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在煌(新安一樵)
胡宁生 黄山区人,中华胡氏网主编。
朱祝新 歙县人,《璜蔚志》、《徽剧志》《璜田村史》主编,《璜田志》编委。
街源风光画中景,梦里徽州第一源。
街源冬景
一、引言
“树有根,人有宗,饮水必思源”。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为什么姓胡,我是哪一支的胡姓?先祖又是谁?为什么我们街源有这么多的胡姓?带着这么多的问题从小时候到现在,其实小时候就经常问父亲,父亲也会经常跟我们说:我们璜蔚的胡氏是来自婺源清华街,先祖是常侍公等一些父亲尽所知道宗族里的事情,因没有族谱,很多也只知道个大概。 于是,在走上社会后,在工作之余,一有机会都是在寻找一些胡姓宗族的资料,通过搜集、寻访老人、及查找宗谱、地方志书,等各种渠道的资料了解街源胡氏,再加上2018年4月30日前往婺源清华寻根直接对谱,至此终于理清了街源胡氏的源流。也曾欲几经动笔执写源流探考,因各种原因未能成文,直到遇上了同为璜蔚及璜田,胡埠口的同宗同族的宗亲,他们也和我小时候一样迷惑,甚至有的街源宗亲总认为可能是来自绩溪的与胡适同宗的明经胡(李改胡,为我先祖瞳公十二子珍公迁考水派昌冀公后称明经胡)及跟明朝胡宗宪同宗的“龙川胡”(“龙川胡氏”和街源胡氏都是得姓始祖胡公满裔孙,但不属一个支系),或对胡氏稍有了解的宗亲便问我:我们街源胡氏属绩溪四胡(明经胡、龙川胡、遵义胡、金紫胡),其实绩溪县境内还有我们这一支清华常侍胡的,因常侍胡氏在绩溪人口较少,被忽略而己,除明经胡为李改胡外,其余四支均为得姓始祖胡公满裔孙的支系。哪一支胡氏?很多宗亲一片迷茫,再加上自宋嘉佑清华常侍胡氏日华公支裔孙再还公迁璜田后,分迁街源内的再还公裔孙各自建立支系祠堂,使街源的清华常侍胡氏祠堂分成四个(璜田上门积庆堂、下门敦本堂、璜蔚叙伦堂、胡埠口敦睦堂),各自排辈,形成了同为一宗却不是一个祠堂的局面。使之更加迷惑。 “树有根,人有宗”是为人根本,家有家谱,地方有志书,国家有国史,修谱立志也是中华民族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组成部份。为溯宗根源街源胡氏,以便让子孙后代更加了解根在哪,宗在哪!于是决定执笔本文,让更多街源胡氏宗亲自知其宗源! 中国的姓氏文化源远流长,家谱都有姓氏的渊源,始祖源流,支派迁徙,世系繁衍,人口变迁等诸多内容,家谱中还含有祖训家规,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文化精髓。家族的历史另一方面反映的是民族的历史,国家的历史和人类历史。 街源胡氏是包括里至长陔外至街口前山的整个街源的胡姓,其源胡氏出自璜田上门积庆堂、下门敦本堂,胡埠口敦睦堂,璜蔚叙伦堂,四大祠堂的胡姓因都是迁璜田始祖再还公之裔孙,将做一个整体论述。 此篇因此展开探讨,在说街源胡氏之前,先了解街源的地理概况。 二、街源在古徽州的地理位置
民国时期的街源地图
三、街源概述 街源位于徽州歙县南乡和浙江淳安交界,在白际山的崇山峻岭之间,街源河发源于白际山脉连岭,从连岭到街口的一条近百里长的深山峡谷叫街源,徽州人喜欢称峡谷为源,街源河口叫街口,而源头除了南源外还有一条源为长陔源,还因为璜田古时也叫佳(街)源,佳(街)溪(璜蔚胡氏因迁自佳溪,也引用佳溪为地名),陔、街、佳,在街源方各自然村方言中均是街(ga)字的谐音,从峡谷源头有陔,源谷中心叫佳,到源谷口叫街,故此源久而久之叫成了街源! 街源因地处歙南和浙江淳安交界的白际山,白际山在徽州素有“北黄南白”之称,这里山青水秀,风光秀丽,景色怡人,群山连连,有海拨千米以上的大山就有几座,周围四边有西北石耳山,长陔岭,北有贤源岭,大坞头,西边有连岭,歙岭,南有万岁岭,东南有火子尖,双尖,圆尖,中有正尖等,就是从街口进源也是两山夾一坞,河两边山都十分陡峭再加上街源河近百里的水系使水流十分端急,河道也较宽广,便形成了四周的天然屏障,这也导致了街源的交通不便,但也万幸,使之较大的战乱兵事难己延升至此,在街源历史上较大的兵事也就明朝朱元璋曾屯兵于此,现在还有关朱洪武的传说和遗迹,再就是长毛兵乱经过街源火烧了一把,其余年间虽有小兵事,但总体也没影响街源的经济发展,于是便成了一个躲避战乱的世外桃园。 街源虽交通不便,但此地历代经济都得到有效发展,街源开山除荒种山地作物,以茶叶为主,如“街源烘青”,“高山云雾”“街源芽茶”,其中“高山云雾”和“街源芽茶”清后改为“毛峰”,形成了原产地之一的“黄山毛峰”等茶叶品牌。听父亲说过,街源的茶历史上被山东客、上海客、天津客及杭州客看好,因璜蔚地处浙徽交界及水南,且离街口也仅三十多华里,离大码头集装运也近,再加上璜蔚及街源周边盛产的深山里的高山茶深受客商的好评,璜蔚便逐渐形了茶叶集散地,被称为“江南第一茶市”。由于璜蔚村形似屯溪,河溪穿村而过,长达近三里的两边街道上各种店铺,作坊及搭帐设摊的几十余家,尤其在茶市,作斋,作会活动时,使璜蔚村两边街道水泄不通,人山人海,故称璜蔚叫“小屯溪”。另外还在茶林中套种苞芦,蕃芋,大豆,街源人到了苞芦收成后的季节,吃上自己种的苞芦做的苞芦果,再加上土猪腊肉,那个味道简至胜过了神仙,于是街源人自嘲“脚踏一炉火,手捧苞芦馃,猪肉下瑕馃,除了神仙就是我”的民谣流传至今。 街源河在璜蔚口分大小源,小源原有璜蔚乡现拼璜田乡,大源有原长陔,长标,胡埠口,璜田,巨川乡,现长标拼长陔乡,胡埠口拼璜田乡,巨川拼入街口镇,街源俗有“街口进街源,只见青山不见田”之说,足见这条源到处都是青山,古时的街源先民们凭着智慧和勤劳,稼穑恳植,相继在开恳荒山及沿河溪的缓中平坦地带开出少量的山水田,因少量的水田解决不了街源人吃大米的问题,先人们得靠去旌德肩挑大米来供应。解放后在“农业学大寨”时开发了更多旱田和水田。 街源的崇山峻岭,山高险峻,沟溪纵横于是和村落、土楼、梯田、古道、云海、怪石、瀑布、森林等形成了独特的高山景观,众多的沟溪,汇聚的溪水流入街源河经各沿河村落后经街口入新安江直奔浙江千岛湖,后过富春江,钱塘江在杭州湾出海。 街源人在长期的经济发展中,形成了靠山吃山的局面,以林农经济为主,畜牧为辅的格局,林业以养林伐林靠街源河扎排放排往新安江输向各地,竹林靠养竹烘笋干销售,畜牧业以街源山茶棵地套种的苞芦,蕃芋养土猪为主,加工腌制“街源火腿”,据父辈人说:金华火腿的前身就是街源徽商带出去的“街源火腿”在金华得到发展改“金华火腿”,放养牛次之,耕地杀卖。
