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4896阅读
  • 0回复

[个人原创]铜陵胡氏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8
作者:胡兴邦

2018年5月22日铜陵调研合影(左四为作者胡兴邦)

    全国46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在汉族一百个大姓中,胡姓人口一直列在第十三位,占总人口的131%。胡姓子弟人丁兴旺,枝繁1叶盛,遍布于五湖四海,神州大地。现已成为“江浙名门,徽赣望族,湖湘巨族,川贵右姓、闽粵著姓、京沪显姓、海外人众。”《中华姓氏谱一胡姓卷》
据《铜陵县志》-(19912000年):全县十八个乡镇〈现合并为8个乡镇)共有384个姓氏,其中万人以上人口的大姓依次为王、张、陈、汪、胡、姚、吴。唐代《元和姓篡》溯源姚、陈、胡三姓都系虞舜之后,铜陵《八井姚氏宗谱》、《滉水陈氏宗谱》也都有其始祖“陈胡公”的记载。
    位列铜陵七个万人大姓第五位的胡姓人氏,并非都是同宗同源。其中世居铜陵,奉祀顺安《胡家祠堂》的沸水胡氏逢原堂的八大分支,排行按“心正承世泽,全家永绍兴,鸿升观上国,嘉祥有万春”二十个字取名的,且聚族而居,自然村名冠“胡”则有40余个,如近市胡,戽门口胡,老屋基胡,羊山胡,管山胡,宝山胡,柴圹胡,啥口胡等等,八大分支中,仅石佛、啥口两支的人口超过七千,总数超过万人之众,是铜陵地区名副其实的大姓之一
    一,沸水胡氏溯源
    《胡氏宗谱》载:“安定胡氏渊源世系:“按胡氏之先,出自周武王封舜后满公於陈,谥胡公,仲子犀羊徒安定,子孙以父谥为氏而传世系”记述了从始祖胡公满至七十三传到启一公的列祖列宗。接后是铜陵县沸水胡氏统宗世派:“大都胡氏,派出安定,而汉唐以上贯串接续,支分派繁,难详尽载。惟唐季间吾祖启一公因避巢乱,自敏徒铜。卜居沸水,积德累仁,义聚千口,家声丕振铜邑。至宋九世省一公生舜元公,家学相延,缙绯绅继起,望驰朝野。故今以启一公为世祖。并详列自一至十七世,由天亨、天宙、天洪、天铜、天竹、天圭、天宝、天新八兄弟发展为近市、石佛、花堰、羊山、管山、宝山、柴圹、唅口等沸水胡氏八大份的来龙去脉据《中国历史大事年表》载:唐禧宗广明元年(公元880)年,黄巢义军克饶、佼、世、歙、衢、婺、睦等州。启一公避巢乱徙铜是事出有因。《中华姓氏谱胡姓卷》对新安胡氏作了详尽的梳理:“新安胡氏为新安著姓大族,他源远流长,所来久矣。”《康熙写本新安胡氏族谱》卷首《古黟横岗胡氏族谱系述》所载,新安胡氏远祖可以追溯到东晋新安太守胡育。胡育的曾祖父胡质、祖父胡威都以为官清廉,两袖清风在朝野著名,胡威拜前将军、青州刺史,其仲子胡咨授职中散大夫,守卫徐州,胡氏一家因此世居青州。胡咨子胡育在东晋任新安太守后,举家从青州迁黟南横岗。胡育的孙子胡明星字太白,在梁朝担任太常卿,他的后代尊称他为太常公。
    太常之后,胡氏在新安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当地民间传说:“新安十胡九汪”(《康熙写本新安胡氏族谱》之《族谱备遗》)唐朝李翰林题太常庙诗:“十里无余姓,田庐共一村,四时瞻庙宇,尽是太常孙”。太常公揭开了新安胡氏兴旺发达的序幕,与此同时,胡氏的支分派别也开始于太常公。其后太常胡氏分为10派,礼门派为太常公长子胡启元的后裔。太平宏潭派是唐禧宗乾符五年(公元878年〉太常公后代胡邦与父胡俊为了躲避黄巢之乱,迁居到太平县宏潭,成为宏潭支祖无独有偶,《康熙写本新安胡氏族谱》与铜陵《沸水胡氏族谱》有诸多吻合点:一是对胡质、胡威的记载,史谱所载全同。二是胡姓男丁人取名一般都按排行惯例,按世系时间推算、太常公长子胡启元与铜陵沸水胡氏一世祖胡启一乃为同时代人。三是铜陵沸水胡氏后来支分八脉也与新安胡氏太常公支分10派似有雷同。《史记、陈杞世家》载:胡公满是虞舜的三十三代孙,死后谥号为“胡”,于是满的后人以谥号为姓。《歙县志》(1995年版〉姓氏目:“本县有单姓160余个,人数较多的汪、吴、方、张、程、胡。胡姓从山东青州迁入。东晋时、先世任新安太守,遂迁居徽州”。《新安名族志》:“胡姓出帝舜之后。周武王克集大统,举绝世之典,恩封舜后,遂以元女大姬配公满,封于陈,以主舜祀,因其有胡考之寿,谥曰胡公,厥后子孙遂以谥为姓焉”。《元和姓篡》:“胡、帝舜之后。胡公封陈,子孙以谥为姓。
