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070阅读
  • 1回复

“火箭小子”胡振宇的太空梦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8-08-26
火箭小子”的太空梦想——胡振宇带领研发团队制造探空火箭创业纪实
来源:《中华英才》(2018年8月17日)  作者:李军、刘小渡

    神秘太空——
    少年英雄直击火箭梦想
    胡振宇,坐在记者面前这位带着一脸稚嫩的1993年出生的小伙子,是一位在商业航天领域摸爬滚打干了足足4年的创业小老兵。
    “我们的团队非常年轻,基本上都是80后、90后。”吴晓飞,这位提着滑板、踩着滑板车上班的90后,就像是个初出茅庐的孩子。可每当谈论到技术方案,他眼神中总会流露出一种对待科学的严谨与未知的向往。
    胡振宇向记者介绍说:“晓飞是那种能把我们设计的方案变成实实在在的产品,并且能够获取到我们想要数据的魔术师,他真的就像是我们团队灵巧的手。”
    胡振宇还如数家珍地一一介绍了团队中的其他成员。
    胡振宇自信地说起了他们的创业故事,这不禁让人想知道一个当时年仅20岁还未本科毕业的毛头小子到底是出于什么目的来选择这样一个让常人望而却步的行业作为创业方向。
    事实上,早在2011年9月,胡振宇就在广州成立了一个由在校大学生组成并从事探空火箭研发的兴趣团队,凭借自幼对火药的爱好和动手试验积累的经验,18岁的胡振宇对多种仿真设计及固体发动机的制造进行了基础研究。2013年7月29日,由他担任项目组长,在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成功发射了代号为“YT4”的第一枚由大学生自制的探空火箭。尽管这枚火箭相对于电视上看到的运载火箭结构简单、体积较小,但从箭体设计到加工组装,从发动机的车、铣、刨、磨到钻孔固定,从组装调试到点火发射,每一个细节都是靠他们双手一点一点完成的。这次飞行的成功是国内探空火箭业余爱好者发射成功最大的探空火箭。
    在此过程中,胡振宇以及他的小伙伴们与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进行了多次交流,胡振宇为自己创造了一次宝贵的实习机会。
    一个月的实习期很快就过去了,可胡振宇并不满足在办公室中所做的纸面设计。他觉得一个系统工程最需要做的就是创造试验的机会,可当时在研究院内并没有可能给一个本科实习生提供这样的条件。胡振宇心想自己已经发射过火箭了,应该不会太难。从这时起他萌发了创业的理想,通过创业闯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飞向太空的航空航天制造道路。
    就这样,年仅20岁的胡振宇,揣着卡中仅有的两三千元积蓄,开始频繁往返于广州与深圳之间。而当时的胡振宇,还住在广州城中村的农民房中,靠着教钢琴的兼职外快,在没有跟任何人吱声的情况下,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向往太空——
    火箭梦想成就合作伙伴
    “老实说,我觉得自己一直都很幸运,竟然在公司刚成立不到两个月的情况下就拿下了科研订单。”胡振宇说。这里所说的订单并不是哪所高校或者民营公司,其来源正是我国航天某研究院,而此订单是为某个预研项目提供的一款全新研制并且可以实现推力调节的液体火箭发动机。
    胡振宇对记者说:“当时真的想都没想,无论如何我都要把这个订单接下来,并竭尽全力做出来。“能有这样一次机会参与到国家队的项目中,还是如此重要的核心部件的开发,对于胡振宇来说,心中真的无比自豪。
    在此过程中,随着媒体的广泛关注,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工程师与爱好者加入。就是这样一支团队,在创业初期克服了条件不成熟、资金不充沛、经验不丰富等诸多问题,在江苏高邮的郊外,凭着满腔热血和“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干劲,完成了一款液体发动机的完整研制,并在此后的数个月内反复试验中,不断完善产品。终于在2014年底各项指标均满足研制需求的情况下顺利交付了产品。