山地以茶为主,套种苞芦,蕃芋等,蕃芋除养猪外利用精品蕃芋制成“蕃芋干"销售,在街口沿街源河和新安江一带有着数百年历史栽培的“街口金橘”,这样便形成了著名的“街源山宝”,“茶叶,笋干,火腿,蕃芋干,苞芦馃,及街口金橘”。古时街源的的徽商吃着自产的“苞芦馃”把街源的林农牧土特产通过街源河及新安江水运,或翻山贤源岭,长陔岭,万岁岭城墙洞,巨岭,六联降,歙岭等古道销往全国各地。就这样,街源人也同各县的徽州人一样,不甘于“前世不修,生在徽州”的宿命,凭着坚韧的毅力和顽强拼搏和徽州各县的徽商开创出了“无徽不成镇”之奇迹。 街源也是“徽剧之源",有着“无街不成班”之说。关于徽剧在街源的形成请看歙县人朱祝新主编的《徽剧志》。 正因为是街源山的这种独特地理环境及资源优势才得到街源各姓氏先祖们的喜爱,他们或游玩,或迁居于街源,便停留在街源扎根养育,他们在街源山的山汰(山坡缓冲的地坪称山汰)或街源河两边稍开阔的地势上筑房,于是便形成了长陔,贤源,长标,石门坑,韶坑,荻州,胡埠口,姚家坦,沙坦,蜈蚣岭,璜田,下璜,璜蔚,璜荆坪,雁洲,巨川,街口等较大的各姓氏村落。 因此街源的山青水秀自唐宋以来,就是避兵荒战乱,水涝早灾及避血吸虫等灾害的理想之地,先后吸引了各姓氏先祖到此居住,至今有一千多年人居历史,在各个山汰和山麓间的村落里,相继聚族或散落着毕、程、徐、王、邵、胡、李、江、钱、曹、方、吕、张、项、吴、孙、雷、苏、杨、姚、潘、汪、罗、洪等几十个姓氏,其中以胡氏居多,主要居住在街源的璜田、蜈蚣岭、上江、下璜、六联、胡埠口、茶源、白沙湾、对河、沙坦、姚家坦、璜蔚、璜荆坪、天堂、西山、榔芽、源头、山岗、山亩等原行政村内,有“胡字胡半源”之称,据初步统计街源胡氏有二万多人(农业人口和非农人口及出嫁女儿)这还不包括胡氏迁进街源后外迁的众多支系,那么这么多胡氏他们先祖是谁,又是在什么时候迁入街源的呢? 四、全国胡姓分布图 胡姓人口中国有1400多万,全球共有2000多万。胡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三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1.3%。是全国及世界的大姓之一。 五、胡姓起源 胡氏来源是有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有“胡子国”以国为姓的,有小数名族改胡姓的,有“胡人”入关改姓的等……,我们街源胡氏起源是舜帝这支的裔孙陈胡公,以谥号为姓。 舜帝(公元前2277年—公元前2178 年),三皇五帝之一,名重华,字都君;《孟子》:“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生于濮州(今河南濮阳)东南九十里的姚圩。舜,为四部落联盟首领,以受尧的“禅让”而称帝于天下,其国号为“有虞”,故号为“有虞氏帝舜”。帝舜、大舜、虞帝舜、舜帝皆虞舜之帝王号,故后世以舜简称之。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他不仅是中华道德的创始人之一,而且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奠基人。 传说舜帝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帝舜生于公元前2277年甲子,卒于公元前2178年癸卯。死后,禅位于禹。《史记》说舜名重华,晋代皇甫谧又说他字都君。舜又称虞舜,据说是国号有虞,按先秦时代以国为氏的习惯,故称有虞氏。舜出生于姚墟,故姓姚氏,名曰“重华”,字都君。五帝之一的舜有生于姚地(今河南濮阳范县),便以姚为姓,其后子孙便以地为氏,称为姚氏。舜在当帝之前,四岳曾向帝尧推荐过陶唐氏,舜继承王位后帝尧曾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让他们居住在妫河边,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郑樵《通志·氏族略》言:虞有二姓,曰姚曰妫。舜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因而史称妫、陈、田、姚、胡为妫汭五姓。妫汭,古水名,又作沩汭,在今山西永济南,源出历山,西流入黄河。前文已述,舜帝本为姚姓,因后居妫汭而得妫姓,故有时籍贯也被认为是在山西,但舜原籍姚地(今河南濮阳,一说浙江上虞) 姚虞胡田陈,袁车陆王孙,本是同根生,都是一家人 在中华姓氏中,妫、陈、田、姚、胡五姓同根同源,其血缘先祖同为舜帝。郑樵《通志·氏族略》言:'虞有二姓,曰姚曰妫。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因而史称妫、陈、田、姚、胡为'妫汭五姓'。 舜帝后裔历经数千年繁衍播迁,蔚为望族,并从中派生出60多姓,其中多为中华大姓,除陈、田、姚、胡姓外,在中华100大姓之内的还有王(两支)、孙、袁、夏、陆等等。 据估计,舜裔人口在全世界约有1.5亿,其中陈姓繁衍得最旺盛,约占一半。现海外成立有'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是一个全球性的民间社团,也是一个包容较多姓氏的寻根组织,目前参加这个组织的有陈、姚、虞、胡、田、袁、孙、车、陆、王等10姓。 舜帝后裔,除以上详述的陈、田、胡、孙、姚、王、袁、夏、陆等大姓外,尚有40余姓,但其中的一些姓氏,已不见于当代,有的是复姓改成了单姓,有的则已失传湮没了。这里略述一些舜裔姓氏。 根据《元和姓篡》等史籍记载,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圣君虞舜的妫姓后裔。这样说来,其胡姓始祖,应当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为陈地的胡公满了。胡公满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孙,周武王的东床快婿,被封为陈侯。由此可见,安定胡氏的先祖是正统的虞舜后裔,黄帝子孙,并非后来入侵中原的"五胡"后代。 六、得姓始祖 胡姓探源 谈及胡姓的肇端,根据《通志·氏族略》所总结的数十种姓氏的规则,胡姓来源可以归纳为:以谥为姓、以国为姓、改姓为胡。 以谥为姓 胡公满本姓妫,名满,胡公乃是他在西周所得的谥号。公当为爵位,而妫是舜所得之姓。据说殷革夏命,分封舜的后裔于陈,西周 仍旧承认这一事实。陈国王室为妫姓,胡公满之后裔有不为国军而不能姓妫者,则以谥号为胡,即为胡姓。而陈以国为姓,即为陈姓。 胡姓和陈姓,都起源于西周时的妫姓,都是虞舜的后裔。夏王朝建立后,虞舜的后裔,长期受到冷落。史籍记载,“夏后之时,或失或续”,很不得志。商汤灭夏后,舜的后裔才受到重视,被封于陈地,建立陈国,成为商王朝的一个诸侯国。这个陈国的所在地,就是上古时候陈丰氏部落活动的地方,即今河南宛丘附近。武王灭商之前,在陈国,舜的后裔已传至遏父,依然是商王朝的诸侯国。舜是上古时著名的制陶专家,他的后裔世代继承了这一技艺,擅长制陶成为舜裔家族的传家宝。其时,遏父在陈地依然担任陶正,主管制陶。遏父人品谆厚,技术精湛,且与周族友善,深受当地民众拥护。 生子名满。其后,周武王又封妫满于陈地,把长女太姬(又作大姬或元妃)嫁给他,重建陈国,并让妫满奉守帝舜的宗祀。这样,周初妫满所封的陈国便取代了商汤时所封的陈国,它们虽说是商代和周代先后分封的两个陈国,然而却是一脉相承的虞舜后代,是枝相连、气相投、血脉相贯的同祖同宗,都是妫姓的后代。又是周王室的姻亲,所以便被认为是虞舜的嫡系正统,妫姓之正宗。这样,妫满的正统地位便被确立了下来。在周代,妫满便成了倍受人们尊敬的“圣贤”后裔。周成王在位期间,妫满谢世,谥号胡公,故亦称胡公满,其墓葬就在淮阳县柳湖旁。因城壕水注侵其址,故以铁锢之,俗称铁墓,至今犹存。自妫满始,陈国经历了二十三个国君,历时600年。陈国王室世代为妫姓,在胡公满的后裔中,凡继承王位者,一律姓妫。在不继承王位的诸公子中,以胡公满的谥号为姓者,是为胡姓。所以,胡公满就是胡氏开宗立姓之始祖。 七、胡氏历世渊源图谱 此图谱为清·乾隆年间《清华胡氏统宗正谱》中常侍学公前世系,街源胡氏各祠堂和清华常侍胡氏的各大部分支系祠堂修谱在常侍学公前均采用此世系,经笔者和各清华常侍胡氏支系裔孙研究发现,此谱有漏世系。但又无新考,而原本又未敢纂易,滋仍其旧,顾示疑以传疑。 不过发现在清华常侍胡氏裔孙支系的《宣城沿溪胡氏宗谱》,和同为街源胡氏共祖的日华公支的泾县“龙坦胡氏”谱。更为靠近世数的世系。 请看《宣城沿溪胡氏宗谱》 《宣城沿溪胡氏宗谱》