    【安定】汉有胡建,始居焉。后汉有太尉胡广。魏,胡质,荆州刺史,生威,青州刺史,平春候,又居淮南。”(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一册279页)在铜陵沸水《胡氏宗谱》首卷的“沸水祖像”“宦秩“两栏中,均刻印有胡质、胡威的画像和相同的官职记录。西晋时,胡威之孙胡育任新安太守,迁居新安歙县。上述史书和家谱所载,均足佐证:铜陵沸水胡氏,源出胡公满的安定胡氏,而非另两个姬姓和归姓的“胡子国”的后裔,更不是“假胡真李”的昌翼胡氏及汉献帝时北方胡人纥骨氏和鲜卑族类改姓的胡氏。
    二、郡望和堂号
    秦统一中国后,改设郡县制,分全国为36郡。郡相当于现代的省,“安定郡:汉置郡,治高平、即今宁夏固原。辖境相当今甘肃景泰、靖远、会宁、平凉、泾川、镇原,宁夏中卫、中宁、同心、固原等地”。(《中国姓氏大辞典》1785页一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袁义达,邱家儒编著)
    郡望和堂号,作为一个姓族的标识,世代相沿,反映出强烈的血亲观点和地域观念。胡氏的最早堂号为“安定”。在胡氏姓族史上,最早的一个胡氏著族出现于安定,安定胡氏曾涌现出胡奋、胡太后、胡长粲等著名人物,成为南北朝时堪与王、卢等世家大姓媲美的显赫家族。正由于这样,胡姓子孙以安定为自豪,于是安定成为了胡氏的堂号,视安定为胡氏的发祥地。唐代诗人胡曾把自己的诗文集取名为《安定集》宋代著名教育家胡瑷称安定先生,现代人,曾任屯溪商会董事,在屯溪商界拥有一定地位的屯溪“椿记药店”主人,更是自号胡安定,反映出了古今胡氏族人对他们堂号的纪念与缅怀。反之,根据堂号,陌生的同姓人氏,可辨别是同根还是别宗。《胡氏史话》(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1版)的作者黄启昌先生,依据绩溪龙川胡氏和湖南华林胡氏的宗谱记载,认定胡锦涛和胡耀邦的祖先都是出自安定。铜陵沸水胡氏,自唐末启一公因避巢乱迁居铜陵新桥盛冲沸水溪伴后,〈当时属沸水耆〉枝繁叶茂,蕃衍八份,遂有《沸水胡祠》的地缘。至宋代九世省一公,为培养子弟成材,筑书堂于风景秀丽的晃灵山麓大明寺侧,延请青年英才王安石为其舜申、舜元二子传道授业,王公题了《胡氏逢原堂》五言长诗:“前日辟书堂,名之曰‘逢原’。有志在古道,驰情慕高贤。深哉堂名意,推此宜勉旃。木茂贵培本,流长思养源。左右无不宜,愿献小诗篇。”这成了铜陵沸水胡氏改“安定堂”为“逢原堂”的缘由。直到现在,年长而有一定文化修养的胡氏八份族人,都牢记得他们的祖先来是“安定胡”,老堂号是“安定堂”
    三、繁衍和迁徙
    铜陵沸水原堂《胡氏宗谱》中有详细的世系渊源记载:自西周《公原前1045-771年》始祖胡公满始,经秦、汉、三国、两晋至隋唐七十三世传至胡启一。约在公元880年前后自歙适迁铜。胡启一成为铜陵胡氏的一世祖。传九世至胡省一时,不仅“丁繁族众,义聚千口,”且人才辈出,十至十三世中,先后有胡舜元、胡乘、胡棣、胡棠、胡骧等后人考中“进士”授官或“优贡入仕”成了当地的名门望族”至十七世时,丁益众,族愈繁,民间传说,每天有三千壮男进瑶山深处伐樵狩猎。小小的“沸水”已经容纳不了一个庞大群体的生存和发展。于是先后就有了八大份胡氏族人向外迁扩的过程:
    1、胡天享一支迁徒至城郊,现五松镇的上湖村和市经济技术开区的近市胡村500余胡姓男女为胡氏近市份传人,他们是胡省一长子胡舜申的后代。
    2、天宙公迁居到现在的西联乡犁桥村,形成戽门口胡村,时属石佛耆,是为石佛份胡氏。农耕社会,圩洲地区得水利、地利之优势,经济发展促进了人口的增加。此一份在原钟仓、和平、胥坝、安平老洲等圩洲区有十三个聚族而居的胡姓自然村,超过4000人口,是胡氏八大份中最大的支脉。
