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山怪石
一年前,由站长胡吉科率队、有胡恒俊夫妇、胡清明、胡维平、胡勤妮和我一行7人组团的中华胡氏网的网管团队曾去福建武夷山参加“胡氏学与宋代理学发展”研讨会,并对胡安国祖籍地进行了考察。2018年7月27日到乘11:55自黄山北站开出的G345高铁,经婺源、过上饶,第三站就是武夷山北站。
行前,组织会议的胡良忠,就在通知中就提供了联系方式,并告知会派车到站接,但太相信主动要去接我的“热心”朋友,下车后直接联系这位朋友、但朋友在电话中是在南站下?还是在北站下?就不知重复问了多少遍。看看来这位很不是靠谱,无奈只有选择打的。
烈日当空,暑热难耐,情急之下,竟然没有选择去会议报道地点,而是直接让给载到开会地点武夷学院。校园有学生在忙碌,但均不知有研讨会这件事。无奈电话联系胡良忠,他告诉会派车接我。折腾了一番,赶到报到处已过午时,尽管午餐已经过半了,但他们还是在等我。
午餐后,安排到“聚珍酒店”住宿,空中飞机轰鸣,窗前不时见有掠过。胡清明告诉我,这里地处东南沿海,有驻军,空军经常训练。
下午,大家陆续到“聚珍酒店”,东道主福建“胡氏宗亲会会长”胡新煊我们在黄山、广东惠东见面多次,但从没有对上话。除胡清明外、湖南的胡铁华也曾在惠东见过,湖南南岳衡山的胡国民经常找我上新闻,尽管微信经常联系,还没有见到真身。一见面他诧异,说没有想到我的年龄这么大?在武夷山相聚,大家都很兴奋。一见如故,合影留下了这次武夷山的印象。(左起)胡清明、胡铁华、胡新煊、胡国民。
晚饭后,我们随意走走,武夷山市区夜色很美,市中心环岛的雕塑叫“千年祭”,武夷山市前身为“崇安县”,县建置于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不折不扣的承载有千年的历史。以山命名的武夷山市是1989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的县级市,“千年祭雕塑”留驻古崇安的悠悠岁月。
晚上、胡秀英姐弟来到我们住处,商定28日会议情况。
28日会议如期在武夷学院会议室举行,研讨会由武夷学院陈国代先生组织,福建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宋明理学研究中心、武夷学院朱子学研究中心与武夷山市“胡安国文化研究会”联合举办。作为武夷山“胡安国文化研究会”会长胡良忠既是发起人也是筹办人。
这次会议内容是胡安国“春秋胡氏学”专题学术研讨会,规格较高,来自上饶师范学院朱子学研究所的冯会明、武夷学院的张品端、杭州科技大学博士张琴、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的赖尚清、武夷学院朱子学研究中心的王志阳、福建师范大学的刘刚、江南大学人文学院的包佳道,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的胡荣明和徐公喜、庄丹、陈国代等十几位专家、教授。会上他们交流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宣读论文中充分肯定了“春秋胡氏学”中蕴含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形成的理论产生的深远历史意义。
会议安排有族谱查询,展出大量族谱谱系较全,与胡安国有关的,不同年代、不同版本的族谱应有尽有,诧异的是,清华胡氏谱也有展示。我还没有理清我所属的“清华胡氏”与胡安国有什么关联? 来自全国各地与胡安国系有关联的在这里查阅宗谱,寻根求源。
大姐胡秀英是很热情,一见面就把我看成了大哥。胡秀英妹妹胡秀珍是事业单位职工,现在在职,抽时间也赶来参会。姐、妹与胡良忠女儿胡欣梅让我给拍了个姑侄合影。
“天下胡姓一家人”,这次会议给各地胡氏搭建了难得的交流平台。借此契机,胡安国的后裔。参会的湖南南岳衡山胡氏宗亲胡建平,与胡秀英建立了联系。