至二十一世,计宁公,字味道,以武略进身,仕汉为都尉,匈奴冠萧,为裨将,征之,功封车骑将军,景帝时,七国诛叛,请执封安定郡王,始为安定胡之起。 天下胡姓出安定
四十三世 福公,任姑孰太守,隨末大业 期间因天下大乱迁新安篁墩, 清华谱上也记载了福公迁新安时间点。但清华谱没记载和太平《城南胡氏家谱》的裕公为兄弟关系,而是有子为裕,究竟兄弟裕还是子裕,或两裕皆有?有待其考! 另也记了学公可能就是曾经为朱温亲将的胡真! 太平《城南胡氏家谱》也记载了福公为城南胡氏先祖裕是兄弟关系,从发现裕公墓碑可以更加证实了《城南胡氏家谱》的真实准确。 据太平仙源《城南胡氏家谱》世系表看,妫满传至五十八代孙之一的胡乐陵时已是隋朝。胡乐陵生有二子。长子胡福,隋炀帝时,为姑孰(今当涂)太守,隋大业年间(605-617)天下大乱,胡福避乱迁居今黄山市屯溪篁墩,成为今徽州胡和江西婺源清华胡始祖。次子胡裕,隋炀帝的工部尚书,大业年间,避居在今黄山区三口镇尚书里,成为太平胡姓始祖。其居住地尚书里之名一直沿用至今,尚书里的古桥,据说是胡裕所建。太平仙源《城南胡氏家谱》在胡裕名下注有“隋尚书,隋亡遁黄山”一语。 请看黄山发现胡裕墓碑 黄山发现胡裕墓碑 传自四十五世,伸,字自道,又名潜,字九渊,行十六,唐宪宗元和四年己丑十一月十六卯,生有五子,长曰焰,居黟县黄冈,次曰灿,居休宁环珠,三曰煜,居休宁渭桥,后子孙分迁北山,四曰烟,又名焕,居黟县,五曰炼,又名瞳,广明元年,巢贼之乱,避居歙之黄墩,并一度迁黄山。 (右图(以上)本,资政殿大学士仁昉之笔,载考旧本,多有不同,或此全而彼阙,或此略而彼详,世数有多寡之殊,序次有先后之异,如伸公字自道潜公字九渊,彼分为两人,隔数世而此则并为一人,又如,有讳明奋者,晋咸宁间为镇国将军,而此则并没其各,疑有阙失姑存之,以矣参考) 四十六世,瞳,浙西节度副使,字叔明,又名炼,行第十九,仕唐为宣歙府尹,致仕家居,后黄巢犯宣歙,公应诏抗击,集壮士守御祁门,屡战克捷,败巢兵于宣歙境,上升为浙西节度副使,夫人戴氏赠安人以子学奉养清华,卒葬婺之赵家园枫木坦,妾黄氏,颜氏,柳氏,姜氏,马氏,有子十四,寿、康、福、宁、聪、仁、广、武、靖、惠、茂、珍、学、辉,女四,环、姒、锡、璋径,黄巢之乱,诸子多迁河南,河北,惟宁公居祁门之贵溪,学公居之婺清华,光启中公以十三子学有功于朝,封金紫光禄大夫,廪给二品,贞元乙丑正月十八卯生僖宗乾符丁酉八月公卒,以王礼葬之,墓祁门义成都,乡民感德,立庙祀焉。 (按乾隆壬午明经常侍会修统谱,公只生子七,一曰康字寿康,二曰宁字福宁,三曰仁字聪仁,四曰宅字广武,五曰惠字靖惠,六曰珍字茂珍,七曰学字学辉,其说近是前谱所载,或若以七子分十四,误看亦可知总之学公以前,文献无征,而原本又未敢纂易,兹仍其旧,姑示疑以传疑) 注:十二子珍公迁考水成为考水派),珍公子胡三公(清)的养子昌冀公起为明经胡。 八、街源胡氏清华始祖世系 第一世,学(始祖)字真翁,唐宣宗大中四年庚午八月戊戌丑生,咸通九年登郑从党榜进士,官至银青光禄大夫散骑常侍,文德二年致仕,由黄墩徙居婺北清华,是为清华始祖。天佑丙寅三月十六日卒,谕葬本都八堡洋峨亥丙向,夫人李氏封歙安郡君,墓十六都沱川张村心坤申向,继娶程氏、安氏,墓长安西北十五里五福亭,张氏、刘氏墓河东,妾十人。子八,遵、崇、殉、文、武、愈、闰、庆,皆娶仕宦之女。 第二世,文,字延晖,行六,礼部尚书,禄蒙椿庇,业绍箕裘,克享天年,以寿面终。娶杭州刺使钱鏐之女,合墓宋村东园辛乙兼酉卯向,子五,旻、十一、太乙、二十六、文凯。 第三世,旻,世居清华,绍宗祖之馀芳,守前修之旧德,不求仕显,以善其身,墓水坑大林长田岭下申向,娶吕瓦墓罗云向,子一,哓。 第四世,晓,笃农桑之世业,乐田里之安居,不求闻达,以天年终,墓中市后山狮望楼台形丙壬向,孺人余氏,墓中市街里亥向,子二,日新、日华。 第五世,日华,勤修家政,克笃天伦,祗父恭兄,承先启后,娶张氏,墓三角唐江豚拜浪形同处各穴,子四,綱、耕道、明远、友闻。 第六世,友闻,字益之,娶程氏,合墓西园对岸,子三,昌胜、昌顺、昌明。 第七世,昌顺,字仲存,子五,孝先、挟、証、时敏、八四。 第八世,时敏,迁太平坦头恭村派,字德修,子四,百四、汝从、元宝、汝铺。 第九世,汝从,字元吉,迁绩溪,子一,斓。 第十世,斓,子四,埒,埴,城,墐。 第十一世,墐,迁歙邑定潭,字世基永图,娶吴氏,子二,惟学、惟勤。 第十二世,惟勤,字时俭,娶方氏,子一,克成。 第十三世,克成,字康之,娶方氏,子二,再还、再转。 1、清华始祖常侍公胡学生平 街源清华始祖常侍公胡学,生于唐大中四年,咸通六年随父曈游婺源,至灵观上香,爱婺源山水,遂有卜迁之念,咸通九年中进士,十一年上书忤田令孜贬福州。乾符五年戊戌三月,黄巢部将李明攻福州,守将王全举降,学被执。黄巢重其貌伟,释而授庐州,舒州宰,后劝王重荣反巢,胜绩,封武德大夫知河中监。广明二年,领兵击败朱温,扬播,封济南刺使,河东防御使,骁骑将军。中河元年,说降朱温、李克用,同发兵攻入京师,黄巢败去,学封京城监察使。光启元年封宣歙节度使兼国子监祭酒、殿中侍御使,赐第京师。光启三年父曈卒,弃官奔丧,廷赐新安开国男,食邑三千户。文德元年致仕,由黄墩徙家于婺源北清华,建清源堂,自号东山真翁,成为安定胡清华始迁祖。胡学生八子:遵、崇、徇、文、武、愈、润、庆。 大公遵,字延简。节度使张浚之婿。承荫尚书。迁胡村,祁东,凫溪,赤桥,鄱阳,古黟。 二公崇,字延昇。广德节度使董周之婿。户部尚书。银青光禄大夫。迁廻峰晓庄。墓汪东坑辛向。 五公徇,字延厚。散骑常侍郑肇之婿。宣议大夫。迁祁门,青阳。 六公文,字延辉。杭州刺史钱镠之婿。礼部尚书。 九(排行第九)公武,字延晞。威武将军节度使王徽之婿,奉议大夫。 十一(排行十一)公愈,字延乐。河南讨击使张全义之婿。任评事。迁玉坦,符村,曹门,海口。 十二(排行十二)公润,字延鲁。歙州刺史裴枢之婿。任尚书,散骑常侍。隐居黄山之北。 十三(排行十三)公庆,字延照,歙州留后陶嘉之婿。 居清华守父业延族的主要是四子延晖和五子延晞两支,四子延晖即街源胡氏(璜田上门积庆堂、下门敦本堂,璜蔚叙伦堂,胡埠口敦睦堂及分迁周边地带)的正源,后人遵胡学为一世祖。 训戒子孙,尊儒重教 胡学训戒诸子要仁义道德,循循善诱,深入浅出,举例为训,高宗时张公艺九世同居,兄弟和睦不可自相侵夺。你们以郭李二公为戒,书录为文,立匾警示。 忠信仁义的常侍公《勉子》诗:家有千卷书,用心共磨琢,孝悌与忠信,仁义而礼乐,此言尔须记,可以为良药! 具体有关常侍公祥细生平,请看胡根来的根据谱译白话文《清华胡氏始迁祖常侍公纪实》 街源胡氏始祖常侍公胡学居地清华是以清溪环绕,华照生辉而名。曾经为婺源县治,现为婺北重镇,也是婺源除县城紫阳镇外的第二大镇。谱上记载胡学早年跟其父胡瞳经清华,见此“清溪环抱,形若环壁,群峰叠起,古树参天,”后遂定居于此,开始是定居在东园,后来延伸至清华! 胡学在官场、战场奋斗了大半生,在隐退之时,特意找了婺源清华作为自己颐养天年、繁衍家族的地方。