为首选之地,也在情理之中。
胡大海复仇的传说
在民间,还广为流传胡大海复仇的故事。
元末,河南一带流浪着一个乞丐,其人五大三粗,相貌丑陋,带片披襟,蓬头垢面,体壮如牛却游手好闲,为乡亲们所不齿,人们避之如恶煞厉鬼,即使有残羹剩饭也不施舍。他一出现,家家便关门闭户。
一日,他猝然闯进一土财主家,伸出毛茸茸的黑手讨要,老妪为羞辱他,将一张大油饼为孙儿揩腚后,扔狗吞食,并喝狗将其咬出门外。这乞丐就是胡大海。胡深感中原人心太坏,遂暗暗立誓,有朝一日发迹后,定来此雪恨复仇。
后来,胡大海弃讨投伍至朱元璋麾下。胡膂力过人,嗜杀成性。疆场上,呵佛骂祖,虎口拔牙,因战功卓著,一介乞丐白日升天,成了朱明王朝的开国元勋。
朱洪武于南京君临天下,大赏功臣。胡大海拒金银财宝田宅奴仆而不受,当朝奏明复仇事。朱洪武知胡乃杀人魔王,踌躇再三,只恩准胡“杀一箭之地”。胡率兵至河南境内,恰有一雁当空飞来,胡心中暗喜,弯弓发箭,箭着雁尾,雁带箭南飞,飞过河南,又掉头飞向山东,胡统兵随雁杀去,直杀得豫鲁两省“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当然,这只是百姓憎恨统治者争权害民的一个传说。
明朝皇帝欺骗移民的传说
在洪洞县,至今都流传着明朝皇帝欺骗移民的传说:
人们都知道洪洞有棵大槐树,相传移民都是从这里走向四面八方的,官府在那儿设局驻员,集中移民,编排队伍,并发给凭照川资。原先那棵大槐树已死,现在人们看到的是它的孙子——第三代大槐树。明朝皇帝下达了迁民命令后,谁也不肯背井离乡外出生活。这时官府贴出布告,说:“不愿意迁移者,必须在三日之内赶到大槐树下,愿意迁移者,可在家等候。逾期不来者,视为愿意迁移。”布告一贴出,人们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晋北的,晋南的,晋东南的……大槐树下一下涌来十几万人。
突然,一大队官兵包围了大槐树下的人。一位官员宣布:大明皇帝命令,凡来大槐树下的人,一律迁走。这道命令把人们惊呆了!人们这才醒悟过来:咱们被官府骗了。人们哭喊叫骂,但一切都无济于事。官兵强迫人们登记,把人们赶上了迁徙之路。穷家难舍,故土难离。
对于明朝移民来说,背井离乡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这样的传说,表达了移民对明朝政府的愤恨。吴晗在《朱元璋传》中说,“迁令初颁,民怨即沸,至于率吁众蹙。惧之以戒,胁之以劓刑。”劓刑,就是将鼻子割掉的一种刑罚。
“解手”和“背手”的传说
明朝政府是强迫移民的,官兵为防止移民逃跑,就把他们捆绑起来上路。捆绑两条胳膊叫大绑,捆绑一条胳膊叫小绑。不仅如此,还怕他们带绳逃走,就用绳子把捆绑起来的人连在一起,押解上路。许多人连在一起,要动都动,要停都停,一个人要动,牵连好多人,谁也逃不脱。对押解的官兵来说,自然省事,可就是苦了捆绑的移民,最麻烦的是大小便。
为了表达清楚意思,话很长,比如一个人要大便或小便,首先的报告:报告大人,请让大家停住,把我的手解开,我要大便。人数多,路上解绳子的次数也多,官兵也觉得麻烦,但这个办法是不能改变的,到后来,简化的就剩下几个字了:我要解手。听者也明白这话的意思,直到后来定居下来,这个说法已经成为人们习惯用语了,解手也就成了人们大小便的代名词。
至于背手,因为移民的双手被捆绑在身后,动弹不得,这种走路的姿势被固定下来,成为人们的个人习惯,至今在移民地域里保存着,尤其是上坡的时候,双手背在身后,反而觉得很舒服。
这个传说应该有很大的可信性,移民们迁徙是强制的,官兵自然会采取措施,语言中有这样的词汇,正是这些历史曲折的反映。