    “我们要用中国民营企业平台做出满足市场所需、具有竞争力的小火箭产品。这不仅是我们创业的目标,也是我们应该为社会做出的贡献”。图为在内蒙古发射探空火箭。
    胡振宇回忆道,当时为了尽快进行点火试验,团队整整连续4天在郊外忙到凌晨,就像一支突击小队,而其中最考验人的则是野外试验场地的蚊虫。发动机点火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必须在荒无人烟的野外进行。夜里,成千上万只蚊虫扑面而来,就算身上涂满了驱蚊水,那蚊虫也黏在身上疯狂地吸吮,一直到吸饱到飞不起来。胡振宇形容着当时的场景说:“我只要随手一抹,就可以弄死几十只满腹是血的蚊子,凌晨回到房间细数一下,单是双脚和两条腿上就被叮了50多个包。”辛劳迎来了试验的成功,拼搏迎来了发动机的点火升腾。
    而正是在这个时候,胡振宇又发现创业并没有当初想得那么简单,需要克服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问题,从运营到规划,从成本控制到团队管理,只有真正踏上一条火箭制造运营的道路,火箭事业才能走向成功。在胡振宇的脑海,渐渐地对创业有了一个清晰的意识,有了一条明确的脉络,他深切地感到,慢慢成长的他正在成为一个能有所担当,向团队负得起责任的创始人。胡振宇说:“其实到了这个时候,我才渐渐发现当初自己一个人的梦想,却因为一群志趣相投的人聚在一起,慢慢地变成了理想。”那时的胡振宇,开始严谨理性的思考如何将他们的理想一步一步的变成现实。
    探索太空——
    核心技术成就社会认同
    从最初的一个人爱好者到现在已有数十人的工程师团队,从当初在郊外田间中试验到现在拥有自己的试验基地,一路走来的胡振宇体会到不仅仅是团队的成长与环境的改变,更是核心技术所带来的一种社会认同。
    “核心技术是第一竞争力,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去啃‘火箭回收技术’这块硬骨头的根本原因。”胡振宇说,“随着燃料的消耗,火箭的质量一直在过程中减少,质心等物理特性也发生了变化,再加上液体摇晃所带来的干扰,就算在无风的环境下想把火箭控制住都非常具有挑战。”而团队之所以能够实现这项技术的突破,与团队的辛勤付出密不可分。
    团队的工程师有个特点,除了在办公室内做设计仿真,就是一头扎进试验现场参与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无论刮风下雪和酷暑严寒,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无一例外的“重在参与”,因此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对整个火箭系统都颇有各自的见解。胡振宇面对记者骄傲地说:“我们所做的工作不仅限于火箭的总体方案,诸如变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箭载控制系统、姿态控制算法、增压输送系统这类关键分系统都使用了我们自主研制的产品。”
    走向太空——

    研制目标瞄准国家战略
    据统计,从2014年至今已有数十家航天领域的创业公司纷纷诞生,其中既有从事运载火箭研制及发射服务的火箭公司,也有从事卫星研制及应用的商业卫星公司,除了行业最上游的卫星制造及发射之外,提供卫星测控服务及行业专业咨询的公司也纷纷出现。由此也可看出,航天领域的创业方向及服务类型愈加丰富,这势必会带动整个行业的快速发展。
    胡振宇对记者说:“尽管行业中的创业公司越来越多,但是具有军工四证、资质齐全的公司并不多。传统的申报流程不仅手续繁杂、开销巨大,更存在很多不够明朗的规则,倘若没有具备资质的国企牵引,一家民营公司很难独立完成资质认定。而没有军工资质,便无法了解、参与到我国重大科技项目中,这大大的限制了民参军的创新机会。”
    除了政策与行业上的呼吁,胡振宇也正在通过自己的方式来推动科技的进步。2017年5月20日,他们面向社会发布了一项名为“TopChallenge(突破)”的工程科技挑战赛。作为首届赛事的主办方,计划面向社会提供了一枚货真价实的火箭以及100万奖金,来激励社会各界具有控制算法上先进见解的团队或者个人参与进来,共同解决火箭回收技术这项工程难题。赛事公布后,目前已有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及社会的20多支团队参与到了这项技术的开发中,加快了这项技术的成熟,同时也更加直观地加深了公众对此航天技术的认知。
