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122阅读
  • 0回复

[宗亲提供]绩溪胡宗宪与歙县报功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9-06-19
作者:王红春
    据我调研,歙县府城中和社区十横街(五梯阶梯下)一处古建筑群为明清绩溪会馆旧址,在明代,其前身为纪念胡宗宪平倭难之大功的报功祠,原来还有三脚牌坊,都与绩溪人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一、徽州府城里的胡梅林报功祠(后为绩溪会馆)
    查乾隆《歙县志》卷之二《建置志·秩祀》明确记载“报功祠祀总督兵部尚书胡宗宪,在郡城十横街。”据中和社区住户九旬老人程海清回忆,每年这个会馆里都会游汪公戏钟馗,汪公像平时都是在报功祠里的。他说的很清楚,报功祠就是纪念胡梅林的。
    解放初五十年代,报功祠这里因为空间较大,曾短暂的作为歙县医院使用,后为歙县工商业联合会(简称工商联)办公场所,工商联迁址后为解放社区街道办事处所使用,解放社区和新南社区合并为中和社区迁址于西街石头屋内,现为社区日间老年人照料中心。
    胡宗宪(1512—1565),字汝贞,号梅林,明徽州府绩溪县人,龙川胡氏第三十四世。明嘉靖十七年(1538)考中进士,历任益都(今属山东),余姚(今属浙江)知县,后来提升为御史巡按宣府,大同,三十三年(1554)出任浙江巡按御史。嘉靖三十九年(1560),又以平海盗王直功,加太子太保。得明世宗宠信,晋兵部尚书,并加少保。嘉靖四十一年(1562),浙江倭患基本平息,开始剿灭福建倭寇。五月,严嵩倒台,因南京给事中陆凤仪诬其为“严党”而被押解至京。嘉靖四十二年(1563)春,削职回乡。四十四年(1565)三月,因御史汪延搜太学生罗龙文家,查出他被弹劾时写给罗龙文贿求严世蕃作为内援,且假拟圣旨事。十月,胡宗宪再次被押赴至京。在狱中,胡宗宪写下近万言的《辩诬疏》上交朝廷,如石沉大海。十一月初三日,胡宗宪写下“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的诗句后,自杀身亡,时年五十四岁。
绩溪胡宗宪与歙县报功祠
歙县磻溪胡宗宪纪念馆内景,潘立昇摄
    后经歙人许国和汪道昆的努力,才洗清他的冤屈,重新恢复名声。隆庆六年(1572)才得以昭雪,并录其平倭功勋入《明史》。万历十七年(1589),御赐归葬故里绩溪天马山,谥号襄懋。
二、胡宗宪与奕世尚书坊和歙县府城里的三脚牌坊
    明正德七年(1512)九月二十六日胡宗宪在绩溪县龙川出生,据明《嘉靖十七年进士登科录》记载,他家族的役籍是民籍。曾祖名若川,仅是个寿官,祖父昆,为义官,父亲尚仁,经商。三代都是平民,而非锦衣卫出身。母亲方氏,出身歙县磻溪方氏徽商家族,知书达理。他的儿子胡桂奇等因胡宗宪的军功加恩才因袭成为锦衣卫。
    他的家族在龙川很显赫,曾叔祖胡富(字永年)凭借《尚书》这一经于成化十四年(1478)考中进士,官至南京户部尚书。同族胡宗明(字汝诚),正德十二年(1517)也是二甲及第,官至广东布政使司左参议。出身这样的家族,胡宗宪从小在仕途上被寄予了希望,六十年后他也凭此经中进士,走进官场,官至兵部尚书。中进士后,他在徽州故里停留的时间却不长了。嘉靖二十一年(1542)四月,母亲去世,他奔丧回绩溪故里。两年后,父亲也因病去世。胡宗宪前后在家乡为父母守孝长达五年。他长达二十六年的官宦生涯,直到嘉靖四十二年(1563)春被削职回乡,划上了句号。但是胡宗宪与徽州故乡的联系却是连绵不断。
绩溪龙川胡宗宪尚书府正堂
绩溪龙川胡宗宪尚书府正门
    嘉靖四十一年(1562)九月二十六日,浙江倭难已平定后,正逢胡宗宪五十寿辰,钦差提督军务兼巡抚苏松地方等处都察院佥都御史方濂、周如斗,巡按直隶监察御史王蕃,钦差提督学校直隶监察御史吴遵、周斯盛,钦差巡按浙江等处监察御史袁淳、伍令,徽州府知府周滋,绩溪县知县林应雷、胡叔才十位官员请旨在绩溪县龙川村口为胡富和胡宗宪立起“奕世尚书坊”,为胡宗宪祝寿,“奕世”就是代代相传的意思。






    胡尚书和两个妻子(发妻章氏)还在京中,也在这天留下了容像,夫妇三人的真容现藏于歙县南乡磻溪(今属歙县杞梓里镇)他外公家方氏成性祠内。在容像上看到,他因已削去官职故身着常服,但腰间系着一根红腰带。容像能留在磻溪,也说明胡宗宪和外公家的感情之好。
歙县磻溪胡宗宪纪念馆悬挂胡宗宪50岁时与两位妻子的真容,潘立昇摄