在这里,遇见了中华文化促进会胡氏文史工作委员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胡银生,我们二人名字只有一字之差,说快了还真的容易混淆,我们是不曾谋面的宗亲,一见如故,留下这张合影。
一直热心宗亲事业的胡良忠父亲胡林生也赶到会场,据胡国民介绍,湖南南岳衡山寻根顺利,得益于胡林生鼎力相助。见到老父亲,胡良忠热情的给父亲点烟,我按下快门。记录下父子相见情景。照片中透射出中华传统文化中“孝道”文化的精髓。
逮住机会,我给这三代人拍了这张全家福。(左起:胡秀珍、胡秀英、胡良忠、胡林生、胡欣梅)。
南国不乏有美女,好摄(色)的我绝不放过。美女欣然接受。非常配合来了经典摆姿。
一天的研讨会紧张有序,研讨会结束,参会的代表在武夷学院朱子学研究中心门前合影。
晚餐,为这次重头戏研讨会画上句号。
第二天,7月29日,会务组安排大家乘车去胡安国祖居地实地考察。北宋学者胡安国(1074年-1138年)就是古崇安人,他一生以圣人为目标,主要从事学术研究,潜心研究《春秋》,1131年,在湖南湘潭县隐山与次子胡宏共同创办"碧泉书堂",开创"湖湘学派"。他所著《春秋传》成为后世科举士人必读的教科书。历史影响很大。我们去的不是旅游景区,所以道路并不宽敞。车在山路穿行,弯道连连。
第一站是到位于“鹅子峰”山下的上梅乡白水茶景村。这里是有誉为“鹅子峰下一支笔”的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的故乡。
与岳飞同时期的南宋抗金名将吴玠在《忆鹅子峰》中感叹:“牛健山前寒食日,鹅峰墓下荐觞时,可岭战伐劳戎马,回首乡关几梦思。”
为保护文化遗迹,整合旅游资源,上梅乡对茶景村对进行梳理,建立以柳永为核心的文旅融合的发展模式。新建的堤坝平坦宽敞,兼有观光道路功能。
古廊桥叫“遇仙桥”是传统的水口建筑。古桥如同给水口加把锁,锁住财气。“遇仙桥”始建于宋朝时期,重建于己未年(1979年)冬月。
“遇仙桥”上的供奉有观音娘娘和祖师爷爷、奶娘。 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遇仙桥”庙会是当地的传统风俗。即时,村民集聚在“遇仙桥”给观音娘娘进香。庙会由邻近的路边村、茶里村、码头村,三个村庄轮流做会首,在“遇仙桥”上摆几桌酒席供奉神明。有趣的是,至今村民还保留着“偷碗”的风俗,前来许愿的人返回时会偷只碗回家,还得藏好,密不告人。只有这样才会灵验。如果愿望实现,第二年还愿时,就必须要准备至少十只碗、十双筷子、十根调羹,加倍返还。
离开“遇仙桥”继续我们的行程,满目皆绿,空气清醒,淡化了似火的七月夏日。带来丝丝的凉意。山道在在稻田、荷塘间蜿蜒,步随景移。一路走来一路景,融入大自然,很是惬意。
张琴博士是武汉人,现在杭州科技大学任教,这次专程来武夷山参加“胡安国文化研究会”会上她宣读论文并且答辩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很敬佩这位才女。行间恰遇,我邀她合影。
这里是白莲之乡。7月正值花开季节,眼见之处,荷叶青青,粉色荷花点缀其间,如同给大地铺上荷花地毯。如诗如画,人间仙境。
武夷山民居均是二层土楼,木质框架结构,墙体土夯。
莲子是村民收入之一,妇女承担剥莲子工作。走进人家,和正在剥莲子女人们攀谈。看到一位眉清目秀的村姑,想给她来个特写。但羞涩的她很不配,一直躲闪我的镜头,下不了台阶,无奈拍了这张反映她们剥莲子的劳作场景。
继续前行,下一站是胡安国祖籍地胡家坪。胡家坪也称胡塘坪、胡墩。
荷叶青青,莲花簇拥,荷塘那边土墙夯垒的老屋是胡安国故居。胡安国曾这里“躬耕漳滨二十余年”。得益于古崇安这片净地,为他一生从事学术研究,潜心研究《春秋》打下夯实基础。
五夫村北三里许的山坳就是胡安国世祖,入闽迁武夷山始租钓鱼翁的墓地。
对我们的到访,茶景村村民很是欢迎,村部外墙悬挂有欢迎标语。
在茶景村村部,我们进行了座谈。当地领导介绍了村情村貌,与会宗亲踊跃发,各自介绍本地情况,围绕如何保护、加大胡安国祖籍地宣传而献计献策。
中餐安排茶景村养老院食堂。