婺源境内千沟万壑、溪流纵横,“出门见山,举步涉水”的独特地理条件,是一个天然躲避战乱的桃花源。胡学《东山集》有着这样的诗句:“逃名偷白日,避地得清华。堂起东山旭,园疏西渚沙。已劳令尹驾,时访野人家。战伐何时定,山中对紫霞。”这表明了常侍公迫切希望卸甲,归田清华的心情!!! 常侍公于天佑丙寅三月十六子常侍公卒,享年五十六岁,谕葬十八都洋峨山(今天的思口金竹),洋峨山亥丙向,占地数百亩,为金鹅孵卵型。溢号:忠毅。歙州刺史裴枢亲往祭拜,裴枢曾随胡学征战沙场以诗饯曰:霜风初慄冽,同公事北征,腾踏三千里,扶摇九万乘。山中派鹤愁,天角少微明。竚立享嘉会,来归书锦荣。学公的一生文武双全,忠勇智孝,仁义至上,他一生南征北战,说服朱温降唐,与李克用王重荣等并肩作战打败黄巢,后期又与李克用等联手遏制朱温某唐野心,为恢复唐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又出谋划策与钱镠征讨董昌,生前皇帝给了巨大的荣誉,卒后给于极大的厚葬,墓制规格在徽州史上也少见!!!做为常侍公的裔孙,我们要学习他的“忠孝仁义”“低调谦和”“敢于担当"在功名成就之时,不贪荣华富贵,隐居山野的高贵品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清华常待胡裔孙遍居中国各地及海外,人口众多,在历来及现在的各个时期都为国家各行各业做出了贡献! 洋峨山常侍公陵墓地
原来在常侍学公陵墓道两旁的石马,石龟,石人等现己散落四处。 和宗亲胡鹤鸣一起前往婺源清华寻根时在婺源文化广场常侍公胡学雕像前合影 2、清·光绪《 璜川胡氏宗谱》
此谱黄帝至胡公满为十五世,与普遍认为从舜帝到胡公满为三十四世,漏世较大,但从迁婺源清华始祖学公至第十四世再还公迁璜田的世系,与其他街源内的清华胡氏宗谱一至。 2018年4月30日 和宗亲胡鹤鸣在婺源清华街胡平飞诊所(临时的宗亲接待对谱处)里对谱,我街源清华常侍胡氏自日华公支裔孙时敏公迁出清华,历代修谱均于清华总祠对接上谱。 3、清《清华胡氏统谱》 第二世,文,字延晖,行六,礼部尚书,禄蒙椿庇,业绍箕裘,克享天年,以寿面终。娶杭州刺使钱鏐之女,合墓宋村东园辛乙兼酉卯向,子五,旻、十一、太乙、二十六、文凯。 在“安定郡清华胡氏研究会”里各地回馈的信息来看,第二世延晖公这支目前是清华常侍胡中人口较多的一支,且支系也多,分布全国各地。 第五世,日华,勤修家政,克笃天伦,祗父恭兄,承先启后,娶张氏,墓三角唐江豚拜浪形同处各穴,子四,綱、耕道、明远、友闻。 寻根的同时也找到了同为日华公支裔孙泾县“龙坦胡”,是日华公三子明远公之孙渠公为宣州通判,后迁在泾县龙坦(现为泾县榔桥镇溪头村),目前日华公支就知道两支,除街源这支胡氏外就是“龙坦胡氏"。 第八世时敏公,迁太平坦头恭村派,子德修,子四,百四、汝从、元宝、汝铺。 第九世,汝从公,字元吉,迁绩溪大石门(现绩溪杨溪乡石门村),子一,斓。 另外还有堂弟百二十公也迁绩溪大石门。 第十一世,墐公,从绩溪大石门(现绩溪扬溪乡境内),迁歙县定潭,字世基永图,娶吴氏,子二,惟学、惟勤。 定潭(歙县深渡镇定潭村),自第十一世墐公迁定潭到第十四世再还、再转公迁街源璜田,从始迁到迁出历四世,编者于2013年前往定潭调访时,定潭村己无我们这支的裔孙,仅有几户胡姓,定潭现以满田张氏为主姓,据当时调访到的一位张姓老人介绍,仅有几户的胡姓是在张氏入迁定潭后为其张氏家的长工的裔孙。 在寻根的同时,寻找到了第八世迁太平坦头恭派的时敏公长子百四公裔孙在第十七世时迁在现黄山区郭村乡西湖村及东湖村。 也找到了第九世迁绩溪大石门的汝从公,除了我们街源胡氏这支的第十一世墐公迁歙县定潭后,另外居住在大石门的裔孙因赘婿迁往开化马金塘许乡胡家坝。大石门本地在《安徽省胡氏通志》编委秘书长胡维平前往调访时发现己没有了我们这支清华常侍胡氏第九世汝从公及百二十公裔孙,己为别姓居住。 九、定潭迁璜田派(街源常侍胡氏始起) 1、璜田派世系 第十四世,再还,由定潭迁璜田派祖,字圣保,公介然有守,卓然有立,幼奉二亲居定潭,宋仁宗嘉佑七年壬寅正月游璜田(1062),七日早上,因时尚早,多数人家未开门,便在一家门庭下歇息,其家主人江文政开门见之大异,因他与老妻夜里同梦一虎距于门下,惊醒后开门察看,正见再还坐其门前,认为其人不凡,立即邀其进家,奉茶招待,当得知再还未娶,立即许以独女,并请宋媒婆为伐,赘于江文政家。婚后,曲尽子婿之礼。熙宁六年(1073),江文政夫妇先后去世,再还一一为之安葬。元丰元年(1078),与妻叔江文智、江二、江小,四开分,得“茆山二段竹莜、桑园、基地各一段”,日渐增置,遂成家业。时有亲弟再转公,相与同居干务。公晚年欲拔璜田下坞田十亩、屋三间。合,庶几,朝夕往来,情义不断,再转公独爱胡埠山山水清幽,愿卜居之。至其孙十公,始出伯祖之家,求觅山地。隆兴元年(1163),本族产业十一分半分,遂批胡埠山地,今再转公之裔也。再还公墓璜田稻蓬 ,后山坵辛乙向,江氏墓村中坟田坤艮向,子二,迪、政。 再转,迁居胡埠山后未续。 第十五世,仁政,字达爱,墓芝岭山麓艮坤向,娶江氏,墓芝岭高山亥已向,子四,琮、玘、珍、璇。 第十六世,大琮,字公贽,拜承事郎,以三世积累之功,乘千载一时之会,起大夏百余楹,建别墅十余所,千山海茶盐之利,则自临安至于东京,事家人生产之业,自新安于严陵。仲弟讨贼而扬名,辛帅奏辅 以增秩,方婿以合选而腾仕路,前甥由乡举而登显途,上下合睦,裕后光前,可谓中与祖也,墓湢邑西乡蛟池艮坤向,安人章氏墓同处同向,子四,明、恭、文、兼。 第十六世,三玘,字公宝,墓严州横塘花坑坞,娶江氏,墓璜田后山,子三,诚、温、永。 第十六世,五珍,保义郎,字仲宝,公与绍兴年间,方腊以平,等王招,则毅然弗顾,分遣字家人,避地预章而己。居守遂被焚,其卢舍县官结复,三年以旌其守己,而团结义勇,为保甲领兵,破贼党张花项郎张琪于歙梨岭。辛太尉奏上其功,赐以保义郎,文帖高节,不受。勉其进取,家声遂大振。作徽严号,积豪杰盖,惟其智足以知其孰为君子,孰为小人,惟其礼足以履之,是以礼行于君子,不行于小人,惟其仁足宜之,是以能守其身,而乎时措之,宜义礼智,我固有之,而不失其固有焉,此能事也。墓横塘朱村艮坤兼寅申向,安人氏墓三十一都龙须七惟勤安人墓边,子四,和、孝、济、钦。 第十六世,九璇,贡元,字仲美,又字仲敏,墓严州永平乡柘坑源郭坞,娶凌氏,墓湢安梓桐乡杨碣,子一,才。 第十七世,思文,字文叔,墓永平乡管湖,娶程氏,墓与夫同穴,子七,湜、河、翀、沂、溱、漠、津,公居璜蔚派开基之祖。 第十七世,思才,给事中,墓璜田祖宅后,娶钱氏,墓举坑口,次方氏与夫同穴,子三,涣,浩,澜。 第十八世,涣,墓住后山,娶方氏,墓小沟,子四,伟、倬、伦、俨。 第十九世,伟,娶方氏,同墓东山北边,子二,绍、全。 第二十世,全,娶吕氏,继娶张氏,同墓东山脚,子二,肇、扃。 (璜田派修此世止) 第二十一世,肇,娶方氏,生三子,礼、是、会。 第二十二世,礼,娶程氏,生二子,季、再。 第二十三世,季,娶余氏,生二子,福、解。 第二十四世,添福,娶程氏,赵氏,生三子,关保、关瑗、关先。 (从二十五世开始设立上下门,同编轮祚排辈。) 第二十五世,祖保(上门之祖),建立《积庆堂》,生四子。 第二十六世,宗一继梓生三子。 第二十五世,祖瑗(下门之祖)建立《敦本堂》,生二子。 第二十六世,宗二(继桐),娶曹、朱、吴氏,生四子。 2、再还公迁居地——璜田 璜田古称佳源佳溪,位于街源中心腹地,据县志载,唐设十六乡,璜田属长寿乡璜田里中心村,至清沿袭。