    “我并不希望这是作为一个民营企业独有的赛事,我更希望这项赛事能像火炬一样不断的传承下去,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进来,通过高额的奖金,激励更多航天青年才俊和资深专家参与进来,加快解决工程难题甚至是社会难题,比如雾霾、交通或者教育。”胡振宇如是说。
与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合影。

    仰望太空——
    脚踏实地走进国际视野
    胡振宇是这样规划未来:“我们会坚定不移地以可重复发射技术为核心,立志10年内成为具有国际视野且技术先进的航天发射综合公司。”
    目前,该团队的首款可重复运载火箭目前正处于紧张有序的研制阶段,大吨位液体发动机也即将点火。按照未来3年的规划,他们将相继推出不同体量的火箭用于亚轨道科学试验或是商业卫星发射服务,而在更远的未来,大型运载火箭的可重复使用将大幅降低发射成本,深空探测、轨道旅游甚至是前往其他星球,都将变得触手可及。
  
胡振宇与国际空间站单次驻留时间最长宇航员Kelly合影。

    近期,胡振宇受邀参加了两个国际性的活动:
    6月下旬,受邀参加了联合国外太空事务司主办的联合国外空会议50周年纪念活动UNISPACE+50。UNISPACE+50 是21世纪以来第一届联合国全球航天峰会,是迄今为止21世纪最大规模、最高级别的航天盛会,20多国航天局长参与其中,为多边和双边合作提供了极佳平台。会议期间,胡振宇介绍了运载火箭、可回收火箭等产品及技术进展,得到了许多与会官员、航天领域企业家的认可和期待。同时,胡振宇与多个国家的参展企业进行了深度交流,就公司可回收亚轨道火箭、小型运载火箭潜在合作需求建立合作渠道。
    7月中旬,胡振宇在中国香港举行的福布斯亚洲30位30岁以下精英峰会(U30峰会)上,作为特邀嘉宾做了主题为《 A Dream from Space 》的英文演讲。在演讲中,胡振宇回顾了创业4年的心路历程,以及可回收火箭项目在实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峰会现场,还首次对外公布了在长达两年里进行的近300次试验过程中火箭在各种状态下的部分实拍图。
    胡振宇说:“未来,我们将坚定不移地以自主研发可重复发射技术为核心,立志成为具有国际视野且技术先进的航天发射综合公司。我们将坚持不懈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加快人类星际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正如同15世纪末的人类大航海时代来临时一样,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节点往往会源于一项交通技术的更新换代。从帆船的远航让我们发现了新大陆,从飞机的离地让我们翱翔于天空,航天技术又何尝不会带来人类文明进展中的下一个转折。  
    (本文有删节——编者注)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8-08-26
【早期报道】胡振宇:“火箭小子”链接太空之梦
来源:北京日报(2015年4月7日)  作者:王建蒙)

“火箭小子”胡振宇(左)、严丞翊(中)、吴晓飞(右)。


  2015年3月25日,“翎空一号”探空火箭在内蒙古发射试验前,翎客航天全体成员合影。(从左往右)一排:曹志扬、胡振宇、吴晓飞、楚龙飞、金鑫;二排:严丞翊、宓泽璇、杨剑。
  从古到今,火箭一直是人们探索宇宙唯一也是最有效的运载工具。火箭在人们心中不仅是神秘的产物,在科技领域也是需要诸多前沿基础科学来支持的复杂系统。几十年来,中国的火箭生产一直是由国家大型机构来完成。
  照片上的这三位年轻人:胡振宇、严丞翊、吴晓飞,是我国第一家民营火箭公司“ 翎客航天”的发起人。他们是立志用汗水和智慧实现火箭梦的“火箭小子”。