    3、天洪公是现顺安镇长龙山村老屋基胡村;星月村迪龙冲胡村;市狮子山区横塘村横塘胡家三处千余人口的嫡祖,是为花堰份。
    4、天洪公的堂弟天钥公迁址到现在的市郊区白鹤社区羊山胡村,形成羊山分支,二0一—年续修分谱时,入谱人口600余。更有合肥市长丰县6000余胡氏族人的代表家成,家斌等六位宗亲携谱牒前来认祖归宗。
    5、天竹公一脉形成现在的管山份,现划属狮子山区矶山社区的四、六、八房3个胡村和铜陵县东联乡合兴村青石碑胡同属一祖,人口400余。
    6、天圭公迁居到凤凰山区的宝山,形成宝山份,现属顺安镇凤凰山村,其与钟鸣镇的泉栏胡村,闸口胡村血缘最近,人口与管山份相近。
    7、柴塘份是天宝公的后裔。现天门镇兴化村的前、后冲两胡村考涧村的塔里胡家,南洪村的胡村组及龙云村塔山胡家等500余口都是胡天宝的传人
    8、最后一个人口接近4000的大份,是天新公的后代。集聚在东联乡和钟鸣镇圩塘区的唅口份。莲湖村的上啥口胡,联合村的中下两唅口胡及炼灯胡;钟鸣镇马中村的三角塘胡等。这后七份同是胡省一次子,迁铜胡氏第一个考取“进士及第”受到过王安石指导的胡舜元的后人。此外还有谱载移居贵池北贡,青阳甲子领,宣州青戈江和泾县等地的胡氏族人早已失联。
    四、宗谱、祠堂
    宗谱和祠堂是姓氏文化软,硬实力的两个要素,铜陵沸水胡氏继承并发扬了其源于徽文化的优秀传统,对族谱的修续,柯祠堂的修建甚为考究。
    《胡氏宗谱》自南宋成淳元年(已丑公元一二六五年)至清康熙三年(甲辰公元一六六四年)的四百年间,合族统修了五次。清嘉庆十四年(已已公元一八零九年)起,八大份各自分续,除各份人丁各自分录分谱外,原统修总谱中的渊源世系,圣谕浩勒、祖像、官秩显达,贤孝节烈、家规祖训、名人诗文、排行延续等宗谱文化精髓,一律延袭,作为各份谱首、二两卷重刊。且各份续修时间,大致相隔不久,并且互相借鉴促进和交流。柴塘份于1984年第一破冰续修分谱,2004年—2011年间花堰、管山、啥口和羊山等分也先后四次续修了分谱。石佛,近市、宝山3份的续修工作,亦在进行或筹措之中。
    1986年出版的《铜陵县地名录》上录有《胡家祠堂》地名,是当时全县3个标准镇16个乡,197个村民委员会,9个居氏委员会,2841生产队,1555个自然村中唯一以一姓祠堂得名的地名,可见《胡家祠堂》的知名与美誉度的份量。
    原胡家祠堂座落于顺安镇长龙山村望牛山东南延伸坡地,土名虎形山咀,坐西朝东,对面为风形小山,右侧是形如园鼓的陶公山,左侧为形似风展红旗的大笠山,是旧时风水地理术土所称的“左旗右鼓、世代黄堂知府”的吉兆。
    我的家乡在祠堂东北角里许之内的《老屋基胡村》。我九岁入蒙至十五岁(1945-1952年)先后读过的三所私塾,塾师崔前璜、张良顺和徐金鉴先后在祠堂附近的汪村、碾盘村及祠堂内设馆,且多次与同学们参加过在祠堂内举行的斗争地主恶霸群众大会。1948年秋社随父参加了我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祠堂祭祖活动,对祖祠的印象至今历历在目。与本县多处祠堂相比,《胡家祠堂》不愧享有“枝花”的桂冠
    1、牌楼式的大门,庄重典雅。祠堂第一进是五开间的两层大楼,正中一间靠墙建有牌坊式的飞檐挑角的遮阳护顶,突出墙体米余。集中展示了徽派建筑木、砖、石三雕的精品。一般祠堂大门上牌匾大致都是“X氏宗祠”。胡家祠堂大门上的横匾是《沸水胡祠》。横匾之上,悬立有《御赐都察院左副都御使胡本惠》的虎头龙纹透雕的竖匾。据说因为有此竖匾,旧时,途径祠堂南侧官道的朝庭官员,一律要“文官下轿,武官下马”。
    2、一般祠堂,多为二进三开间,而《沸水胡祠》是三进五开间,头进和二进之间,有200余平米的庭院,庭院南北连接头两进各建有五间厢房,俗称“十房”,八大份各有一间会客室,另有库房和祠公堂公用办公室。二进正厅南侧建有5间100余平的大厨房,五口大锅大灶。桌面厚2寸的大方桌40张及配套长凳,碗碟餐具齐全,每年春秋两社日祭祖场面,隆重庄严壮观。