清隶三十都,村中设一图二图,先祖因当地开垦的土地呈黄色,河流宽长,取土色“黄”字,河川之“川”字,取名“黄川"。后避讳,就在黄字左边加“王”字旁,成为“璜川”。再后来,当地人因对外界人士普遍流传着“街口进街源,只见青山不见田”之说回应,村人立志在上江、下村、下坞、下璜等平处,开辟数十亩水田,并将“川”字换成“田”字,遂名“璜田”。戴廷明、程尚宽《新安名族志·前卷·胡》载,“半壁曰璜,谷涧如田”以其地形为四周高山,中间平坦盆地(上畈田、下畈田),与古代的环形玉器——“璜”音与“黄”音相似且雅,改名“璜田”。现是璜田乡政府驻地(原璜蔚乡、胡埠口乡合拼璜田乡)。 《宋胡十公公墓碑文》 淳祐十有一年(1251)辛亥三月朔越六日丙寅载封之,宗四尺,立墓额焉。敬记尔。元孙进士應麟立 3、璜田里居全图 璜田村按风水地术,具有山形蕴美,秀水环抱特点,村落坐北朝南,近千间典型的徽派古民居按三巷弄,二直街布局展开。背靠旗山,隔璜源河面朝旌山,东有龟头,蛇头二山保水口,西有狮头,虎头守水尾。村头村尾有直径达数米的樟树,柏木,枫杨,苦楮等组成的水口林(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砍伐无存)。旗峰列仗、练水拖绅、上江钓月、下坞耕云、东山日丽、芝岭雪晴、璜田秋稔、芦滩异鳞为璜田古“八景”。 璜田村内,现存有古徽州规模最大、最为完善的聚落防洪和排水系统,沿河长数百米,高约2米的“扼流磅”,可有效阻挡梅雨期的山洪爆发可能对古村落的威胁,村头和村尾分别建有水碓,沿主干街道走向设有三横,二纵排水圳,不管有多大降雨量,都能顺利排入璜源河。 4、《清华胡氏统谱》日华公支迁璜田派 5、璜田胡氏上、下门说 据清道光23年(1844)上门(积庆堂)修胡氏族谱(手抄本)记载,璜田始祖再还(上溯胡学十四世),传十一世添福生关保、关瑗、关先三子,即二十五世设立上下门派,关保为上门之祖,生继梓、继桐、继梅三子,关瑷为下门之祖,无子摘兄次子继桐为子,关先生一子名郁无嗣,后世尊继梓、继桐为老支派祖。 上门26世继梓生四保、佛奴、孟质三子。老大四保生义贞、义芳二子,义贞生福深一子,传九世艰嗣,义芳生福荣、福龄、福民、福禧四子,传六世明楚生庆旭、庆玉、庆堂三子,长子庆旭摘弟次子寿桂为子,庆玉生寿林、寿桂、寿柏三子,庆堂生寿积、寿極、寿权、寿相、寿荣五子。35世庆玉、庆堂两兄弟创立明德堂支厅房(发林宅)。老二佛奴生昌、佐、晟、康、玺五子,传三世艰嗣。老三孟质生瓒、璠、玙三子,瓒生铭、銮二子,传四世艰嗣。璠生文思、文德、文显三子,文思传二世无后,文德生岩齐(又名汝功)一子,汝功生应奇、应彦、应辟、应乾四子,应奇生景旦、景升、景昌三子,32世景旦创立胡部(埠)口派支房,应彦、应辟两兄弟无后,应乾生景华、景晃二子,景华无后,景晃传二世,即34世辅育、辅珍、辅微三兄弟创立万兴堂支厅房(尚义宅)。玙生文祐、文镇、文祥三子,文祐生宝、仁二子,传三世无后。文镇生良、登、沛三子,传二世无后,文祥生汝潔(字湛)一子,传三世,即33世自重、自善、自新、礼生四兄弟创立尚义堂支厅房(官厅,现存后间)。 下门26世继桐生孟昭、孟彬、孟桀、昱文四子,孟彬传世后未创厅支房。 在璜田村衍族的是上门继梓长子四保,三子孟质,下门继桐次子孟彬支派。以孟质支为盛,是上门派主体。 清康熙四十九年(1711)建成《敦本堂》(尚存后天井)和古戏台(现存),挂《和声鸣盛》匾,上门《积庆堂》(现存)和古戏台,挂《江上风青》匾(开王街公路时拆毁)。何时建上祠堂失考。但椐胡发新老人述有一二事:上下宗祠和戏台建成后为“元宵佳节”活动安排发生争执,最后以正月初一凌晨上东山社庙祭拜和敲钟先后而定,上门老大忠厚诚实,而下门老弟调皮古怪,大年三十待人入睡他就准备好祭品前往东山社庙等候,听到山下有人上来时,他就开始烧香祭拜并敲钟,从此,下祠堂从正月十四晚起至十六晚,日夜演戏,其中十五、十六两晚还要“驼桥烛”(玩龙灯),上祠堂是正月十七日夜演戏,正月十八白天,又是另一种特色庆祝,即十八日为:“驼长钱",此活动至解放前。再说上门《积庆堂》以再还公为璜田始祖而修谱计世,下门《敦本堂》以清华执守福公为始祖而修谱计世。乃至璜田再还公大宗族一直编不成一本统谱。 上下门派自25世(1422)同编轮祚排行字先编“祖宗本积德,富贵永荣华”后续编“元享利贞,长发其祥”。上门沿用“永”字止,即从33世(1692)上门派自编十四字“自辅志寿元光祖,绍文尚武发宏英”。后清道光23年(1844)又编“堂基深以固,鼎铭让乃恭,达人征蔚起锡爵沐荣封”现己衍至“基”字,计延48世。下门派同编排行字沿用“积”字止,从29世自编二十八字,“宗汝良时道明志,德惟光祖绍文尚,武发其祥正叙成,云大富贵永荣华”。现己衍至“其”字辈,计延45世。 璜田上门《积庆堂》,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1年),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重修。现于2016年修缮,为“璜田乡贤馆"。 璜田下门《敦本堂》,始建于清朝1711年间,现仅存后进。 璜田下门(敦本堂)戏台“瑞霭春台”(清·康熙),历修数次,现为民国八年(1919)重修之样,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歙县街源徽剧非遗文化纪念馆。 璜田始祖再还公孺人江氏墓 十、璜田迁璜蔚派 1、璜蔚派世系 说文叔公(思文)迁璜蔚,先说下文叔公父亲第十六世大琮公。 第十六世,大琮,字公贽,拜承事郎,以三世积累之功,乘千载一时之会,起大夏百余楹,建别墅十余所,千山海茶盐之利,则自临安至于东京,事家人生产之业,自新安于严陵。仲弟讨贼而扬名,辛帅奏辅 以增秩,方婿以合选而腾仕路,前甥由乡举而登显途,上下合睦,裕后光前,可谓中与祖也,墓湢邑西乡蛟池艮坤向,安人章氏墓同处同向,子四,明、恭、文、兼。 三子思文迁璜蔚,为璜蔚派的开基之祖! 第十七世,思文,字文叔,墓永平乡管湖,娶程氏,墓与夫同穴,子七,湜、河、翀、沂、溱、漠、津,公居璜蔚派开基之祖。 据谱载,三子思文公,读诗至考盤之章而思分迁,遂探去璜田十里之黄郁,认为“此中虽不若蓬莱之远,又何异盘谷之幽乎,可以安我身矣,即可以安我子孙,于是家焉。”时约南宋乾道淳熙间(1165——1174)。后人改黄郁为璜蔚,有不忘璜田根本之意,尊思文为璜蔚开基之祖,是为璜田四世,上溯学公十七世。 第十八世,三五公,字湜,迁浙江蛟池。 第十八世,四一公,字河,住璜蔚。 第十八世,六十公,字沂,住璜蔚,生二子。 第十八世,六三公,字溱,住璜蔚,三七公迁鸠源。 第十八世,六九公,字漠,住广湖。 第十八世,七五公,字津,住永平。 第十八世,五六公,字翀。 第十九世,三九公,生二子。 第二十世,千二十三公,(泣)生二子。 第二十一世,万二十五公,生一子。 第二十二世,满公,(仲乡)生二子。 第二十三世,回公,生二子。 第二十四世,显公,(子宁)生六子。 第二十五世,音保公,(字志通)生三子。 第二十六世,会安公,(字士和)生三子。 第二十七世,天海公,生一子。 第二十八世,相获公,生六子,开始分六支,二十九世开始分派支,共六派:椿、榆、柏、槿、杞、栋。 第二十九世,瑚公。 第三十世,汝公。 从三十一世起,按照排辈顺序。 轮祚排行字:“应景德辅名,成盛怀世忠,义则在国志,联芳泰运开,熙朝隆道治,善士乐滋培”。 第三十一世,应公。 第三十二世,景公。 