下午我们开始“五夫镇”之旅,村口停车场竖立有刻写“万亩荷塘”碑石。明示这里是"白莲之乡"。“五夫镇”是重要历史文化名镇。与其它旅游景区一样,村头、古街聚集有不少商贩,兜售的商品就是地方特产莲子。
古街右侧溪流清晰。村妇们在这里洗衣、洗菜。酷暑难耐,亟不可待的我们,纷纷去抹个脸或洗洗手,图个一时清凉。
自古就有"邹鲁渊源"之称的“五夫镇”是理学宗师朱熹的故乡。朱熹在这里有40余年从师就学的经历,在这里孕育成形的“朱子理学”影响至今。
“五夫镇”鼎盛时期是宋代,那时,慕名而来的名人、学者云集。古镇学院鳞次栉比。熙来攘往,商家林立,繁荣盛世。这里历代名人辈出。胡安国家族“胡氏五贤”、词圣柳永及家族的“柳氏三杰”、抗金名将刘子羽、吴介、吴遴等名家或在这里出生,或在这里求知,在古镇留有足迹。“五夫镇”。是“武夷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街留存有众多的古遗址。
“兴贤书院”位于“五夫镇”兴贤古街。书院始建于南宋孝宗年间(1163-1189年),“兴贤书院”由胡宪亲自所建,朱熹就是在这里拜学于胡宪。并在该书院讲学授徒。取名“兴贤”,寓意“兴贤育秀,继往开来”。
构筑精巧,造型古朴的书院门牌高耸,“兴贤书院”为三进建筑,前进为正堂,分下廊与上厅,下廊设有两厢房;二进为书院,分左右两院,正进为文昌阁。由于书院元初毁于兵燹。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由乡人连城珍等十四人首倡,得到崇安县令张翥的鼎力支持重建。南平地区行政公署于1988年又对“兴贤书院”进行修缮。
在书院内设陈列室,陈列“五夫里”历代名人如刘子翚、朱熹等先贤遗迹和墨迹等有关文物和图片等名家名著。
“兴贤书院”内“胡氏五贤”介绍。
增加了内容,丰富内涵。使五夫里昔日的文化昌盛、理学繁荣之风貌得以重视。
以“兴贤书院”牌楼为背景,我们的集体合影,留驻古镇之行。
对面就是“刘氏家祠”。“五夫刘氏”是中华刘氏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被史学家称为“东族刘氏”。为保存历史遗迹,增加旅游文化内容,在有关部门支持下,刘氏后裔集资。重修了“刘氏家祠”,使之成为朱子文化旅游的重要景点。
五夫刘氏家族,一门“五忠六贤”,特别是宋朝时期的“三忠一文”,被载入了历史史册。刘韐的坚贞、刘子羽的忠勇、刘子翬的道德、刘珙的政绩,均被后人赞扬。他们既为国尽忠尽责,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而且为民鞠躬尽瘁,作出过重大的贡献。朱熹之所以能够成为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是与先祖刘子翬、刘子羽、刘勉之的培育分不开的。神龛供奉“五忠六贤”的塑像。
见众人忙碌,明示我们今天刘氏家族有宗族活动。为不干扰他们的工作,没有深入询问了解详细,只是匆匆一览。
古街街坊接踵,眼见的就有“中和坊”、“儒林坊”和“中和坊”等。
古镇上的,“籍溪草堂。
“兴贤议事亭”等还原了历史,凸显文化氛围。
古街上鳞次栉比的商铺灯笼高悬。
中华四千年农耕社会中“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存模式,影响至今。地处大山深处的“五夫镇”农产品有红菇、田螺,作为有“万亩荷塘”、“白莲之乡”。这里白莲种植历史悠久,自南唐至清朝末“五夫白莲”一直是朝廷贡品,是武夷山著名的农特产。收获季节,家家户户村民都在剥莲子。
五夫白莲粒大、色白、清淳爽口,健胃养胃、营养丰富,是一种低脂肪、高蛋白、补心、补肾、补肝的纯天然绿色营养食品。作为特色旅游商品古街上“五夫白莲”摊铺随见。
这段呈现古街原貌,凸显墙体土夯的建筑特色。
年轻人中不乏有热心保护传统文化的有识之人。
主人热情招呼我们进屋参观。询问得知,这对年轻的夫妇原本在外打工,赚了一桶金,心系家乡,买了这幢老宅。
修旧如旧的还原了老宅旧貌。照壁“明德堂”牌匾高悬。
两侧陈列有小夫妻收藏的古董,这里是古兵器展橱。
古碑破损严重,不敢断定雕刻文字是不是"邹鲁渊源"?
