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政协芜湖县委员会(2007年6月12日)
原载:(《江淮文史》2002年第3期)执笔:谢小成
胡湾是个自然村,位于芜湖县城湾沚镇西12公里处的白沙圩太平湾,西北距芜湖市35公里,为胡姓聚族居地,俗称胡家湾。因其村口有一水塘名宣潭,世称胡湾胡姓为宣潭胡氏。建国初胡湾有人口400余,现有人口近800人,祖祖辈辈过着农耕生活。然而,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这里一枝独秀,英才辈出;尤其是新中国建立后,此村更是人才济济,出类拔萃。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建国50年间,由该村学校毕业后外出深造,毕业于国内外名牌大学的学子多达百余人,取得副教授等以上高级职称者达67人,其中任国内外大学教授者19人,从事高尖端科技工作者36人,授博士、博士后学位者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者5人,其中有些人曾分别受到周恩来、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胡湾村因此闻名遐迩,被誉为“芜湖教授村”。
(一)
据现代学者、史学大师柳诒徵先生题名的《宣潭胡氏宗谱》(1931年本)载,宣潭胡氏系南宋名臣胡铨的后裔。胡铨(1102—1180)曾因《戊午上高宗封事》奏章,反对议和,乞斩秦桧、孙近、王伦而声振朝野,也因此获罪。其后裔初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迁至祁门,15世纪又徙至芜湖县白沙圩定居,至今已有26代。数百年间,胡氏世代务农,自甘沉寂,不涉宦海,直至19世纪末的清代同治光绪年间有11人入县学、郡学读书,授监生5人、贡生6人(包括纳资捐监、捐贡),方才打破一潭死水,村中文化渐开。接着,清末民初又有6名胡氏子弟从安徽理化专科学堂(1908年由提学使沈曾植创办)、安徽优级师范学堂(1907年2月开办,世称“龙门师范”)毕业。由此,胡氏仿西化教育,在本族私塾基础上以宗祠为校舍,于1909年办起了芜湖县第一所近代农村小学——两斋小学。“两斋”之意,取其远祖、北宋教育家胡瑗(993—1059)讲学分设“经义”、“治事”两斋的教育方法和视学生如子弟、以身垂范的教育准则。教师延请本族中从洋学堂毕业的青年,学生是本族子弟,招生不分男女(但初办时无一女生入学),经费以本族公堂田的谷租(旧时宗族公有的祭祖田,平时租给少田或无田户耕种,种田户按时缴纳一定的租粮或租金)充用,学校开设国文、算术、艺体和英语课程,采用黑板、粉笔上课,一改先前私塾“坐学点书”旧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型小学。
力主办学的先贤有三人:
胡宗琚,1866年生,1891年补增(又称增生,即增广生员的简称,指在定额以外录取入府、州、县学者),1911年被推举为芜湖县东南镇自治会议长,在族人中是个威望极高的人。
胡朝熙,1881年生,1905年补增,1911年安徽法政学堂(1906年11月由巡抚恩铭开办,以造就法政人才为目的)毕业,1923年分发苏州任知事,后因母忧去职。此公在族人中思想新潮,小有威望。
胡宗璆,1876年生,1900年补增,1909年考取二等职员,分发河南省某县任典史,辛亥革命后回家,1912年被推举为县议会副议长,在族人中威望很高。胡宗璆早在求学时就接受康梁维新思想,回归故里后,积极支持废止科举倡办新学的举措。两斋小学创办时,除捐助部分资金外,他还将家里的桌椅几凳、内室门板和屏风(旧式穿枋屋的隔墙板)悉数运送学校供用。在新式学堂尚未被守旧观念的族人接受时,首将次子胡稷咸送入洋学堂接受教育,以后逐步将稍小的四个儿子分送两斋小学就读。在其带动下,族人陆续将子弟送到两斋小学读书。
读完两斋小学的胡氏青年,纷纷走出胡家湾,到南京、苏州、芜湖等地继续深造,形成了一股新的求学热潮。为了鼓励子弟安心读书,在胡宗璆倡议下,胡氏宗族增设了一条族规:凡是升学到外地读书的本族子弟,均按路程的远近给以津贴,费用在公堂田租中列支。这一时期,正是我国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的时期,这些青年把他们在外地所学到的新知识、新思想带回家乡,促进了家乡学校教育的发展。
然而好景不长,在社会激烈动荡时期,知识的老化也相当快,由于胡氏本族和附近农村一时难以延请到胜任算术、英语等新学科的教师,民国初年又遭受了一次水灾,胡湾村所在的白沙圩内涝严重,稻禾淹没殆尽,公堂田无租可收,致使两斋小学一度停办。
