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783阅读
  • 0回复

[网络转载]“尧天舜日”考伪:帝舜,中国早期历史上最成功的阴谋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胡宁生
 

发帖
3986
铜币
4000
威望
30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9-06-26
来源:读史君  文:破轮居士(读史专栏作者)
    在大贤良师孔老夫子的带头赞美下,在传统的儒家系统理论中,“尧天舜日”成为了一个美好时代的代名词,比后来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都让人心驰神往。
    所谓的“尧天舜日”,指的是上古黄帝王朝时期的两位圣明君主“帝尧”与“帝舜”治下的时期,孔老夫子将其称之为“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是比西周人人遵守礼乐制度的小康社会,还要高级的幸福社会。
    可我们知道,孔子并不生活在尧舜统治的时期,所以他对尧舜的描述,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民间传说,与数量稀少的史料记载,再通过自己的想象而来的。很显然,这就难免会产生偏颇。
    那么,被孔子及其代表的儒家学派极尽推崇的尧舜二君,与其治理下的“尧天舜日”时代,真有那么美好,那么令人心驰神往吗?
    只能说,想象是美好的,事实是残酷的。故事还得从我们本文的第一位男主人公,伊放勋先生,也就是帝尧先生说起。
一、帝尧伊放勋
    帝尧,伊放勋,位列五帝之一,黄帝姬轩辕直系子孙。至于为何没跟老祖宗一样姓姬,就不在此过多讨论了,毕竟“姓”和“氏”直到秦汉以后才合二为一的,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不是本文论述的重点。
    但可以肯定的是,帝尧是黄帝的直系子孙,他的父亲就是大名鼎鼎的帝喾,乃黄帝的曾孙。帝喾去世后,继位的是其长子帝挚,也就是帝尧的亲大哥。
    嗯,看出来了吧。到这个时候,帝位继承还是父子相传,且传于长的。
    帝挚在位的时候出了点岔子,他还没死,就从帝位上给撸了下来,传位于弟弟帝尧。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帝挚先生主动让位给“以贤能称”的弟弟伊放勋先生;一种是说帝挚先生因为“德微才疏”,被部落的百姓们放逐,随后,百姓们拥立了伊放勋先生。
    另有一种说法:帝挚死,尧即位。
    但甭管怎么说,部落酋长的宝座是落在伊放勋先生屁股下面了,从此,华夏部落就开始进入被孔子大举称赞的“尧天舜日”中的“尧天”阶段。
    我们来看“理智全失”的孔子先生是怎么评价偶像伊放勋的。《孔子家语》曰:“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能降。”
    看起来孔先生不但是一位思想家,还是一位真铁的粉丝和文采斐然的诗人呢。但是真实的帝尧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二、尧天之大旱与大水
    《淮南子》记载,在帝尧统治时期,当时全国(基本就河南靠近黄河的一小片地区啦)不但不是一片欣欣向荣的繁荣盛世景象,相反,当时出现了许多灾难,其中最为可怕的是“大旱”与“大水”两场灾难。
    先说大旱。相传帝尧当政时期,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晒得大家民不聊生。接下来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帝尧委托一位叫“羿”的同志,张弓搭箭,一连射下九个太阳,大地才渐渐恢复生气。值得注意的是,此处的羿不是后羿。
    大旱之外,还有大水。世界范围中的神话传说中,都普遍有记载大洪灾的事情,在西方有“诺亚方舟”的故事,而在我国,“大禹治水”的故事广为流传。
    那么客官们要问了,禹是尧舜禹三位贤君中的最后一位,治水的既然是大禹,那关他前任的前任伊放勋什么事?