木质屏风窗花镂雕精致,古人技艺如此高超?令人叫绝。主人的品位很高,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了胡安国、朱熹时期。依依不舍离开“五夫镇”,下一站是“紫阳楼”。
“紫阳楼”是武夷山旅游目的地之一。是游客较为集中的景点。“紫阳楼”坐落在屏山脚下,门前潭溪流淌,依山傍水。广场宽敞,摊贩聚集,口渴的我花5元钱买了一份凉粉。
“紫阳楼”,又名紫阳书堂、紫阳书室。周围古树参天,修竹成林,屋前是半亩方塘,屋后是青翠竹林。这里是朱熹重要的人生驿站。他自15岁起就在此定居,一直到晚年迁居建阳才离开这里,在这里生活近50年。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珠古树传说是朱熹亲手种植的。我和南陵的胡德明在“朱子手植”牵手合影。
古槠树枝繁叶茂,枝干遒劲。伫立这里见证800多年沧桑变迁。
“紫阳楼”一楹两进,青砖素瓦,庄重典雅。中堂置放有朱熹塑像。“紫阳书堂”牌匾高挂正中。得名“紫阳书室”缘朱熹是由祖籍地婺源紫阳山。表达了他根的情结。
前进为朱熹书斋及寝室,朱熹以父号将寝室取名为"韦斋",将书房命名"晦堂"。
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熹父亲朱松在临终前,将朱熹母子托付给好友刘子羽。刘子羽不负好友的重托,于绍兴十四年(1144年)在此地为朱熹母子妥善地安置了生活起居。朱熹逝世后,其名远播,“紫阳楼”也就成了文化遗迹。
历朝历代,“紫阳楼”都得到修葺整建,但民国初年“紫阳楼”毁于兵燹。民国十七年(1928年)崇安人詹继良等按照清光绪《刘氏宗谱》的记载,重新修建的,但好事多磨,后又遭毁。现在所见“紫阳楼”是近期在遗址上恢复重建的。
胡良忠带领我们去了位于南平市建阳区胡巷村的“胡氏宗祠”。
胡巷村是胡姓集聚的古村落。这支胡氏是入闽鼻祖钓鱼翁二子胡春生的后代,今胡氏子孙繁衍到三十六、七世。
胡巷村的一位宗亲看到我们,热情邀我们去他家看看。走进古宅,区别于所见武夷山民居,建筑风格竟与皖南古民居相差无几,称得上豪宅了。天井下摆设十分考究,石案雕刻精细。一眼见到就能判断祖上定是显赫人家。
偏房木板还留存的《捷报》有些年代,由于粘贴在板壁,破损部分多,无法全文阅读。字里行间,依稀可见有“胡相公煌高”、“提督”、“请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讲”、“取人伴宫”间断文字。
拼凑起来,捷报大意是:原来担任提督的胡煌高,现在卸任提督官职,立马赶去朝廷,接受翰林院新的官职。伴随皇帝议事。
看来祖上胡煌高,由提督荣升为伴随皇帝左右,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办公厅秘书,权力颇大的常侍,难怪地位显赫。
返回“胡巷胡氏宗祠”,见胡国民等胡安国后人虔诚的对列祖列宗跪拜敬香。
离开胡巷村,结束了这次胡安国祖籍地考察活动,为这次武夷山之行画上了句号。尽管我们不是纯粹来旅游的,但山清水秀武夷山留下了深刻印象。
次日(30日)上午10时,大王峰目送我们离开武夷山,直奔东海之滨的漳州东山岛。
感谢:本文得到胡良忠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