    3、《沸水胡祠》是铜陵地区少见的典型徽派建筑群,白墙灰瓦,外露的柱、梁,月梁、枋檩、斗拱、撑拱、牛腿、雀替、花板、隔扇和门簪的木构件都是精雕彩绘,柱础石刻精工,墙沿、窗户砖雕细腻逼真。尤其是二进正厅里的八根金丝南木红漆顶柱,直径有60公分,人难抱。
    4、祠堂占地约十亩,建筑面积4000余平米以上,头进两层楼房,楼下南北各两间,分别为马厩和轿房。楼上是花戏楼,精美绝伦的藻井,可谓是铜陵古建筑物的一绝。二进正厅悬挂的《逢原堂》三字的黑底描金大匾,长4米,宽2米,不仅为一般祠堂中所少见,且为王安石的字体。
    日寇占领顺安时,曾要将其移作盖碉周堡用,是我村族众用木料将大匾换回,移到老屋基胡村公堂屋内存放。“文革”期间连同其他原在祠堂正厅悬挂的“进士”“翰林”四块红匾一并毁失。胡家祠堂在抗战初期,曾进驻过临时县政府,解放后是当地群众集会的天然大会场。
    1958年,县政府为办水泥厂而无偿拆毁,其大部分建材,被搬运到顺安街上,修建了两处公共建筑:一是顺安大礼堂,十二间约300平米,现为顺安电影队职工宿舍。
    二是原顺安区政府二层办公楼,上下28间,中间过道,对门开间约360平米。91年以前是顺安公社,乡镇政府办公楼,大办乡镇企业热潮中,由镇政府转让给镇办絮片厂,后又出让给《诚名》个私建筑开发商,彻底拆毁,挖降地基2米多,建成一栋四层十二开间的门面房和写字楼。《沸水胡祠》是铜陵沸水逢源堂胡氏八大份独一无二的宗祠,各份只有公堂屋,没有分祠堂。现今花堰份迪龙冲胡家尚有很完整的公堂屋。
    五、历史人物
    胡氏宗谱上首卷“官秩”与“祖像”两项中刊载自周代至清朝的历史“名人”共有45位。其中周代二人,一是始祖满公,其赞词是:“重华〈舜之尊称〉苗裔,潜德维馨。周命旁求,俾候於陈〈受封陈胡公〉遡本沂源,厥初生民,赫赫面目,慈孝恩成”。
    二是满公次子胡相,赞词曰:“肃雍大姬,嗣微皇英。厥德感幽,长子维申,次维相公,孝友笃庆。受姓实始,历世攸兴”。盖胡姓是从他一代开始的。秦代一人:胡瞻,官中大夫
    汉代有七人,县令3人,胡颙、胡元兴和胡度;候爵将军一人胡鸣;刺史胡微、郡守胡铜;胡珍官至大都尉。
    三国胡质:大都督关内候,荆州刺史。
    晋三人:胡威、胡武二人均任刺史官,胡忠一任职太守。隋朝胡御任中书令。
    唐代四人:胡正一任太傅封新安王。胡廉:进士国子监博士。胡曾九任潜江令。胡韦官至监察御史。
    对于唐代以前的谱载历史人物,笔者水平有限,无从也难以考证。因为那是胡氏徒铜以前的历史。
    铜陵沸水胡氏是唐末自歙迁铜的。原铜陵县政协副主席潘法连先生,历时多年,不辞劳苦,足涉县、市省内外,多方查找资料,反复考订,筛选和撰改,于2004年10月《铜陵历史人物》一书面世。是书收录自晋至今1700余年间,铜陵历史人物525人,其中胡姓人物21人。其为沸水胡氏八份同宗的先人如下:胡省一(977-1047)字文赏。北宋铜陵县洪口耆沸水(今县新桥新丰村)人,先世居徽州,唐末徙居沸水,子孙蕃衍,遂为铜陵之望旌,世以资富名。子弟豪者,驰骋渔弋为已事,谨者务多辟田,以殖其家,因先时子弟读书者,纵耗千金亦难成就,以致莫有肯命从儒业者。省一少时博学能文,长则亦致力于生财,名于郡。
    有子舜申舜元。以舜元幼颖异,遂以重金延师教之。舜元既长,又与资遺之,游学四方。复于本里大明寺构书堂一所,敦请临川王安石,日与舜元讲习其中。安石名其堂曰逢原,并题诗咏之。省一又以平生乐善好施,周济贫乏,舍药救人,时有种德之誉,人称其居曰种德堂。卒年七十一。后以舜元贵,追赠著作郎。墓葬本里沸水大坡墈山,王安石为撰《胡公墓志铭》。时本县教谕李贤撰有《种德诗》咏之,诗曰:“沸水溪侧君家住,种德堂成涧碧波。常把仁心周匮乏,曾将仙剂起沉疴。天源活泼昭胸阔,云岭崔嵬人望多,积庆自知天有祜,恩封传报老翁窝。”又作《种德堂诗》云:“种梅有佳实,种竹栖风雏。谁知种德人,气味应更殊。每将太行山,化作平坦途。芝兰芳满庭,世泽应宏敷。”明左副都御史、后裔胡本惠所作《省一公墓志铭》云:我祖原来统八宗,特邀故里茔。大坡山有千年润,饮醴思君种德功。