1920年暑期,在胡氏第一位大学生胡稷咸(字稼胎,1916年由南京高等师范英文专科毕业,1917年考入公派香港大学留学)和胡氏学生会倡导下,两斋小学恢复开办。这次复办与以前相比,多了两个重要的有利条件,一是胡氏有了能够完全胜任教学的本族教员,二是族内要求废私塾、上两斋读书的子弟多了。恢复办学的第一任校长胡德祥,毕业于安徽第二甲种农业学校(校址芜湖市校场街。1912年创办,原名甲种实业学校,分设农、商两科。1914年改农科为省立第二甲种农业学校,简称“二农”,商科分出另立第一甲种商业学校),兼任国文、算术教师。胡朝义任英语教师,胡全柳任音乐、体育教师。学校开设一、三年级和二、四年级两个复式班,经费仍用本族公堂田租收入。
两斋小学培养的学生,以后成长进入教授序列的人才,主要集中在胡宗璆、胡朝熙等人家中。如胡宗璆一家,除长子朝麐外,其余五子稷咸(北大教授)、朝冕(江西师大教授)、澱咸(安师大教授)、嶽咸(扬州江苏水利学院教授)、豁咸(河海大学教授)均大学毕业后成为教授,有“一门五教授”之誉;胡朝熙一门三子功烛(台湾某大学教授)、汉升(北医大教授)、钧升(上海师大教授)也成为较有影响的教授。此外,胡氏还有胡光斗、胡光璧、胡朝惠等,均为大学教授。
(二)
两斋小学恢复不久,生员相对稳定,教学逐步正常,胡宗璆适时提出要培养学生“刻苦诚正、勤奋尚学”的学风,并建议将校名改为“绵化小学”,意为希望知识传播、教化能长久地绵延下去。
绵化小学校长先后由胡光璧(1926年上海美专毕业,师从刘海粟,擅水墨猛虎、雄鹰等)、胡甲民(1933年上海招商局航务专门学校驾驶科毕业,航海家)、胡颂暄(1922年二农毕业)担任。
“绵化”时期,胡氏重新规定:
一、凡胡氏子弟,不论贫富贵贱,不分男女,入绵化小学读书一律实行免费;
二、对本族大、中学生实行分等补贴,最高者每年可享受20石(约合3000斤)稻谷的补助。此后,逐年按此规定实际操作。
奖学措施极大地刺激了族人争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形成了胡湾办学的第二次热潮,并开始有女生入学。这一时期,不仅培养了众多的男性人才,也培养出不少的女性人才,如胡仲瑾(又名鸣秋),国立西北医学院医疗系毕业,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附属长征医院主任医师、妇产科主任。她是芜湖县第一位女大学生、女教授,1965年9月受到周恩来总理亲切接见,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胡鸣波,上海交大电机系毕业后赴美留学,后为华盛顿市邮局工程师,现居纽约。
绵化小学毕业后来进入教授序列的还有:胡功业(解放军铁道兵团第五师总工)、胡蔚苍(南京林业大学教授)、胡半农(中国卫生科学院研究员)等。
抗日战争时期,胡湾属于半沦陷区,饱受战争之苦,绵化小学易名为国民小学,由胡功沪(1929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毕业)担任校长。一部分随家逃难到泾县水东翟家的原绵化小学学生,在教师胡光禄(1932年省立七中初中毕业)带领下继续坚持上课。由于日伪经常骚扰,两处教学均不能正常进行。
抗战胜利后,胡湾国民小学才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此时胡宗璆已故,族人公推其三子胡朝冕(1928年中央大学毕业)任校长,胡功琛(1922年二农毕业)任教务主任,教员有胡光耀、胡光禄、胡云亭、胡光特等人。这时本村和附近农家子弟求学者越来越多,在胡全燮提议下,胡湾国民小学开始接纳外姓学生。
(三)
1946年暑期,时任安徽省教育厅督学的胡朝惠回家,与胡稷咸、胡朝冕、胡澱咸、胡豁咸、胡功琛等人聚议,酝酿扩校办学。当时主要议论了两件事,一是改良胡湾的农业生产,农田灌溉要改手车、脚踏车为风车车水;二是兴办一所中学,为胡湾村所处的白(白沙圩)连(十连圩)乡的民众服务,同时可以向两圩募集办学资金,定名白连中学。议定申报、备案、审批类等外界联络的事由胡朝惠办,地方上的事由胡功琛操办。
1946年秋,芜湖县第一所农村中学——“芜湖县私立白连中学”在胡湾成立,原有小学附属中学,同时附设一个高中补习班。校舍除利用宗祠外,新扩建教室两幢21间,经费利用原学田收入,不足部分从白沙、十连两圩募集,再争取县政府补助一点。校长仍由胡朝冕担任,教务主任仍由胡功琛担任。为缓解师资不足,胡朝惠、胡豁咸和妻子杨纫章(中央大学地理系毕业,南京大学教授,著名地理学家)出面,从上海、南京、安庆、芜湖等大中城市聘请教师。一时各科咸备,人才济济。附近乡村及邻县南陵、宣城等地青年纷纷前来报考就读,中、小学学生骤增至近500人,形成了胡湾办学的第三次热潮。