第三十三世,德公。 第三十四世,辅迁公,住璜蔚三脚坎(三台阶)子三,名祥、名镇、名岳,子三人上璜荆坪凤屏岩开粟地,名岳被老虎咬死后,被名祥、名镇兄弟俩虎口夺人,后老虎一直跟随其后至许家坞口不走,名祥、名镇二公在许家坞口火葬名岳公,老虎才肯离去。后名祥公、名镇公俩从璜蔚三脚坎迁璜荆坪。辅迁公墓璜荆坪下拜堂。 第三十五世,名镇公(由璜蔚三脚坎迁璜荆坪,居住在里党粟米坦处(原树滋老屋那一带)现璜荊坪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以上为名镇、名祥公裔孙。 第三十六世,成岳公,墓陈家岭头。 第三十七世,盛德公。 第三十八世,怀慎公,墓陈家岭舍下。 第三十九世,世廷公,子一,忠贵,墓陈家岭舍下。 第四十世,忠贵公,子四,墓陈家岭舍下。 第四十一世,義章公,子五,墓陈家岭下平坦。 璜蔚胡氏自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十七世祖六思(字文叔)上溯到清华始祖常侍公为一世,发脉快的今至四十七世孙。 椿、榆、柏、槿、杞、栋六支序列图 自六思公(字文叔)迁璜蔚后,除其他几子外迁外,在璜蔚衍成大族的是四子六十讳沂一支。 至十世(璜蔚13世),瑚椿、瑚榆、瑚柏、瑚瑾、瑚杞、瑚栋兄弟出,除瑚槿与子汝寿迁淳安未续外,其余在村号五房,是今璜蔚胡氏主体。各房后人又有支派。其中:瑚椿之孙应用后人以应用又名社保称瑚椿房保公支,应元又名社佳,后人称佳公支,应济又名社依、后人称依公支,应选又名社佛,后人称佛公支。其后再分支的原支称派,如社佳子景华之后人即称瑚椿房佳公派华公支,社依孙德韬、德是则称依公派韬公支、是公支。瑚榆长子汝帛后人称瑚榆房皋公派,传二世分凤公支、鸾公支、麟公支,传六世分成公支。瑚榆三子汝言之后,称瑚榆房言公派,传三世又分滋公支、芳公支、成公支、庆公支。瑚榆四子汝签之后称签公支,五子汝承之后称承公支。瑚柏传二世应琇之后称瑚柏房琇公支,应华之后称华公支,应威之后称威公支。瑚杞生社妳、汝朋、五郎、元弟、满堂五子,在村延族的是二、四、五子,分别称朋公支、元弟支、满堂支。瑚栋生汝杨、汝扶二子,其后人称杨公支、扶公支,汝杨之子应满后人又分支称瑚栋房杨公支派满公支。 在村衍族的尚有五房之隔堂兄弟瑚舜,称舜公支,只传五世谱未续。瑚高之后称高公支,传五世八生迁淳安,此支在村绝。五房中以瑚椿、瑚榆两房为盛,民国四年谱成时,瑚椿房德韬、德是两支在璜蔚己绗27世(上溯学公43世)。瑚榆房帛公派鸾公支、瑚柏房华公支也分别衍26世。 璜蔚胡氏历代皆有外迁,其中衍成族系的有瑚榆孙应惠迁淳安西乡南航,曾孙景泽商居淳安南航庄渡头,传三世彭、名彰正式居于彼。瑚杞之孙应元迁淳安梓桐红旗(吾溪)开派。思文公传八世積成,字智德,明初入选军籍,戍边云贵普定卫,临行对妻汪氏曰:“汝幸有七月之孕,倘生男以吾戌地定名普定,(生女定名普英),俾不忘也。”言毕分镜二,与汪氏各执半而去。二个月后洪武十九年(1386年)正月,子普定生,至普定孙帅护领子福孙迁往父戌地,此支村绝。 三九传九世(上溯学公28世)祖迁佳溪村头,传二世衍成正琮、正远、正通、正达四支。 此外,前述文壮、文享迁淳安鸠源翠坪,但考此支之祖乃璜田三世五珍之子思钦之裔,《蔚川胡氏家谱》却将此派列入,或许思钦之后曾迁璜蔚乎?还有佳溪之祖得,谱载无其源头,皆记以俟考。 2、六思公迁居地——璜蔚 街源 璜蔚(含原八个行政村,璜蔚、璜荆坪、山岗、源头、西山、山亩、天堂村)位于歙南,西望歙岭,东南毗邻浙江淳安,北与街口,璜田交界。 古村 璜蔚(原璜蔚乡),历史悠久,在唐总章年间(668——670)就有燕氏、李氏、苏氏、钱氏、程氏、许氏、曹氏、吴氏、潘氏先人在这片士地上繁衍生息,宋嘉佑七年(1062)第十四再还公赘婿璜田江氏后传两世由第十七世思文公(又名六思公字文叔)于南宋绍兴十四年(1145)迁居璜蔚后,经世代交替,现己成为清华常侍胡氏居住繁衍为主的村落,据《璜蔚志》在2007年修志时统计原璜蔚(含原八个行政村)非农业人口时,胡姓人口占百分之八十四点六。 璜蔚,佳溪潺水,田地肥沃,茶林丰茂,曾被吕氏始祖称之为“歙南富溪”,被钱氏始祖钱时称为“佳溪”,被苏氏先人颂曰“街溪蔚村,委蛇颇有雍容之气”佳境,更被我胡氏先祖赞誉为:“盘谷之幽,蓬莱仙境” 璜蔚村名先前有黄郁,佳溪,蔚川,蔚水,街川等,道光二年(1822)胡氏修谱,《安定郡璜蔚胡氏家乘》卷一载胡怀畏《黄郁从璜蔚说》“古人即事命名其义,皆有所因,有所起。或地以人传,如叔孙桥如谢公墩之类,义皆有所取耳也。璜蔚本从黄郁,县志亦从黄郁,其义不知何所因,并不知何所起。兹从璜蔚,亦难考其所因并所起。愚以为从黄从郁。黄者中土之色也,黄裳有元吉之象,黄道为星家之吉,故山河州县皆有以黄名者,黄之为义大矣哉。而郁,滞也……虽有积聚之意,而与黄并名,恐郁积未舒,并有累于黄之义。而今从璜从蔚,璜者,玉为之也,而存半壁之形,不敢有盈满之怀焉。夫山蕴玉而含辉,君子比德玉,其义当自在。蔚者,茂也,文也,其文深密,得玉之温润而泽,且有不致满招损之思,以辅相之,则冲和之气见矣。和者,天下之达道也。能和则能谦,谦尊而光,推之天下皆准。苟居于是得谦和之礼,免紫戾之形。虽在乡曲中,奚异州郡都邑乎!而族不益昌!是则璜蔚名黄郁者,音同而致误也。”由此究来,璜蔚村名从道光二年改为称璜蔚。并沿用至今。
清华常侍胡氏成为璜蔚主姓后,从不排斥小姓和客姓,能与外姓同舟共济,团结和睦。胡氏开展宗祠活动,本祠人丁参与。举办保安庙会、菩萨换衣等民俗活动,邀请各姓氏一起参加。这可是有历史渊源的:在胡氏入住前就有燕、潘、吴、等各姓氏入住,且在村里发展有一定规模,燕氏最强盛(居住在现燕窝处)。据老一辈人说燕氏的男主人大都在外经商做官,兴时有十八人做官,有时过年也不能回家,因家中妇女埋怨对常住燕村的地理先生不能为其看风水、定地理而使经常团聚,快过年时,忘记了住燕村地理先生的大恩大德,不让留在燕家过年,而胡氏好心,留地理先生过年且热情招待,后地理先生用风水易术来帮忙好心的胡氏,使之振兴。在此之后,又得到了先居住于璜蔚村内的潘氏的大力相助使胡氏更加安居乐业在璜蔚,因此,后来潘氏在迁出璜蔚后去姚家坦居住,在回璜蔚祭祖时,璜蔚胡氏开祠堂正门供潘氏休息、吃饭。从此后胡氏和后来的客姓来此定居,不仅不欺辱客姓,还乐于帮助,直至现在,如乔迁之喜,客姓前往祝贺,喜轴挂于前列,并视座上客对待。其实璜蔚常侍胡氏所做的一切均与清华常侍胡始祖学公的“谦和,仁义”的祖训熏陶是分不开的。 3、璜蔚胡氏家乘里居图