  1、心动——
  初见“翎客航天”之“大脑”
  2013年12月21日晚,我手持请柬去欣赏一场演唱会。
  之前的几天,我正准备出差欧洲洽谈小火箭合作,《神剑》杂志副主编兰宁远提出想让我见一下几个刚刚毕业的80后大学生,他们上大学期间便发射了“准专业的探空火箭”,目前正在筹划注册公司开展火箭研究。我当时工作有点忙,但更主要的是感到这几个“大孩子”要干的事多少有些天方夜谭,便拒绝了。谁知他却安排80后的天使汇投资公司CEO兰宁羽在演唱会与我“偶遇”。原来这晚请我观看演出是他们的“预谋”。
  三天后,兰宁羽带着胡振宇来到我的办公室。
  1993年出生的胡振宇个头不高,微微疲惫的脸上挂着羞涩的微笑,见到我,略显出腼腆的表情。他正是即将成立的“翎客航天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他联手另外几个年轻人立志以“翎客航天”这个民间运营实体,成就设计、制造、试验、发射的火箭梦。“翎客航天”的英文名“Link Space”,表达了他们将实现太空与地球的链接之梦。
  这位看似柔弱的小伙子刚一坐下便语出惊人,他要采取打破常规的一种新思维、新模式,开创高性能、低价格、适应性强、满足市场需求的探空火箭和小火箭发动机,希望得到我这样的“老前辈”的支持。初听此话,我感到小伙子口出狂言,但我当时的主要精力正好放在国际小火箭合作的事情上,他的想法又使我觉出一丝新奇,遂促使我与他进一步交谈下去。
  小火箭虽然多了一个“小”,但就运载火箭来说那可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要想让火箭飞上天,必须拥有箭体结构、推进剂贮箱、发动机、飞行姿态控制、遥测参数传输、有效载荷配置……白手起家自制火箭,乍一听起来似乎是痴人说梦或者是狂人妄想。但他们却真的开始了小火箭的制造。他们是从探空火箭开启他们划时代的火箭里程的。
  探空火箭比运载火箭要简单,其飞行轨道基本是直上直下。由于有效载荷不需要突破引力冲出地球,所以无需加速至第一宇宙速度。但其返回地面的数分钟时间内可以完成一系列失重试验,获取大量试验数据。
  2011年,尚在华南理工大学读工商管理的胡振宇萌发了研发探空火箭的念头,当年9月他在广州地区发起了由在校大学生组成的国内首个独立研发探空火箭的项目团队。凭借自幼对火药的爱好和动手试验积累的经验,18岁的胡振宇对多种仿真设计及固体发动机的制造进行了基础研究。2013年7月29日,由他担任项目组长,在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成功发射了代号为YT4的第一枚由大学生自制的探空火箭。这枚火箭尽管粗糙、简单,但从箭体设计到加工组装,从发动机的车、铣、刨、磨到钻孔固定,从肩扛手抬到点火发射,每一个细节都是靠他们自己一点一点完成的。这次飞行成功是国内探空火箭业余爱好者发射成功的最大的探空火箭。
  第一次亲手制造出来的火箭就能够达到这样的结果,他们欣喜万分,也更加坚定了加快速度做出能够进入市场具有实用价值火箭的决心。但接下来的发射远比第一次更具难度。当他们花光了口袋里所有的钱按下发射按钮那一瞬间,火箭灰飞烟灭。他们筹措了资金接着进行第二次发射,没想到火箭还没飞起来便在发射架上炸开了花。
  接着,一个月后的2013年8月,他与他的团队完成了他们亲手设计、加工、制造的液体火箭发动机。这次试验目的在于原理验证阶段测试发动机再生冷却及雾化技术。在经历了两次点火失败后,他们一次次找原因,随机修正后,翘首以待的第三次地面点火测试大功告成。这是国内首台由业余爱好者制造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液体火箭发动机。
  谈话中,我以调侃的口吻问胡振宇:“你们有没有想过把你们公司的英文名改为Space Link?”他像有准备似的很干脆地回答我:“想过。我们公司的名字就是要有别于美国Space X公司。尽管美国Space X公司做出了人类近百年航天史上了不起的创举,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学习并研究他们的创新思路和超常规做法,但我们绝不想在公司名上沾Space X的光。我们要稳扎稳打以我们的创造一步步实现我们的火箭梦!”