由于国民党统治区经济混乱,物价飞涨,金圆券一日数变,白连中学采取收粮折钱的办法收费,努力不让教职员工工资贬值。为了鼓励学生学习,胡氏和白连中学出台了一系列奖学措施,规定:一、本族学生读书仍实行免费,取消出外求学学生的补贴。二、本族学生无论男女,均可持小学以上毕业证参加一年一度的清明祭祖活动,享受免费祭祀餐。三、本族公共鱼塘每周向寄宿师生无偿提供两次鲜鱼,改善伙食。四、凡学习成绩进入班级前三名的外族学生,一律发给奖学金,以大米计算,每学期分旧秤200斤、80斤、60斤三个等次进行奖励,在下一学期开学缴费时兑现。以上措施的出台,稳定了教师情绪,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教师人人安心教书,学生个个勤奋学习。为了搞好教学,学校还制定了一些制度,如学校坚持初中部学生每晚上两个小时自习课,以煤油汽灯照明,并安排一名教师值班;坚持每周进行教学总结和批评奖励制度;学校设立了图书室、阅览室、游艺室、体育器材室,“白连中学的体育设备在当时农村学校中,可谓首屈一指,除有成套的军鼓、军号外,还有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秋千、滑梯、吊环、爬竿、单双杠、平衡木、标枪及田径运动等项设备”(建国后受县人民政府委派接收校产的侯克安先生语)。此外,白连中学设立了医务室,由研习过中、西医的教务主任胡功琛兼任校医,除为师生们诊治外,有时还为附近部分群众服务。学校还设立了文具供应部,供应学习用品,方便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由于教育环境优雅,教学设施齐全,激励机制得当,促进了学生奋发向上的学风,同学们学习目的明确,热情高涨,以至于学校不得不“查夜车”、“查早车”,防止学生过度用功,影响身体健康。
白连中学既重教书,更重育人。学校把办学时白连乡赠送的一块“教育建国”的匾额悬挂在学校礼堂内,以示办学宗旨。校长胡朝冕是个开明的进步人士,教务主任胡功琛早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就参加了革命工作,1925年10月被组织上派往广州参加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后与党组织失去联系,便投身乡村教育事业多年,保持了一定的进步性。他们在外来的地下党员教师秦淮、陈浮和进步青年张祖堂等人的鼓动支持下,对学生进行革命信念教育、进行爱国主义和时政教育。尤其是解放前夕,多次召开师生时政座谈会,讲沂蒙山区战役,讲解放大军渡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革命热情,促使学生在家乡刚解放时便纷纷投身革命。当时的青年教师和高年级同学大部分报考了南京军政大学、西南军政大学、二野第十军政治干校、皖南干部学校等,或进入其他革命队伍。如秦淮、包一昆、胡功远、胡其锦、崔世进、胡翠泉、何济中、朱上恩、奚振等人,他们中一部分人参加了解放大西南的进军,一部分人不久后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有的后来参加了和平解放西藏的行列。
白连中学的学生后来进入教授序列的为数甚众,且第一次有了外姓人才。如:胡功堇,女,航天航空工业部高级工程师。胡兆能,上海城市规划设计院高级工程师,曾获全国优秀设计奖。朱群,常州市城市规划设计院高工,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朱静芳,女,上海市中星集团高工、副总工程师。胡琤,贵州省中医学院教授、中药系主任。吴萼青,苏州医学院教授、教务长。王永雁,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院教授、内科主任,中国衰老生物学会常务理事兼学术组长。杨文彬,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高级工程师。许在甲,皖南医学院教授。
由于师生锐减,同时刚刚解放,新生政权未能及时接收,留校的教师无人聘请,白连中学只得暂时停课。不久政局稳定,党和政府非常重视胡湾古校的复课工作。1949年底,芜湖县人民政府在全县教师培训班选派年富力强的骨干教师,到该校接收财产,登记造册,很快办起了胡湾中心小学,完成了胡湾学校由族办、合办转化为公办的历史性嬗变。
(四)
建国后的胡湾中心小学,第一任校长胡绍儒(县政府委派),继任校长有程俊、崔祖显、陶良相等,教导主任初由胡光禄,后由侯克安等担任。