    这个问题就问的很有水准了,虽然是我自己问的。咳咳,言归正传,这场大洪灾持续时间之长,震古烁今,而它就发生于帝尧当政时期。《通鉴外纪》曰: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河出孟门,江淮通流。四海溟涬,无有平原高阜,尽皆灭之。名曰“鸿水”。民上丘陵,赴树木。
    用《中国人史纲》作者柏杨先生的话说,伊放勋在位的一百年期间,发生了空前可怕的大灾难,公元前2297年起,天就不停地落雨,河流泛滥,山洪爆发,房屋家畜和田亩都被淹没。大地成了一片汪洋,人们大批饿死溺死,残存下来的人逃到高山上嗷嗷待哺,这是中国第一次的大悲惨时代。
    帝尧的继任者帝舜当政之前,也就是帝尧还在位时,这场大洪水已经蔓延开来,民众“广受其害”,直到帝舜当政之后,才由大禹姒文命继承其父姒鲧的遗志,历时十三载,才终于治水成功。
    嗯,也就是说,这场大水灾发生在帝尧时期,直到帝舜时期才被大禹治理成功。
    帝尧执政时期,小小的中国(当时真的是弹丸之地)可谓是大旱之后又有大水,大旱是解决了,大水却终其一任也没能解决,成为了“历史遗留问题”。
    按孔子的说法,大禹正是凭借着治水成功所获得的威望,得到民众广泛的拥戴,帝舜遂效仿当年帝尧,在年老时,将帝位“禅让”给了大禹。
    这样说倒是合情合理,皆大欢喜,尧舜禹之间传贤不传子的传统也因此成为一桩美谈,世世代代被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们大书特书,大赞其赞。
    可是,事实真是如此吗?要知道,舜和禹可是有杀父之仇的啊。舜与禹的心真这么宽广?舜不怕禹记恨杀父之仇,禹对父之死真毫不记恨?
    说到这里,就要说帝舜了。关于他的记载,更是破绽百出了。
三、帝舜姚重华
    帝舜,名字叫姚重华,帝尧的女婿,而且帝尧将两个女儿都嫁给了他。正是从他起,开启了尧舜禹三代禅让的传统,先是身受帝尧之禅让,然后自己没有贪恋权力,还活着的时候,就将帝位禅让给了治水有功的大禹姒文命。
    关于姚重华,除了将帝位禅让给大禹外,我们知道最多的,就是关于他的孝顺故事了。但是,在我们看来,他的孝达到了愚的地步。他的父亲瞽叟和同父异母的弟弟姚象,数次想将姚重华置于死地。姚重华数次幸而不死,但仍旧孝顺自己的父亲,善待自己的弟弟。
    这就是儒家学说中典型的“仁义礼智”,“好人有好报”的故事。先不说他的为政才能如何,姚重华看起来真是一个很棒的人,才怪!
    中国的史料,春秋笔法太多,或多或少的会带上史官自己的主观臆断,也就是所谓的“私货”。作为一个有自己独立判断力的成年人,我希望在座的诸君能有自己的判断,我自己也只是阐述自己所认可的观点与可能,史实究竟如何谁也不能言之凿凿,所以有赖诸君自行判断。
    姚重华的很大一个疑点,就出现在他自己赖以成名的“孝”上。我前面说了,他甚至到了“愚孝”的地步。
    首先他们家庭就很不正常,所谓虎毒不食子,他的亲生父亲瞽叟居然帮着继母和姚象,一次次欲置舜于死地。这儿子是充话费送的吗?
    其次,舜这个人也不正常。任何一个心智健康,智商正常的成年人,在其他人三番五次向自己下死手之后,竟然还一如既往地孝顺,这不可思议,而且到了什么地步?《孟子》记载:“万章曰:‘不识舜不知象之将杀己与?’对曰:‘奚而不知也,象忧亦忧,象喜亦喜。’”
    孟子说:“舜当然知道象想要杀他。但他太过重手足之情了,以致于姚象忧的时候也跟着忧,姚象喜的时候也跟着喜。”
    这可真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姚象想要姚重华早点去死,这样他就可以霸占两位嫂嫂,姚重华竟然不去死,那你还说什么“象忧亦忧,象喜亦喜”呢?
    再次,瞽叟和姚象谋杀舜的办法实在太过小儿科。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了,一是趁着姚重华上茅草屋修屋顶的时候把梯子撤了,然后在下面放火,结果姚重华扑腾着斗笠“飞”了下来;二是骗姚重华下水井找东西时把井口封死,结果姚重华挖了个地道返回了地面。你说弄那么麻烦,完全不如直接捅一刀啊,反正他都这么孝顺,绝对不会躲的。你说,这两件事是不是非常不合情理?