  胡振宇表示:“我们要用民营企业平台做出满足市场所需具有竞争力的小火箭产品。这不仅是我们创业的目标,也是我们应该为社会做出的贡献。我们就是要用我们的智慧实现民营高科技产品的市场需求。”
  我有点喜欢上了这个既灵活又固执、既沉默又活跃的火箭青年,遂送给胡振宇“火箭小子”的昵称,没想到他的愉快顿时堆在脸上,连声说:“我喜欢这个名字。您只要能够抽点时间支持我们,我一定努力把‘火箭小子’这个名字叫响。”他说出的这句话竟然使我心头一动,让我感到应当把自己几十年积累的技术和经验送给他们,权当为他们在前进的路上助一点去曲取直的微力。
  2、心喜——
  再见“翎客航天”之“眼睛”、“手”
  时隔不久,胡振宇再次带着他的两个伙伴准时来到我的办公室。进来的三个人,一个背着沉甸甸的双肩包,另一个手里提着一付两头上翘、下面有4个轮子的滑板,还有一个手里竟然提着一辆轱辘小而轻巧的折叠自行车。他们三人气喘吁吁、大汗淋漓,却神情愉悦。见我纳闷,他们解释说:“我们分别从三个地方汇集到这里,虽然采用了不同的交通工具,但时间算得非常准,既没有早来等待,也没有迟到难堪。”说完后互相会意地笑着看着我,让我感到这几个履约守时的年轻人很可爱。
  手提自行车的小伙子一脸阳光:“我叫严丞翊,1984年出生。我是从清华大学骑自行车来的。因为对北京的公交不熟悉,查看地图后,我觉得从清华大学到这里也就10公里多的路程,骑自行车会更好控制时间。”他一边说,一边把脑门的汗水抹下擦到T恤上,“我从小就对宇宙空间充满遐想。我的父母亲对我比较宽松,对我的兴趣爱好基本是支持的。我在香港科技大学获得物理学士,是美国密西根大学航天科技硕士,在清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读的博。凭着爱好,我参加过超重型运载火箭和载人登月轨道方案计算研究;参加过全球高分辨率卫星图像和全球卫星宽带互联网团队的研发。研究生毕业后,参加国际火星协会,在美国犹他州火星沙漠研究站担任过指令长;在美国任职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程师、卫星地面站机械设计工程师。毕业后我没有参加国家航天对外竞聘,果断加盟刚刚组建的翎客航天,担任公司的CVO。”
  我做出一个手势说:“停、停、停,你是公司里的CVO?CVO是什么官?”
  这不是我故弄玄虚在质疑,虽然CEO,CTO,CFO这些首席执行官、首席技术官、首席财务官我知道,还真不知道CVO。原来,CVO是高科技企业近年来添置的一个新头衔,是首席前瞻官Chief Visionary Officer的英文缩写。 “火箭小子”有如此商业运营头脑,顿时让我感到后生可畏。
  那个提着滑板的小伙子说:“我是从北京南边我住的旅馆滑到这里的。这个天气,蹬滑板不会堵车,时间可以由自己支配,很爽。我叫吴晓飞,1990年出生,从小喜欢在车、铣、刨床的机械上动手。我16岁从技校毕业后进入上海一家机械加工模具厂工作,在机加工行业有6年从业经验。自2011年起,我凭着自己的爱好和热情,独立开展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粗浅加工,先后做出几款液体火箭发动机及固液火箭发动机雏形。我特别喜欢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究和实际加工。是共同的愿望和爱好让我和我的翎客航天伙伴们一起设计制造了首套移动式液体火箭发动机地面测控采集系统。实际上,我在公司里就是液体火箭发动机制造的熟练机械工。”
  接下来,胡振宇急迫地向我介绍他的两位同伴。他指着吴晓飞说:“我和飞飞经常在网络社区平台的科创论坛上交流火箭和发动机技术,跟他谈得越深入越感到他应该是国内业余爱好做液体火箭发动机最厉害的人。我俩第一次见面时,到他的工作室我才发现,虽然是个简陋的小作坊,但很实际、很全面。”
  然后,胡振宇又指着严丞翊说:“我们最早在微信里聊我们对火箭的爱好,聊各自做火箭的酸甜苦辣。真的当我见到严丞翊才发现他特别年轻有活力,完全不像是一个快30岁的人。”
  此后,他们三人便越联系越勤,越谈越深,共同的爱好和志向把他们维系在了一起。胡振宇对他们三人的分工界定比喻为:“严丞翊就像我们的眼睛,他会用敏锐的思维发现许多具有前沿高科技的信息;而我就像我们团队的电脑,去具体统筹和规划我们要做的方案和计划;而真正要把产品做出来就得靠吴晓飞了。飞飞真的能把我们谋划的概念变成实实在在的产品,并且能够获取到我们想要的数据,他真的就像是我们灵巧的手。”
  胡振宇认为,他和吴晓飞都属于做事比较急、考虑问题比较快却没那么全面的人,但严丞翊不同,他考虑问题理性、严谨,分析问题会相对更全面。“我们在许多方面虽然都是一拍即合,但在合伙开公司的过程中摩擦和分歧仍然不少。不过,大家还是学会了从不妥协慢慢找到磨合点。如何从一个什么事都想自己做的人,变成一个可以合理分工、在团队运作中高效发挥各自作用的人,我们在逐步地向成熟走去。”
  当这三位年轻人组成一个优势互补的团队后,他们酝酿的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液体发动机发展计划付诸实施了。
   3、心安——
  三见“翎客航天”之“心脏”
  2014年最后一天上午9时,胡振宇又一次如约来到我的办公室。这次随他来的是一位生面孔小伙子。
  小伙子叫楚龙飞,1985年生于河南,在北京理工大学读的本科,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设计专业读的硕和博,博士毕业后,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火箭研究与发展中心工作两年,主要从事运载火箭的研究与设计工作,曾参加过院里好几项国家重点航天项目。前一段时间辞去公职,加盟到翎客航天承担火箭总体方案设计、气动与结构分析等工作。
  我听完他的自我介绍一时语塞:“什么?之前你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发中心?怎么才工作两年人家就不要你了?”