小脚趾复形的传说
洪洞县祭祖园中门有一副对联:
“举目鹳窝今何在,坐叙桑梓骈甲情。”
这副对联说的是,凡是大槐树迁民后裔,小脚趾都是复形的。也就是说:小脚趾分为大小两瓣。这里又有一个传说。传说明朝移民时,人们留恋故土,不想走,即使到了路上,也屡屡逃跑。官兵就想了一个办法,让迁民脱掉鞋袜,在每个人的小脚趾上砍了一刀,一方面是脚受伤,移民要逃也跑不快;另一方面就算逃跑了,官兵捉拿的时候,只要一看小脚趾,就知道是不是移民了。
这个微小的生理特征,因为联系着移民的血泪和历史,竟然就这样遗传下来了。如今,你只要是小脚趾复形,人们就有把握说你是移民后裔。
刀伤能够遗传,这自然是不科学的,但这个故事是大槐树移民,对明朝野蛮移民政策的民间记忆,也表明了他们不忘故乡、不忘根本的精神。
打锅牛的来历
传说明初迁民的时候,有一家姓牛的人家,兄弟五人,临别时,兄弟依依不舍,就打破一口铁锅,分为五块,各执一块,作为后代认亲的标志,所以称为打锅牛。如今,姓牛的人们见了面,总要先问一句:打锅不打锅?如果说打锅,那毫无疑问就是一家人了。
还有一个打锅牛的传说,是说姓牛的人家有七个儿子一个女儿,家穷无力娶亲,只好分家移民,另谋出路。临别时打了一口锅,分为八块,七个儿子一人一块,连嫁到张家的女儿也分了一块。牛家老爹说:只要破锅在,就是一家人。因为这个说法,张氏和牛氏攀亲也要对认破锅。
打锅牛的传说,仅仅是众多用打破锅片认亲的一个传说而已,类似的还有铁锅申和铜锅申的传说,这个传说,反映了移民的亲情观念。
思乡鸟的传说
这个传说产生的年代不长,那是一九九一年的事情。洪洞县委、县政府准备筹办第一次“寻根祭祖”节,三月末的洪洞县,依然是春暖花开、杨柳吐絮的一片美景。三十一日下午,祭祖园的工作人员正在忙碌第二天的开幕式,临近傍晚时份,祭祖园上空突然飞来数万只灰色无名小鸟,密密匝匝云集在大槐树周围,站满了几百株树枝与树梢。还有民居的房顶上,也落满了这种小鸟,啾啾欢叫。人们一下子惊呆了!无论普通百姓,还是学者专家,都不知道这些鸟从何而来,叫什么名字,是什么种类?但人们一致认为:是几百年前移民先祖之魂,化作小鸟回乡探亲。
不管这个传说是真是假,反正是从那年以后,这种不知名的小鸟年年四月初就飞来,直到十日左右才飞走。更为奇怪的是,有一年当地不准备举行“寻根祭祖”节了,小鸟依然前来,不是飞到祭祖园,而是径直飞向洪洞县委大院,好像示威抗议一般。还有一年,当地开工修建占地三百亩的祭祖堂,小鸟全部飞到此处,当地人说:“连小鸟儿都来庆贺祭祖堂的开工。”
这个传说有几分神奇色彩,说明移民先祖对故土眷恋之情,几百年也割不断,即使在世不能回来,灵魂也要化作小鸟回来探望,也反映了山西人故土难离的情结。
悠悠 600多年过去了,汉代古槐已不复存在,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之中,而同根孳生其旁的第三代槐树,则枝叶繁茂,充满活力。在祖国的大地上,遍布着老槐树处迁民之后裔。槐乡的后裔已遍布全国20多个省, 400多个县,有的还远在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广大劳动人民从古槐迁走后,经过几代、十几代,大都不知道被迁前是何村何地,但都知道“大槐树处是我们的故乡”,这一点至今谁也没能忘却。
解放后,这里游人不断,他们千里迢迢,寻根认祖,这些炎黄子孙,也像古槐一样,一代又一代,繁衍在黄河两岸,大江南北,地球东西,世界各地。他们牢记父辈昔日背井离乡,飘流四方之苦,继承祖业,艰苦奋斗。尽力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