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音乐家张曙
张曙新安派张氏,徽州歙县柔川光裕堂彻祖四十一世裔孙。学名张恩袭(恩字辈),别号绍裘、曙云,乳名五喜。
张曙1908年9月18日,出生于安徽歙县柔川,他打小就喜爱管弦戏曲,对音乐表现出了极浓厚的天赋和性趣,十七岁那年,家乡的民间徽班在一次演出中,琴师手中的二胡突然断了一根琴弦,急的琴师一头大汗。这时,是张曙接过琴师手中的独弦琴,独弦伴奏是整个演出得以圆满完整。张曙因此而名闻遐迩。
1927年7月张曙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浙江省立第八中学(张曙的父亲在浙江衢州经商,故而张曙在浙江衢州读书)。后曾就读于上海艺术大学、南国艺术学院、国立音乐院师范科,与田汉关系甚密,既是师生又是密友。在抗战时期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多次上前线慰问抗日官兵。为《卢沟桥》作曲。1938年元月在长沙和田汉办《抗战日报》,二月到达武汉,参加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下属三厅的筹建工作。郭沫若任三厅厅长,他是三厅第六处一科(戏曲音乐科)的中校主任科员,负责音乐工作。这年12月16日张曙随三厅到达桂林,24日中午桂林的文昌门被日本的飞机轰炸,张曙和其女儿达真遇难。张曙享年三十岁。
张曙一身为抗战事业作曲、歌咏鼓士气与斗志。其功勋永垂不朽。1940年9月4日周恩来在《新华日报》发表文章说:“张曙先生之可贵在于同聂耳同为文化战线上两员猛将,这文化战线包括着文艺、诗歌、漫画、木刻、音乐各部门,给全民的抗战事业起了伟大的推动作用。救亡歌咏便是最明显的,代表了大家发出了反抗的怒吼,代表了大众发出了要求团结的呼声。张曙先生便是这样的工作者中的一个,这功绩是永远、永远不磨灭的”。张曙的功绩得到了周恩来的充分肯定。郭沫若曾两次亲自为张曙题写墓碑,还做了好些诗词、挽联悼念张曙。
张曙创作的作品甚多其代表作有:《保卫国土》、《洪波曲》、《赶豺狼.》、《日落西山》、《丈夫去当兵》、《卢沟问答》等。
2008年是张曙诞辰100周年。他的家乡歙县举行了盛大的纪念活动,投资七千万元建造了气势恢宏的张曙音乐广场和张曙纪念馆还树立张曙的铜雕像。
徽州“李氏”以李德鸾(五代唐宗室后裔,迁居歙县)为始祖,后代名人主要有明代艺术家李流芳、清代医学家李文来、近代艺人李文俊等。
明代诗人、书画家李流芳