  楚龙飞说:“不是人家不要我呀,是我自己主动提出辞呈,是经过正式批准离开的。”
  “你喜欢航天?喜欢火箭?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那可是中国运载火箭的发祥地,是拥有近3万人、中国最大的火箭设计、研制、试验、生产的单位呀。”我还是十分不解。
  “是呀,正因为那里人才济济也不缺我一个,我才辞去那里的工作来到翎客航天的。”他坚定地回答我。
  “你今年29岁,娶老婆没有?她同意你这样的决定?”
  他满脸笑容地对我说:“还属于没有负担的单身,不过有女朋友了。她还在北航读博没毕业,等她毕业后说不定也会来翎客航天一块儿发展呢。”
  他说得如此轻松,让我这从事航天30多年的老航天大吃一惊。今非昔比,我真的是out了!
  胡振宇放下他的双肩包,说今天来主要是给我报告好消息的。说着从包里掏出电脑,打开一段视频给我看。只见电脑上的图像“轰轰”地喷着火焰。他告诉我:“这是翎客航天首台复合冷却变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点火试车实际情况的视频。楚龙飞加入我们翎客航天团队后加强了我们的力量,加速了我们的成功。”
  这次试验对于翎客航天具有关键性技术升级的里程碑意义。2014年1月2日翎客航天公司正式注册,1月8日就拿到了某大型航天国企为预研试验生产一款原理性验证小推力液体发动机的订单。这款发动机的难点在于推力可以无极调整变化。按照订单要求必须在年底前完成发动机的研制和点火试验。“火箭小子”们拿到订单后立即制定了缜密的工作计划——1个月内完成材料器件采购;两个星期内完成试验设施搭建。
  任务下达后,首先是疯狂的采购,各种型号的传感器、导管、电磁阀、电子芯片在短短的1个月内奇迹般购齐。发动机地面测试系统的搭建,其技术含量丝毫不低于液体火箭发动机的制造,所消耗的精力远超预期,但他们日夜兼程还是在两周内完成了。燃烧剂和氧化剂储罐是他们购得材料自己下料焊接的。推进剂输送管道连接,发动机点火固定台的加工,各种压力、温度、流量传感器的设置以及美观便携式由计算机实施的控制台等等大量设施都由3个“火箭小子”亲手制作。为了最后的点火试验,翎客航天团队整整4个昼夜没有合眼,完全是一次拼命行动。最残忍的是野外试验场地的蚊虫。发动机点火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必须在荒无人烟的野外。夜里,成千上万只蚊虫扑面而来,就算身上涂满了驱蚊水,那蚊虫也黏在身上疯狂地吸吮,一直到吸饱而飞不起来。胡振宇形容着当时的场景说:“我只要随手一抹,就可以弄死好多只满腹是血的蚊子,凌晨回到屋里细数一下,单是双脚和两条腿上就被叮了50多个包。”辛劳迎来了试验,拼搏迎来了发动机点火。
  2014年8月5日,“火箭小子”们头戴印有“翎客”标志的红色头盔,身穿印有“翎客”标志的统一工作服坚守在各自岗位上。严丞翊下达了试验口令:“翎客航天变推力液体发动机第一次点火测试现在开始!推进剂储罐开始增压!点火!”随着有条不紊的指令,发动机的轰鸣声伴着耀眼的尾焰瞬间呈现在大家面前,实现了3000N额定推力、10%-100%范围内无极可调的可喜成果,测试指标全部优于设计指标。
  “火箭小子”们抱在一起高声大喊:“我们成功了!”尽管连日疲惫,但每个人心中的那股难以抑制的兴奋劲还是使他们彻夜难眠。
  他们在日夜加班、挥汗如雨中走向成熟,走向离太空更进一步的下一个目标。
  4、心愿——
  “翎客航天”之发展