    总之,姚重华这位老兄,疑点重重,历代儒家学者却对他歌功颂德,不得不让人沉思。
    最搞笑的是,帝舜最后将帝位禅让给了大禹,大禹却没有效仿先人,而是将帝位传给了儿子姒启,从而斩断了黄帝王朝,开启全新的大夏王朝。
    这难道要说禹不贤吗?既然他不贤,那么为什么帝舜要禅让给大禹,既然帝舜是贤的,那么他肯定也是找了个贤的人禅让的,那么大禹也是贤的,那么他为什么不传贤,而要传子呢?
    所以有时候,儒家学派的理论经不起分析。唯物史观告诉我们,只要拨开层层迷雾,真相终究会离我们越来越近,让我们继续来揭开儒家学者们给帝舜先生穿上的一层层面纱。
四、舜日之畸形的禅让
    要理解禅让制的真正原因,得从帝舜的上位开始说起,那就是一个遥远的故事了,我们篇幅有限,长话短说,先来说说姚重华的主要政绩,也就是诛灭了四凶四罪。
    什么是四凶四罪呢,历史上有多种说法,我这边取一种我认为最可靠的,也是最契合本文主旨的一种说法:
    姒鲧——梼杌(罪状:治水无功)
    共工——穷奇(罪状:淫乱舞辟)
    三苗——饕餮(罪状:好逸恶劳)
    驩兜——浑沌(罪状:不尊王命)
    大家有没有看到一个熟人?没错,他就是我们前面提到过的大禹的父亲姒鲧,其在帝尧时期受命治水,采用“堵”的方式,最终失败。
    治水失败被杀应该算说得通。后来舜又任用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才最终成功。杀了人,还用人家的儿子继续给自己打工干活,这里也可以说通,那是因为当时只有鲧和禹所在的夏部落掌握着治水核心技术,只能交给他们干。禹接受任务继续干也情有可原,毕竟不干,或者干不好也只有死路一条。
    但是,有一点就说不通了,在大禹治水成功,威望如日中天,甚至最终受帝舜禅让,荣登帝位之后,诸位看官,如果你是那时候的大禹,会不会对自己的杀父仇人——姚重华先生,反攻清算?
    如果是我,我肯定会的,当初敢怒不敢言只是因为我力量弱小,如今风水轮流转,凭什么还要我对你感恩戴德?
    但是,孔子告诉我们,大禹没有任何想清算帝舜的举动。他是不是忘了自己的血海深仇,杀父仇人?那他还算的上孝吗?传位给子启,终结了禅让制,他还算得上贤吗?
    这,就是疑点。如果我们静下心来细看,就会发现其实禅让制本来就是畸形的,“父传子,兄传弟”的嫡长子继承制,才是权力正常和平接替的最合适的手段——在帝尧之前是这样,黄帝传子帝少昊,帝少昊传孙帝喾,帝喾传子帝挚,即便帝挚因不贤被赶下台(姑且不采信他死后传位于尧),上位的也是他亲弟弟帝尧;在帝舜之后,直至大清灭亡,只要没改朝换代,亦一直是这样。
    那么,到了尧这里,为何就不传子丹朱,而禅让给帝舜了呢?我们可以从《韩非子》里找到答案:尧欲传天下于舜,鲧谏曰:“不详哉,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不听,举兵诛杀鲧于羽山之郊。共工又谏曰:“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不听,又举兵而诛共工于幽州之都。于是天下莫敢言。
    鲧与共工同位于我们前面说的四凶之列,韩非子却告诉了我们二人完全不同的历史形象,在这里,他们成为了忠义进言、敢于直言上谏的谏臣形象,反倒是帝尧显得老迈昏聩,不听忠言,最终在帝舜的撺掇下,自翦羽翼,将敢于直言上谏的两位忠臣枉杀了。