    胡舜元(?—1099)
    字叔才,号益庵,北宋铜陵县洪口耆沸水人。幼颖异,父省一奇而爱之,以重金延师课读,十岁即通《尚书》。既长,可以游,资而遣之,无所吝啬。
    居数年,朋试于有司,不合而归,邑人訾者半,窃笑者半。其父母愈笃不悔,复资遣之,追从四方才贤,学作文章。越数年,复试又不第。时从王安石游,因与言父母之思,自羞见乡人,惭不能归。安石劝之曰“归也!夫禄与位,庸者所待以荣者也。彼贤者道弸于中,而裸之以艺,虽无禄与位,其荣者固在也。”舜元释然悟,治装而归,安石特撰《胡叔才序》以赠之。既归,其父乃于本耆晃灵山灵窦泉大明寺侧建书堂一所,并敦请王安石与舜元等讲习其中,安石名其堂曰逢原,盖取君子资深逢原之意。舜元感父母教训之笃,安石劝勉之严,益加励志苦学。迨庆历五年(1045年)乡试,乃中举人。七年(1047年)以父丧,徒步跋涉抵安石宰鄞县馆,居留数月,得安石为乃父所作墓志铭,携之归。嘉祜四年(1059年)登进士,历任德兴,郑县知县,政擅循良,吏民畏服,宪臣简之,任翰林院著作郎。治平元年(1064年),以“年高老耄”,上疏告归。英宗(赵曙)诰敕谓其“立志宏大,德行素隆”,令赉绣裳,以荣终身。归后,优游林下,每与邑内外名士徜徉山水,聚饮酬唱。尝作《归隐诗》二首,一曰:“利欲牵人四十春,不堪奔走逐红尘。如今始觉天欲晓,深闭蓬门不问津。”二曰:“懒将狗尾续金门,且整犁钮向野莘。尧桀是非浑不解,一蓑烟雨一蓑云。”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议行新法,舜元上疏斥其不可者八,辩其议之谬者五,有“怀利事君,贪德害民:等诋语。夫人康氏,尝进言曰:“王相国正当权,岂可直时也?”舜元曰:“人臣事君,惟求可以对天地、质鬼神,焉能袂衾影贵,缄口朝端耶!”元丰八年(1085年)司马光为相后,废除新法,谏复旧臣,史称“元祜更化”舜元持节不肯出。元符二年(1099年),以老卒于家。时人有挽诗赞颂之云:“德行文章里闬宗,姓名朝野尽知公。侍亲存殁皆全孝,报政初衷必竭忠。性直不从花县乐,分安求逸郁庭空。从令水别人间去,笑入蓬瀛间苑中。”其第本邑望牛山西麓(今县顺安镇陶山村即县水泥厂后),门人察肇为撰墓志铭,后置祀本县乡贤祠,旧县志、府志有传。其第今存,为县级重点保护文物。
    胡乘北
    宋铜陵县洪口沸水人,舜元之侄。政和二年(1112年)进土,任红宁县尉,以非所好,未期月即弃官,归隐故里,且仿陶渊明环庐植菊,乃名所居曰:“菊庄”,自号菊庄懒客,日以诗酒自娱,尝作《咏沸水诗》云:沸水流泉出洞天,清清长涌管峰前。沧海桑田频更变,惟有涛声亿万年。”刺史钱希和有《赠胡乘公归菊庄诗》曰:“不是潜翁懒折腰,耻为斗粟著青袍。闭门菊庄闲酒肆,复睹渊明乐圣朝。”
    胡棠
    字荣之,南宋铜陵县洪口耆沸水人。翰林院著作郎舜元之长孙。由乡举进士,任武冈教授。卒葬下胡村。
    胡棣
    字茂之,胡舜元之次孙。建军兴二年(1128年)进士。初任南昌太守,别除奸恶,兴学育才,有政声。未二载,升任兵部侍郎。卒葬本邑孤城圩西北祠山庙边。
    胡昭南
    宋铜陵县洪口耆沸水人。胡乘次子。舜元之堂孙。昭,生性豪爽,为人慷慨,仗义经财。尤其著者,值边人犯逆,军事告急,以悯时多艰,遂捐购良马千匹,以助国用。事闻于朝,拜官秘书郎。胡骧字志行。胡棣玄孙。宝祜三年(1255年)中乡进士,任桂平县令。致仕后,潜心三年,首纂家谱。
    胡愿
    字伯恭。
    元铜陵县洪口耆沸水人。宋翰林舜元裔孙。其舅阮麟翁为建德守,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入觐,愿以外甥从袭恩得仕,授以南陵县主簿。既莅任,适有妖巫惑众,愿即及时笞之,而妖遂息,民乃安宁。嗣迁崇德州判,又有诈称使臣降香者,所过迎送,按需供应,不胜其繁,愿疑其伪,执而讯之,乃坐以法。后调婺源,再迁靖安、崇仁尹,皆有惠政。授奉议大夫
    作奉训大夫)官至宁国路别驾,卒于官,事于宣城。翰林虞集为之状,子成之,以企F任象山知县。
    胡海