  我与胡振宇最近的一次见面是今年正月初十。按照中国的春节传统,许多人还沉浸在懒散的休假中。像胡振宇这个年龄的独生子女,此时更是享受着爸爸妈妈的宠爱。但胡振宇前一天电话约我时,说他已经来北京两天了,休息了几天但真是憋了几天,数不清大大小小的事情需要落实,心里急呀。当时我竟然不是盘算我第二天的时间安排,而是有一种想见他的感觉,于是爽快地答应了他。
  第二天,在我的办公室,他打开了话匣子:“去年底我们完成的新一代复合冷却液体火箭发动机已经为我们翎客航天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这仅仅是开了一个头。由于空间不同高度、不同时间、不同地域的自然现象的差异,各研究机构都想得到这方面的数据,而目前中国空间科学在气动仿真、空间气象环境模型方面的基础数据却很欠缺。原因之一可以说是获取基础科学试验数据的探空火箭一方面需求量很大,另一方面价格昂贵。美国为了提升基础科学曾经连续十几年发射了上万发探空火箭,而我们如今却还在捉襟见肘地维持。我们将要加快我们产品的市场应用,虽然公司以盈利为主没有错,但作为社会一员在考虑盈利时更应该尽己所能推动国内基础科学水平的提升。若不依靠市场,翎客航天的发展前景会很渺茫。翎客航天初创仅一年,行业认可度低,尚无机会建立向国家申报项目、获得国家相关部门资金支持的渠道。但去年底点火成功的复合冷却液体火箭性能价格比和可靠性是具有绝对竞争力的。在此基础上,今年3月份我们将有两枚探空火箭要进行技术验证发射;下半年将要发射起飞质量64公斤、有效载荷5公斤、飞行高度86公里的探空火箭;2016年将要实现为中国航天的大型国企提供几十台复合冷却液体火箭的目标。我们正在积极争取国家的政策支持,加快翎客航天的前进步伐。”
  我感到胡振宇的话语中带出了年轻企业家的商业头脑和那一份社会责任感。
  “火箭小子”们的志向是用三年时间,把探空火箭在市场上批量做扎实,逐步积累经验后,研制起飞质量30吨、有效载荷150-200公斤、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具有国际竞争价格的小型运载火箭,并将其投放国际市场。“翎客航天团队将不断壮大,将用行动告诉大家,无论现在还是将来,我们都将用技术成果去实现我们的火箭梦。”
  就在要完成此文的午夜时分,我的手机“当啷”一声,“火箭小子”用微信发来他们6.2千牛低成本液体火箭发动机成功点火测试的照片,接着又发来当天在内蒙古西部旷野完成高度为12.5公里和68.1公里“翎空一号”和“翎空二号”探空火箭发射升空的照片。他们的消息称:“通过飞行试验,验证了结构强度、气动外形、动力系统、航电系统等技术的设计可行性,考验了简易发射条件的适应性。”在短短时间内取得的这些成果无疑又给“火箭小子”们增添了巨大的动力和信心。
  目前,翎客航天虽然规模小、人数少、资金短缺、技术薄弱,但其毕竟是国内第一家注册为航天系统产品研发制造的民营企业。尽管他们发展前景的成败还需拭目以待,但我想起胡振宇参加去年央视青年励志节目《青年中国说》时与主持人撒贝宁的对话——
  胡振宇:“熊孩子只要坚持自己的理想,也有一番大作为。”
  撒贝宁:“他们的梦想还小,像一颗种子,你得给它一片土壤,你才知道它能长成什么,它不长大你怎么知道它是什么呢?”
  祝愿“火箭小子”们不断成就他们美好的火箭梦。
  编者注:本文作者王建蒙为卫星发射与航天国际合作专家、航天系统工程高级工程师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