    胡宗宪的外祖父方鋹是歙南磻溪村人,方氏胜公五代孙,因他常年在歙县深渡经商,家境优渥,条件好于龙川胡家。胡宗宪少时在磻溪跟着外婆长大,受到较好的启蒙教育,长到七岁才外出求学,并受外祖父资助考中科举。因此,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秋他正以兵部尚书右都御史总督东南浙直福建等处军务的身份积极领导抵御倭寇的战役时,接到母舅来信,还于戎马倥偬之机还留下了《成性堂记》一篇和“永思”两个大字,以祝贺磻溪方氏天泽公支成性堂落成,并表示永远怀念母族对他的养育之恩。胡梅林任闽浙总督兼七省军门时,方氏巨商和富户多家为祭先祖先后建造了祠堂。还是这一年,据乾隆《绩溪县志》记载,他大力支持家乡教育,捐俸给县令,迁建绩溪县学,这些记载都促进我们对真实的胡宗宪的了解。
歙县磻溪成性祠前中进
    历经岁月变迁,歙县磻溪方氏天泽公支成性堂三进中的前中进至今仍存,后进改为村里小学教学楼。村里乡贤集资在隔壁修复清代的忠节祠,将其改为胡宗宪纪念馆,悬挂其祖容供大家瞻仰。永思堂匾额也重新悬挂,堂前悬挂“仰望梅林”四个猷劲大字。祖容两边对联写着“驱平倭患千古帅,揽归钓岛第一人”,高度概括了胡氏为国为民所做的杰出功勋。馆中还悬挂了清代磻溪方氏的重外孙王茂荫所赠之匾和柯铖写的对联。
歙县磻溪胡宗宪纪念馆永思堂匾额,潘立昇摄
    大概是在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歙县府城里除了建起报功祠表彰胡宗宪的平倭难之功,旁边的十字街口上还树立了一座纪念他外公朝奉方鋹养育胡宗宪功劳的牌坊,为四面四柱三楼,临街而立,呈口字型,无论从街上哪条路走过来,迎面都能看到这座牌坊,比较壮观。我认为这是后来万历十二年(1584)中和街十字路口所立许国大学士八柱石坊所效仿的模板。据《牌坊下的沉思》一章《三脚牌楼悲喜剧》所说, 朝奉方鋹坊原为四脚牌坊,后因胡宗宪被诬为严党蒙冤在狱中死去后,徽州府里派人拆掉牌坊一只脚,因遇呈坎罗应鹤阻拦,没有拆完,留三只脚,两个面,巍然挺立,俗称三脚牌楼。
    府城报功祠旁,即十字街和十横街交叉口(五梯阶梯下)这里的老地名叫做三脚牌楼下。歙县老城厢图上就有这个地名,会馆隔壁绩溪瀛洲大仁里吴氏私宅老房契名字上的也是这个地名。
    三脚牌坊挺过明清易代,民国建立,抗战时日寇飞机多次轰炸歙县都没有炸掉,解放后四清运动时才拆除,四柱的础基还能看得出来。而1941年炸掉的牌坊是前一街口,十字街口三牌楼处的世美坊。但也有老住户说,其实四脚牌坊的一只脚没有拆掉,三只脚怎么站得住呢,是被隔壁人家做房子包了进去,后来那房子拆了改建,牌坊的一只脚才再露出来。
    胡宗宪虽是文官出身,却懂军事,重海务,他和幕僚郑若曾等编纂了《》这部研究明代海防和抗倭斗争的著作,嘉靖四十一年(1562)刊刻出版。万历年间,胡宗宪的曾孙胡维又将此书重刻。此书绘制有“沿海山沙图”,其中标明在中国福建省的罗源县、宁德县所属沿海各岛中就有“钓鱼屿”、“黄尾屿”和“赤屿”等岛屿。可见早在明代,为防止倭寇骚扰,中国政府就已将钓鱼岛列入官方版图和海上防区,直接进行管辖,对该岛的归属做出确认。
三、歙县县城的城墙为抵御倭寇而建
    明嘉靖年间,江浙闽沿海居民饱受倭寇之苦。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八月,倭寇53人由淳安突入县境。义士许穀(1526~1570),字本善,县城东关人,率领大家奋起抵抗。“许穀奉徽州知府陶承学之命固守德胜门(俗称东门)。史知县奉母入城,许穀坚闭如故,在得其筑城之誓后方启门。许穀盛军容,昼旌旗,夜火鼓。倭寇闻先声,知有备,溃退 60 里。由方村抄小道遁至宛陵,再经秣陵向东逃窜。十月,史知县倡筑县城垣,度地鸠工。许穀受命董其役,指顾立办。城垣竣工后,许穀引身而退。”此前,他就以疆事十三策进谒知县史桂芳,告知他所尤急者为筑城墙、置监司、练材官三事,但未及时落实。这是《歙县志·许穀》的记载。《歙县志》还提到徽州典铺商积极支持同乡胡宗宪打海战。
    县城城墙于明嘉靖三十五年 (1556)十月完工。金达《歙县新城记》一文提及:“周回径七里许,计千丈,高三丈,上阔一丈有五,下阔二丈。前抵旧城,后枕问政,左临练江,右据石壁。四门之命名也,南曰紫阳,东曰问政,北曰新安,西曰玉屏。”史桂芳,江西鄱阳人,字景实,号惺堂,嘉靖三十二年(1553)进士,三十三年任歙县知县。
    说到御倭,明嘉靖四十年(1561)胡宗宪在杭州还重建了镇海楼(为杭州城老城门鼓楼),上置大钟一座,大小鼓九只,作为报警报时之用,时请徐文长撰写的《镇海楼记》碑至今仍立于鼓楼。2002年,鼓楼重建。他曾任知县的浙江余姚县也有纪念他的胡公岩景点,现为该县县保单位。
    信息提供:胡基勇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