    洪武间以力士举获功,授昭仪校尉,升甘洲中卫所百户。
    胡本惠(1394-1481)
    字益之,别号顺峰,明铜陵县顺合二耆大通(今县大通镇)人。逢幼警敏嗜学,稍长人邑庠,勤励不怠。永乐十八年(1420年),以所习《易》学,领应天府乡荐累辞,会试中举人,卒业太学。初授户部云南清吏司主事,慨然以功业自期,部尚待而下皆器重之。因亲丁忧归。服丧期满还朝,进员外郎,擢任江西南昌府知府,凡九载,居官勤廉,体察民隐,扶植善良。遇渠奸巨猾素为民害者,悉绳之以法,禄俸之外,毫无所取。因此,吏畏其公,民怀其德,上官嘉其能,而声誉遂大起。正统六年(1441年),以治行超卓,诏赐宴礼部嘉奖。未几,升陕西布政司右参政,进为左参政,悉与在南昌时如一辙。以治绩,其祖父母,父母及妻,皆受赠封。天顺五年(1461年),朝廷以辽东负山阻河,为控制东南之重镇,诏吏兵二闻慎怿其人往守,因获交荐,遂擢都察左都副御史,官阶从二品,奉救往巡抚。至则号令,信赏罚,时简教,革奸弊,是以士卒精强,边备整肃。间有隐寇集结作乱为患者,必辄亲率部伍冒矢石剿平之时内外无不畏服。以功绩卓著,乃受玺书、彩缎、白金之赐。天顺八年(1464年),以疾固请休致。后家居十九年,日与衣冠故旧往还,有掀然物外之趣。为人刚介庄重,家居敦友之行,既仕事君爱民,而本于至诚,一切矫激诡伪,毫不萌诸念虑。尝为贫民立业,并请上台立案,永不允异民侵夺。成化十七年(1481年),以疾遽至不起而卒,距生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十月十四日,享年八十八。夫人徐氏,寿亦如是。朝廷闻其卒,命礼部致祭,工部营葬事,翰林院大学士谢一夔撰神道碑,墓葬本县南六里铜精山。置祀本府池州及本县乡贤祠。又本县城东,尝立“都宪坊”(后迁县衙前)及“方伯坊历修县、府志《忠贞》、《乡贤》有传。
    胡一相
    号恒愚。明铜陵县人。万历四十四(1616年),以资选任浙江新昌县丞。土人不悉艺麻,乃以铜民植麻法教之,浚塘培土,麻获大利,详允行之。天启二年(1622年),转衡州卫经历,从督兵道援川。次年,部院杨某又命从军黔南。崇祯元年(1628年),署任衡山知县,有政绩,临别士民有赠言。著有《明时兵鉴》、《刍荛汇编》等书。
    胡心亮
    学采臣。清铜陵县凤凰耆沸水人。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贡生。雍正四年(1726年),莅任镇江府训导,士习不变,以疾卒于官。
    胡承祝
    字华三,号恂斋。清铜陵县白二耆胡村(今县和平乡戽门村)人。乾隆七年(1742年)优贡生,任苏州府训导,善诗,著有《玉照集》二卷、《辍耕书屋诗钞》八卷、《辍耕书屋吟》十卷刊行。其诗作于苏州者甚多,亦为时人所推重,《湖海诗传》、《正雅集》、《齐山志》皆录其诗,县旧志亦录其诗一首。
    胡承英由庠入监,任天津府千总,授昭伩校尉,乾隆二十二(1757年)升湖广襄阳守备。承祝弟。
    胡渊泉
    清铜陵县顺安镇人。贡生。父国祺,尝独建府学崇圣殿。渊泉继承父志,嘉庆十七年(1812年)重新之。道光五年(1825年),又在顺安镇倡众捐资设崇仁局以施济,并置丰备义仓。
    胡兴第(1906-1946)一名作兴悌。铜陵县五峰区羊乡周冲村何家冲(今市郊区周村)人。少时读书,上过中学,青年时教过两年私塾小学。1938年参加县人章啸衡组建的沙洲游击大队,并任大队20(副官,协助章啸衡处理对外联络和内部事务,又经常返乡收集弹药,动员乡亲参军参战。1940年底改编后,任新四军三支队直属连连长。翌年1月皖南事变时,他率战士百余人,在泾县茂林与国民党军激烈85交战,终以被重兵包围,断水断粮三日,由于战士们在拼命突围中互相逃散,他不幸被俘。他当时自称为伙夫,瞒住敌人,数日后乘黑夜逃出归队,旋任长江游击大队独立连连长。1946年春,派往天长县城内参加淮南区委党校学习。同年7月,国民党当局破坏“双十协议”,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党校学员被迫转移,当行至江苏时县境时与敌相遇,兴弟在战斗中不幸遇难。
