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你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王朝,很多人都会答以“夏商周”,但是,随着人们对古籍的研究逐渐走向深入,一个迷雾重重的比夏商周更为古老的王朝轮廓逐渐浮出水面,让华夏文明曙光初现的那段时间,显得更为扑朔迷离。 虞朝(约公元前36世纪-约前21世纪),中国历史上一个可能存在过数千年的王朝,在夏朝之前。舜是虞朝的最后一位统治者。但是你要知道,夏以前的朝代是虞,春秋时人还言之凿凿。不幸的是春秋以后文献散失,有关虞代的史料大量湮没。战国以后文献中所述的虞史传说又大半经过了诸子的加工改造,可信性大大下降。近代辨伪思潮兴起以后,古史辨派的学者们索性从信史中将虞代一笔勾销,将夏以前的古史一古脑儿归于“神话传说时代”。
周朝末年,战国七雄鼎立,时有人整理史书系统,以历代帝王之祖皆为黄帝之后,写成《五帝德》和《帝系姓》二文。其中所记虞之世系,从黄帝到舜共为九代,而尧为黄帝的五世孙,从黄帝到禹也是五世。根据已有资料清理出的有虞氏的世系如下:
幕、穷蝉、敬康、句芒、牛、瞽瞍、舜、商均、虞思、箕伯、直柄、虞遂、伯戏、虞阏父、胡公满,共十五个名号。
《史记》中记载说虞王舜在位五十年,有典可查。而在成书更早的《韩非子·显学》则记载了一句耸人听闻的话:“虞夏二千余岁。”按照这种说法,有虞朝决非只有一代五十年。
《国语·郑语》记载西周末年史伯曰:“夫成天地之大功者,其子孙未尝不章、虞、夏、商、周是也。虞幕,能听协风以成乐物生者也;夏禹,能单平水土以品处庶类者也;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周弃,能播殖百谷蔬以衣食民人者也;其后皆为王公侯伯。”按照这个说法,幕、禹、契、弃都是本族中最有地位的人。不过到后来,禹、契、弃常被人称道,而虞幕却很少有人提到了。
《左传》记载道:昭公八年(公元前534年),晋国的史赵说:“自幕至于瞽瞍无违命,舜重之以明德,寘德于遂,遂世守之,及胡公不淫,故周赐之姓,使祀虞帝。”在这个说法中,虞的世系很长,舜与遂二人尤为出众。
又记载:“昔虞阏父为周陶正,以服事我先王,我先王赖其利器用也,与其神明之后也,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诸陈,以备三恪。” 可知虞之立国,历夏、商而不绝,至周时转而为陈,战国时则为田齐。
永济地方志,清光绪12年(公元1886年)蒲州知府事赢杜崧年《续补永济县志序》上首句就是:“蒲坂自虞帝以来经天纬地之人,历代层见迭出,昭著史册,目河中为人文之蔽”。既然称说虞帝,可见认为就是一个朝代。中国封建王朝一代最长的为清康熙王朝61年,以此估算奴隶社会的虞朝至少二十四代。如按舜在位五十年算一代,虞朝至少也有三十代。
由于虞为朝代与夏商无别,所以西周建国后还对其后裔优予礼遇。“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诸陈,以备三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陈与宋、杞合称“三恪”同受周人的客礼待遇,正是虞、夏、商三王历史地位相埒的确证,可知虞夏商的三代概念早在西周初年就已形成。如若不然,周人何以不按后期儒家所谓周世“尊贤不过二代”的说法将陈排除在外而只备杞、宋二恪?又何以不将封于祝的黄帝之后和封于蓟的尧后一并增入而合称“五恪”?
良渚古城
良渚文化出土文物
最近在良渚发掘出京畿规模的古城了,其土龄在夏商周之上,先人早有记载:《周书》而上是《商书》,《商书》而上是《夏书》,《夏书》而上,赫然便是《虞书》。良渚就是虞朝都城!而且当时良渚文化的波及范围,谈不上小国寡民目前发现良渚文化的地方有浙江、江苏、安徽、江西范围也有30万以上公里。
虞朝之所以晦暗不明,扑朔迷离,可能是由于夏朝本身年代久远,文字记录也未发达;也可能是夏王朝自知取代虞朝,无论如何论证也实际难以服众而故意以各种方式干脆彻底埋没虞朝的历史,使得后来人几乎根本无法知道虞朝的存在;也很可能是儒家创始人为了美化古代,而刻意把虞朝说成是禅让时代。
虞朝之说的论点如果确立、确认,那么中国的历史通称就要改变。“中国上下五千年”就要改为“中国上下六千年”,“五千年华夏文明”就要改为“六千年华夏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