    那我们前面所列的四凶四罪的罪名,就有点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了。在《中国人史纲》里,柏杨先生就把帝舜描绘成一个阴谋家的形象,说他趁着帝尧老迈昏聩,将敢于直言上谏的四位忠臣流放并诛杀,还将他们批倒批臭,扣上“四凶”的铁帽子,在帝尧幡然醒悟的时候,舜的势力已经遍布天下,所以帝尧没有办法,只得将帝位“禅让”给舜。
    《竹书记年》里记载了千古贤君帝尧最后的下场:“昔尧德衰,舜囚尧,复堰塞丹朱,不与父相见也。”
    这里的德衰,不是指帝尧德行衰败了,而是说他政治权力衰落了(舜代为摄政二十年,总揽大权);这里的丹朱,指的是帝尧的儿子,帝舜不让他与(被囚禁的父亲)帝尧相见,从而篡夺了帝位,而名义上却说是帝尧禅让给舜的。
五、大禹的清算
    这么一来就说得通很多东西了:父亲被杀后,身怀治水技术的大禹隐忍负重,一边治理大水,一边趁着治水的机会,四处联络反抗姚重华的势力,“是故帝舜得国不正,四方民多不服。”
    通过13年的时间,大禹治好了洪水,既获得了无上的民望与威望,也团结了一大批足以抗衡帝舜的力量。等帝舜察觉到时,已经晚了,一如当年帝尧那样,无奈之下,只得主动交出权柄,将帝位禅让给大禹。
    我们可以想象的到,当八十岁的帝舜颤颤巍巍地交出最高权杖之时,对大禹的恳求:“请饶恕我吧,我把所拥有的一切都给你。”
    而对于这位不但诛杀了自己父亲姒鲧,而且还把父亲批倒搞臭的大仇人,姒文命显然已经具备了一个合格政治家的素质,他只需要冷冷的回答一句:“你忘了当初是怎么对待伊放勋的了吗?”
    姚重华沉默了。是的,当年年岁已高的帝尧被他放逐到了尧城,一说囚禁至死,一说死于流放的路上,那么,如今大禹也将依样画葫芦,把80岁的帝舜流放到了更远的苍梧,同样美其名曰“舜帝南巡”。
    亲们,用我们的大脑想一想,苍梧是哪里啊?是湖南的一个不毛之地,这个地方就算在两千年后的春秋战国时期也是个蛇虫丛生的不毛之地,何况当时,80岁的姚重华会闲得无聊到那里南巡?
    或许,这才是所谓的尧舜禹三代人禅让制的畸形真相,或者说是我更倾向的一种说法。
    帝尧伊放勋,史书上说的天花乱坠,但其实,他并没有太多摆的上台面的政绩,他的真实形象更像是一个敦厚老实,但智商一般的痴顽老人。他没有太多过错,也没有太多政绩。
    帝舜姚重华,柏杨先生说他是中国早期历史上最成功的谋略家、阴谋家,他利用尧的信任,逐步发展自己的势力,从而剪除尧的羽翼,篡取最高权杖,并且利用政治手段,打击政敌,美化自己,但显得不伦不类,破绽百出。
    《韩非子》有云:瞽叟为舜父,而舜放之(充军)。象为舜弟,而舜杀之。放父杀弟,不可谓仁。妻帝(尧)二女,而取天下,不可谓义。仁义无有,不可谓明。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信若诗之言也,是舜出则君其臣,入则臣其父,妾其母,妻其主女也。
    怀有治水技术的帝禹姒文命,为报父仇,忍气吞声,一战而功成,同时顺便治理了大水,成为民族英雄,另外也顺道帮帝尧报了仇。但可惜的是,因种种缘故,他父亲姒鲧的“四凶”罪名还是流传下来。
    总之,大禹结束了畸形的禅让制,使得国家最高权杖的交替回到了正常的“父传子,兄传弟”阶段,他也成为了夏王朝的开创者。
    不得不说,大禹不但是民族英雄,更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

    信息提供:胡德明
黄山怪石——其貌不扬——内涵无限!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