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直接领导下,胡湾中心小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落实“五爱”教育,努力促进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诸方面全面发展。学校发动教职员工在认真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按照上级布置,积极配合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农业合作化、生产救灾、爱国卫生运动,实施新《婚姻法》等中心工作,自己编写宣传讲稿、剧本、演唱材料,师生一起自己导演、自己配乐、自制道具,排练了诸如《白毛女》、《王秀鸾》、《两条生产道路》、《春风吹到诺敏河》、《梁山伯与祝英台》、《小女婿》等歌剧和文艺节目,除在本校演出外,还组织演出队走进11个行政村巡回演出,既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又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密切了校村、教群关系。
建国后的胡湾中心小学更注重人才的培养,据现存的胡湾中心小学1950—1955年毕业生登记表统计,六届毕业生计127人,升入大专院校的有31人,中等专科学校的有25人。这与现在的一些名校相比,也许不足称道,但对于那个时期地处偏远的乡村小学来说却是件很了不起的事,尤为可贵的是,他们中间的大部分人经过深造,进入了教授行列。如胡德芳,中国科技大学教授,中科院同步辐射加速器组副总工,获国家建委金质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胡国光,安徽大学物理系教授,安徽大学磁性材料研究开发中心主任,“材料物理与化学”硕士学位点学术带头人,获国家星火二等奖和省科技进步奖6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受到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并合影留念。胡功节,黑龙江阿城糖厂总工,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胡功迨,江西省地质矿产开发总公司高级工程师、总工程师,江西省先进科技工作者。崔九思,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陶卫平,南京锗厂总工程师。胡朝星,青藏高原闻名的高级畜牧师,在青海省畜牧厅工作。胡功简,江西师大计算机系教授。强良炳,解放军蚌埠坦克学院副军级高级工程师。王可瑶,天津市82中高级教师。秦以馄,黄山市高级农艺师。汪锡兴、许在碑,芜湖县一中高级教师。胡功柳,芜湖县医院副主任医师。茆家培,原任中共马鞍山市委副书记、现任马鞍山市人大副主任。崔祖瑛,研究员、教授,曾任六安市副市长、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兼驻京办事处主任。还有一批担任县团级以上领导职务的干部,限于篇幅,不能一一列举。
20世纪60年代以后,胡湾中学部曾两办两停,其中心小学地位一直延续至今。
从胡湾两斋小学走出去的老一代教授,如今都已故去,其下一代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多已成长为新一代教授,正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活跃在海内外高科技领域和其他行业,如:胡德康,北京大学医学部外语系教授、系主任。胡功管,无为中学高级教师。胡功遂,芜湖十九中高级教师。胡功符,芜湖中医学校高级教师,世界肿瘤研究会理事。胡功箓,安师大图书馆副研究馆员。胡功第,江苏省水利厅水文总站总工程师。胡功笳,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博士,加拿大多伦多超级计算机中心研究员。胡功竺,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计算机系主任,终身教授。胡功箭,美国肯特大学博士,硅谷惠普公司激光冶金高级研究员。胡功笑,美国肯特大学博士,硅谷计算机软件公司高工。胡德珀,美国耶鲁大学博士后,芝加哥大学教授。胡菽苹,美国某大学教授。还有一批正读研究生者有10余人,限于篇幅,不再一一列举。
(五)
沿着胡湾教授村兴学、发展、自强、成才的轨迹追寻,我们似乎可以得到这样的一些启示:
启示一:办学者目光远大、意识超前,奉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采取的一系列奖学措施是培养人才的前提。胡氏一开始办学就提出不分男女性别,不论贵贱贫富,普及小学教育,后期普及初中教育,还扩大到外姓外族,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且具有超前性。胡宗璆一家30余口人,解放时只有田产60亩,但藏书近万册,其中有《新青年》杂志全套,信奉知识就是力量,宁可花两块钱买本书,也不愿花一元钱置田,以为不读书无以成大器,无论如何也得叫儿孙读书。胡朝熙田产颇丰,但他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就提出发展知识生产概念,与当今所谓知识经济概念何其相似。胡全燮,安徽理化专科学堂毕业,在族人中第一个提出扩大教育面,招收族外学生,募集经费补充校用。这些人眼界宽广,意识具有前瞻性。奖学措施的制定执行,不仅刺激了胡氏本族学生的学习,也泽及外姓学生。如朱静芳,原名朱小妹,家庭贫困,父亲替胡氏看管宗祠,其与胡氏子女享受同等待遇,免费读完了小学,解放后进入芜湖女中、同济大学深造。王永雁,考入芜关中学,因家庭无力交纳学费而休学,后改入白连中学就读,靠每学年400斤大米的奖学金济助上了两年学,1949年上半年另择他校。曹南亭、胡文彩、董志华等人均因学习成绩优异,也享受到奖学金。
启示二:高学历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胡湾学校各个时期的教师都是高学历、高素质的,早期的安徽理化专科、优级师范、二农毕业生等,多为大专以上学历。后期的白连中学选聘的师资,范围扩大到外省市,几乎全都是大学本科生,从来没有人认为教农村初中、小学屈了人才,而是心甘情愿地默默奉献,他们居高临下,浓缩精华,精心组织,认真教学,培桃育李,硕果累累。正因如此,学校才办得轰轰烈烈,人才辈出。也正因如此,胡湾才能吸引周边地区甚至外县青年入学,才能美名远播,至今老芜湖人说起胡家湾还啧啧称道。
启示三:胡湾学校的软、硬件建设是办好教育的基础。几百年间宗祠都是祭祀的地方,胡氏却用来办学、作校舍,在封建社会宗法制度下,其情可嘉,其勇堪敬。两斋小学时期,胡湾就已经开设了英语课程,而当时国内一些大中城市尚未普遍开设,胡湾还同时开设艺体课,办学者在课程设置上确有先见之明。白连中学时期,办学规模扩大,扩建校舍21间,各项制度健全,服务设施齐全,体育器材一流,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得以使教育事业蒸蒸日上,蓬勃发展。
启示四:胡湾学子勤奋好学、自强不息的精神是激励自我成才的原动力。胡氏向有好学的传统,其宗谱载有“重师傅”(旧时私塾先生称呼之一)、“敬字纸”的祖训。两斋小学兴办人之一的胡宗璆天命之年时,一次向路遇的外国工程师索得一本英文图书,自己不懂,向放假回家的儿子们请教,用中文字注音释义,慢慢地学。胡恕咸老人晚年回忆,她的父亲反对女子读书,她只读了一年私塾就辍学了,后来她偷偷地跟兄长们学,胡豁咸、杨纫章夫妇也经常指导她写作文、做算术题,要求她每学期做100道算术题,写10篇作文,使她进步很快。1952年,她36岁时考取泾南繁初师训练班,当时她已有3个孩子,又怀孕在身,硬是凭着顽强的毅力,坚持学习两年半,终于以优异成绩毕业,当上了小学教师。胡兆能,志愿军二等功臣,回国后先后参加了上海业余土木工程学院、华东水利学院和河海大学函授学习,后任上海城市规划设计院高级工程师。胡宗晔,上世纪60年代下放在胡湾,坚持自学,后来考上了上海科技大学,现任上海市测试研究院副院长。胡功笑,1968届初中毕业,“文革”时下放在胡湾插队劳动8年,因身体瘦弱,生产队让她看鸡,每天记3分工,但她8年中始终坚持挤出时间看书,自学了中学全部课程,1978年考入安徽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87年被遴选去美国留学。白连中学时期学校被迫“查早车、查夜车”,反映出学子们刻苦用功已成风气。
启示五:胡氏知识青年的反哺行为是促进家乡办学的重要条件之一。胡氏自己培养的学生,从家乡小学毕业后纷纷到外地求学,学有所成后多能回报家乡,为家乡的学校教育服务,一般任教二三年,多则三五年,然后才离乡远走,另谋高就,形成了良性的持续发展,尤其是早期的“两斋”、“绵化”小学毕业生贡献更为突出。
最后,需要交代的是,胡氏宗祠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徽派建筑风格,作为学校的组成部分,近百年来一直在发挥着作用,可惜在十年动乱时期,遭到严重破坏。近年,为了纪念胡湾兴教办学的功绩,启迪后人,保护古迹,保沙乡政府拨款2万元,胡氏族人、胡湾校友出资盛赞,襄修宗祠,使其重现新彩。她正象一位饱经沧桑的世纪老人,作为历史的见证人,默默地讲述着发生在这里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