璜蔚山川秀丽,村落为文豹形,吉祥之地,清胡源《西山秋雾》云:“横江秋水雾,水漫罩西山。漠漠纱萝密,飘匕柳絮间。函封银铠甲,断续玉联环。文豹甘酣隐,应濡五色斑。”(《胡氏族谱》卷二)胡怀抱诗曰:“爽气西来回望秋,雾飞百丈罩山头。何人得迩公超步,看取衣稀豹蔚浮。”程宏揩《胡氏里居图小引》曰:“素影飞迷,文豹隐西山之雾。”以诗文为证,村落为文豹形,文温而善,以刚带柔,既不受外来人侵拢扰,又不随意侵犯他人,使村民可以安居乐业,四季平安。 4、璜蔚胡氏宗祠 璜蔚胡氏,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在村刘家坪麻榨下建“叙伦堂”统宗祠,坐西朝东,四年乃成,雍正八年(1730年)认为祠址非胜地,移建于璜蔚十世会安公墓前,钱氏宗祠旧址,坐东朝西,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重修,嘉庆十三年(1808年)增建厢房于右。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后分建崇德堂(瑚栋支)、乾隆四十五年在村脚建长支宗祠亲睦堂,二十二年建造二支厅,咸丰七年七月,建五六支祠佑启堂(二支、五支、六支厅,于太平天国时期被溃败的太平军烧掉,其遗址均己改建民房(胡土根住屋及璜蔚村东方队址坦),同治元年(1862)在璜蔚建三支厅(原址在东方队,太平天国时期被清军和太平军烧掉,民国十二年(1923年)迁建于红心队境内,土木结构,现胡妙福居住)。 胡氏四支在浙江淳安鸠坑乡建有“敦义堂”,因璜蔚建祠盖房都用鸠坑胡氏赞助的石灰,也曾称为“石灰胡”作为鸠源派。 璜蔚 双源胡氏,原系璜蔚胡氏四支裔孙,因其三十六世孙犯有族规,被除名。后接到胡埠口敦睦堂接认三十七世为祖,首行辈序与璜蔚相同,后与胡埠口敦睦堂胡氏辈序相同,即:“应景德辅名,盛烈锦漪厉,秋等考陆意……” 5、胡氏宗谱 璜蔚胡氏宗谱始修于明天顺甲申(1464年)至民国4年(1915年)己前后续修十次。民国四年版定名为《蔚川胡氏家谱》,共印十部,以甲乙丙丁戍已庚辛壬癸编号,每部十本,以“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序册号。谱载璜蔚十五世始用轮祚排行字:“应景德辅名,成盛怀世忠,义则在国志,联芳泰运开,熙朝隆道冶,善士乐滋培”。民国四年修谱时己衍至“在”字。谱又载村之八景冬曰:荫山泉鼓、麻陇石狮、横岭朝霞、珠墩宿雨、西山秋雾、南亩春耕、小溪新涨、古木流莺。 璜蔚胡氏续修支谱又序(王茂荫) 6、《清华胡氏统谱日华公支璜田派迁璜蔚派图谱》
璜蔚部份胡氏村落风光 十一、胡埠口[敦睦堂]胡氏世系 据埠川胡氏家谱卷一记载,胡氏十七世璜蔚始祖胡文叔(思文公)四子沂公,娶余氏,墓宅后月形乙辛向,子二,三九、四五公,植下二十五、二十七两支另起璜蔚派。 第十九世,三九公,娶黄氏,同墓胡埠源沙坦卯酉兼乙辛向,子三,宏、封、连。 第二十世,连公,一子,二十七,亥公子一,二十五。 第二十一世,万二十七,子一,三六。 第二十二世,三六,子四,一三四五。 第二十三世,荣一,子三,足印余。 第二十四世,余,子一,义。 第二十五世,义,子一,贤。 第二十六世,夏贤,子二,福、缘。 第二十七世,周缘,子一,得祖。 第二十八世,得祖,迁佳溪村头,娶李氏,墓胡家坟山酉卯向,子二,兴、旺。 第二十九世,荣旺,娶周氏,墓胡家坟山,子三,远、通、达。 第三十世,正达,娶方氏,墓胡家坟山,子一,发。 第三十一世,孟发,娶潘氏,墓胡家坟山,子二,际、富。 第三十二世,时富,娶洪氏,墓胡家坟,子一,伦。 第三十三世,汝伦。娶张氏,墓璜蔚胡家坟山蛇耳穴,子二,箕、奎。 第三十四世,应箕,迁胡部(埠)口下前山,娶王氏,墓胡家坟山,子四,贵、福、禄、顺。 第三十五世,福孙,娶徐氏,合墓胡部(埠)山祠后,子八,良、云、圣、明、南、可、顺、元。 第三十六世,德圣,居胡埠口,字立先,康熙壬子生,乾隆甲申卒,娶徐氏,康熙甲子生,乾隆甲戌卒,合墓胡部(埠)口祠后,子五,迁如、亮祥、团如、绍兄、良嗣。 第三十七世,辅团,又名文,字依仁,雍正已酉生,娶徐氏,合墓螺丝坞壬丙向各穴,子一,盛。 第三十八世,名盛,以下迁居白沙湾,乾隆己卯生,道光乙未卒,娶程氏,乾隆癸未生,道光壬辰卒,墓二十六都四图六甲长字二千零九号,土名赖龙潭,丑未向,又娶戴氏,乾隆乙未生,道光己酉卒,墓姚家山乾异向,子六,裕、全、振、涌、坤、枚。 第三十九世,勋涌,嘉庆戊辰九月初一亥时生,同冶癸亥八月十一子卒,娶潘氏,嘉庆庚寅八月初一生,同治辛未一月卒,子二,科、魁。 第四十世,埒科,道光己丑七月初九申生卒,娶王氏,道光庚寅八月初一子生卒,子四,均塍、有仟、绍弟、魁嗣,以下起白沙湾派。 胡埠口《敦睦堂》从三十三世开始,编轮祚排行字“秀炜班德辅,名勋埒锦漪,历秋等高洛,述烈在铭惟,桂荣封赐永,杏燕玉銮游,彩焕垂钧藻,乘薰尧镇流”。后续编“穆熙嘉禄济,树美理钦承,棠灿周铭治,椿煌壁镜澄”。现己衍行“洛”字,计延48世。 胡埠口胡氏祠堂(敦睦堂)址在现粮站处。 胡埠口村位于街源中部,胡埠源河和街源河在这里交汇后形成的滩涂上和靠山建房逐渐形成的村落,建村时间迟于璜田和璜蔚村,古时叫胡部山、胡埠山、埠川,或许是因在胡埠源的口子上再加上是古时胡氏先祖首先在这里开埠近现代叫胡埠口或胡口。 街源河在经过了里街源河的急流险滩后在这里和胡埠源河交汇后拐了个大湾,河道也顿然开阔,水流也变为缓和,形成了弧形向上江村境内流去。 胡埠口的交通位置也十分重要,是处在街源十字路口上的一个明珠。 现胡埠口境内(原胡埠口乡包括姚家坦、沙坦、对河、胡埠口、白沙湾、茶源)的胡氏组成有胡氏第十七世璜蔚始祖思文公四子沂公孙三九公裔孙的胡埠口(敦睦堂),有璜田上门(积庆堂),有璜田下门(敦本堂),有璜蔚(叙伦堂)。如石际坑胡氏为璜田下门(敦本堂)裔孙,白沙湾胡氏为胡埠口(敦睦堂)裔孙,姚家坦村茶源山胡氏由璜蔚(叙伦堂)璜荆坪迁入。 胡埠源胡姓山涧、山汰村落风光(部份胡氏村落) 石际坑(璜田下门“敦本堂”裔孙村落) 十二、街源胡氏历代名人录 街源境内的常侍胡氏历代人文荟莘,宋朝为最,就其中胡大琮为承事郎,以茶盐往来于东京、临安等地,家业骤富,曾建屋百余楹,别墅十余所,胡五珍为保义郎,绍兴年间抗击方腊有功。胡思明为秉义郎,胡思才为给事中,胡鑑为教谕,作《佳溪十集》传于谱,胡铭为府判,胡桂为国学生,胡岩为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进士,胡彭为宋隆兴二年(1164年)进士,胡桷为宋淳熙元年(1174年)进士,作《佳溪诗篇》传于谱,胡舜为州判,胡应隆为国学生,胡应鳞为宋淳祐(1241——1252年)进士,胡绶为承信郎,胡续为承信郎。明成化年间胡文祥举人,胡舜申明代府判,胡兴五为明代登仕郎,胡汝皋(1522——?)为登仕郎,(是许国朋友)胡名世为乾隆年间任徽州通判,例授承事郎胡盛烈(1759——1827年)为登侍郎,胡成理(1762——1846)为登侍郎,胡盛祥(1770——1831)为修职郎,胡成善(1789——1850)为修职郎,胡世偉(1842——1891)剿匪立有五品军功,钦赐蓝翎,胡世渭(1842·2·28——1899·10·10)湖广总督大红顶,因剿匪立有五品军功,钦赐花翎。现代胡早娣为全国劳动模范,胡静林国家医疗保障局局长。 胡静林:璜田人,现为国家医疗保障局局长 胡早娣:(1914——1998),璜蔚村恒丰组人,20岁时嫁入璜田六联村潘家坞。1953年入党,历任互助组长、初级社副主任、六联人民公社副主任、妇女主任、六联大党支部、总支部书记、安徽省省委委员、歙县县委常委、县革委会委员、省贫协副主任、省妇联委员、徽州地区妇联、贫协常委、县妇联、贫协名眷主任。1957年至1969年,先后被评为三八红旗手代表、全国劳模代表、国庆观礼代表、全国四届人大代表、中共九大代表、五次出席北京全国性会议,受到伟大领袖毛主席等领导同志的接见并合影。1979年1月25日任璜田公社党委副书记,享受科级待遇。 十三、街源胡氏历代迁徙路线图 众观上述,清楚可见街源胡氏自周武王继位,封舜之后裔满于陈,谥号胡,后人以谥号为姓,尊满为得姓始祖,传十九世计宁,仕汉为都尉,车骑将军。汉景帝时参与平七国叛乱,封安定郡王,子孙遂以安定为郡望。 