    胡因(1922-1968)
    原名觉非,又名月亭,铜陵县民和乡北埂凌家湾(今县和平乡北埂村)人。农民家庭出身。1937年至1938年,先后就读于枞阳县宏实中学高小、铜陵县顺安高小和县临时中学。因日寇入侵,铜陵沦陷,胡因年方十六岁,即投身参与抗目救亡运动1939年6月参加铜陵县委党训班学习,9月结业时加入中国共产党,遂返乡参加铜陵敌后抗日自卫委员会工作。次年9月至1941年7月任中共铜陵敌前三二区区委书记,同年1月任中共民和乡支部书记、乡长,积极发动和依靠群众,开展敌后斗争有声有色。在其影响和带动下,全家都投入革命斗争,家中成为地下组织和游击队秘密交通站。皖南事迹时,曾设法护送原皖南特委书记李步新等突围人员,安全渡江抵达无为游击根据地。1942年10月至次年9月,调至县委敌工委,分工负责顺安等区敌工工作。1943年7月起,先后任顺安区、何湾区(属南陵县)、凤兴区区委书记兼区民兵教导员,积极组织开展减租减息运动,为部队筹粮筹款,扩大地方武装,同时率领区游击队,配合铜陵大队袭击国民党铜陵县丹凤、陶城乡政府反动武装。抗日战争结束后,随军北撤至苏中解放区,先后任东台独立团政治处副主任、主任、华东警备九旅二十六团政治处主任等职。1946年曾率地方武装,深入东台边区,全歼安丰、梁垛等乡国民党反动武装,因获军区通令嘉奖。全国解放后,从事海军学校教务处工作,先后任华东海军学校组织科长,海军联合学校学员科长,第五海校第二分校政治处主任、政委,海军预科学校政治部主任等职。
    19063年3月起,调往海军装备技术部,历任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党委常委。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因抵制极“左”路线,横遭打击迫害。1967年2月,李作鹏一伙控造罪名,诬陷胡因为“叛徙”,并采取“神经战”、“车轮战”等法西斯手段,对其严刑逼供,残酷折磨,终于1968年11月22日,被迫害致死。时年四十六岁。粉碎“四人帮”后于1978年11月22日海军装备技术部为胡因举行平反恢复名誉和追悼大会,追认他为烈士,并将其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同年12月15日海军党委作出决定,并于次日专门召开大会,为其彻底平反昭雪。
    胡平(1926-1945)
    字国卿,化名周济群。铜陵县紫沙洲(今县胥坝乡衣冠村)人。父母生养子女共六人,他是最小的“老来子”尤得父母痛爱。十四岁读私塾,智力过人,能文善说,尤其能书写手好字。年十六。即于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不久,是年农历五月投奔江北无为县参加新四军。
    1943年底奉命返铜陵,担任抗日民主政权忠信乡乡长,同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4月下旬,遭日伪汉奸逮捕,押送至日寇宪兵队刑讯后软禁,三个月后趁敌不备逃生。1945年7月,受命任抗日民主政权凤心区副区长。日寇投降后,即于是年10月调任沙洲区区长,积极为南返部队筹措钱粮,准备应变物资。时值国民党铜陵县当局实行武装“清剿”他被通缉。同年12月16日(农历十一月十二日,)在犁桥镇傍鸭屎凼钟村不幸被捕,经敌特工人员两天逼供,软硬兼施,胡平始终不吐一学,乃致敌人束手无策。18日,国民党铜陵县长王瑞麟亲自出马,率县自卫队百余人,荷枪实弹,奔赴犁桥郜家祠堂前“火烧稻场”,驱赶聚集群众观听其“审判”,并以叛徒一人作陪衬。当时,胡平身穿黑布长衫,足穿黑布鞋,昂首挺胸,临死不惧,怒斥敌人,且高呼革命口号,遂遭当场枪杀,壮烈就义,时年仅二十岁,在场群众,顿时泣不成声。
    胡兴龙