计宁曾孙谨,因王莽篡汉而隐居于咸阳秀德乡凤凰乡守父凱公墓,传四十二世福为太平府姑孰守,迁歙篁墩,又传数世至瞳因抗巢有功为浙西节度副使,瞳十三子学为咸通九年(865)进士,后于广明二年击败朱温,杨播,封济南刺使,河东防御使,骁骑将军。中和元年(881)说降朱温后同李克用同发兵攻入京师,黄巢败去,学封京城监察使,光启元年(885)封宣歙节度使兼国子监祭酒、殿中侍御使,赐第京师。光启三年父瞳卒,弃官奔丧,廷赐新安郡开国男,食邑三千户。文德元年(888)致仕,由黄墩徙家于婺源北清华,建清源堂,自号东山翁,成为安定胡氏清华始迁祖。后来也成为清华、福州、祁东凫溪、浒溪、康溪、赤桥、贵口、歙胡村、浙淳安、鄱故县诸派共祖。 学生八子:遵延简、祟延昇、徇延厚、文延晖、武延晞、愈延乐、润延鲁、庆延照。居清华守父业延族的主要是四子延晖和五子延晞两支,四子延晖即属街源胡氏正源,后人遵学公(后人以学公官至散骑常侍称学公也称常侍公)为一世祖。(后人以学公迁徙地名称其支系为清华胡,或以学公官至散骑常侍称其支系为常侍胡,或叫清华常侍胡) 延晖传六世时敏,迁太平坦头恭开派。其子汝从(还有堂弟百二十),因婚赘徙绩溪大石门。汝从生一子斓,斓生埒、埴、城、墐四子,四子墐字世基,字永图(溯学11世),自大石门迁歙南定潭,第十四世再还、再转兄弟于宋仁宗嘉佑七年(1062)自定潭迁歙南璜田。后第十七世胡文叔(思文公)迁璜蔚,传二世连公迁胡埠口。后支系分迁各地…… 街源胡氏迁徙路线为:安定郡——咸阳——歙篁墩——婺源清华——太平坦头恭——绩溪大石门——歙南定潭——歙南璜田。后分迁璜蔚及胡埠口。再分迁至街源各自然村和外迁各地。 十四、歙县境内除了街源这支清华常侍胡氏外还有另一支人口较多的清华常侍胡氏高山派 清华常侍胡氏歙县高山派 是学公第五子延晞公(九公)后裔分布在歙县南乡的一支,旧谱称古歙高山派,从迁入至今已有700余年,后迁徙四方。本派迁徙路线:学公第十世之德公由婺源清华迁祁门金岭,之德第三子思聪公转迁歙县桂林,思聪公第四子竺公又转迁歙南下高山村。主要分布:在歙县北岸镇有下高山、上高山、槐棠、金川、佛川等自然村;霞坑镇有塘川、伏溪两自然村;深渡、武阳等乡镇分布有江八亩、东川、横坑、石洞坑等自然村。另外还有多支迁徙浙江遂邑东亭新堨畈、湖口后岭,淳邑仁寿乡云濛源、胡村畈、郎角塘等乡村,都已年久失联。续修宗谱: (1)明嘉靖辛亥年间参加清华常侍胡氏九公派宗谱会修,留《旧序》一篇。 (2)乾隆辛巳年间参与了《清华胡氏文敏公宗谱》会修。 (3)嘉庆辛酉年间部分支派参与了《清华胡氏九公宗谱(崇先堂)》续修。 (4)各支派在不同时期也多次续修了支谱,其中最近一次是民国二十一年。 (5) 字辈:高山派学公31世——50世各支派(村)字辈共同采用:“根本原绳孝,勋名仰烈忠,远承槐荫茂,广植桂芳浓"。
2018年4月30日在婺源清华镇寻根合影(前排右一胡鹤鸣、左一胡文胜、后排左一胡三忠、右一胡平飞、右二胡在煌)其余为一起随行的家人。《璜蔚志》《徽剧志》主编朱祝新与胡在煌合影
“清华常侍胡”相聚徽州古城合影(右一婺源胡文利、太平胡宁生、左二歙县胡鹤鸣、左一歙县胡在煌) 编后语: 古徽歙县,被称为“东南邹鲁,礼仪之邦”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勤劳朴素的街源胡氏人同样有着优良文化传承,中央也大力号召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以史明鉴借古喻今,家无谱则国无史,家谱也是国史的组成部份。 街源清华常侍胡氏历代重视修谱,宋代,淳祐十年,街源胡氏进士应麟公,在修篇胡氏宗谱时就写了碑文存记于谱,宝祐五年进士胡桷就编著了《佳溪小集》,仅璜蔚胡氏就从绍兴十四年到民国四年止,历修谱达十次。且得朱熹、汪道昆、王茂荫、吕凤山、钱时等名人作序载入宗谱,让宗谱更加靓丽流芳。 本篇文为街源清华常侍胡氏探考,是以图文探源寻宗、谱载世系、始祖纪实为主,考究各先祖迁徙节点,时间点,与疑点。疑点加以分析解惑,以免后人又误疑。撰稿本篇其目的也是让后人不再误认宗派,知道自己的根在何处,是为了正本溯源。 本篇图文是上溯至舜帝到得姓始祖胡公满及到计宁公为安定郡望,中沿福公迁歙篁墩、瞳公迁祁门义成都、学公迁婺源清华为清华一世祖,下至第八世时敏公迁太平坦头恭、第九世汝从公迁绩溪大石门、第十一世墐公迁歙定潭、到第十四世再还公迁璜田后第十七世思文公迁璜蔚、三九公子第二十世连公迁胡埠口。璜田谱续到自第十四世再还公迁璜田到第二十五世祖保公与祖瑷公分上门(积庆堂)下门(敦本堂),璜蔚(叙伦堂)谱续到相获公生六子:椿、榆、柏、槿、杞、栋分六支后续到第四十一世義章公。胡埠口(敦睦堂)谱续到第四十世埒科公起白沙湾派。另附录在歙县境内的另一支清华常侍胡氏高山派。 歙县境内的清华常侍胡氏除了歙南街源这支学公第四子延晖公裔孙的二万之余大姓外,另外还有较大一支在歙南北岸金竹岭下高山派是学公第五子延晞公之裔孙,且门下分枝也多,人口数千人,是歙县境内清华常侍胡的第二大盘支。除这两支较大的盘支外,歙县境内还有数支清华常侍胡氏的盘支,各建祠堂,各排轮祚字排辈。在歙县境内主要有两支胡姓,由清华常侍胡氏和明经胡氏(李改胡)组成,清华常侍胡氏人口数量超过明经胡氏(李改胡),为歙县境内第一大胡姓。据初步统计国内及海外的“清华常侍胡”总人口近二百万左右,位居“华林胡"之后,在海内外胡姓各大盘支中排第二。清华常侍胡氏人秉承着清华始祖学公的为人“谦和,低调,及忠仁义孝"的祖训,在街源、在歙县及中国和海外生根养育,在学公祖训的熏陶下世代人才辈出,数不胜数,在现代就有官溪人中国空间技术科研究院总设计师、总指挥的胡其正,和璜田人国家医疗保障局局长胡静林。 本探考主要资料来源于调访老人、搜集家谱和亲自寻根为主,参考朱祝新主编的《璜蔚志》、朱祝新、朱丹主编的《璜田村史》、胡在春主编的《璜田志》、及胡根来根据谱载的《婺源清华常侍胡始祖纪实》,在这里衷心感谢。特别感谢胡发正提供摄影支持,感谢到婺源清华寻根时一同前往的宗亲胡鹤鸣的支持、和到清华时得到胡三忠、胡文胜、胡平飞、胡来富胡文利的热情招待及资料提供,感谢胡根来、胡宁生的谱载资料提供、感谢胡明祥、胡绍生提供资料,感谢胡万善的《清华常侍胡高山派》资料提供,感谢《璜田志》主编胡在春,感谢《璜蔚志》朱祝新老师主编的题字支持,感谢胡宁生题字支持,编者在此一一感谢! 由于本人学识及水平有限,和资料缺乏难免编写时存在不足,敬请宗亲及谱学方家批评斧正。2018年11月16日 于谦学斋 胡在煌 摄影:胡发正、胡在煌、胡鹤鸣、胡三忠、方露娟、胡来富 资料提供:胡平飞、胡文胜、胡文利、胡根来、胡明祥、胡绍生、胡万善、胡三忠、胡宁生、朱祝新、胡在春、朱丹、胡在仪 资料来源:民国四年《蔚川胡氏家谱》,《璜蔚胡氏族谱》,《埠川胡氏家谱》木刻本,《胡氏家谱》手抄本,清光绪《璜川胡氏家谱》,《清华胡氏家谱》手抄本,清《清华胡氏统宗正谱》,清《清华胡氏统谱》,太平《城南胡氏家谱》,《西湖胡氏九修家谱》,2007年10月第一版《璜蔚志》,2008年11月第一版《璜田志》,2018年9月《璜田村史》。 作者介绍: 胡在煌:歙南街源人,号新安一樵、佳溪逸民、龙门樵子。为安定郡清华胡氏研究会,安徽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声明:本篇图片摄影版权归其著作者所有,不得随意应用,一经发现,将由著作者追究法律责任。如转载此探考必须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