    (1964-1985)铜陵县太平乡老兴村人。七岁读书,初中毕业后回乡务农。1984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某部侦察大队三连一班当战士。同年7月中句,随军赴中越边境云南省麻栗坡县前线阵地,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9月和12月,先后参加1438高地和高马白地区战斗,他受连队嘉奖。1985年2月7日,奉命随捕俘班赴老山者阴山抓捕越兵,行至新街、南登公路之间时,不料被越兵发觉并追踪。交战后,越兵猛增至千人,封锁通道,兴龙及其战友被围困三昼夜。第三天夜晚突出重围时,有数名战友走散失踪,兴龙奉命随指导员和排长、班长一同返回寻救,遂遭众多越军合围。为掩护指导员和排长突围,兴龙与班长余斌紧倚一株大树作掩体,以枪射击兼投手榴弹,先后毙敌十余名。兴龙亦因肩膀中弹,血流如注。当退守至一悬崖旁,弹药用尽,越军蜂拥而至,嚎呼“抓活的!”兴龙与班长临危不惧,立即砸坏武器,欲与敌拼死肉博,遂在敌人乱枪射击中壮烈就义,为国捐躯。1985年5月,昆明军区司令部直属政治部决定,追认胡兴龙为中共党员,并给追记一等功。同年8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授予他以“人民功臣”之称号。
    沸水胡氏家族,在宗谱和县志上列名的生员(贡生、监生、禀生)和太学生及孝子、烈女不胜枚举。时至现代,家族中佼佼者仍大有人在。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次革命战争中为国捐躯以胡兴弟,胡平等为代表的35位革命烈土。占全县727名革命烈士近5%。亦有至今仍健在的新四军老战士,有在行各业中业绩突出的先进英模。亦有拼搏进取,艰苦创业的实业家。更有众多后辈子孙,立志攻读硕士,博士生和赴外深造的留学生。在各地党政、人大政协部委办和乡镇领导岗位兢兢业业工作的济济人众。
    胡氏家族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众多姓氏家族一样都将大有希望。再创更加辉煌的明天。
顺安镇胡兴邦
2013年2月28日

    作者简介:
    胡兴邦男1937年出生铜陵县顺安镇长龙山村人中共党员1955年12月参军成教大专顺安镇退休科干。现任顺安镇老龄委主任县市省诗词学会会员铜陵市炳烛诗书画联谊会副会长兼办公室主任.
    附录
    参考书目
    1、《史记全译》戴逸主编司马迁著吴顺东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第一版
    2、《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古代史卷〉沈起炜编著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第一版
    3、《元和姓篡》〈唐〉林宝撰中华书局1994年5月第一版
    4、《中国姓氏大辞典》袁义达、邱家儒编著、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第一版
    5、《新安名族志》〈明〉戴廷明、程尚宽等撰。黄山书社2007年12月第一版
    6、《铜陵县志》〈乾隆〉〈清〉李青岩篡修。黄山书社2007~年8月12日第一版
    7、《中华姓氏谱》胡姓卷,李学勤主编,王廷洽著、现代、华艺出版社2007年9月第一版。
    8、《中华姓氏通史》胡姓卷,黄启昌著东方红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
    9、《五松胡氏宗谱》(光绪〉《沸水胡氏宗谱》〈民国〉
    10、《王文公集》卷36
    1l《铜陵文史资料》第3辑《铜陵党史人扬传》
    12、《铜陵县志》(1991-2000年)高焕主编,方志出版社20060年12月第一版
    13、《歙县志》朱益新主编中华书局19年7月第一版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